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摘 要 目的:探讨药物致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ST)的临床特点、机制及防治措施,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1996~2016年国内外发表的药物导致ST的文献,按年龄、性别、导致ST的药物种类和分布、药物致ST的处理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198例药物致ST,涉及8个种类的30种不同药物,以抗肿瘤药、血液系统药物和抗菌药为主;198例患者中,男112例(56.6%),女86例(43.4%);有14例出现血栓,发生率为7.0%。结论: 对于药物引起的ST,如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血栓形成,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定期监测血小板水平,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小儿中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方法: 96例ITP患儿随机分为A组(标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B组(中剂量丙种球蛋白+地塞米松)和对照组(地塞米松)3组,均连续治疗2周后,比较3组疗效、药品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后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结果: A、B 两组患儿治疗后Plt、PCT、PDW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和出血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B 两组患儿间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和出血停止时间,以及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ITP效果显著,能够达到标准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的疗效,且有效减少丙种球蛋白使用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摘 要 目的:构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患者发生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的结构方程模型。方法: 461例PCI术后患者,予阿司匹林100 mg·d-1及氯吡格雷75 mg·d-1抗血小板治疗,连续服用5d后晨起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栓弹力图(TEG)。将氯吡格雷治疗后血小板高反应性(HTPR)定义为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抑制率<50%。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TPR的影响因素,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curve)检验独立风险因素预测HTPR的效力,并基于AMOS软件构建HTPR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461例PCI术后患者HTPR发生率为19.5%。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糖尿病(OR=1.804,95%CI=1.125~2.894,P=0.014)、CYP2C19*2携带(OR=1.696,95%CI=1.048~2.745,P=0.032)为HTPR的独立风险因素,而血红蛋白(OR=0.979,95%CI=0.964~0.993,P=0.004)为HTPR保护性因素。联合独立风险因素模型预测HTPR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36(95%CI=0.571~0.700,P<0.001)。结构方程模型(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Approximation,RMSEA=0.000; Comparative Fit Index, CFI=1.000)中,糖尿病、CYP2C19*2 携带及血红蛋白对于HTPR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07(P=0.019),0.096(P=0.038)和-0.140(P=0.002),模型的可决系数为0.046。结论: 糖尿病、CYP2C19*2 携带及血红蛋白为PCI术后患者HTPR的独立危险因素,上述因素可分别解释10.7%、9.6%和14.0%的HTPR变异度,而模型整体可解释4.6%的HTPR变异度。  相似文献   

4.
那静  梁宇 《中国药师》2017,(3):494-497
摘 要 目的:评价替格瑞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7~12月诊断为ACS并应用替格瑞洛治疗的病例,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用药情况、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心血管不良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支架内血栓形成)、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计算终点事件发生率并利用SPSS软件对服药前后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有效病例161例,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1.2%,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30.4%,其中出血事件发生率为15.5%,但无主要出血事件;呼吸困难发生率10.6%,严重呼吸困难3例。对122例氯吡格雷低反应患者服用替格瑞洛前后血小板聚集率进行统计,分别为(54.96±14.654)%和(24.37±13.183)%(P<0.01)。结论:推荐剂量的替格瑞洛用于ACS患者可以使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进一步降低;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但程度较轻,药物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5.
摘 要 目的:系统性评价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SinoMed、WanFang Data、VIP、CNKI、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www.chictr.org.cn),收集关于任何NOACs用于ACS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7年12月。由两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对纳入研究进行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计纳入10个RCTs,病例总数为38 882例。Meta分析结果如下:①有效性(总缺血事件发生率):与抗血小板治疗组比较,加用NOACs组的缺血事件明显减少[RR=0.86,95%CI(0.80,0.93),P=0.000 2];②安全性(总出血事件发生率):与抗血小板治疗组比较,加用NOACs组明显增加根据国际血栓与出血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ISTH)标准定义的出血事件[RR=2.08,95%CI(1.79,2.41),P<0.000 01]和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定义的出血事件[RR=2.15,95%CI(1.56,2.96),P<0.000 01];③不同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用希美加群、利伐沙班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但出血事件发生率明显增加;加用阿哌沙班、达比加群、TAK 442(Letaxaban)、Darexaban的缺血事件发生率未见明显减少。〖HTH〗结论:〖HTK〗与单纯抗血小板药治疗相比,加用NOACs用于ACS能显著减少缺血事件,但明显增加出血事件。与抗血小板治疗组比较,不同NOACs的有效性并不一致。临床实践中应充分评估患者出血和缺血风险,实行个体化给药。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评价慢性肾脏病(CKD)患者高凝状态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21例慢性肾脏病同时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的患者,根据血栓弹力图血栓最大弹力度(MA值)分为低凝组(MA<69 mm,n=139)和高凝组(MA≥69 mm,n=82),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伴发疾病如糖尿病、高脂血症、肾病综合征,用药情况如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激素等,肾功能情况如CKD1 3期和CKD4 5期,血栓弹力图中的凝血参数反应时间(R值)、凝血时间(K值)、夹角α、血栓最大弹力度(MA),其他凝血相关指标血小板计数(Plt)等有无差异,同时采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引起高凝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伴发疾病、用药情况、肾功能、部分凝血及血常规指标(包括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凝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糖尿病(OR 1.895, 95%CI 1.082~3.318)、肾病综合征(OR 2.501, 95%CI 1.429~4.379)、CKD4~5期(OR 1.989,95%CI 1.136~3.483)等疾病因素,以及药物因素: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OR 2.254, 95%CI 1.207~4.208)。结论:对CKD患者而言,糖尿病、肾病综合征、CKD4~5期增加患者高凝状态,肾性贫血患者使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亦增加患者高凝风险。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针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致血小板减少开展信息化主动监测,并评价系统升级版的功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利用“医疗机构ADE主动监测与智能评估警示系统”对2014年7~12月使用目标药物的住院患者进行主动监测,对系统报警病例进行人工甄别,并对版本升级前后监测数据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导致血小板减少ADE发生率为3.00%,远高于说明书中所列的0.08%;不同版本的主动监测报警阳性率在26.00%~46.67%之间。升级版主动监测系统的报警阳性率由旧版的26.00%提升为35.00%,排除字段补充后报警阳性率更进一步上升为46.67%。结论:升级版系统软件的主动监测效果优化显著,能够为药品安全性监测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辅助工具,得到的ADR/ADE发生率更加反映临床用药人群的真实情况。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分析血液系统药物相关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解放军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9~2014年血液系统药物相关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073例ADR报告中,男女比例为1.31∶1,平均年龄(51.4±19.2)岁,青年(31.45%)和中年(28.92%)患者为主;单一药引发占81.27%;抗血小板药(41.24%)、促凝血药(31.20%)、血浆及血浆代用品(11.47%)引起ADR位列前三位;注射剂占比88.76%;静脉滴注(77.86%)为主要给药途径;前列地尔(25.26%),氨甲环酸(22.42%),右旋糖酐40(6.63%)位列引起ADR单品种前三位;ADR导致消化系统(28.69%),心血管系统(22.51%)、皮肤及附件(16.51%)损害列为前三位,临床表现多见恶心、呕吐、静脉炎、皮疹等;新的及严重的ADR临床表现多见血压异常,过敏性休克等。结论:血液系统药物的合理使用需重视,应加强ADR监测以防范或规避相关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9.
摘 要 目的:研究经皮冠脉介入术(PCI)后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与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差异和出血情况,为临床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入院行PCI后服用氯吡格雷或者替格瑞洛的患者,在出院前对其MAR值进行检测,随访3个月内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并比较两组患者MAR值以及随访结果的差异。结果: 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出院时MAR为(51.1±13.7)%(n=76),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MAR为(32.6±15.7)%(n=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结果显示氯吡格雷组出血事件低于替格瑞洛组(P<0.05)。结论: 服用替格瑞洛的患者出院后出血的倾向可能比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更大。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Ⅹa因子抑制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linical Trials.gov、CNKI、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冠心病患者加用口服Ⅹa因子抑制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2月,由两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共有50 04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加用口服Ⅹa因子抑制药可减少缺血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RR=0.84,95%CI(0.79,0.91),P<0.001]、全因死亡率[RR=0.88,95%CI(0.79,0.97),P=0.01]、心肌梗死发生率[RR=0.89,95%CI(0.80,0.98),P=0.02]及缺血性卒中发生率[RR=0.63,95%CI(0.51,0.78),P<0.001];然而却明显增加TIMI大出血的风险[RR=3.22,95%CI(2.35,4.42),P<0.001]、TIMI小出血的风险[RR=2.40,95%CI(1.69,3.41),P<0.001]及颅内出血的风险[RR=1.83,95%CI(1.20,2.81),P=0.005]。加用Ⅹa因子抑制药对增加致命性出血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63,95%CI(0.96,2.78),P=0.07]。结论:冠心病标准抗血小板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Ⅹa因子抑制药是有效的,可以减少缺血复合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的发生风险,但安全性方面,口服Ⅹa因子抑制药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1.
血栓性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 ,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血小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抗血小板药物已经作为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手段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是阿司匹林 ,它通过抑制血小板花生四烯酸的代谢 ,阻断血栓烷A2的产生 ,而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功能的作用。抵克力得 (ticlid ,TP)是血小板二磷酸腺苷 (ADP)受体拮抗剂 ,它能阻断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化。然而 ,血小板还可以通过胶原受体、凝血酶受体以及非花生四烯酸代谢途径黏附、活化和聚集而形成血栓。寻找新的抗血栓药物已经是医药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2.
摘 要 目的:以别嘌醇为对照分析并评价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调取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数据库(FAERS)中非布司他和别嘌醇相关不良事件(ADE)报告,检索时限为2004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通过报告比值比(ROR)对比非布司他的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纳入的8 447 806份ADE报告中,以非布司他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5 953份,以别嘌醇为首要怀疑药物的报告72 569份。非布司他致心血管血栓栓塞事件390例,别嘌醇5 917例。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血栓栓塞及死亡事件[ROR=1.08,95%CI(0.96,1.22)]、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 [ROR=0.87,95%CI(0.74,1.03)]、卒中[ROR=1.23,95%CI(0.75,2.01)]、心肌梗死[ROR=0.77,95%CI(0.59,1.00)]、其他血栓栓塞事件[ROR=0.92,95%CI(0.73,1.16)]风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布司他对比别嘌醇致全因死亡风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R=1.37,95%CI(1.16,1.61)],提示非布司他每导致1例ADE,该病例的死亡风险比别嘌醇高37%。结论:与别嘌醇相比,非布司他增加了报告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但并未增加患者的非致死性血栓栓塞事件风险。本研究主要结局与此前研究基本一致,仍需要后续研究对其关联性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分析连云港地区部分汉族冠心病患者氯吡格雷代谢关键酶CYP2C19基因多态性分布情况,为临床实现抗血小板药物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2017年我院冠心病患者302例,检测CYP2C19基因型,统计代谢表型分布特征,并对比不同地区汉族人群代谢表型分布差异。结果:302例患者CYP2C19*1、*2、*3、*17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62.58%,29.30%,5.46%,2.65%,CYP2C19基因型*1/*1、*1/*2、*1/*3、*1/*17、*2/*17、*3/*17、*2/*2、*2/*3频率分别为36.42%,41.06%,7.29%,3.98%,0.99%,0.33%,6.62%,3.31%,CYP2C19代谢表型分别为超快代谢型12例(3.98%)、快代谢型110例(36.42%)、中间代谢型150例(49.67%)及慢代谢型30例(9.93%)。各代谢型与国内其他地区汉族冠心病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云港地区汉族冠心病患者基因型以CYP2C19*1/*2为主,代谢表型以中间代谢型为主,代谢表型分布与国内其他地区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摘 要 目的:评估新型血小板P2Y12受体抑制药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为临床用药和决策提供证据支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CNKI和SinoMed等数据库,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已发表的HTA报告、系统评价/Meta分析、RCT、药物经济学分析,并评价其研究质量。对RCT研究结果进行Meta分析,对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分析。结果:在有效性上,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可显著降低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R=0.86,95%CI:0.79~0.94,P=0.000 4)、心血管死亡率(RR=0.77,95%CI:0.68~0.88,P<0.000 1)、全因死亡率(RR=0.81,95%CI:0.71~0.91,P=0.000 8)、心肌梗死发生率(RR=0.82,95%CI:0.73~0.91,P=0.000 2)、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0.74,95%CI:0.61~0.91,P=0.004)。在安全性上,与氯吡格雷相比,替格瑞洛对主要出血发生率(RR=1.04,95%CI:0.96~1.13,P=0.30)和心动过缓发生率(RR=1.12,95%CI:0.98~1.28,P=0.08)无明显影响,但增加了主要或次要出血的发生率(RR=1.28,95%CI:1.04~1.58,P=0.02)和呼吸困难的发生率(RR=1.76,95%CI:1.62~1.91,P<0.000 01)。在经济性上,替格瑞洛比氯吡格雷和基因检测指导的抗血小板治疗更具有经济性。结论:替格瑞洛用于ACS具有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了解临床医师及药师对药物流行病学的认知度,为推进药物流行病学知识普及和应用研究提供建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浙江、山东、河南、甘肃、四川五省共17所三甲医院的376名临床医师及药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在抽查的临床医师和药师中,药物流行病学的知晓率为72.9%,有27.1%的被调查者从未听说过药物流行病学,而在实践中应用过药物流行病学方法的也只有19.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知晓率的因素为年龄越大(OR=2.262,95%CI:1.630~3.140)和学历越高(OR=1.858,95%CI:1.305~2.646)知晓率越高,在校期间学习过相关知识者的知晓率比没有学习者高(OR=11.463,95%CI:5.599~23.467)。结论:三甲医院临床医师和药师对药物流行病学的知晓和应用情况不理想,应加强药物流行病学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提高临床医师及药师对药物流行病学的认知度以及临床上的应用,推动药物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摘 要 目的:研究4种水飞蓟素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的疗效和经济成本。方法:慢性乙型肝炎门诊患者144例随机分为水飞蓟素片组(A组),复方益肝灵胶囊组(B组),水飞蓟宾葡甲胺片组(C组),当飞利肝宁胶囊组(D组),每组36例。观察各组患者用药4周前后ALT、AST等生化指标,统计各组治疗总有效率,计算疗程费用、药物成本 效果(C/E)及敏感度分析。结果:4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2.22%、75.00%、61.11%和77.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C/E值分别为2.33,2.89,3.01和3.49,A组的C/E值最低,A组为最优治疗方案。最小成本敏感度分析与C/E结果一致。结论:水飞蓟素片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较为有效、经济的药物,在实际治疗过程中仍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米诺地尔凝胶剂中的米诺地尔和维A酸含量。方法: 色谱柱:Shim Pack VP ODSC18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甲醇和2%醋酸溶液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80 nm和350 nm;流速:1.0 ml·min-1;柱温:35℃;进样量:10 μl。结果: 米诺地尔和维A酸分别在4.0~240.0 μg·mL-1和0.05~3.00 μg·mL-1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6和0.999 3)。米诺地尔和维A酸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56%和99.36%,RSD分别为0.42%和0.50%(n=9)。结论:建立的测定方法简便,可行,适用于同时测定复方米诺地尔凝胶剂中米诺地尔和维A酸的含量。  相似文献   

18.
摘 要 目的:分析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药物性肝、肾损伤之间的相关性,探讨环孢素A血药浓度在监测肝肾毒性的意义,为临床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使用环孢素A作为主要治疗药物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147例,服药3d后采用HPLC UV法常规测定患者晨起服药前10min及服药2h后的血药浓度,并同时测定肝肾功能指标,统计分析环孢素A血药浓度的谷浓度(C0)和峰浓度(C2),及其与患者肝、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 149例患者共监测环孢素A血药浓度1 236例次,34例患者(22.82%)出现药物性肝损伤,51例患者(34.23%)出现药物性肾毒性。肝损伤患者C0平均为(297.92±74.14)μg·L-1,C2平均为(944.47±148.47)μg·L-1;肾损伤患者C0平均为(311.41±52.80)μg·L-1,C2平均为(926.25±136.02)μg·L-1;患者肝、肾功能指标较正常组均显著性升高(P<0.05)。环孢素A血药浓度与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及肾功能指标(SCr、BUN、UA)呈显著相关性。结论:环孢素A的肝肾毒性与其血药浓度存在一定相关性,且C2值可能是更有价值的药物性肝损伤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韩竹明  丁永虎 《中国药师》2015,(12):2087-2089
摘 要 目的: 探讨血塞通注射液辅助应用对断指再植患者术后血凝指标及血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2012年3月~2014年3月64例断指再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在常规基础治疗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加用血塞通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7 d。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断指再植成活时间、手术前后血凝指标水平及血栓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68.75%和93.75%,断指再植成活时间分别为(9.44±1.56)d和(6.72±2.28)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4,7 d凝血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血栓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注射液辅助应用于断指再植患者可有效加快再植成活进程,改善术后血凝指标,并有助于降低血栓并发症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20.
摘 要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物相关药源性肾损伤的发生情况及特点,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调取2009~2013年解放军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抗感染药物相关的药源性肾损伤报告209例,对涉及的患者年龄、性别、药源性肾损伤的药物类别、品种、给药途径、发生时间、实验室指标、临床表现及转归等情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9例药源性肾损伤中,男149例(71.29%),女60例(28.71%),平均年龄(53.48±23.62)岁。涉及抗感染药品5大类54个品种,引起ADR频次前3位的药物分别为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静脉滴注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占87.08%。ADR的发生时间相对集中,多在用药后1周以内(84.21%)。对可进行肾损伤分期的108例ADR评价,2、3期患者共56例,占51.85%。大部分病例预后良好,其中治愈和好转共185例(88.52%)。结论: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损伤涉及的药物种类和品种较多,且多发生在1周以内,临床应提高对抗感染药物相关肾损伤的认识,并重点关注引发药源性肾损伤频次较高的抗感染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