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治疗对慢性重型肝炎(慢重肝)的临床症状及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记录41例慢重肝患者(A组)在应用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和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并与40例行血浆置换联合内科综合治疗的慢重肝患者(B组)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A组临床症状改善100%,肝性脑病清醒率55%;B组则相应为55%和20%.两组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及谷丙转氨酶(ALT)下降,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上升(P<0.05),A组近期有效率、近期生存率分别为58.5%及46.3%,B组为50%及32.5%,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及持续性血液滤过透析联合内科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慢重肝患者的肝功能,从而提高其近期生存率和肝性脑病清醒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观察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对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将20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2组.丙泊酚组100例,采用丙泊酚镇静治疗;咪唑安定组100例,采用咪唑安定镇静治疗.两组患者均先给予镇静诱导,再给予微量泵持续滴注,采用Ramsay分级标准对两组患者镇静效果进行评估,其中Ⅰ级为镇静不够,Ⅱ~Ⅴ级为最佳镇静,Ⅵ级为镇静过度;观察患者用药期间呼吸频率、心率、平均动脉压及血气指标的变化,观察记录两组患者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用镇静剂至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镇静总费用及ICU住院时间.结果 丙泊酚组95例(95.00%)达最佳镇静程度,咪唑安定组93例(93.00%)达最佳镇静程度,两组镇静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泊酚组有4例(0.04%)发生平均动脉压下降,在停药后15 min左右循环稳定;咪唑安定组未见明显循环、呼吸系统等指标变化.丙泊酚组达到镇静目标时间、停用镇静剂至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分别为(25.3±4.5)s、(23.4±4.5)min、(2.9±0.4)h,咪唑安定组分别为(45.5±6.7)s、(56.4±10.3)min、(6.2±1.2)h,前者均明显短于后者(P〈0.05).丙泊酚组镇静费用明显高于咪唑安定组(P〈0.05),两组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与咪唑安定均有显著的镇静效果,但丙泊酚起效快,咪唑安定镇静作用持续时间长,且丙泊酚价格相对较贵,临床上可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血液净化方式治疗尿毒症脑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维持性透析合并尿毒症脑病的患者36例,其中20例行血液灌流串联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P+CVVH),16例行单纯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CVVH),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APACHEⅡ评分、钾离子、碳酸氢根、尿素氮、血肌酐变化以及神经精神症状缓解情况和到达缓解所需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前后心率、平均动脉压、钾离子、碳酸氢根、尿素氮、血肌酐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HP+CVVH组神经精神症状缓解有效率为90%,而CVVH组仅9例为56.22%,两组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HP+CVVH组到达病情缓解所需时间为(7.33±1.54)h,而CVVH组为(12.10±2.38)h,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P+CVVH对尿毒症脑病的疗效优于单纯CVVH。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作用与作用特点。方法选择在ICU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与咪唑安定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先负荷量后改为维持量。两组均根据Ramsay分级标准,通过调整用量控制患者在Ramsay评分Ⅲ~Ⅴ。分别记录起效时间、达到期望镇静效果时间、苏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顺性遗忘率及对呼吸循环的影响。结果丙泊酚组平均起效时间、达到期望镇静深度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分别25s、1.5min、15.3min,均显著低于咪唑安定组(59.3s、3.0min、58mim)(P〈0.05);丙泊酚组再入睡、恶心等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及顺性遗忘率均显著低于咪唑安定组(P〈0.05);丙泊酚组比咪唑安定组对呼吸循环抑制作用大(P〈0.05)。结论丙泊酚和咪唑安定均能达到ICU镇静要求;丙泊酚比咪唑安定起效快、达到预期镇静的时间短、停药后苏醒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咪唑安定对心血管和呼吸循环的影响较丙泊酚小,顺性遗忘好,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丙泊酚在肝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12例有狂躁表现的肝性脑病患者,初始给予丙泊酚100 mg静脉推注;继而根据患者躁动情况以0.5~4 mg/(kg&#183;h)。持续或间断静脉泵入。结果12例肝性脑病期患者,初始给予丙泊酚100 mg,可迅速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继而给予0.5~4 mg/(kg&#183;h),并给予去除诱因、限制蛋白质摄入、保肝、降血氨药及抗脑水肿等常规综合治疗,治疗期间未出现肝性脑病加重及肝肾功能损害加重表现。结论丙泊酚可安全用于肝性脑病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丙泊酚-芬太尼在ICU患者镇静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ICU行镇静治疗的危重患者11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单纯丙泊酚镇静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镇静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芬太尼进行镇静。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起效时间、达到镇静满意时间、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相应指标,两组间以上指标间差异均比较明显,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镇静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但两组患者平均丙泊酚总用量,两组间差异比较明显(P<0.01),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与单纯丙泊酚对患者进行镇静治疗相比,丙泊酚联用小剂量芬太尼的镇静效果更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用于重症监护病房机械通气患者镇静治疗的量效、时效特性,及它们对患者心率、血压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在ICU机械通气中进行过镇静治疗的50例病例的临床资料,丙泊酚治疗组和咪达唑仑治疗组各25例,回顾分析两组病例临床资料,比较两组病例镇静治疗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的异同。另外总结两组病例在镇静治疗前和给药10min后心率和血压的变化。结果丙泊酚组镇静治疗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短于咪达唑仑组。丙泊酚组给药10min后心率、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下降。咪达唑仑组给药10min后心率、动脉血压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治疗中,丙泊酚起效时间和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咪达唑仑,丙泊酚能明显降低心率、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的具体状况合理选择镇静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血液滤过在治疗长期透析患者并发尿毒症脑病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5月~2013年4月间在本院进行透析治疗并发尿毒症脑病的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血液透析治疗和血液滤过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86.67%显著高于对照组5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PTH、β2-MG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滤过治疗长期透析患者并发尿毒症脑病临床效果较好,能够有效清除尿毒症毒素,提升患者存活率和存货质量.  相似文献   

9.
咪达唑仑在肝性脑病Ⅱ、Ⅲ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在肝性脑病Ⅱ、Ⅲ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肝性脑病Ⅱ、Ⅲ期患者45例,均有狂躁表现,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4例。2组均给予常规综合治疗,针对狂躁表现,对照组给予肌内注射异丙嗪,治疗组规范应用咪达唑仑镇静治疗。对比分析2组的镇静效果、神志转清时间及病死率,并观察2组镇静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1h内狂躁症状控制率为71.43%高于对照组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神志转清时间为(47±26)h短于对照组的(61±18)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病死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应用于肝性脑病Ⅱ、Ⅲ期,有效、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结肠透析联合人工肝治疗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结肠透析联合人工肝支持系统对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74例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患者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2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及人工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行结肠透析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观察患者存活率、临床疗效、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氨(NH3)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存活率(84.21%vs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恢复清醒时间(32.88±8.34)h较对照组(45.12±9.68)h缩短,总有效率(78.95%)高于对照组(52.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TBIL、PTA、NH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结肠透析治疗肝衰竭合并肝性脑病可缩短恢复清醒时间,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舒芬太尼伍用丙泊酚在无痛人流中使用的临床应用分析的探讨。方法选取接受无痛人流的12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使用芬太尼伍用丙泊酚进行麻醉,实验组使用舒芬太尼伍用丙泊酚进行麻醉。结果实验组宫颈口扩张程度[优(30.00%)、良(65.00%)]高于对照组[优(5.00%)、良(38.33%)];实验组镇痛疗效[优(40.00%)、良(50.00%)]高于对照组[优(13.33%)、良(2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清醒时间、恢复时间和丙泊酚用量均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无痛人流中使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进行麻醉,在手术后,患者可完全的清醒,维持的镇痛时间较长,镇痛效果显著,应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更深入的探讨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以及临床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接受并治疗的45例患有合并肝癌梗阻性的病患进行临床分析,全部病患使用穿刺经皮肝引流胆汁或是在胆管内植入支架的术后临床治疗。介入治疗后对病患的黄疸型症状尽心严密观察,并做好病患的术后护理,及时观察患者肝功能的指标变化。结果3例病患的血胆红素在介入治疗前后没有产生明显变化,手术治疗后患有肝性脑病,导致死亡。剩余病患在手术治疗前后,黄疸症状明显好转,并且丙氨酸的转氨酶(ALT)与血胆红素降低明显,手术前后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意义∽〈0.05)。在这些剩余活下来的病患中,有3例病患产生引流性血液,7例病患的血淀粉酶上升,5例病患引流管周围出现腹水渗漏,通过努力治疗和有效护理,以上病患出现的症状得到好转。结论对合并性肝癌梗阻黄疸使用介入治疗能够有效较低病患的血胆红素,但手术治疗后要对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病患的血胆红素严密观察,警惕病患出现肝性脑病,并做好术后护理预防病发病,这样能够有效提高病患的生存概率,使存活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3种全身麻醉方法对患者麻醉苏醒期质量的影响。方法2013年1月选择66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年龄40~60岁,体质量45~70kg,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胃肠、肝胆、乳腺、甲状腺或妇科手术患者,随机均分为S组(七氟烷联合瑞芬太尼组)、P组(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及SP组(七氟烷、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组)各22例。三组患者均以脑电双频指数值等于60为时间起点记录此刻至患者睁眼及拔管的时间:用激越严重性量表(OAAS)对患者进行苏醒质量评分:观察并记录患者苏醒时的并发症如术后恶心呕吐(PONV)、苏醒期躁动(EA)、嗜睡等发生情况。结果SP组患者睁眼及拔管时间均较S、P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组OAAS评分在睁眼时及拔管时较SP组高,但三组各时点0A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EA及PONV发生率较P、SP组明显增高:而P组术后嗜睡发生率较S、SP组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有1例患者发生术中知晓,但三组术中知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氟烷、异丙酚联合瑞芬太尼维持麻醉患者EA、PONV、术后嗜睡较单独使用七氟烷或异丙酚发生更少,患者麻醉苏醒期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直肠息肉摘除术的麻醉效果。方法将40例行直肠息肉摘除术的患儿随机分为丙泊酚组(P组,n=20)和氯胺酮组(K组,n=20)。观测并记录麻醉的诱导速度、苏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术中肢动情况及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R)及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结果 P组苏醒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显著短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肢体扭动、呼吸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K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MAP在T2及T3时均有所下降,与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HR、R、SpO2变化不明显(P〉0.05);K组MAP及HR在T2和T3时均明显升高,与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组R在T2、T3时明显降低,与T1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麻醉用于小儿直肠摘除术镇静镇痛效果强,苏醒完全,对呼吸、循环影响,诱导平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诊断标准的肝硬化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乳果糖15~60 ml/d)和联合组(阿司匹林25~75 mg/d+乳果糖15~60 ml/d),各20例,比较两组心理测量评分变化、血氨水平、肝功能及 Child-pugh 评分。结果对照组和联合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0.4%和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联合治疗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和血氨水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与乳果糖联用治疗轻微型肝性脑病疗效好,优于单用乳果糖。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联合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效果。方法 400例自愿无痛人工流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丙泊酚联合麻醉,比较2组生命体征、苏醒时间、丙泊酚诱导量及总量。结果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50±0.37)min,对照组为(1.50±0.21)min,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丙泊酚诱导量及总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中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HR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各项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联合用于无痛人工流产术是一种麻醉效果佳且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肝癌合并梗阻性患者30例,全部行经皮肝穿刺胆汁引流或胆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介入治疗后密切观察黄疸症状,做好饮食护理、疼痛护理、引流管护理,监测肝功能指变化。结果本组2例患者治疗前后血胆红素无明显变化,术后因肝性脑病死亡。其余患者治疗前后,黄疸明显减退,胆红素和丙氨酸转氨酶明显降低,前后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患者中,2例患者出现血性引流液,5例患者出现血淀粉酶升高,3例患者出现引流管周围渗漏腹水,经积极治疗及护理后好转。结论介入治疗肝癌合并梗阻性黄疸可以较好的降低患者血胆红素,但术后血胆红素未明显变化者应警惕肝性脑病的出现;及时做好的并发症的治疗及护理,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8.
闫承文 《中国药房》2014,(44):4155-4157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在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腹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瑞芬太尼联合七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观察组患者采取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苏醒与恢复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及定向力恢复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各时间点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 O2)与本组麻醉前(T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患者插管后1 min(T1)、气腹后15 min(T2)的HR、MAP均较本组T0和观察组同时间点显著增加,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靶控输注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麻醉效果较好,术后苏醒迅速、恢复快,且可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同时安全性亦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退黄降氨汤灌肠治疗Ⅲ~Ⅳ期肝性脑病患者清醒时间和降低血氨(AMM)、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Ⅲ~Ⅳ期肝性脑病患者按2:1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用门冬氨酸鸟氨酸静脉滴注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退黄降氨汤灌肠治疗。观察2组患者清醒时间,治疗前后血氨、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高于对照组的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清醒时间为(18.4±4.2)h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5±5.7)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均能降低血氨、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但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退黄降氨汤灌肠治疗Ⅲ~Ⅳ期肝性脑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平衡麻醉不同给药方法对无痛人流患者呼吸循环的影响,探讨二者最佳给药方法和临床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无痛人流患者90例,随机分成3组。Ⅰ组采用异丙酚2mg/kg+芬太尼1μg/kg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后,异丙酚2~3mg/(kgh)持续静脉泵注;Ⅱ组采用异丙酚2mg/kg+芬太尼1μg/(kgh),瑞芬太尼0.05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Ⅲ组采用异丙酚2mg/kg静脉注射负荷剂量后,异丙酚2~3mg/(kgh),瑞芬太尼0.1μg/(kgmin)持续静脉泵注。各组均于术毕即该停药。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停药后1、2、3、4、5min改良OAA/S评分、苏醒时间和苏醒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3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Ⅲ组患者苏醒时间明显短于Ⅰ组患者;Ⅰ组、Ⅱ组患者发生呼吸暂停例数明显多于Ⅲ组(P<0.05)。Ⅱ组、Ⅲ组停药后3、4、5minOAA/S评分明显高于Ⅰ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联合异丙酚在无痛人流术中应用,具有苏醒快、不良反应少等优点,但最好采用持续给药并加强呼吸监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