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探讨卡泊芬净治疗白血病化疗患者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将147例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白血病化疗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观察组采用卡泊芬净治疗,对照组采用两性霉素B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真菌清除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真菌清除率为87.50%,对照组真菌清除率为6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P<0.05);观察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056,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10.96%)显著低于对照组(25.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8,P<0.05)。结论:卡泊芬净治疗白血病化疗合并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确切,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临床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IFI)患者进行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比较,评估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诊断IFI感染的实用价值。方法对疑似IFI感染患者131例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浆,检测(1-3)-β-D-葡聚糖;于发热时采静脉血做真菌培养鉴定,并进行分析。结果 131例疑似IFI患者血浆(1-3)-β-D-葡聚糖阳性率为41.22%,真菌培养阳性率为37.40%。2种方法检测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菌培养结果为参照,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敏感性为95.92,特异性为91.46,阳性预测值为87.04,阴性预测值为97.40。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临床IFI的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支气管肺炎发生医院内感染情况,以促进临床合理预防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支气管肺炎继发医院内感染患儿592例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支气管肺炎患儿上呼吸道感染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炎患儿病毒感染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种类病原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肺炎患儿血液系统感染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多于其他部位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支气管肺炎医院内感染部位主要为上呼吸道,病毒是主要感染病原菌,且血液系统感染患儿相较于其他部位感染应进行更长时间的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危妊娠对分娩方式和新生儿早期结局的影响,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0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分娩115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高危妊娠评分分为高危妊娠组558例与正常妊娠组600例,对比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胎儿出生时体重、胎龄、窒息率。结果高危妊娠组剖宫产率64.2%,正常妊娠组剖宫产率24.4%,两组剖宫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6.54,P<0.01);高危妊娠组新生儿出生平均体重(2.61±0.83)kg,低于正常妊娠组新生儿平均体重(3.53±0.31)kg,(t=2.140,P<0.01);此外高危妊娠组新生儿窒息死亡率2例(1.07%),明显高于正常组死亡率(0%)(x2=1.781,P<0.001),高危妊娠组分娩时平均孕周为(37.5±1.4)周,显著少于正常组的平均(40.1±2.6)周(t=8.939,P<0.01)。结论高危妊娠容易增加剖宫产的发生率,同时高危妊娠是造成新生儿窒息死亡,早产儿、极低体重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探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7月~2011年7月30例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皆使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统计其治疗后1、2、4、6周的疗效、真菌清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4、6周的疗效、真菌清除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与治疗后1、2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的真菌清除率最高,明显高于其他时间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6周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伊曲康唑注射液治疗ICU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清除真菌,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合理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的特点及引起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500例肝硬化患者分为感染组(65例)和非感染组(435例),对感染部位、病原体种类及各种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率为13%,感染部位以腹腔感染为主(63.47%);G-杆菌占32.47%;G+球菌占16.56%;G+杆菌占4.68%,真菌约为46.2%;单因素分析显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与患者、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肝功能C级以上、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等有关(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院内感染部位以腹腔为常见;感染的菌种主要是真菌、G-杆菌和G+球菌,真菌感染有上升的趋势;年龄、住院时间、介入性操作、Child-Pugh分级、出现各种并发症、血清白蛋白降低和抗生素的滥用是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医院住院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感染部位特点,以期为减少医院感染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8年8月间于医院肿瘤科住院治疗的582例患者资料,将其病房作为空气环境微生物学监测对象,分析2015—2018年大房间和小房间的细菌数量、感染部位及其分布情况。结果:2015—2018年的大房间、小房间细菌数量总体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大房间细菌数量明显多于小房间(P<0.05),2018年的大房间、小房间细菌数量最多,明显多于其他年份(P<0.05);582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76例,感染率为13.06%;其中呼吸系统为主要感染部位(占50.00%),皮肤软组织感染率最低(占7.89%);76例发生医院感染的恶性肿瘤住院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8株,其中主要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54.55%,革兰阳性菌占32.95%,真菌占12.50%;主要革兰阴性菌肺炎克雷伯菌占21.59%,铜绿假单胞菌占12.50%,主要革兰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占14.77%。结论:病房空气中的病原菌数量是影响住院肿瘤患者发生呼吸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克雷伯菌等病原菌是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病原菌,临床应重视对病房空气中病原菌尤其是革兰阴性菌的检测,以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残胃癌(GRC)胃镜、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因素。方法收集江西省人民医院1990年至2009年间确诊残胃癌患者58例,回顾分析我院近19年来收治的58例残胃癌的临床病理资料特点。结果残胃癌检出率为3.3%,以老年人(≥60岁)居多(81.03%),胃切除术超过10年者占75.86%。毕Ⅱ式患者残胃癌检出率(4.29%)明显高于行毕Ⅰ式者(2.09%,P<0.05)。残胃癌的HP感染率(34.48%)明显高于同期残胃人群(22.50%,P<0.05);癌变部位多发生于吻合口,组织学分化较差,恶性程度高。结论残胃患者中,老年患者、病程超过10年、毕Ⅱ术式、HP感染等均为残胃癌的高危因素,加强内镜随访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杨莹 《数理医药学杂志》2020,33(11):1657-1659
目的:探究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及危险因素,以便为临床降低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725例新生儿医院数据进行前瞻性监测,对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725例新生儿总计感染68例,总感染率为1.83%;其中感染部位频率最高为呼吸道感染,感染发生率为42.65%,较其他感染部位高(P0.05);病原菌中主要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率为49.12%,均较其他病原菌高(P0.05);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包括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侵袭性操作频率高、出生时体重低相关。结论:对新生儿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针对性预防,对减少新生儿医院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医院感染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控制医院感染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临床医疗服务.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出院病例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医院感染管科提供的相关监测资料,分析2015年度院医院感染的数据.对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1~12月医院感染例次率为1.57%,男性明显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段间医院感染例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6月入院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率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入院患者(P<0.05),不同住院时长患者医院感染例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科室患者间医院感染例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不同部位感染患者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不同基础疾病患者医院感染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1岁、年龄≥70岁、住院时间≥30 d、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不仅应针对合并下呼吸道感染、合并血液系统疾病、侵袭性操作、恶性肿瘤等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加强临床监护,同时也应加强对男性患者、外科患者等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患者的加强临床监护,以期能够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率,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1.
侵袭性真菌感染风险评分系统的建立及效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一个识别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高风险人群的风险评分系统,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对模型组103例病人的病例资料进行单因素及logistic多重回归分析,筛选出IFI的危险因素并分别赋值,建立IFI风险评分系统.运用该评分系统计算41例IFI病人的综合得分,比较各得分组IFI实际发生率的差异,运用接收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价该评分系统的效能.结果:糖尿病、胃肠道手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机械通气治疗>3 d、广谱抗生素治疗>5 d、深静脉导管植入是IFI的危险因素.模型组和验证组中得分越高的病例发生IFI的几率越大,且高、中、低得分组的IFI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模型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16,验证组ROC曲线下面积为0 811.结论:该评分系统能够有针对性地帮助临床医师识别IFI高风险人群,指导对病人的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科重症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分布,为建立外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surgical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SNICU)患儿临床防治侵袭性真菌感染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SNICU 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为IFI的所有病例,根据出院时间、胎龄等,按照1:2的比例设立对照组,收集患儿病历资料,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结果: SNICU病区IFI发生率约为1%。单因素分析发现外科重症新生儿IFI的危险因素为住院时间>40 d、气管插管>1 d、留置尿管>1 d、静脉营养>19 d、使用2种以上抗生素、使用硝基咪唑类抗生素、使用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细菌感染(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使用第3代头孢菌素(OR:51.179,95% CI:2.361~1 109.256,P=0.012)、或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OR:8.065,95% CI:1.113~58.468,P=0.039)为外科重症新生儿IFI的高危因素。该人群IFI的主要致病菌为高里假丝酵母菌(28.0%)与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8.0%),其次为白假丝酵母菌(24.0%)。结论: 第3代头孢菌素和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的使用为SNICU病区IFI的独立危险因素,若患儿出现临床症状且存在以上高危因素时需警惕真菌感染,可予氟康唑经验性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生儿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纳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2017年确诊为IFI的56例住院患儿为病例组,根据胎龄、出院时间等,纳入168例非IFI患儿为对照组,收集病例资料,分析新生儿IFI的发病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征。结果:新生儿IFI的危险因素为:低球蛋白、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低白蛋白、低红细胞、低血小板、需输注血浆、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留置PICC总时间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OR:4.189,95%CI:1.527~11.489,P=0.044)、合并败血症(OR:3.719,95%CI:1.035~13.367,P=0.005)、使用抗生素种类多(OR:2.779,95%CI:1.537~5.025,P=0.001)、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OR:1.039,95%CI:1.003~1.075,P=0.034)为新生儿IFI的独立危险因素。病原菌主要为白色假丝酵母菌(51.61%)、近平滑假丝酵母菌(22.58%)。结论:临床怀疑新生儿IFI而病原学检查困难时,若新生儿存在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合并败血症、使用抗生素种类多、静脉营养持续时间长等高危因素,应根据病原菌分布特征,尽早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临终患者并发深部真菌感染的感染部位、病原学及危险因素,以利于合理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期间收治的98例并发深部真菌感染老年临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感染部位、病原学、耐药性及危险因素。结果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57.14%),消化道(18.37%),泌尿道(14.29%),手术部位(5.10%),生殖道(3.06%),血液(2.04%);病原菌显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最多(46.94%),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24.49%)、热带假丝酵母菌等(17.35%);药敏提示:氟康唑耐药性较高,伊曲康唑次之、伏立康唑较低,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最低;易感因素有:年龄、应用广谱抗生素、使用糖皮质激素、侵入性操作、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基础疾病等。结论加强老年临终患者深部真菌感染的监控,针对易感染部位、危险因素重视早期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分析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和感染管理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 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以及维普信息资源系统(VIP)等数据库,收集儿童侵袭性真菌感染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照研究,检索年限为2000年1月—2018年12月,按照NOS标准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meta分析提取数据。结果 纳入8个研究,7 203例患者,真菌感染组648例,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6 555例。Meta分析显示,侵袭性真菌感染组的抗菌药物用药时间(MD=2.14,95%CI=1.42~2.87,P<0.001)和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MD=1.60,95%CI=1.17~2.03,P<0.001)大于非真菌感染组,真菌感染组的危重病评分<70分(OR=3.18,95%CI=2.58~3.93,P<0.001)、抗菌药物用药时间>14 d (OR=3.22,95%CI=2.58~4.02,P<0.001)、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7 d (OR=7.81,95%CI=5.63~10.83,P<0.001)、有创机械通气(OR=7.28,95%CI=4.72~11.21,P<0.001)、体内留置导管(OR=2.55,95%CI=2.06~3.14,P<0.001)、营养不良(OR=4.63,95%CI=3.11~6.91,P<0.001)及腹泻(OR=4.37,95%CI=3.38~5.65,P<0.001)的构成比大于非侵袭性真菌感染组。结论 按照关联强度,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依次为糖皮质激素用药时间>7 d、有创机械通气、营养不良、腹泻、抗菌药物用药时间>14 d、危重病评分<70分和体内留置导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为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法,以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发生医院感染的恶性肿瘤患者1 497例为研究对象,对其恶性肿瘤类型、感染部位、分离的病原菌及药敏情况、年龄、住院时间、住院次数、肿瘤分期、有无侵入性操作等进行统计,分析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结果 1 497例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102例,感染率为6.81%。分离出病原菌45株,其中革兰阴性菌33株(73.33%),革兰阳性菌5株(11.11%),真菌7株(15.56%)。年龄、住院次数、住院时间、肿瘤分期和有无侵入性操作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其中肺癌患者医院感染率居首位,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感染最多,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年龄大、住院次数多、住院时间长、肿瘤分期晚及进行侵入性操作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因此,医、护、药师等应采用适当措施降低恶性肿瘤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医院住院患者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衡水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76例颅脑损伤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作为感染组,回顾性分析送检的痰标本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并同时选取120例未出现肺部感染的患者资料作为未感染组,比较两组的生理指标与相关临床指标,分析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597株(88.31%),,革兰阳性球菌69株(10.21%),真菌10株(1.48%)。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分别是37.4%和58.4%。革兰阳性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和利奈唑胺的菌株。单因素分析显示,肺部基础疾病、三种以上抗生素的使用、昏迷时间>24h、机械性通气和吸烟史为颅脑损伤后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昏迷时间>24h(OR=2.310, 95%CI:1.131-4.989)和机械通气(OR=2.910 ,95%CI:1.327-6.674)为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医院住院患者颅脑损伤后肺部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病原菌耐药情况不容乐观,颅脑损伤继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引起临床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2月人住本院NICU的81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相应标本,分离病原菌,分析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情况。结果55例患儿发生感染,感染发生率为6.74%;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胎龄小、体质量轻、住院时间长、接受侵入性操作多、有病原菌定植;分离的514株病原菌中,革兰氏阴性菌362株(70.43%),革兰氏阳性菌122株(23.73%),真菌30株(5.84%);革兰氏阴性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181株)、大肠埃希菌(105株)、鲍曼不动杆菌(36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革兰氏阳性菌主要为葡萄球菌(73株)、肺炎链球菌(27株)、肠球菌(12株);真菌全为念珠菌。革兰氏阴性菌对亚胺培南敏感,对三代头孢等耐药率较高;革兰氏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敏感,对青霉素类耐药率较高。结论NICU中应重点注意胎龄小、体质量轻、住院时间长、有病原菌定植的患儿,慎用侵入性操作;同时加强耐药监测,合理使用有效抗菌药物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感染治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枢性协调障碍住院患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住院126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263例患儿共220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17.42%,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占72.61%;分析显示年龄、微量元素缺乏、住院时间、房间条件、家长对健康宣教依从性为医院感染相关危险因素。结论中枢性协调障碍患儿医院感染与年龄、住院时间、微量元素缺乏、家长对健康宣教依从性、住院条件有关,应针对院感因素加强防治。  相似文献   

20.
56例肝胆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临床分析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l2月期间肝胆外科病房深部真菌感染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共分离出66株真菌,深部真菌感染以白色念珠菌居首位,占68.18%,二种以上真菌混合感染者为10.71%。深部真菌感染的疾病主要有重症急性胰腺炎、肝胆胰恶性肿瘤。长期的广谱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使用等是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结论深部真菌感染是肝胆外科病房常见的并发症,需及时合理手术、合理使用抗生素,警惕深部真菌感染,做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