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价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D-二聚体、血小板聚集(PAgT)、同型半胱氨酸(Hcy)检测的临床诊治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我院共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患者疾病类型划定组别,甲组(n=34)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乙组(n=26)为急性脑出血患者。另选同时段至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对象32名纳入对照组。三组均接受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D-二聚体、PAgT、Hcy检测,评价及比较三组的上述指标检测结果。结果三组的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原时间(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甲组的纤维蛋白原(FBI)、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PAgT、Hcy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组的FBI、FBG、D-二聚体、Hcy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乙组与对照组PAg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应用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D-二聚体、PAgT、Hcy检测,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可用于预后评估,从而为后续临床制订合适的诊疗计划提供可靠有力的理论依据,对病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卒中急性期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66例急性脑出血患者,分别于发病后第1、3、7、14d同步测定血浆Fib、PT、APTT、D-二聚体水平,并与5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脑卒中组第1、3、7dFib、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 照组(P〈0.05),且二者呈强相关性。PT、APTT水平在脑卒中组及对照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急性期与对照组比较Fib、D-二聚体均有增高,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关。血浆Fib、D-二聚体水平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危险系数的指标之一,且还可作为评判脑卒中治疗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漆静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567-2568
目的:研究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其对患者纤溶、凝血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对照组30例予丹参注射液等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栓通针剂静脉滴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T、APTT、FbG、D-二聚体等变化。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FbG水平下降(P<0.05),D-二聚体升高(P<0.01),PT、APTT时间延长,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血栓通对脑梗死有较好治疗作用,并优于传统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指标及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在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儿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bg)含量,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结果 37例ALL患儿中,初诊组和难治复发组PT高于对照组,难治复发组PT高于初诊组(P<0.05),难治复发组Fbg低于初诊组(P<0.05)。初诊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初诊组与完全缓解组差异有显着性(P<0.01);难治复发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初诊组和完全缓解组(P<0.01)。结论 ALL患儿凝血指标异常发生率高,异常凝血指标越多,病情及出血程度越重,其中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更敏感,与儿童ALL的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显着相关性,可作为儿童ALL病情进展、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的早期实验室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D-二聚体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A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47例(B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46例(C组),健康对照组45例(D组)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临床检测,并对比结果。结果 A、B组的D-二聚体、FIB、APTT、PT检测结果均较C组及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D-二聚体、FIB较B组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30例患者溶栓治疗前与溶栓后1、6、24h血浆D-二聚体含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的检测有助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并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药物用量和疗效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分析了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我院2010年到2011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B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A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的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无相关性.结论 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2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患者血浆的凝血、抗凝及纤溶相关参数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7例冠心病患者、56例脑梗死患者和44例糖尿病患者与10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浆样本用凝固法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活性,用免疫比浊法测定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含量,用发色底物法检测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冠心病组PT活性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病例组FIB、D-二聚体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AT-III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减低。结论检测FIB、D二聚体、AT-Ⅲ对冠心病、脑梗死、糖尿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常规和D-二聚变化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及对照组30例健康体检者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二聚体(D-D)值进行检测,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单纯性颅脑损伤各组患者PT、APTT、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Fbg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损伤组患者随着损伤程度的加重,PT、APTT、TT等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也相应升高,Fbg值相应降低。结论联合检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凝血常规指标及D-D值,对于监测颅脑损伤病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IC)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以及低分子肝素钠(LMWH)在不同临床特征的IC患者中的疗效。方法收集、分析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IC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取30例年龄相近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和凝血功能,并探讨LMWH在观察组患者中的疗效、不良反应以及不同临床特征所对应的凝血功能改变。结果观察组PT、APT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坏疽型患者的PT、APTT低于非坏疽型患者,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更高(P<0.05);与病变≤2处的患者比较,病变>2处的患者PT、APTT水平更低,而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更高(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患者治疗后的PT、APTT水平均明显升高,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不同病变分型、数量所对应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MWH在不同病变分型、病变数量的IC患者中均有确切的疗效,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急性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水平,探讨血脂、脂蛋白及载脂蛋白在脑卒中的影响。方法选择脑梗死组102例、脑出血组76例和对照组80例,测定三组的三酰甘油、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和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比值。结果脑梗死组三酰甘油和LDL高于脑出血组和对照组(P<0.05),总胆固醇、ApoB在三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组HDL高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P<0.05),VLDL在三组患者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oA1在三组患者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poA1/ApoB比较中,对照组高于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P<0.05),而脑梗死和脑出血两组中ApoA1/Apo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与脑出血脂代谢异常有所不同,ApoA1/ApoB可以作为预防脑卒中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凝血指标在冠心病诊疗中的临床应用的意义。方法选取在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心血管一病房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就诊时间在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以内,以及健康体检者100例,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Fib、PT、APTT值。结果试验组D-二聚体、Fib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P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APTT之间没有差异(P>0.05)。结论 D-二聚体、Fib、PT与冠心病有密切相关,对于冠心病患者时刻关注这些指标,有助于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与D-二聚体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关系。方法同时测定49例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实验组)和52例未发生深静脉血栓患者(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PT、APTT以及血清hs-CRP的水平。结果术后24 h和48 h实验组的hs-CRP、D-二聚体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术后48 h的hs-CRP、D-二聚体浓度高于24 h时的测定值(P<0.05)。对照组在术后24 h和48 h的hs-CRP、D-二聚体、PT和APTT测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hs-CRP可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脑心通和丹红注射液联用对脑梗死血流动力学、血凝及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脑心通和丹红注射液6 ml,静脉推注,1次/d,14 d;对照组40例,复方丹参注射液30 ml,静脉推注,1次/d,14 d.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SSS评分)、血尿便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流动力学、血凝分析、D-2二聚体、肝肾功能等指标检测.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x2=8.595,P<0.05),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明显下降(P<0.05);PT、APTT、TT延长,PA、FbG降低;D2二聚体75%阳性(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脑心通和丹红注射液联用可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流动力学,可延长PT、APTT、TT,降低PA、FbG,使75%的患者D2二聚体阳性,疗效肯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孙乐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629-631
目的探讨新生儿窒息早产患儿凝血功能的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1月至2010年2月60例江西省南昌市第三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观察1组轻度新生儿窒息20例,观察2组重度新生儿窒息20例;对照组20例无新生儿窒息缺氧早产患儿。检测所有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时间(TT)、血浆D-D二聚体、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和外周血血小板值(PLT)。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1组轻度窒息患儿PT、APTT、Fbg、TT、PLT、FDP和D-D二聚体均无显著差异,观察2组重度窒息患儿PT、APTT、TT和PLT无显著差异,Fbg明显降低而FDP和D-D二聚体明显升高。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早产儿存在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的凝血功能紊乱;Fbg降低、FDP升高和血浆D-D二聚体升高可作为诊断新生儿重度窒息早月患儿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较敏感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血浆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期选取66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检测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分析脑梗死面积与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及神经功能的关系,比较预后不同情况(存活与死亡)的NT-proBNP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观察组NT-proBNP、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与小面积脑梗死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及NHISS评分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 <0.05),存活与死亡患者NT-proBNP、D-二聚体水平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浆NT-proBNP、D-二聚体水平越高,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越差,二者可作为急性脑梗死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的检测警示PICC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取PICC置管患者80例,均为我院2014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监测PICC置入前0~1d(T0)、PICC置入后2~3d(T1)、PICC置入管4~11d(T2)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量(Fbg)、凝血酶原时间(TT)、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的结果,对比分析指标结果的变化,回顾其警示价值。结果 T0与T1比较,两组D-二聚体指标、PT指标、DBP指标、Fbg指标、TT指标、APTT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意义;而外周血血小板(PLT)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T0与T2比较,D-二聚体指标、PT指标、FDP指标、APTT指标、Fbg指标、PLT指标、TT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T1与T2比较,D-二聚体指标、PT指标、FDP指标、APTT指标、FDP指标、Fbg指标、FLP指标、TT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血栓前状态不同时间段检测指标警示PICC血栓形成的价值展开分析,显示在T0~T1时间段,PLT具统计学差异,表明置管后2~3 d,对外周血血小板检测,可警示PICC血栓形成,为临床应用提供直接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 [Lp(a)]、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将我院急诊收治的2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和同期来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分别设为急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健康对照组和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再将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不同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三个亚组,对比三个亚组治疗前、后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治疗前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治疗后上述指标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5)。治疗前、后,急性脑梗死组中重型组患者的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显高于中型组、轻型组(P 0.05),轻型组患者上述指标表达水平最低。结论血清Lp(a)、CRP、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能够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作为评价该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预后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8.
肺癌患者凝血功能改变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测定PT、APTT、Fbg.D2聚体。结果:晚期肺癌组PT、APTT明显缩短(P〈0.01),D2聚体和Fbg显著升高(P〈0.01),其中晚期小细胞肺癌患者升高更明显。结论:晚期肺癌患者多存在高凝状态.小细胞型肺癌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与急性脑梗死发生的关系。方法对本院2010~2011年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观察组)和6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中大面积脑梗死组(B组)患者血清中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显著高于小面积脑梗死组(A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的含量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美国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无相关性。结论测定血清中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及D二聚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对预防食管癌患者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2013~2014年20例食管癌患者给予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进行治疗为干预组,2008~2012年18例食管癌并发深静脉血栓患者为对照组,统计凝血常规和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观察低剂量低分子肝素钠对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结果入院当天两组凝血常规和D-二聚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7天两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入院第1天与入院第7天比较, PT-T、APTT、Fbg明显降低(P<0.01), D-DT明显增高(P<0.01);对照组入院第1天与入院第7天比较, PT-R和Fbg明显增高(P<0.01), APTT和D-DT没有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应用低剂量的低分子肝素钠能有效的预防食管癌患者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