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在二甲双胍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与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 T2DM)对血糖控制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4例 T2DM 患者随机分为西格列汀组16例和利拉鲁肽组18例,西格列汀组给予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利拉鲁肽组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两组均治疗16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 h 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化情况。结果治疗16周后两组 BMI、FBG 及2 h PBG、HbA1c 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利拉鲁肽组 BMI 和 FBG 较西格列汀组明显降低(P〈0.05,P〈0.01)。两组均无低血糖发生,利拉鲁肽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西格列汀组发生1例,均自行缓解。结论西格列汀或利拉鲁肽联合盐酸二甲双胍均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 BMI及血糖,但利拉鲁肽能更加明显的降低FBG及 BMI。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联合运动疗法对早期社区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采取二甲双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_1c)、餐后2 h血糖(2hPBG)、空腹血糖(FB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HbA_1c、2hPBG、FBG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有P>0.05。治疗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HbA_1c、2hPBG、FBG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下降得更明显,均有P<0.05。结论采用二甲双胍联合运动疗法治疗早期社区糖尿病,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疗效确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利拉鲁肽组与甘精胰岛素组,各40例,分别应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和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2周。以甘精胰岛素组为对照,观察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对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 h胰岛素和餐后2 h C肽、空腹血糖(FBG)和餐后2 h血糖(2 h PG)、果糖胺(FMN)及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水平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胰岛素和空腹C肽均明显高于治疗前的空腹水平(P<0.05或P<0.01),且利拉鲁肽组餐后2 h C肽明显高于治疗前水平(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FBG和2 h PG、FMN和Hb A1c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或P<0.01),组间比较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利拉鲁肽组治疗后的FMN降低幅度大于甘精胰岛素组。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T2DM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明显改善和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的恢复,治疗T2DM的短期临床疗效可能优于甘精胰岛素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200例开展本次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二甲双胍治疗基础上给予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空腹血糖指标和餐后2 h血糖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低(P 0.05),与对照组空腹C肽指标和餐后2 h C肽指标相比,观察组均明显偏高(P 0.05);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安全性均明显高于对对照组(P 0.05)。结论给予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能够显著提升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33例患者主要采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并辅以耳穴贴压治疗,观察FBG、BMI和HbAlC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FBG、BMI和HbAlC明显得到控制,与治疗前相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疗效明显,值得临床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二甲双胍治疗后血糖仍未达标者40例,在继续口服二甲双胍的基础上联合利拉鲁肽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空腹C肽(FC-P)、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腰围及体质量指数(BMI)的变化,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患者的FPG、2 h PG、Hb A1c、腰围、BMI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C-P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者有恶心、腹泻等症状,但均可耐受,无低血糖发生。结论对于初诊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二甲双胍后血糖未达标,加用利拉鲁肽治疗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的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体重指数、血脂等指标的影响。方法随机筛选30例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在原有口服降糖药基础上,停用或者减量降糖药物,加用利拉鲁肽,0.6-1.8 mg皮下注射,1次/d。治疗8周时比较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和体重指数(BMI)指标变化,并与对照组加用甘精胰岛素治疗相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FB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指标明显下降(P〈0.05),BMI及血脂在利拉鲁肽治疗组较治疗前下降,对照组BMI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发生低血糖的几率低,且可降低患者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脂,减轻脂肪肝的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2例患者。对照组患者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利拉鲁肽,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明显低于对照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和观察期间两组患者临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效果确切,可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且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 8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利拉鲁肽治疗组和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每组40例,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应用二甲双胍+甘精胰岛素治疗,利拉鲁肽治疗组应用二甲双胍+利拉鲁肽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和体质量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8周后FBG、2 h PG、Hb A1c均有所改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体质量方面,甘精胰岛素治疗组患者的体质量明显高于利拉鲁肽治疗组,利拉鲁肽治疗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和甘精胰岛素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FBG、Hb A1c、2 h PG水平,但利拉鲁肽还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体质量,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联合用于初患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FBG(空腹血糖)、2h PG(餐后2 h血糖)、HbA_1c(糖化血红蛋白)、BMI(体质量指数)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2h PG、HbA_1c及BMI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联合在初患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著,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GLP-1)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给予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FBG、2 hPBG、HbA1c各项指标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14周后,治疗组患者体质量指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长效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较单用二甲双胍好,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与观察利拉鲁肽对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HT6K 2014年1月到2015年12月选择在我院诊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格列美脲+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利拉鲁肽+二甲双胍治疗,两组都治疗观察1个月.结果 两组患者的餐后2h血糖与空腹血糖在治疗前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治疗后,均下降,但观察组降低的更为显著(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空腹C肽与餐后C肽均升高,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空腹C肽与餐后C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拉鲁肽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能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从而有利于降低血糖,有很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分析.方法 36例患有2型糖尿病经过磺脲类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对照组采用单用胰岛素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方案,研究并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各项检查数据,对比其疗效.结果 观察组在控制血糖时间、每天胰岛素用量、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质量指数(BMI)等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在治疗2型糖尿病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胰岛素治疗的疗效,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陈贺  王清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225-226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百泌达注射液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百泌达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用二甲双胍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年龄、体质量指数、FBG、2hPBG及HbA1c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在FBG、2hPBG及HbA1c、血脂各项指标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百泌达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较单用二甲双胍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中国药房》2017,(35):4960-4962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治疗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降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经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降糖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卡波糖片50mg餐前口服,tid,最大剂量为300mg/d;观察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皮下注射,qd,起始剂量为0.15u/kg,以后根据血糖监测结果对剂量进行调整,最大剂量为40u/d。两组患者均治疗2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_1c)、空腹C肽和餐后2hC肽水平,记录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计算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空腹C肽、餐后2hC肽和HbA_1c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除空腹血糖外,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夜间低血糖、严重低血糖、水肿、胃肠道反应以及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用于治疗罗格列酮与二甲双胍降糖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能有效降低其血糖和HbA_1c水平,改善胰岛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6.
研究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对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2型糖尿病患者7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FBG、2hBG、HbA1c、BMI、TC 和TG 水平。结果:(1)代谢指标:治疗后两组患者FBG、2hBG、HbA1c 和BMI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TC、TG水平显著下降,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FBG、2hBG、HbA1c、BMI、TC 和 TG 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胰岛功能: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肽水平均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 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塞那肽联合二甲双胍应用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具有很好的疗效,在控制血糖、体重、血脂水平的同时还可以改善胰岛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来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就诊的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106例,依据分层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疗法,随餐同服二甲双胍0.5 g/次,2次/d,后依据病情以0.5 g/2周逐渐增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5 g/d,同时早餐前口服吡格列酮,起始剂量15 mg/d,最大剂量不超过45 mg/d;治疗组口服二甲双胍,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同时随餐口服维格列汀50 mg/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体质量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SP)、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治疗总有效率,同时观察两组患者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BMI、HbA1c、GSP、FBG、2hPBG、TG、TC及LDL-C均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GLP-1和HDL-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8.11%、86.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维格列汀治疗肥胖型2型糖尿病可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和体质量,且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同时也可达到降低血脂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和平均分组的方法,将1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应用二甲双胍联合格列美脲进行治疗,实验组应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血糖指标.结果:实验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略微高于对照组,但P>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PBG以及FBG指标比较,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实验组BMI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差异显著.实验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与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相当,但是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治疗2型糖尿病(对于BMI的影响更小)有利于降低BMI,能够有效降低发生低血糖事件的概率,用药更加具有安全性.运用二甲双胍联合利拉鲁肽对2型糖尿病进行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复方夏枯草汤联合卡托普利、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脂肪因子、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选取诊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复方夏枯草汤治疗,疗程3个月。比较2组平均动脉压(MAP)、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腰围、体重指数(BMI)、脂肪因子(网膜素、脂联素、内脂素)、空腹胰岛素( FINS)、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 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 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变化。结果2组治疗后MAP、FBG、2 hPBG、HbA1c、腰围、BMI、内脂素、FINS、HOMA-IR较治疗前显著降低,网膜素、脂联素、HOMA-β、ISI较治疗前显著升高( P <0.05);观察组以上指标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复方夏枯草汤联合卡托普利、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能够在降低患者血压、血糖水平基础上有效调控脂肪因子分泌,促进胰岛β细胞功能恢复及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联合利格列汀的效果。方法 34例老年T2DM患者口服二甲双胍联合利格列汀5 mg,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体质量指数(BMI)、空腹C肽(FCP)、餐后2 h C肽(PCP)及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的差异。结果治疗后FBG、PBG、Hb A1c及TG下降,PCP较治疗前上升,HOMA-IR较前下降(P均<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利格列汀可有效降低老年T2DM患者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