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Li HF  Zou J  Bai RY  Xing YM  Nie JM  Diao Y 《药学学报》2011,46(12):1429-1435
如何克服胃肠道吸收屏障是蛋白质、多肽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面临的重大挑战。M细胞是胃肠道上皮细胞内一种特殊的抗原摄取细胞,具有高内吞和低降解特征,可能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口服吸收发挥重要作用。M细胞体外共培养系统的开发,以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体外模型,促进了对M细胞本身以及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系统的研究。本文综述了M细胞特殊的结构、功能、形成及生物标志特点,讨论了M细胞体外模型在开发生物活性大分子药物口服给药系统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配体靶向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肿瘤细胞表面过度表达的某些生物大分子受体能够与其配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用配体与药物结合,形成配体靶向药物递送系统。配体发挥导向物作用,将药物靶向递送到肿瘤细胞(或组织),实现主动靶向释药,提高药物的选择性,从而增加药效。文中介绍了以维生素(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A)、蛋白质(转铁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多糖(半乳糖、甘露糖、透明质酸)、整合素等生物大分子为配体的靶向药物递送系统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由于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差异,生物大分子药物与传统小分子药物相比,药代动力学机制更加复杂,在体内表现出不同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大分子药物一般不经CYP 450酶代谢,其体内消除途径主要有肾小球滤过、酶水解、受体介导的胞吞消除和抗药物抗体介导的消除。近年来,除了常用的免疫分析法、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LC-MS/MS等分析方法外,还有计算机模型被开发用于模拟预测大分子药物药代动力学性质的研究并发挥越加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大分子药物主要代谢消除途径及体外研究模型TMDD、PBPK的应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壳聚糖在生物大分子药物给药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壳聚糖具有促进生物大分子药物透膜渗透和生物粘附作用。利用壳聚糖形成的自身聚集体以及用壳聚糖制备的微粒制剂、混合胶体和包衣制剂等,均可提高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手性药物代谢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临床上使用的药物中,约有50%的药物为手性药物(chiral drugs)的外消旋体,而在生物体内,生物大分子均处于高度复杂的手性环境中。药物的作用过程大多涉及与这些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药物进入体内后,其药物作用是通过与体内的某些靶分子之间的严格手性匹配和分子识别,并且以不同途径被吸收、活化或降解,导致对映体药物在体内的药理活性、代谢过程存在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为临床提供了许多有效的大分子药物。大分子药物一般多采用注射给药,特点是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但患者使用不便,顺应性差。与之相比,粘膜给药因简便安全已成为最常见的给药途径。然而,大分子药物通常很难透过生物粘膜。因此,为提高各类大分子药物粘膜给药的生物利用度,各类促渗剂的研究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以使粘膜给药成为大分子药物注射给药的替代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南药学》2019,(3):441-446
随着生物治疗领域的发展,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生物大分子逐渐成为新药研发的热点,但是生物大分子作为候选药物在成药性方面存在一些技术难点,主要集中在药物稳定性和体内转运递送过程中,表现为生物大分子药物结构稳定性较差容易降解转化,生物大分子结构较大无法有效通过体内各种屏障系统进行递送等。为此,运用多样化的纳米载药系统对生物大分子药物进行递送,能够维持药物稳定性,显著增加生物利用度和提高分布靶向性,从而提高疗效并降低毒性。本文对目前一些生物大分子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在相关疾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比较全面地综述了包载生物大分子的纳米载药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生物质谱技术为中药研究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研究提供大量的结构信息,因而近几年发展比较快速。本资料从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药学研究、中药作用相关蛋白研究、中药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治疗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以及代谢组学研究等几个方面综述了近几年生物质谱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进展,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毛细管电泳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叙述了毛细管电泳(CE)技术在多肽/蛋白质、手性药物和小分子药物分析中的作用。大分子药物的CE分析包括纯度检查、结构鉴定和微量制备。用胶束电动色谱或在缓冲液中加入环糊精类化合物可进行氨基酸或其它外消旋体药物的手性分离。小分子药物的CE分析包括各种剂型、标准液及生物体液中药物的测定。CE与HPLC分离机理互补,可以预期CE将在药物分析中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脂质体是由脂质双层构成的具有类似细胞膜结构的药物转运载体(drug delivery system)。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发展、基因治疗的出现以及各种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研究、应用,脂质体技术的应用领域日益拓展,但同时对脂质体性能要求更加严格。目前,脂质体技术不但在传统药物转运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在介导反义核酸药物或人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聚合物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方法:参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聚合物纳米粒子可作为疏水药物、靶向药物和生物大分子药物的载体制备聚合物纳米粒的材料与方法具有多样性。结论: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纳米粒载药系统具有可控释、靶向、保护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活性等优势,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药物传递系统。  相似文献   

12.
脂质体作为新的制剂技术,对提高蛋白质、多糖、多肽类等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稳定性、靶向性及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帮助.综述对脂质体作为生物大分子药物载体的优点及制备方法,并介绍了新型脂质体在大分子药物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分子化学修饰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蛋白质、多肽等药物分子免疫原性和毒副反应的存在及体内作用时间短等问题限制了其应用 ,这可以通过化学修饰部分或全部加以克服。随着生物大分子构效关系逐步得到揭示 ,生物大分子化学修饰的研究迅速发展。此文对蛋白质、多肽等药物分子化学修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加以评述 ,包括化学修饰原理、化学修饰方法、修饰后药物分子的应用等  相似文献   

14.
治疗用生物大分子免疫原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秀霞 《齐鲁药事》2012,31(3):174-176,178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大分子药物展现出良好的应用价值,带来巨大效益,但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会导致机体的免疫反应,造成毒副作用。如何合理的预测、减小及检测治疗用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对生物大分子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影响因素、改善手段、检测手段等方面对生物大分子的免疫原性进行综述,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费轶博  邬晓岚  李玲  胡晋红 《药学服务与研究》2013,13(4):260-260,281,299
壳聚糖纳米粒是一种生物相容性好、生物可降解的新型给药制剂,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领域。壳聚糖纳米粒能延长药物在吸收部位的滞留时间,还可以瞬时打开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促进大分子药物通过组织上皮的转运作用,改善药物特别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的口服吸收,  相似文献   

16.
口服递送系统是多肽蛋白类药物非肠道给药的一种理想替代途径,但难度很大。如何能增强大分子药物对消化道粘膜细胞的渗透性,是提高多肽蛋白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并达到临床要求的基本问题。要提高大分子药物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通常有以下3种策略:(1)对大分子药物的理化性质进行修饰(亲脂性或酶易感性);(2)增加大分子药物新的功能(受体识别或细胞透过性);(3)采用转运载体。无论采用以上何种策略,都必须保证大分子药物的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7.
技术转移贯穿于生物大分子药物的整个生命周期。考虑到生物大分子药物结构的复杂性及生产的不可控性,该文将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生产工艺技术转移分为临床前和早期临床样品生产,以及关键性临床和商业化阶段样品生产2个阶段,分别进行探讨。根据每个阶段的目标任务,从细胞株、原材料、生产工艺、外源因子安全性评价以及可比性研究等方面细化生产工艺技术转移的关键控制点,据此提出相对应的技术转移策略,并列举了生物大分子药物技术转移过程当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以期为生物制药企业进行生产工艺技术转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粘膜给药     
徐立斌  张慧 《黑龙江医药》2006,19(5):384-384
粘膜给药是使用合适的载体将药物与人体的一些粘膜表面紧密接触,通过该处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发挥全身作用的给药方式.粘膜给药拓宽了许多药物的给药途径,愈来愈多的药物被发现可通过粘膜吸收,特别是一些多肽类、大分子类药物可通过鼻粘膜、眼粘膜,孕酮、雌二醇等可通过子宫粘膜和阴道粘膜吸收.药物经粘膜吸收避免了首过效应,提高了生物利用度,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同时粘膜给药有一定的靶向作用,用法方法,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9.
手性药物的立体选择性药物动力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性药物在所有药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据报道天然或半合成药物几乎都有手性,其中98%以上为单一对映体;全合成药物的40%为手性药物,目前常用的700个药物有一半至少含1个手性中心,但其中90%是以外消旋体形式上市使用的,也就是说目前使用的化学药物很多是药物对映体的混合物.然而手性是生物体系的一个基本特征,很多内源性大分子物质如酶、载体、受体、血浆蛋白和多糖等都具有手性特征,药物与这些生物大分子都是以三维立体形式相互结合并发生作用的.因此立体构型不同的药物进入体内就会产生立体选择性差异,导致药物对映体具有不同的药物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经皮给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邢晓夏  王慧  刘洪均 《安徽医药》2005,9(12):883-886
药物的透皮给药主要受到皮肤障碍、药物的分子量和亲水/油性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物理和化学方法,同时,辅以载体方法可有效提高药物(尤其是生物大分子药物和复方中药)经皮给药效率.随着透皮给药的不断发展改进,经皮给药系统一定会发挥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