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CD34在人肝细胞肝癌(HC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HCC及相应的癌旁肝组织标本进行了CD34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TM法检测;对CD34标记的阳性血管进行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计数,分析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CD34呈棕黄色染色定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膜上,在HCC组织内显示弥漫的阳性表达;而癌旁肝组织多为阴性。HCC组织MVD值(46.23±16.12),明显高于癌旁肝组织的(18.15±5.92)(P<0.01)。HCC中CD34表达与EdmonsongradeⅢ+Ⅳ、静脉浸润、肝内外转移、肝硬化有关(P<0.05)。结论 HCC中CD34异常高表达,且与部分侵袭转移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HCC)的双源CT灌注成像(CTPI)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对30例HCC患者行CT灌注扫描,获得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灌注流量(BF)、血管通透性(P)、patlak血容量(pBV)等灌注参数,以评价HCC的CT灌注特点.结果 (1)HCC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在动脉期迅速上升至峰值,而后维持平衡或较快下降;(2)30例肿瘤组织在ALP、HPI、BF、P、pBV图上均表现为高灌注,其中的10例ALP图呈均匀高灌注,20例呈不均匀高灌注,坏死区无血流灌注;(3)肿瘤组织ALP、HPI、BF、pBV明显高于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PVP明显低于瘤旁肝组织和正常肝组织(P<0.05);(4)边缘模糊的瘤灶周围肝组织ALP、BF高于边缘清晰的瘤灶周围肝组织(P<0.05);(5)CT灌注图像测得HCC病灶面积较原始图像所测得的面积大.结论 双源CTPI能很好的反映HCC的血流灌注特点,对HCC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肝细胞癌(HCC)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恶性肿瘤。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是两种最常见的刻画肝细胞癌结构功能特征的成像方式。CT灌注扫描能够有效提供肝内肿块的血供特征,判定肝动脉和门脉系统供血的比例,反映肿块的良恶性。MR弥散成像通过对肿块内水分子弥散特征的刻画,反映肿块内细胞组织结构的紊乱程度,从而提示肿块的良恶性。通过对既往的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整理回顾发现,CT灌注扫描和MR弥散成像对肝细胞癌的发现、定性及治疗响应的评估均有重要价值。这些多参数成像方法对诊断和评估预后提供了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与直肠癌微血管密度(MVD)计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之间相关性。方法收集经病理活检证实的直肠癌患者59例。入选病例均使用GE64排螺旋CT机行直肠癌灌注扫描,获得血容量、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图像及其具体参数数值。并获得术后癌组织标本,采用CD34、VEGF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多层螺旋CT灌注参数和MVD计数、VEGF表达情况的相关性。结果直肠癌组织VEGF表达、MVD计数与血流量、血容量呈正相关,与MTT呈负相关;与PS无相关性。结论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参数能够反应直肠癌肿瘤血管生成、VEGF表达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直肠癌侵袭转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IL-18BPc和VEGF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IL-18BPc和VEGF在34例肝细胞癌组织、34例癌旁肝组织及12例正常肝组织的表达,通过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肿瘤组织MVD值,分析IL-18BPc表达与VEGF表达及MVD的关系。结果 IL-18BPc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及正常肝组织(P<0.01),且肝癌出现侵袭转移者较未出现侵袭转移者其IL-18BPc表达阳性率高(P<0.01);VEGF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及正常肝组织(P<0.01);IL-18BPc和VEGF在肝细胞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357, P=0.037);肝癌组织MVD值与高于癌旁肝组织(P<0.01)及正常肝组织(P<0.01);肝癌组织中, IL-18BPc阳性表达者MVD值高于阴性表达者(P=0.004)。结论 IL-18BPc可能通过上调VEGF的表达促进肝细胞癌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运用CT灌注成像评价明胶海绵微粒(GP)对经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后肝癌瘤组织灌注的影响。方法 39例经过穿刺病理检查或血清学证实的中晚期肝细胞癌患者曾经在我院进行TACE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相关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别的GP+碘化油(LP)治疗组和单纯LP治疗组,TACE治疗中分别用GP+LP栓塞治疗和单纯LP栓塞治疗。表柔吡星、羟基喜树碱、5-氟尿嘧啶联合化疗方案(EPI+HCPT+5FU)在2组中的使用是相同的。所有患者分别于介入术前1 d及术后4周行CT灌注扫描。采用秩和检验,对于GP+LP组和单纯LP组间的肝脏活性瘤组织的CT灌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全部被观察资料中,1例GP+LP组病例由于肿瘤区术后表现为灌注信号完全缺失而被剔除;剩余GP+LP组18例和LP组20例比较中,治疗前2组的CT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TACE术后GP+LP组的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肝脏灌注分数和肝血容量)较LP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0,0.012和0.043),而治疗后2组中肝血流量,平均通过时间,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门脉灌注量差异都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P+LP联合栓塞治疗可以有效减少肝癌组织的动脉灌注。CT灌注成像能够反映出GP使用对TACE治疗后肝肿瘤组织灌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CT三期增强不典型表现原因。方法:分析崇阳县人民医院2008年3月—2012年3月经手术病理证实CT三期增强不典型表现的肝细胞癌14例。结果:三期均为低密度8例,动脉期无强化或边缘轻度强化,门脉期和平衡期持续强化4例,动脉期高密度,门脉期和平衡期等密度1例,三期均为高密度1例。结论:HCC肿瘤的血供、病理学基础是产生不典型CT增强表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已有大量报告.肝动脉灌注栓塞术(TACE)是中晚期肝癌患者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之一.本研究通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对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前后VEGF的动态变化进行观察并与文献进行对照分析,了解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CT扫描鉴别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诊断。方法 50例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患者,按疾病不同分为肝内型胆管细胞癌组与肝细胞癌组,各25例。医护人员采用回顾分析与病理鉴定的方式对动脉与门脉期增强和延后扫描的CT特点以及患者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肝内型胆管细胞癌组患者通过增强扫描发现门脉期间与动脉期间延迟强化率均明显高于肝细胞癌组(P<0.05);胆管细胞癌病灶最大直径为(5.95±2.15)mm,明显低于肝细胞癌组的(9.10±3.90)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MSCT动态增加扫描与延后扫描一起结合诊断患者,可以准确地诊断出患者的原发性癌细胞的来源。肝内型胆管细胞癌和肝细胞癌的肿瘤强化方式的不同是影像诊断的主要根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肝细胞癌诊断中 CT 灌注成像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断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临床确诊肝细胞癌患者45例,对其在入院后与治疗后分别展开 CT 灌注成像,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治疗后患者肝脏血流量、肝脏血容量、肝动脉供血分数较治疗前发生显著降低(P ﹤0.05),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延长(P ﹤0.05),感兴趣区肝动脉灌注值、门静脉灌注值和肝动脉灌注值均较治疗前发生明显降低(P ﹤0.05)。结论 CT 灌注成像能够对肝细胞癌血供情况进行反映,能够为肝细胞癌的临床诊断、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