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制备工艺对石杉碱甲(Hup)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微球体外释药机制的影响。方法 采用两种O/O型乳化溶剂挥发法工艺(A法和B法)制备Hup微球。考察微球的体外释药曲线,结合微球在释放介质中的降解速度和溶胀速度曲线以及微球的形态和微球中药物的分布情况阐述微球的释药机制。结果采用A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为47.60%,体外无明显突释现象,可缓释35 d,符合零级动力学方程,通过扩散和降解两种机制释药。采用B法制备的微球包封率为83.50%,体外可缓释21 d,整体释药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主要以扩散机制释药。结论采用A法制备的微球具有更理想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甲睾酮聚乳酸微球,研究其体外释药过程。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甲睾酮聚乳酸微球;以0.25%SDS-5%乙醇(pH3.4)为释放介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甲睾酮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量。结果甲睾酮聚乳酸微球开始释药较快,存在一定突释效应,随后以缓慢的方式释药,可用双相动力学方程100-R=35.77e0.1321t+63.91e7.372E-4t描述。结论制成的甲睾酮聚乳酸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3.
肺靶向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性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以0.9%氯化钠的水溶液为释放介质,对利福平聚乳酸微球的体外释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球在最初10min有突释效应,此后累积释药量与时间平方根之间呈线性关系。分别考察了微球大小、聚乳酸浓度、微球含药量、制备微球时在甘油中的分散时间和在明胶水溶液中的扩散时间等因素对微球释药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裘兰兰  何华  王柏  Xuhui Liu 《药学进展》2008,32(6):271-275
目的:制备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并对其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考察。方法: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结合包埋载药法制备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应用体外恒温透析法考察其释药行为及影响因素,以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并计算累积释药百分数。使用origin软件,将微球释药数据与载药微粒的主要释药方程进行拟合,以找出最佳拟合释药方程。结果:制备的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置于生理盐水中约5小时后达到释放平衡,其释放行为受处方中球-药比和交联剂用量及释放介质的影响。该载药淀粉微球的释药行为最符合双指数双相动力学方程,即呈双相释放,前期为快速释放相,后期(5小时后)为缓慢释放相。结论:本制剂工艺切实可行,所得乳酸环丙沙星淀粉微球具有明显的缓释制剂特征。  相似文献   

5.
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及其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符旭东  高永良  平其能  汤韧 《医药导报》2005,24(11):994-996
目的建立体内外相关性良好的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直接释药法和透析释药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考察加入吐温的量和透析袋内递质的体积对释药速度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在大鼠注射部位的残留量,计算微球在体内的释药速度。通过相关性评价确定最佳的体外释放度测定方法。结果透析释药法可获得良好的体内外相关性(r=0.990 2)。结论透析释药法可用于测定石杉碱甲缓释微球的体外释放度。  相似文献   

6.
现时制备微球的方法并不能保证药物以恒速释放,其原因比如微球表面含药较多,对于非溶蚀性微球在释药时增加扩散,而对于溶蚀性微球则改变其表面积。这样可能需要一种脉冲式释药,而单一聚合物微球不易达到此种释药,多层微球也许会解决。本文提出一步法制备双层微球技术。将两种聚合物选用适宜溶剂分别溶解,将药物均匀分散其中,然后混合,再分散到另一种不相溶溶剂中形成乳剂。将乳剂加温使聚合物溶剂蒸发,产生相分离,使一种聚  相似文献   

7.
目的:运用灰色数学理论预测长效缓释蛋白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方法:以复乳法制备PELA蛋白微球作为实验对象,根据灰色数学模型,借助计算机编程,预测PELA蛋白微球的体外释药过程。结果:预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绝对误差E在2.3-4.6之间,平均相对误差在9.2%-14%范围内。结论:灰色数学理论可用于预测长效缓释释药体系体外释药过程。  相似文献   

8.
利福平明胶微球制剂及体内外释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乳化化学交联法制各了利福平明胶微球制剂,并研究了药物含量、微球粒径、体外释放介质、以及体内释药特性等。结果表明:利福平明胶微球制剂体外释药前8h符合Higuchi方程,释药可达24h,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大鼠体内释药特性符合单室开放模型,体内外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9.
长效微球注射剂作为一类处于热点研究中的新型释药系统,在蛋白质、多肽的递送中受到了日益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但是,微球的释药机制复杂,蛋白质、多肽的体内药物分析又存在着诸多困难,因而蛋白质、多肽长效微球注射剂的体内药物释放及评价是此类药物制剂研发的瓶颈之一。现介绍近年来蛋白质、多肽长效微球注射剂的体内释药机制及药动学研究进展,并着重对蛋白质、多肽长效微球注射剂的体内药物分析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蒋涛  任先军  欧阳忠  郭树章 《医药导报》2007,26(8):0924-0926
目的制备GM l PLGA微球,考察其一般性质和体外释药特性。方法应用W/O/W乳化溶剂干燥法制备GM l PLGA微球,测定微球粒径、载药量、包封率和体外释药曲线。结果微球形态规则,粒径约为(18±8) μm,载药量约为4.9%,包封率约为61%,微球体外释药规律符合Higuichi方程:Q=0.153t1/2+0.037 05(r=0.995)。结论GM l PLGA微球的制备工艺良好,体外释药呈明显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