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36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分析36例新型隐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痛、颅内压增高表现,葡萄糖降低尤为显著,IgG、IgM、IgA及微量总蛋白升高明显。治疗后脑脊液和血清标本中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下降明显。新型隐球菌对两性霉素B(100%)、氟康唑(94.4%)和5-氟胞嘧啶(94.4%)抗真菌药敏感性较高。结论 对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阳性的患者反复多次进行脑脊液培养、墨汁染色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有助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下降。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或5-氟胞嘧啶治疗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安全有效;早期控制感染和降低颅内压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脑脊液检查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8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涂片及荚膜抗原检查资料.结果 首次腰穿脑脊液常规异常60例占72.3%.生化检查中葡萄糖定量异常57例占68.7%,总蛋白质异常66例占79.5%.细胞学异常81例占97.6%,细胞学分析发现隐球菌51例占61.4%.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阳性75例占90.4%.新型隐球菌荚膜抗原阳性(2+以上)76例占91.6%.结论 腰椎穿刺脑脊液离心涂片墨汁染色与荚膜抗原检测阳性率最高,细胞学检出隐球菌的阳性率最低,而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胞学检查可反映脑膜炎症与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9例艾滋病(AIDS)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19例AIDS合并CNM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19例患者临床特点主要为头痛、呕吐、颅内压增高;实验室检查墨汁染色可见隐球菌或者脑脊液培养可见隐球菌;通过单药使用两性霉素B或两性霉素B联合氟康唑治疗,好转出院无复发仅7例(36.8%),死亡7例(36.8%),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5例(26.3%),其中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10.5%),脑疝3例(15%)。结论:CNM好发于AIDS病人,发病隐匿,但具有一般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可通过查找或培养出隐球菌确诊,药物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多种临床实验室常用的隐球菌检测方法的分析,以建立更合理的隐球菌实验室检测流程和方法。方法:通过对墨汁染色法、分离培养法、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分子生物学技术及质谱技术(MALDI-TOF MS)的比较分析,以建立对基层实验室既切实可行又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检测流程。结果:基层实验室应该结合自己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利用多种经济可行的方法进行联合检测,并优化检测流程,以提高检测的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结论: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预防严重的并发症、改善预后和降低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LFA)和乳胶凝集试验(LA)检测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对艾滋病患者继发隐球菌感染的诊断价值及治疗观察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LFA和LA对艾滋病患者继发隐球菌感染治疗前后的脑脊液标本和血清标本行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并与脑脊液墨汁染色和真菌培养进行比较,评价其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同时动态观察治疗期间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的变化,和LFA的干扰因素.结果 LFA和LA对脑脊液标本隐球菌检测的敏感度分别为97.73%和95.45%,血清标本的敏感度也分别为97.73%、95.45%;对脑脊液标本的特异性分别为95.83%、95.83%,对血清标本的特异性分别为89.39%和87.12%.艾滋病继发隐球菌感染患者脑脊液标本中的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滴度随着患者病情的好转而逐渐下降,治疗前后脑脊液和血清中荚膜抗原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09,P<0.001;t=6.814,P<0.001).结论 LFA与LA适用于隐球菌脑膜脑炎患者的快速诊断;脑脊液隐球菌多糖荚膜抗原的动态监测对艾滋病患者继发隐球菌感染的疗效观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隐球菌性脑膜炎(CM)的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资料,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诊断。方法回顾性总结近4年(2001年9月至2005年6月)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一般资料、诊断检测方法及治疗情况。结果共15例患者,有基础疾病者8例,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SLE)4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艾滋病(HIV/AIDS)2例,肾病综合征2例,不明原因发热1例,其他6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者3例;墨汁染色首次找到隐球菌者7例(7/15),非首次(第2或3次)找到隐球菌者2例(2/15),脑脊液找到隐球菌者6例(6/9)(该病例资料9例送检细胞学),乳胶凝集试验抗原阳性15例(15/15);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1例(1/15)。治愈2例,好转7例,死亡或自动出院6例。结论隐球菌性脑膜炎发病率明显增高,与免疫抑制剂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IV/AIDS增多有关,通过比较分析CM脑脊液标本检测方法,笔者认为脑脊液细胞学、乳胶凝集实验是快捷便利的早期诊断方法,可先于临床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方法 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查找新型隐球菌.结果 13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均镜检到新型隐球菌,而对照组未镜检出一例阳性.结论 因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与结核性脑膜炎很相似,实验室几乎均未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故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往往不能及时确定而被误诊.对脑脊液标本进行墨汁染色镜检,是诊断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非常有效的方法 ,应将墨汁染色镜检新型隐球菌作为脑脊液的常规检测项目而日常开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体外药物敏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8—2021年收治的138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临床表现、基础病情和实验室检查等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38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墨汁染色检测阳性率为73.9%,CrAg检测阳性率为100%,42例患者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疾病,49例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另外47名患者无基础疾病。患者多伴有头痛、发热、呕吐、四肢乏力和意识障碍等症状。脑脊液生化检查显示糖和氯化物减低,脑脊液蛋白升高。138株隐球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的MIC范围分别为≤4~≥16μg/mL、≤0.5~1μg/mL、1~16μg/mL、≤0.125~0.5μg/mL、≤0.06~0.5μg/mL。5种抗真菌药物中5-氟胞嘧啶敏感性为95.60%,氟康唑敏感性为94.93%,伊曲康唑敏感性65.22%,两性霉素B和伏立康唑的敏感性均为100%。结论 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多伴有基础疾病(含免疫功能抑制疾病);CrAg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墨汁染色检测;非HIV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分离菌株对不同抗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败血症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结果,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及预防意识。方法:回顾性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1例肝移植术后并发隐球菌性脑膜炎合并隐球菌败血症的患者的相关资料,墨汁染色查找患者脑脊液隐球菌的含量,对脑脊液、全血进行培养及鉴定,并对其药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患者脑脊液墨汁染色找隐球菌多次阳性,脑脊液及全血培养及鉴定结果均为新型隐球菌感染,质谱鉴定结果为格特隐球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均敏感。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及抗生素,致使免疫力低下,易多部位感染隐球菌,早期其临床症状不典型,容易导致误诊及漏诊,需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通过对其主要临床症状判断,结合隐球菌墨汁染色检查及培养等病原学检测,可明显提高隐球菌感染的检出率,从而早诊断,针对性治疗,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在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3例菌阳结核性脑膜炎、15菌阴结核性脑膜炎及11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水平差异。结果菌阳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9例阳性,4例阴性,阳性率69.2%,菌阴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0例阳性,5例阴性,阳性率66.7%,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1例阳性,10例阴性,阳性率0.09%,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χ2=6.78,P=0.001),三组阳性率有差别,经组间两两比较,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菌阴结核性脑膜炎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χ2=4.31,P=0.07),菌阳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7.37,P=0.013),菌阴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χ2=8.26,P=0.024)。结论外周血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γ干扰素检测可作为结核性脑膜炎与隐球菌性脑膜炎早期鉴别诊断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福建地区AIDS患者新型隐球菌血清型和交配分布特征,分析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2-2015年福建地区获得性免疫综合征患者新型隐球菌感染临床株40株,采用变种和交配型特异性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分型,同时鉴定新型隐球菌血清型和交配型.对40例患者随访1年,分析其临床预后.结果 40株新型隐球菌临床株均为血清A型、α交配型,未发现其他血清型和a交配型.35例AIDS合并隐球菌感染患者1年生存率71.4%.结论 福建地区AIDS患者新型隐球菌临床株表型分布特征比较单一,主要以Aα型为主.早期诊断、足量使用抗真菌药物可以降低隐球菌感染死亡率,及时予以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可以减少AIDS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复发.  相似文献   

12.
张兴波  李家斌 《安徽医药》2019,40(9):1032-1034
目的 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24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脑脊液(CSF)检查、头颅影像学资料及治疗与转归。结果 24例患者均出现头痛(100%),19例(79.17%)出现发热;11例(45.83%)颅内压增高(≥300 mmH2O);16例(66.67%) CSF首次检查示隐球菌墨汁染色阳性,7例(29.17%)真菌培养阳性,19例(79.17%)送检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均为阳性(100%);21例(87.50%)患者接受两性霉素B (或其脂质体)联合氟胞嘧啶治疗,另外3例(12.50%)重症患者予以两性霉素B (或其脂质体)、氟胞嘧啶、氟康唑三联治疗。最终治愈11例(45.83%),好转2例(8.33%),死亡11(45.83%)例。所有死亡患者均考虑为高颅压致死。结论 高颅压是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CSF隐球菌荚膜抗原检测是诊断较敏感指标,效果优于CSF墨汁染色及真菌培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资料,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5年3月~2005年7月收治的2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 21例患者中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者14例(66.7%),脑脊液隐球菌培养阳性者12例(45%);颅内压显著升高大于3.92 kPa者5例;脑室扩大经侧脑室引流者3例;鞘内注射9例;单用两性霉素B(AMB)治疗3例,AMB+氟胞嘧啶(5-FC)治疗者10例,AMB+5-FC+氟康唑(FCZ)治疗者8例,AMB的平均用量2.5 g,疗程67 d~2 a;治愈13例,好转3例,死亡或自动出院5例。结论 降低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治疗仍首选AMB+5 FC鞘内注射,侧脑室引流可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4.
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艾滋病并发隐球菌感染1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京红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821-1822
目的提高对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获得性免疫缺陷疾病(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的认识。方法对13例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患者进行临床综合分析。结果13例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AIDS并发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炎患者均有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中均发现新型隐球菌。结论隐球菌脑膜炎为AIDS常见机会性感染及主要致死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20年3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疑似肺隐球菌病患者85例,均进行病理检查、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对肺隐球菌病的诊断效能。结果 经病理检查,最终确诊肺隐球菌病34例。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肺隐球菌病确诊率(88.2%,30/34)高于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41.2%,14/34);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的灵敏度、准确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2%、84.3%、85.9%、78.9%、91.5%,均高于痰液和肺泡灌洗液培养(41.2%、11.8%、23.5%、23.7%、23.1%)。结论 在诊断肺隐球菌病方面,血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比痰培养和肺泡灌洗培养效能更高,可提高原发性肺隐球菌病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新型隐球菌感染是一种真菌性疾病,目前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由于真菌性疾病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和多变性,容易误诊和漏诊。目前治疗该病的手段相对单一,疗程较长,治疗有一定难度。提高临床上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尤为需要,该病确诊依据脑脊液中找到新型隐球菌病原体,墨汁染色是一种快速、简便的诊断方法,而真菌培养是确诊的“金标准”;但两者的阳性率均不高。本文报告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血液真菌培养阳性1例。  相似文献   

1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功能严重下降,常易并发多种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随着AIDS的蔓延,隐球菌病的发病率显著上升。隐球菌脑膜炎是AIDS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机会性感染,是由新型隐球菌引起的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收治的1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确诊经过、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结果18例患者临床表现以发热、头痛、脑膜刺激征最多见。脑脊液常规检查以颅内压、白细胞、蛋白质增高,葡萄糖、氯化物降低最多见。病原体检查经反复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及培养大多数能找到隐球菌。结论对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检查不典型的脑膜炎患者应常规做脑脊液涂片墨汁染色及培养找隐球菌,以尽早确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真菌培养结果对隐球菌性脑膜炎诊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了隐球菌患者的脑脊液培养结果及印度墨汁染色结果,将两者对照研究。结果 45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首次脑脊液培养结果43例阳性,虽然高于印度墨汁染色38例阳性的结果,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75,P=0.157);治疗中期脑脊液培养结果30例为阳性,和印度墨汁染色的结果比较未见差异(χ2=1.661,P=0.195);首次脑脊液培养结果显示26例患者对氟康唑耐药而未见对两性霉素B耐药者(χ2=33.804,P=0.000);治疗末期脑脊液培养的结果先于印度墨汁染色转阴,10例印度墨汁染色持续阳性患者,脑脊液培养转阴患者停药后未见复发[P(1≤X)=0.002]。结论脑脊液培养对指导隐球菌脑膜炎患者抗真菌药物的使用有重要的价值,需高度重视;培养结果可能更适合作为停药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荧光染色法应用于真菌性角膜炎临床快速诊断的效果。方法临床送检疑似真菌性角膜炎患者的角膜刮片标本6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标本均应用荧光染色法、真菌培养和墨汁-KOH湿片镜检三种方法检测,比较不同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在45例真菌培养阳性标本中,墨汁-KOH湿片镜检有28例阳性,阳性率为62.22%(28/45),荧光染色法阳性40例,阳性率为88.89%(40/45),两种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荧光染色法具有快速、操作简便、阳性符合率高等特点,是真菌性角膜炎一种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