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 pylori,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是第一类致癌因素。但迄今为止其确切的致病和致癌机制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2.
《临床医药实践》2014,(12):942-945
<正>幽门螺杆菌(Hp)是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微需氧菌,全球半数以上人口有Hp感染,研究表明,Hp与胃、十二指肠多种疾病密切相关,是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也是胃癌演变的始动因子,与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关系,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Ⅰ类致癌因子[1]。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分布特点1.1全球各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目前根据已有的资料及文献显示,全球各个国家及地区  相似文献   

3.
幽门螺杆菌感染不仅是成人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瘤等胃十二指肠疾病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而且与小儿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亦密切相关。儿童感染幽门螺杆菌受外界因素影响(如吸烟、饮酒,服用非甾体类消炎药与社会活动)较少,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现综述如下。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影响因素1 1 年龄 有资料显示[1] ,人一生感染幽门螺杆菌最主要的年龄阶段是儿童期,尤其是在生后最初几年内,可见儿童期是受幽门螺杆菌侵袭最危险的时期;有报道出生仅6d的婴儿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刘郁明等[2 ] 采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酒精消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按随机原则的相关要求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在我院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的患者中16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和整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探讨酒精消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中160例患者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81.25%,经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酒龄、日饮酒量以及饮酒家族史是诱发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风险因素(P 0.05);将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分析结果变量导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属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保护性因素,而酒龄、日饮酒量以及饮酒家族史是诱发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酒精消耗患者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几率较其他患者明显增加,临床应积极开展各种健康宣教活动,鼓励患者养成良好生活方式,提高对幽门螺杆菌的防控。  相似文献   

5.
<正>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胃炎、消化溃疡、胃黏膜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胃癌的主要治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为第一致癌原。.胃炎分为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急性胃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急性胃黏膜炎症。但多数急性胃炎和慢性胃炎主要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急性胃炎往往是由急性感染幽门螺杆菌  相似文献   

6.
幽门螺杆菌感染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原.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存在病人的依从性、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费用高、感染复发等缺陷.而制备幽门螺杆菌疫苗将克服上述问题,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至今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已在抗原和佐剂的选择、免疫途径、疫苗免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几年来幽门螺杆菌疫苗研制的发展方向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赵寒冰  陈晓琴  周力 《贵州医药》2013,37(6):519-521
自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和Mar-shall从人胃黏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研究表明胃Hp感染是胃黏膜多种疾病的致病因子,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Ⅰ类致癌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及胃腺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WHO已将其列为Ⅰ类致癌因子.幽门螺杆菌的空泡毒素(VacA)在其致病性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近几年有关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型、VacA的致病机制和构建VacA突变体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疫苗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幽门螺杆菌感染全世界一半以上人口,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Ⅰ类致癌原。目前治疗方法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存在病人的依从性、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费用高、感染复发等缺陷。而制备幽门螺杆菌疫苗将克服上述问题,达到预防和治疗的目的。至今人们对幽门螺杆菌疫苗的研究已在抗原和佐剂的选择、免疫途径、疫苗免疫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就近几年来幽门螺杆菌疫苗研制的发展方向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姚炯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332-3333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 μm,宽0.5 ~1.0 μm.在胃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时,除典型的形态外,有时可出现杆状或圆球状.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1].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  相似文献   

11.
王群  郭艳波 《黑龙江医药》2012,25(2):215-217
Hp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革兰染色阴性菌,在有动力的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1]。近二十多年的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慢性活动性胃炎、胃溃疡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将幽门螺杆菌定为Ⅰ类致癌原[2]。正交设计实验中果胶铋是对药效影响最大的因素,果胶铋、甲硝唑、四环素最佳剂量配比为100+180+180mg/kg。在药效学研究中,复方高剂量、复方中剂量、复方枸橼酸铋对实验动物胃溃疡可能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钧  汪雪峰  崔玉宝 《淮海医药》2004,22(1):85-86,F003
幽门螺杆菌自1983年被澳大利亚学者Marshell和Marren从胃炎病人的活体标本中分离出来后,国内外学者对H.pylori及其与胃肠病的关系,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业已证实H.pylori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并且是胃腺癌及胃粘膜相关恶性淋巴瘤(MALT)的诱发因素之一,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于1994年将H.pylori列为Ⅰ类致癌因子。本文就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对胃正常、炎症和癌及癌旁组织进行连续病理切片,用Warrthin-Starry法检测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同时用嗜银染色技术显示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变化。结果显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组织核仁组成区嗜银蛋白计数无关,而与胃粘膜活动性炎症相关。提示幽门螺杆菌感染不是直接致癌因素。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是引起世界50%人群慢性感染的病原菌,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确定为Ⅰ类致癌因子。迄今,仅少数临床研究在致力于寻找抗幽门螺杆菌的疫苗。口服重组沙门菌疫苗对大规模免疫接种预防各种传染病极有吸引力。因此,了解先存抗沙门菌免疫力对携带抗原的重组疫苗免疫原性的影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感染性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郝慧泉  田玉芝 《河北医药》2004,26(1):103-104
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Marshall和Warren首先从慢性胃炎患者胃窦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目前已经确认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是消化性溃疡发病、病变活动、顽固不愈及复发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正式将Hp纳入第一类致癌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丁文静  王涛  佘晓玲  王和 《贵州医药》2015,(3):256-257,287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1994年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WHO/IARC)定为Ⅰ类致癌原。近年的研究[1]发现,HP感染也可引起胃、十二指肠以外的其他器官的某些疾病,其在胆囊内携带及其与胆囊疾病的关系也受到广泛重视。文献报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 ,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肠道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 ,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 ,1996年被WHO列为“一级致癌因子”[1~ 4 ] 。幽门螺杆菌在全世界人群中的慢性感染率达到 5 0 %以上[5] ,而中国是幽门螺杆菌高感染区 ,人群的感染率为 6 0 %~ 70 % [6 ] ,已对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幽门螺杆菌是 1982年经细菌分离培养技术发现的 ,此后不久Marshall等[7] 发明了Warthin Starry银染技术 ,可观察组织中是否有幽门螺杆菌存在。 1986年后 ,ELISA、乳胶凝集试验及尿素酶依赖技…  相似文献   

18.
李涛  邹莉霞 《贵州医药》2010,34(9):850-851
自1989年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简称Hp)在Gaodwin等建议下命名并被国内外学者普遍认可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深入研究,目前流行病学资料提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1996年WHO也将Hp列为人类五大生物致癌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为上消化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及胃肠道淋巴瘤的主要致病因素,并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1996年被WHO列为"一级致癌因子"[1-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终末期癌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09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终末期癌症患者126例,患者行呕吐物及大便隐血试验,呈阳性者80例(观察组),呈阴性者46例(对照组).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经济收入、职业、有无烟酒史),生化指标(幽门螺杆菌感染、非甾体类抗炎药的应用、血红蛋白水平、血白蛋白水平、应激状态)和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心肺病等).结果 观察组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血白蛋白低、未肠内营养、处于应激状态、患有高血压和心肺病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吸烟、饮酒、幽门螺杆菌感染、应用非甾体类消炎药、血白蛋白低、未肠内营养、处于应激状态、患有高血压和心肺病为终末期癌症患者发生胃肠道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在终末期癌症患者治疗中应注意尽量减少非甾体类消炎药的应用,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应需有效改善动脉硬化和胃黏膜微循环,防止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癌症的治疗做更好的铺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