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在治疗近视不同度数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3例(296眼)近视患者,分为低度数近视组(<-3.00D),中度近视组(-3.00~-6.00),高度近视组(>-6.00D),术后观察最佳矫正视力、Haze发生率、视力回退,随访1年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  相似文献   

2.
刘永琰  周琼  张莉花 《江西医药》2008,43(12):1273-1275
目的探讨术前屈光度数、角膜瓣、切削光区及角膜基质床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对视力的影响,为临床治疗高度近视提供指导。方法对我院已行LASIK术并且随访1年以上的189例332眼近视患者,按术中选用不同角膜刀所做角膜瓣不同分为两组,A组(薄角膜瓣组)83例(147眼),B组(常规角膜瓣组)106例(185眼),记录术前的屈光度数、角膜厚度;术中激光切削光区大小、剩余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后视力、屈光度数以及术后屈光回退的情况,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A组中发生屈光回退者5眼(3.40%);B组中发生屈光回退者27眼(14.59%)。屈光度≤-10.0D者发生屈光回退有19眼(7.22%);而屈光度>-10.0D者发生屈光回退有13眼(18.84%)。激光切削光区≤5.5mm的有9眼(33.33%)发生屈光回退;切削光区为5.5~6.5mm的有15眼(17.44%)发生屈光回退;切削光区≥6.5mm的有8眼(3.65%)发生屈光回退。剩余角膜基质床≤300μm的有30眼(13.10%)发生屈光回退;剩余角膜基质床>300μm的有2眼(1.94%)发生屈光回退。结论LASIK术矫正高度近视眼中随着预矫屈光度数的增加,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率明显增加。而采用薄角膜瓣、增加激光切削光区的大小和剩余角膜基质床的量可以减少术后屈光回退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epithelid keretomileusis,Lasek)作为一种新型的准分子激光手术,其原理是通过在角膜上皮上分离出一个角膜瓣,然后再用激光进行切削,最后角膜上皮瓣复位,并配戴角膜接触镜3d。本文对在我院接受LASEK治疗的中、高度近视患者62例(120眼)进行随访,平均年龄(22.3±4.0)岁,平均术前等球镜为(-8.57±2.16)D(-5.00~11.0D),平均角膜厚度518μm(462~530μm)。平均随访时间为6.5个月。术后常规观察视力、屈光度、角膜混浊程度、眼压、角膜地形图等情况。结果①术后角膜上皮混浊haze采用Faintes标准分级,62例中58例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混浊为0级,2例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混浊为0.5级,但无屈光回退,2例术后3个月时角膜上皮下混浊为l级,有不同程度的屈光回退;②术后屈光度及裸眼视力均在6个月内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达到和超过矫正视力的58例,占93.5%;③本组观察:角膜上皮瓣的厚度有差异,上皮瓣的厚薄与是否佩戴接触镜有关,与配戴接触镜时间长短有关,配戴10年以上接触镜者角膜上皮明显变薄。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疗效确切、安全。高度近视术后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发病率低,无明显屈光回退发生,本组患者较少,有待于更多样本,更长时间临床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4.
王淑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9):1308-1309
目的 观察丝裂霉素C(MMC)辅助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高度近视的临床疗效发术后并发症.方法 对118例(236只眼)高度近视患者接受LASEK治疗,术中MMC侵润术区2 min.观察术后视力恢复及屈光回退情况、术后眼部疼痛表现、haze现象.结果 术后7d,所有患者均无疼痛感.术后6个月,视力达到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28例(96.61%),平均屈光度( +0.54±0.24)D,haze发生率仅4.66%.结论 MMC辅助LASEK治疗高度近视安全、有效、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eximer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758例(1 510眼)术后屈光回退.方法 所有患者均使用法国产Moria M2旋转式角膜板层刀,刀头为110#,同一手术者进行手术,术前及术后1年的随访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低度近视(-1.00~6.00 D)938眼,92眼回退,回退率为9.8%,高度近视以上(-6.25~20.00D)572眼,152眼回退,回退率为26.5%,两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近视回退量与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呈负相关与术前预矫屈光度呈正相关.结论 LASIK术后屈光回退与术前预矫屈光度、术后角膜基质床厚度、术后时间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在超高度近视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对角膜上皮下混浊(Haze)的影响。方法将术中应用MMC的41例80眼超高度近视患者列为试验组,随机抽取术中未应用MMC的42例80眼超高度近视患者为对照组,术后定期随访观察2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及Haze形成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期Haze发生程度较对照组低,视力较对照组高,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眼部刺激症状和角膜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高度近视患者,LASEK术中应用0.02%MMC可减轻术后Haze的形成,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LASEK治疗59例117眼中、高度近视,屈光度-3.75~-17.75D,随访3~12个月,观察症状、视力、屈光状态、角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术后3月视力0.4~1.5,平均1.03±0.19,与术前矫正视力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t=7.64,P<0.001)。术后第1天全部患者均有异物感、流泪、视物模糊等症状,但轻重不一,术后第3天上述症状明显减轻;术后3个月可见Ⅰ级角膜形状浑浊3眼,占2.6%。结论LASEK治疗中高度近视安全性高,术后裸眼视力优于术前矫正视力,拓宽了准分子激光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LASEK治疗LASIK术后残余近视散光远期疗效。方法收集2002年3月~2005年8月已行LASIK术后残留近视散光的患者,行LASIK5个月后残留近视散光。再行LASEK治疗其残留近视散光,随访2年。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眼屈光度变化,探讨LASEK治疗LASIK屈光手术后回退及欠矫的安全性、疗效及二次手术时机的选择。结果26例(30眼)术中术后无严重不良反应,术后取隐形眼镜时间为4。6d,LASEK术后2年。屈光度在±0.50D25眼,27只眼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1.0,29只眼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大于或等于LASEK术前最佳矫正视力.2只眼Haze反应1级。结论LASEK治疗LASIK屈光手术后回退或欠矫的疗效满意,预测性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高度近视患者LASEK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MMC)在抑制术后角膜雾状混浊(Haze)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高度近视患者124例248眼,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2例124眼,对照组行LASEK术,观察组在完成切削后,利用浸润有MMC棉片在角膜切削区覆盖40~60 s,展开第1、12个月随访,对两组患者角膜Haze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第1、12个月时角膜Haze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高度近视患者行LASEK术时,应用MMC可有效抑制Haze发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正>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为使用酒精浸润角膜上皮的化学制瓣,避免了板层刀相关的并发症,同时由于保留了完整的角膜上皮,避免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手术(PRK)因角膜上皮屏障功能破坏导致的疼痛、异物感等明显不适,术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屈光回退、激  相似文献   

11.
麝珠明目滴眼液对LASEK术后Haze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麝珠明目滴眼液对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后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的预防作用。方法:将98例(196眼)受术者随机分为A、B组,A组48例(96眼)术后常规用药+麝珠明目滴眼液滴眼,B组50例(100眼)常规用药。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眼部刺激症状、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散光度、眼压及角膜haze形成情况。结果:2组眼部刺激症状和角膜上皮愈合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3、6月,2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散光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眼压低于B组(P<0.05),haze轻于B组,等效球镜值<—9.00D组和等效球镜值≥—9.00D组,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P<0.01)。结论:LASEK术后配以麝珠明目滴眼液滴眼可减轻haze的形成且有降眼压作用,对高度或超高度近视更具有意义,无毒副作用产生。  相似文献   

12.
金颖  王雁  杨坤  王璐  赵金荣  耿维莉 《天津医药》2018,46(9):978-982
目的 比较去上皮瓣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磨镶术(LASEK)与飞秒激光辅助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治疗中低度近视患者术后的效果。方法 选择拟行近视矫正手术的低中度近视患者103例(103眼),LASEK组51例(51眼),FS-LASIK组52例(52眼)。比较2组患者在术前和术后1个月、3个月裸眼视力(UCVA)、最佳矫正视力(BCVA)、残余等效球镜度(SE)、总高阶像差、球差、彗差、三叶草相差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在术后1、3个月2组UCVA、BCV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LASEK组SE较FS-LASIK组升高(P<0.05),但术后3个月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ASEK 组和 FS-LASIK 组术后 1 个月、3 个月总高阶像差、球差均较术前增加(P<0.05);FSLASIK组彗差术后1个月较术前增加(P<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术前水平,LASEK组彗差术后1个月、3个月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S-LASIK组术后1个月全眼总高阶像差和彗差均较去上皮瓣LASEK组升高(P<0.05);术后3个月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去上皮瓣LASEK术式矫正近视术后早期可达到与FS-LASIK相近水平,尤其适用于低中度近视患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在LASIK术后治疗和预防屈光回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LASIK术后有屈光回退的近视眼患者60例(100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52眼)和对照组30例(48眼)。对照组患者在术后对其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和皮质类固醇滴眼液等常规治疗方法;研究组患者术后在采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术后第1天即使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1个月为1个疗程,所有患者治疗时间为3个月。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眼压测定和验光视力检查以比较指标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眼观视力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眼压下降以及屈光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ASIK术后应用马来酸噻吗洛尔滴眼液能有效降低近视的屈光度,是预防术后屈光回退的一种简单、易行且有效的治疗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43例(284眼)近视眼患者施行LASEK术,并观察术后裸眼视力及各种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视力恢复良好,术后1个月263眼(91.0%)裸眼视力(UCVA)达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但术中术后也有角膜上皮瓣异常、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haze)等并发症。结论LASEK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屈光手术,但也应积极地预防一些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老年高度近视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的观察。方法对60只眼已行老年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眼的对侧眼即透明晶状体眼进行透明角膜切口行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年龄为(62-76)岁,平均(54±4.64)岁,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8.23±4.83)D,平均眼轴长度(29.44±2.06)mm,植入人工晶体度数为(6.23±3.83)D,随访12-24个月。结果术后60只眼最佳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或超过0.5者24只眼(40.00%),52只眼(86.67%)予矫正屈光度±1.0 D以内,术后平均屈光度为(8.24±4.84)D,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12-24个月随访,其中,4只眼(6.67%)发生后发障,术后未发生角膜水肿、人工晶状体偏位、视网膜裂孔形成、视网膜脱离、黄斑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老年高度近视与目前的角膜屈光手术相比,可能更适合戴镜不能矫治高度近视眼患者,具有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术后视力好等优点,其远期效果需长期随访和观察。  相似文献   

16.
颜华  张福昆 《天津医药》1998,26(12):736-739
回顾分析经PRK治疗的102例病人173只眼术后2年的屈光改变,根据术前屈光度将病人分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眼组。术后最短随访时间为2年,用Holladay,Cravy,Koch矢量分析法评价术后1、3、6个月和1、2年屈光改变。结果:3组173只眼中有159只眼(91.99%)接受1次PRK治疗,2只眼(1.2%)接受2次治疗,10只眼(5.8%(接受3次治疗,2只眼(1.2%),接受4次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翼状胬肉患者29例(31眼),所有患者均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术,术后观察患者角膜上皮愈合时间,视力恢复程度,追踪胬肉复发情况并分析并发症情况。结果29例患者于术后3—4d角膜上皮修复27例29眼,至术后20d角膜上皮修复2例2眼。出现瓣下出血3例3眼。所有患者术后10—14d结膜瓣水肿消退,术后10d瓣下出血吸收,术后15d球结膜充血逐渐消退。翼状胬肉复发2例2眼,复发率为6.5%,其余27例29眼于1个月后结膜瓣愈合平整,植片边界分辨不清,随访3年无变化,胬肉治愈。术后3个月患者视力为(0.61±O.17)高于术前的(0.34±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结膜瓣移植是治疗翼状胬肉,减少复发的-种较为理想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杨夏玲  金奇芳  张倩  刘菲  俞益丰 《江西医药》2014,(12):1342-1345
目的:探讨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超高度近视眼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方法217例(381只眼)超高度近视眼(-15.00±-5.00)DS患者植入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术后1周观察患者的裸眼视力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78.74%(300/381);术后6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占89.50%(341/381)术后12个月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提高一行及一行以上者98.68%(376/381);6个月时与12个月的裸眼视力没有改变;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压术后6、12个月时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房深度术前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与术后≥6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体ICL拱高为0.52-0.86mm,平均拱高(0.626±0.248)mm,1例ICL后表面与自身晶状体相贴。1个月时16眼ICL表面炎性反应物沉积;1眼瞳孔呈轻度椭圆形。13眼主诉夜间出现眩光症状,其他患者均无明显不适满意程度较高。结论有晶状体眼后房屈光晶状体(ICL)植入术矫正超高度近视眼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可预测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