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心电图改变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58例VMC患者,其中重症VMC 16例,回顾性分析其心电图改变尤其是重症VMC心电图特征。结果 58例患者均出现心电图异常改变,其中最常见为ST-T改变,其次为早搏;重症VMC主要表现为ST段抬高、III度房室传导阻滞、酷似心肌梗死或伴QRS波电压降低。结论 VMC患者心电图常出现异常改变,尤其是重症VMC心电图表现复杂、多变,常见为ST段抬高。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心肌炎(VMC)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具有多样性、多变性和易变性的特点,临床诊断非常困难。近年来文献报道心肌肌钙蛋白Ⅰ(eTnⅠ)在VMC的诊断价值,大有代替心肌酶谱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近年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VMC的关系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本实验旨在建立VMC小鼠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研究VMC血清TNF-α的变化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西医结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是以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坏死和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纤维渗出为主要病理变化的一种常见病。中医学将本病归属为心悸、怔忡、胸痹或温病范畴。流行病学资料表明,VMC的发病率近年来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人群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至今对此病的诊断标准国际上尚未统一。目前本病的治疗和研究已引起广大医学工作者的重视,笔者结合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就VMC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在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价值及病程监测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48例VMC患者入院时血清cTnT,同时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3个月后随访检测cTnT。结果:48例VMC患者cTnT阳性36例,阳性率为75%。CK阳性13例,CK-MB阳性9例,两者阳性率分别为27.1%、18.7%。cTnT阳性率与CK、CK-MB阳性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个月后随访时cTnT持续阳性15例,cTnT转阴21例,cTnT持续阳性组临床症状改善率及心律失常治愈率明显低于cTnT转阴组(P<0.01)。cTnT持续阳性组有3例发展成扩张型心肌病。结论:cTnT是诊断VMC的重要指标,并为VMC的治疗转归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在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测定72例VMC患者hs-cTnT、肌钙蛋白T(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浓度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VMC组入院即时采集的血样中hs-cTnT、cTnT、CK-MB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态检测VMC组各期异常率,hs-cTnT均高于cTnT和CK-MB (P<0.01).结论 hs-cTnT是诊断VMC的灵敏指标,可减少VMC病人的误诊或漏诊,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心肌损伤及病毒感染指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观察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VMC)患者柯萨奇B组病毒 (CVB)和乙肝病毒 (HBV)的感染情况及心肌损伤指标的改变。方法 在 2 6 2例VMC患者中进行血液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CVB RNA/IgM、HBsAg的检测。结果  73 8%VMC患者cTnI/CK MB阳性 ,cTnI对心肌损伤的检出率较CK MB高 ;5 7 4%的VMC患者CVB RNA/IgM阳性 ;VMC患者HBsAg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心血管病患者 ;VMC患者HBsAg阳性其心肌损伤指标阳性率明显高于阴性者。结论 cTnI对急性VMC心肌损伤的诊断较CK MB更敏感 ,可作为诊断依据之一 ;CVB RNA或 /和IgM检测有助于VMC的病原学诊断 ;HBV感染可能与部分急性VMC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及其免疫干预作用。方法:40例VMC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IVIG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CK-mB、cTnI、心电图及IL-6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K-mB、cTnI、IL-6水平明显降低,心电图恢复正常百分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IVIG对VMC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较常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刘艳彬 《河北医药》2011,33(12):1808-1809
目的 比较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对病毒性心肌炎(VMC)的诊断及在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急性VMC患者进行入院后1、2、3周及3个月cTnI和CK—MB检测。结果急性VMC患者在同一时间点cTnI阳性率及敏感性显著高于CK.MB(P〈0.05)。结论cTnI的测定可作为继在CK—MB之后又一诊断VMC的重要指标,同时cTnI的监测对VMC病情发展及预后评估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病毒性心肌炎(VMC)的临床疗效。方法43例VMC患儿随机分为两组,黄芪注射组(观察组)23例,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静脉滴注,每日1次;常规治疗组(对照组)仅给予药物常规治疗。疗程均为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心电图总有效率78%,对照组分别为65%、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儿童VMC有较好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沈学兰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2):3429-3430
目的:比较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与常用急性墒毒性心肌炎(VMC)诊断标致物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同时检测50例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血清cTnⅠ、CK、CK—MB、LDH和GOT水平并分别对各指标间的差异作对比分析。结果:cTnⅠ对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高于CK、CK—MB、LDH和GOT:结论:cTnⅠ对于VM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是一种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标志物,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周丽 《河南医药信息》2010,(24):122-123
目的研究肌钙蛋白Ⅰ(cTnⅠ)检测在病毒性心肌炎(VMC)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与常规检测项目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为VMC的诊断提供较好的指标。方法对临床确诊的60例VMC患儿,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上述两项指标的检测,并与60例健康人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儿的CK-MB在VMC起病后8~12h开始升高,24~48h达到高峰;cTnⅠ在VMC起病后4~6h开始升高,12~24h达到高峰;两项指标高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K-MB作为早期诊断指标欠佳,cTnⅠ可作为VMC早期诊断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在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核因子(NF)-κB水平情况。方法分别取VMC患儿治疗前、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的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并取对照组患儿空腹静脉血5 ml,检测血清中TNF-α和NF-κB,采用SPSS 19.0进行各组观察指标的相关分析,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两变量间的相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VMC患儿TNF-α及NF-κB水平的总体分布在各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VMC患儿在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血清TNF-α及NF-κB水平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MC患儿治疗前及治疗过程中血清TNF-α及NF-κB水平与治疗2周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MC患儿TNF-α及NF-κB水平在治疗前与治疗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2周后与对照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VMC患儿的治疗时间与血清中TNF-α及NF-κB水平随着VMC治疗时间的延长,TNF-α及NF-κB水平呈下降趋势。结论 TNF-α及NF-κB水平可以作为诊断VMC的一类生物学标志物以及VMC疗效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测定病毒性心肌炎(VMC)患儿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水平变化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浓度,观察它们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为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发展以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儿童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患者30例,同时选择健康儿童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仪及放射免疫法检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及对照组的血清中IGF-1的水平及TNF-α的浓度,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病毒性心肌炎血清中胰岛素样生长因-1(IGF-1)的水平及TNF-α的浓度升高。结论:IGF-1和TNF-α参与VMC的发病过程,动态检测并分析VMC急性期血清IGF-1和TNF-α水平,有助于对VMC的发病机制作进一步阐明,以及判定VMC的发展与转归;也为VMC应用IGF-1及其受体激动剂临床治疗VMC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氧自由基改变和红细胞CR1分子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发病过程中,氧自由基增高引起的脂质过氧化对心肌损伤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已成为VMC的常规治疗方法。为了探讨VMC患儿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的临床治疗价值,我们观察了VMC患儿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治疗前、后氧自由基水平变化及红细胞膜补体受体1型分子(CR1)数量表达(即活性变化),并探讨了红细胞膜CR1分子数量表达与氧自由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了解VMC患儿氧自由基对红细胞免疫黏附(RCIA)功能影响的机制。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全部病例根据中华医学会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补体C3水平与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特异性标志物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54例VMC患儿为VMC组,54例健康体检患儿为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的心肌肌钙蛋白(cT-n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补体C3的水平。结果 VMC组CTnT、hs-CRP、和CK-M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VMC组补体C3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cTnT、hs-CRP、和CK-MB水平明显降低(P〈0.05)。补体C3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cTnT、hs-CRP、和CK-MB水平呈正相关(r=0.928,P〈0.05)。结论补体C3水平可以判定VMC患儿的病情发展及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白介素-6(IL-6)在病毒性心肌炎(VMC)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0例VMC患儿(其中急性期24例,恢复期16例)和20名健康儿童(对照组)血清MCP-1、IL-6水平,用微粒子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并对MCP-1、IL-6与cTnI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VMC急性期血清MCP-1、IL-6、cTnI水平显著高于恢复期及对照组(P<0.01),且MIF、IL-6与cTnI呈正相关(P<0.05)。结论 MCP-1、IL-6可能参与VMC发病过程,检测VMC患儿MCP-1、IL-6含量有助于VMC的诊断、判断病情和预后,并为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病毒性心肌炎(VMC)是儿科的多发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故倍受医学界的重视.目前中医药治疗在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毒、改善心脏功能、消除临床症状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本实验通过探讨其治疗VMC的确切作用机制,为治疗VMC机研制其它新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急性重症病毒性心肌炎(VMC)是一种危及生命的严重疾病,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10例急性重症VMC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近年来国内外有关小儿病毒性心肌炎(VMC)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广泛查阅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整理总结。结果 VMC是儿科常见疾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尽管近年来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但目前临床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结论本文就VMC治疗的国内外最近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