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的疗效及中期随访结果。方法:选取某院输卵管妊娠患者112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采用输卵管切除术治疗,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长、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长,术后随访1~2年,对比两组妊娠情况(宫内妊娠率、输卵管妊娠再发率)。结果:研究组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长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研究组输卵管妊娠再发率10.71%与对照组8.93%无显著差异(P0.05);但研究组宫内妊娠率66.07%高于对照组46.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妊娠开窗取胚术治疗输卵管妊娠能减少术中失血量,促进患者康复,且能显著提高术后宫内妊娠率。  相似文献   

2.
徐文展 《淮海医药》2016,(4):441-442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输卵管妊娠对再次妊娠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40例输卵管妊娠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例采取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观察组20例采取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窗术,2组患者均随访2 a,分析比较2组患者术后2 a异位妊娠再次发生率及宫内妊娠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2 a宫内妊娠成功率为75.0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35.00%,但2组患者的术后2 a异位妊娠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卵管妊娠患者采取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窗术,能显著提高患者宫内妊娠成功率,且患者再次出现异位妊娠的机率较小。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患者术后输卵管通畅程度、宫内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的变化,评价使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的疗效。方法入选120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研究组60例使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治疗,对照组60例使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取胚缝合术治疗,围手术期对患者加强护理干预。两组治疗后2个月比较患者输卵管通畅程度,2年后比较宫内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2个月后研究组输卵管通畅程度较对照组高,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年后研究组宫内妊娠率高于对照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位妊娠率低于对照组,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输卵管吻合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可以有效提高术后输卵管通畅度,提高宫内妊娠率及降低再次异位妊娠率,疗效优于腹腔镜下输卵管切开缝合术治疗。其间围手术期加强患者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及提高术后输卵管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术后配合中药治疗对保留生育功能的效果观察。方法将102例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按意愿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开窗病灶清除术,观察组术后配合中药治疗。观察两组术后输卵管通畅率、再次宫内妊娠率及重复异位妊娠率。结果观察组术后患侧输卵管通畅情况及宫内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重复异位妊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输卵管妊娠腹腔镜术后配合中药治疗,可增加输卵管通畅率,提高术后宫内妊娠的机会,降低重复异位妊娠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对输卵管妊娠并存输卵管病变患者术后生育状况的影响,寻找提高术后宫内妊娠率的方法。方法对208例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并存输卵管病变患者(研究组)经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与同期行患侧输卵管切除的78例并存输卵管病变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观察术后输卵管通畅程度、宫内妊娠率情况。结果随访2年,研究组术后宫内妊娠106例(50.96%),对照组18例(23.08%)。两组术后宫内妊娠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既往盆腔炎、术前血HCG水平、异位妊娠史、既往输卵管手术史、患侧及对侧输卵管不通是影响术后宫内妊娠率的影响因素。结论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并存输卵管病变微创、安全,术后宫内妊娠率高,预防盆腔炎症,术中积极处理盆腔粘连及输卵管病变,是提高患者术后宫内妊娠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宫腔镜联合腹腔镜行输卵管插管疏通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效果.方法在本院就诊的142例输卵管性不孕患者按就诊时间分成两组,每组各71例.观察组应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下行输卵管插管疏通术,对照组应用B 超介导下宫腔镜治疗.术后观察患者输卵管通畅情况、1年内的宫内妊娠率和异位妊娠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输卵管总通畅率与远端输卵管通畅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患者近端输卵管通畅率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年内观察组与对照组异位妊娠发生率分别为4.6%和1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宫内妊娠情况接近.结论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治疗输卵管性不孕具有输卵管复通率高,异位妊娠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不同治疗方案对患者生育功能的影响,以期能总结分析出对生殖影响最小的治疗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至2008年住院治疗输卵管妊娠并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按照不同的治疗手段分为A组:腹腔镜保守手术(包括患侧输卵管切开取胚术和患侧输卵管伞端妊娠挤出术);B组:药物保守治疗(包括使用MTX和米非司酮);C组: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比较各组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重复异位妊娠率,宫内再次妊娠率。结果治疗后6个月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显示患侧输卵管通畅率A组(73例,通畅率92.40%)和B组(45例,通畅率56.25%)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重复异位妊娠率A组为10.12%,略低于B组(12.5%),但两者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5);宫内妊娠率腹腔镜下保守手术最高,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最低。结论腹腔镜下保守手术对有生育要求的输卵管妊娠患者有再次宫内妊娠率高、同侧异位妊娠等并发症低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而腹腔镜下患侧输卵管切除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育。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腹腔镜保守手术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患者术后患侧输卵管通畅程度和宫内妊娠、再次输卵管妊娠状况。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腹腔镜保守治疗手术患者80例作为观察组,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时间、住院天数,术后输卵管通畅程度,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率、宫内妊娠率,并与同期接受惠侧输卵管切除术患者40例进行比较。结果术后输卵管通畅率观察组为95.00%,对照组为45.00%;再次异位妊娠发生率观察组为5.00%,对照组为12.50%;血β-HCG下降天数观察组为(16.3±0.6)d,对照组为(11.50±0.4)d;2年宫内妊娠率观察组为61.26%,对照组为25.00%。结论腹腔镜保守手术联合甲氨蝶呤+米非司酮治疗输卵管妊娠具有微创、安全、再次宫内妊娠率高、再次输卵管妊娠率低等优点,适用于年轻有生育要求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输卵管性不孕症治疗中应用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输卵管性不孕症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通液治疗,观察组42例行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对比两组患者输卵管通畅率及1年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输卵管通畅率均有显著提高,且观察组通畅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经1年随访,观察组妊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妊娠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在输卵管性不孕症治疗中,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具有显著疗效,可提高患者妊娠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分别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和患侧输卵管切除术后对患者生育功能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于我院行腹腔镜保留生育功能术式治疗的147例输卵管妊娠患者,按照术式不同分为观察组74例和对照组73例,观察组采用输卵管开窗术,对照组采用患侧输卵管切除术,观察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2年妊娠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年异位妊娠率为5.4%,略高于对照组(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年宫内妊娠率为68.9%,高于对照组(56.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输卵管妊娠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输卵管开窗术,术后宫内妊娠率较高,在保留术后生育功能方面的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治疗中临床效果,旨在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式。方法将我院收治的92例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全部患者均予以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对照组采取跨伤椎四钉固定法,观察组采取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对全部患者进行12个月以上的随访,对全部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两组患者术后胸腰椎恢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VAS评分和DOA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Cobb角显著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的Cobb角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患者,而伤椎前缘高度比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在治疗胸腰椎骨折中存在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术更有利于维持患者脊柱的长期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9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3例,经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后,行椎弓根植骨,对照组32例,仅经损伤椎体后路钉棒固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骨折愈合情况及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压缩率、损伤节段椎体Cobb角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折愈合26例(78.8%),骨折不愈合7例(21.2%),对照组骨折愈合17例(53.1%)例,骨折不愈合15例(46.9%),两组的骨折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效果好,骨折愈合速度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单节段伤椎固定对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单节段固定治疗,对照组给予短节段固定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的术后1周、术后1年伤椎角度、视觉模拟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1年伤椎后凸角度及视觉模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单节段伤椎固定与短节段固定治疗脊柱胸腰段不完全爆裂骨折疗效没有明显差别,近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4.
刘奋 《中国医药科学》2013,(22):211-212
目的探讨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2005年8月~2010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62例,将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1例,分别采用跨伤椎四钉固定法、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VAS评分、ODI、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1年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及ODI与术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的Cobb角在术后3d、术后3个月、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明显较低,而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的Cobb角及伤椎前缘高度比在术后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神经损伤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伤椎椎弓根置钉四钉短节段固定法治疗效果较好,对患者脊柱的长期稳定作用优于跨伤椎四钉固定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保守治疗无神经损伤症状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4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入院的采用保守治疗的无神经损伤症状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患者21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3年,比较保守治疗前后无神经损伤症状的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1、3、6个月的椎体压缩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3、6个月的椎体复位率均明显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症状体征评分为(1.89±0.53)分,明显低于治疗前(5.27±1.59)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3年,在随访过程中患者神经系统检查均正常,11例经治疗后无痛或偶有微痛,10例恢复原有工作状态。结论采用体位复位和腰背支具非手术治疗无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虽然不能长期矫正脊柱的后凸畸形,但可获得较好的整体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加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术(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7月~2012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患者42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行PLIF治疗20例,设为观察组,余22例行常规术式,设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疗效及术前与术后3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的有效率达81.82%,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的VAS、ODI分别较术前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术后较对照组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有良好的早期疗效,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破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36例。手术前后测量骨折椎体前、后缘高度百分比、Cobbs'角,定期随访并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s'角明显恢复(P<0.01),伤椎后缘高度较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随访8~26个月,患者均能下地行走,术后6个月复查腰椎正、侧位X线摄片显示36例均骨性融合。3例完全神经损伤患者功能恢复不明显,19例不完全损伤者17例功能恢复到1级以上。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能有效恢复椎体高度、生理弯曲及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腰椎损伤分类及损伤程度评分系统(TLICS)对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指导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骨科9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TLICS评分≤3分者采用保守治疗;TLICS评分=4分者,则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有无神经症状及全身综合情况决定治疗方案;评分≥5分者选择手术治疗。随访至治疗后6个月,评价治疗后功能改善率、椎前高度和Cobb角变化、脊髓神经功能情况。结果TLICS评分≤3分者16例,全部采用保守治疗;TLICS评分=4分者10例,其中4例保守治疗,6例手术治疗;TLICS评分≥5分者68例,选择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者优良率分别为90.0%(18/20)、89.2%(6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治疗方式治疗后6个月椎前高度、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保守治疗前后椎前高度:(51±16)%、(91±4)%,Cobb角:(31.4±4.3)°、(4.2±1.4)°;手术治疗前后椎前高度:(52±16)%、(94±6)%,Cobb角:(33.6±3.8)°、(3.2±1.2)°](均P〈0.05).脊髓神经功能都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TLICS评分系统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与保守疗法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即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行PVP治疗。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同时于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分别对2组患者的胸腰疼程度进行评定,并测量Cobb角值。另外,观察并统计2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25%,对照组为78.04%,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胸腰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小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但在Cobb角测量值上,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组内比较上,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32%,对照组为9.76%。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保守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胸腰疼痛症状,且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2月本院诊治的8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B组采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椎体前缘高度、伤椎Cobb角、腰背痛Denis分级及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A组,引流管留置时间及下床活动时间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腰背痛Denis分级1级的患者比例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均可达到理想的整复效果,但前者对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快且患者疼痛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