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4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额底-纵裂-经终板入路处理第三脑室前部病变的解剖学依据.方法 模拟额底-纵裂-经终板入路解剖15具彩色乳胶灌注血管的尸头,重点观察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视路等重要结构与终板的毗邻关系.结果 额底-纵裂-经终板入路至终板的平均深度63.21 mm,终板长度平均11.23 mm,宽度6.38mm,面积46.12 mm2.前交通动脉丛位于终板上1/3或终板下1/3.前交通动脉及大脑前动脉A1段发出穿支供应终板和视交叉,穿支主要分布于终板的上外方.结论 终板是处理第三脑室病变的入路标志点,通过额底-纵裂-经终板入路有助于保护垂体柄、下丘脑及重要血管和安全处理鞍区及鞍上区第三脑室前部病变.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药科学》2016,(22):14-18
目的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入路探索鼻咽咽鼓管区、翼腭窝、颞下窝旁中线颅底重要解剖结构,为手术处理该区域病变提供解剖学依据,并用颅底恒定的解剖标志定位咽旁间隙段颈内动脉。方法用Mimics软件对100具成人鼻颅底CT进行三维重建,在重建模型上进行与颅底相关的结构测量;并对10具湿性头颅标本行鼻内镜下旁中线颅底解剖,联合鼻腔-上颌窦入路,依次解剖鼻咽咽鼓管区、翼腭窝及颞下窝的重要神经血管、肌肉及骨性解剖标志。结果翼管后端、破裂孔内缘、颈动脉管外口内缘、颈静脉孔内缘到中线距离分别为:(13.16±1.33)mm、(11.54±0.89)mm、(28.97±1.69)mm、(28.63±1.40)mm;犁骨后缘中点到双侧颈动脉管外口前缘连线的距离为(16.52±2.21)mm,到单侧颈动脉管外口的距离为(31.81±1.80)mm,角度为(57.6±2.76)°。蝶骨角棘包绕咽鼓管骨口,其与颈动脉管外口前后相距(5.92±1.02)mm。结论鼻内镜下经鼻联合上颌窦入路进行鼻咽咽鼓管区、翼腭窝、颞下窝旁中线颅底解剖有足够的手术空间;犁骨后根、破裂孔、圆孔、卵圆孔、蝶骨角棘、颈动脉管外口为旁中线颅底重要的骨性标志。以中线为基线,术中沿中线由犁骨后根向深部分离约1.7cm即可到达双侧颈动脉管外口连线平面,此外犁骨后根沿旁开约58°、向深部分离约3.2cm也可到达单侧颈动脉管外口前缘,蝶骨角棘也可作为颈动脉管外口前界标志,两者前后相距约6mm,术中注意此安全界限并谨慎操作,可以避免损伤咽旁间隙上段颈内动脉。  相似文献   

3.
杭伟  刘钢  张金玲 《天津医药》2011,39(1):86-87
颅底脊索瘤是一种生长缓慢、局部侵袭力强的低度恶性肿瘤。其发生部位深在,常见于斜坡、鞍区等颅底中线部位,毗邻重要神经、血管,手术难度极大。2000年1月—2010年1月笔者采用鼻内镜联合神经导航经鼻蝶入路手术治疗颅底脊索瘤25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蝶窦斜坡区肿瘤扩大前入路手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扩大前颅底入路手术方法在蝶窦斜坡区肿瘤的应用。方法  13例病人采用扩大前入路手术方法 ,经硬膜外或经硬膜下磨除蝶骨平台 ,进入蝶窦切除肿瘤。对于侵及鞍上较大的肿瘤配合经纵裂入路显露 ,切除肿瘤。结果 本组 13例肿瘤 ,全切 12例 ,近全切除 1例。嗅觉丧失 3例 ,脑脊液漏 1例 ,尿崩 4例 ;全组术后过程平稳 ,无颅内感染、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采用此种入路和技术扩大了颅底中线病变的手术适应证 ,改善了手术效果 ,具有适应范围广、显露良好、颅底重建可靠、可保护嗅觉及避免严重并发症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尸头标本经额纵裂入路及鞍区的显微解剖学进行研究。方法将经10%甲醛固定的10例成人尸头标本(经红、蓝乳胶血管灌注处理)作为对象,显微镜下对其行模拟经额纵裂入路鞍区手术,对该入路中的解剖结构进行观察。结果经额纵裂入路可清晰的显露鞍区结构包括嗅神经、视神经、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及分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下丘脑和终板等。结论经额纵裂入路利于手术视野的暴露,鞍区显微解剖结构为手术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鞍结节脑膜肿瘤是起源于鞍结节、前床突、鞍隔和蝶骨平台的脑膜瘤,约占颅内脑膜肿瘤的5%~10%。因其毗邻垂体、垂体柄、颈内动脉、视神经等重要结构,并且肿瘤所处位置较深,致手术难度加大,并且还会出现较多的术后并发症。目前,鞍结节脑膜肿瘤的显微手术路径主要分为经鼻和经颅两大类,而经颅又可发展出额外侧入路、纵裂入路、眶上锁孔入路、额底入路、翼点入路等5种不同手术路径。本文选取鞍结节脑膜肿瘤患者64例,对其不同的手术路径选择方法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并总结锁孔显微手术治疗颅底脑膜瘤的方法和经验,回顾性总结经锁孔显微手术治疗111例各个不同部位的颅底脑膜瘤,其中经额眉上或眉间上额纹切口切除双侧颅前窝底脑膜瘤25例,鞍区脑膜瘤(含鞍结节、前床突及鞍隔)23例;经额下或翼点入路切除蝶骨嵴脑膜瘤8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11例和脑桥小脑角脑膜瘤18例;经改良的乙状窦前-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7例。15例小脑幕脑膜瘤和4例镰幕区脑膜瘤,经相应部位开颅切除。全切除肿瘤104例,次全切除7例,无死亡。结论:锁孔显微手术是切除颅底脑膜瘤的一种损伤小和效果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中线部肿瘤的适应证和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总结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底中线部肿瘤16例的手术经验.结果肿瘤全切除13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未发生任何并发症,全部病例切口Ⅰ期愈合.结论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适应于切除前、中、后颅底中线部位硬膜外各类肿瘤,良好的显微技术、完整修复硬脑膜缺损和颅底重建是提高手术疗效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马草原  刘希光 《安徽医药》2018,22(12):2311-2314
当前神经外科的进步得益于手术精确性的不断提高,显微解剖及入路的研究是精细手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鞍区因其位置较深、解剖结构复杂、毗邻重要的生命中枢且手术操作空间有限,因此手术难度极高,鞍区同时也是垂体瘤、颅咽管瘤、脑膜瘤及前循环动脉瘤等的好发部位。目前常用于处理鞍区病变侧方经颅手术入路依据骨窗大小及位置的不同主要分为: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在此基础上发展的微创锁孔入路及联合手术入路。该文就目前常用的鞍区侧方经颅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介绍78例鞍上颅咽管瘤经翼点入路手术治疗的体会。方法 采用翼点入路开颅,应用显微手术解剖鞍区各脑池,充分利用鞍区4个解剖间隙切除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除72例,占92.3%;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2.6%。术后随访1月-22年,平均3.6年。能正常日常工作或生活者67例,生活需要照顾者6例,死亡3例。结论 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是提高鞍上颅咽管瘤手术全切除率,降低死亡率和复发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一种新的青少年鼻咽血管纤维瘤分期标准。该标准充分考虑了外科术式(鼻内镜),颅内侵犯的范围以及颈内动脉分支血管供应的范围、程度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至2011年10月收治的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鼻咽血管纤维瘤患者,综合考虑肿瘤侵犯颅底的范围以及肿瘤的供应血管密度进行分期,与现行其它鼻咽血管纤维瘤分期标准作比较。手术失血量、手术次数、肿瘤复发作为主要观察指标。结果74%的患者有颅底侵犯。51%的患者观察到颈外动脉分支栓塞后,残余的高密度血管供应均来自颈内动脉分支。这些栓塞后残余颈内动脉分支按密度归于Ⅳ期和Ⅴ期,决定了术中失血量多少,故Ⅳ期和Ⅴ期需联合其它手术方式,以避免病变残留或肿瘤复发。结论肿瘤大小和鼻窦受累对预测内镜手术彻底切除肿瘤影响较小。本文论述的青少年鼻咽血管纤维瘤分期标准主要包含两个因素:颅底扩展途径以及肿瘤供应血管分布情况,其决定了手术方式、路径。相较其它分期标准,本文分期标准更能准确预测治疗应对措施(手术失血量、是否变通手术方式)以及肿瘤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内镜径路治疗颅底疾病的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1月~2011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01例颅底疾病行鼻内镜径路手术患者,观察术后疗效。结果各种颅底疾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随访时间,复发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略有不同。其中脑脊液鼻漏复发均为采取第1次手术未修补成功而复发,采取第2次手术修补均成功,随访期间未见复发。结论鼻内镜径路可以处理多种颅底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式,但仍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特别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蝶病灶切除手术中应用人工脑膜重建颅底的应用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人工脑膜在32例经蝶鞍区病灶术后颅底重建手术中的应用,对其修补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头颅CT检查未见与人工脑膜有关的异常表现,减少了经蝶手术并发症,未出现新的人工脑膜相关并发症。结论人工脑膜在经蝶病灶切除手术中应用安全,能够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鞍上型颅咽管瘤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鞍上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切除24例(86%),近全切除4例(14%);术后并发症:尿崩症23例(有3例遗留永久性尿崩症),高热16例,血电解质紊乱26例,癫痫8例,意识障碍5例,应激性溃疡3例,垂体功能低下12例。1例术后死于高血钠。随访26例,随访时间12—58个月,能正常生活者22例,生活需要照顾者3例,视力、视野障碍者均有不同程度恢复,全切除病例随访期内未发现复发者。结论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鞍上型颅咽管瘤临床疗效较好,术中注意保护丘脑及各穿支动脉、滋养动脉,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内镜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大型颅鼻沟通瘤的微创治疗方法。方法对9例大型颅鼻沟通瘤患者在扩大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切除颅内肿瘤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神经内镜经前颅窝颅骨缺损或经鼻切除肿瘤的颅外部分,其中7例经鼻行肿瘤切除,并重建颅底。结果所有肿瘤均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和新增神经功能缺损、脑膜脑膨出、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联合显微手术治疗大型颅鼻沟通瘤创伤小,对深部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及视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大额下硬膜外人路显微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总结经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显微镜下切除颅底脊索瘤18例的手术经验。结果肿瘤全切除15例(83%),次全切除3例(17%),术后无发生任何并发症。结论扩大额下硬膜外入路显微下切除颅底脊索瘤,具有术野开阔、视野清晰、操作方便和减少牵拉等优点。腰椎置管脑脊液持续引流降低颅内压和颅底重建术,对于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和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瑜  万宏燕  王振常 《河北医药》2013,(24):3691-3693
目的通过对容积CT采集的钩突上段及其邻近结构影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钩突上段的影像解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200侧)受检者,采用64层螺旋CT高分辨力(HRCT)扫描,多平面重组(MPR)后处理技术获得连续的标准化图像进行影像学观察。结果钩突上段不同附着位置发生率由多到少依次为:眶内壁+中鼻甲32.5%;眶内壁+颅底21.5%;眶内壁+中鼻甲+颅底21.5%;眶内壁18.5%;中鼻甲2.O%;颅底2.0%;颅底+中鼻甲2.0%。200侧中,钩突上段与眶内壁可有O~3个附着点,其中与眶内壁有1个附着点的发生率最高,为44.5%。200侧中,171侧(85.5%)额窦引流到中鼻道,29侧(14.5%)额窦引流到筛漏斗。钩突上段与眶内壁的附着点参与构成鼻丘气房(aggernasicell,AN),200侧中,188侧(94.0%)存在AN,其中110侧(58.5%)额窦引流至AN内侧;55侧(27.1%)额窦引流至AN后方;27侧(14.4%)额窦引流至AN后内方。结论HRCT及MPR技术能够清晰的显示钩突上段及其变异的个体化影像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诊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