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褪黑素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免疫受损恢复的干预作用。方法将60例入选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褪黑素(Melatonin,MT)干预组和维生素C对照组,另在健康查体者中选30人作正常对照组。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3天开始分别给与MT(9mg/d,每晚临睡前口服1次)片和维生素C片(0.3/d,每晚口服1次),用流式细胞仪(FCM)直接荧光染色法检测发病后第3天和给药后第14天的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并统计两组的感染率。结果维生素C对照组第14天的CD3+、CD4+和CD4+/CD8+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而MT干预组第14天的CD3+、CD4+和CD4+/CD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25),但与维生素C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维生素C对照组相比,MT组的感染并发症较少(P<0.01)且较轻。结论适当补充MT能扭转或改善急性脑梗死受损的T细胞免疫功能,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草分枝杆菌、阿昔洛韦合用对生殖器疱疹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影响,及其治疗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生殖器疱疹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阿昔洛韦缓释片0.2g口服,1日3次,共8周1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草分枝杆菌注射剂1次1.72μg,肌肉注射,每3天1次,共8周1个疗程。结果治疗前两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基本相似(P>0.05)。治疗1个疗程后,对照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变化不明显(P>0.05);而治疗组CD3+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及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CD8+T淋巴细胞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治疗1个疗程后,治疗组痊愈率为93.3%(56/60),复发率6.67%(4/60),对照组治疗组痊愈率为55.0%(33/60),复发率45.0%(27/60),两组痊愈率、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草分枝杆菌、阿昔洛韦合用有利于提高生殖器疱疹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有助于提高机体清除单纯疱疹病毒的能力,对提高生殖器疱疹患者的临床治愈率有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11年01月至2011年08月期间,安阳市中医院诊治150例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及50例正常人(来自我院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于治疗前、后检测其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肿瘤组治疗前、后的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肿瘤组治疗后CD3+、CD4+、CD4+/CD8+比值均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对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判定,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HBV-ACLF患者43例,随访观察3个月后患者的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的百分比,并计算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值,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对乙肝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选择门诊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3个月后,43例HBV-ACLF患者存活26例,死亡17例.与肝衰竭存活组相比,肝衰竭死亡组CD3+细胞百分率(22.96±20.59)%、CD8+细胞百分率(31.63±12.69)%均低于存活组(37.89±17.36)%和(36.52±9.75)%,而CD4+细胞百分率(55.15±14.23)%、CD4+/CD8+(1.77±1.38)高于存活组(48.51±13.35)%、(1.32±0.68),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之间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肝衰竭死亡组患者外周血CD3+、CD8+T淋巴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下降,CD4+T淋巴细胞、CD4+/CD8+升高,肝衰竭存活组患者CD3+T淋巴细胞及CD4+ CD25+ Treg细胞百分比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HBV-ACLF患者的预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CD4+ CD25+ Treg比例下降的程度越重,预后可能越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病毒复制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36例乙肝病毒感染者、6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乙型肝炎感染者血清HBV DNA。结果:84例慢性HBV携带者(ASC)、52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CD3+ 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和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均显著降低(P<0.001),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均显著升高(P<0.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慢性HBV携带者相比,CD3+ T淋巴细胞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5)。随着病情发展,从健康对照组、慢性HBV携带者到慢性乙型肝炎,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呈逐渐下降趋势,CD8+ T细胞百分比呈逐渐升高的趋势。慢性HBV携带者HBV DNA阳性组与HBV DNA阴性组相比,CD3+ T淋巴细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下降(P<0.001),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明显下降(P<0.001),CD8+ 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结论:HBV感染可导致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HBA DNA复制增加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感染者T细胞亚群的紊乱,CD4+/CD8+ T淋巴细胞比值的动态变化可及时提示临床HBV感染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并加强临床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哮喘患儿诱导痰样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哮喘患儿诱导痰样T淋巴细胞哑群的变化.方法 以12例健康儿童为对照,39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急性发作组(n=18)及缓解期组(n=21).采用流式细胞仪,评价诱导痰样中CD4+及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的变化.结果 与缓解期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急性发作组支气管诱导痰样中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升高,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CD4+/CD8+比值增高(P<0.05);缓解期组和正常对照组上述三项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诱导痰样中CD4+T淋巴细胞占优势,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失衡.  相似文献   

7.
急性乙型肝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急性乙型肝炎(AHB)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亚群、B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NK)细胞在疾病发展中的动态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17例AHB患者(AHB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动态变化和36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患者及32例正常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特点;动态检测AHB患者CD4~+/CD8~+变化,并探讨其与ALT改变及与HBVDNA清除的相关性.结果 AHB组人院4周内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频率显著高于CHB组和对照组,NK细胞4周内均低于其余2组(P<0.05).AHB疾病早期ALT高水平异常时CD4~+/CD8~+明显低下;随着ALT恢复正常,CD4~+/CD8~+比值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 AHB患者外周血免疫细胞的分布与对照组和CHB患者不同,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与疾病发展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甘草泻心汤对复发性阿弗他溃疡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检测31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并与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中药治疗后,CD3+细胞数量、CD4+细胞数量、CD4+/CD8+比值均升高,CD8+细胞数量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中药甘草泻心汤能改善RAU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支气管哮喘患儿55例作为观察组,60例体检健康的儿童作为健康对照组,对两组儿童T淋巴细胞亚群的CD3+、CD4+、CD8+细胞百分率及CD4+/CD8+细胞比值,以及免疫球蛋白IgG和IgA的含量进行检测比较分析.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比较,观察组患儿CD4+水平与CD4+/CD8+比值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D3+、CD8+水平,免疫球蛋白IgG和IgA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对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氧液在减轻机体烧伤后缺血缺氧性损害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7例大面积烧伤患者随机分成加用高氧液治疗的观察组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2组,分别于受伤后第2天、第7天、第14天、第21天晨抽静脉血采用AP-AAP桥联酶免疫检测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CD3+、CD4+、CD4+/CD8+值降低程度轻,回升早,恢复快,CD8+增高程度小,恢复快。结论:大面积烧伤病人早期复苏中静脉应用高氧液对重度烧伤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具有明显调理作用,从而减少MODS的发生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福生  赵仁亮  董志勇  董翠玲 《河北医药》2010,32(20):2808-2810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浓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48h以内的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入院时以及发病后第3、5、7、14天时的血清MMP-9浓度,与健康对照者50例结果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血清MMP-9浓度为(260±105)ng/ml较对照组(150±88)n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7,P〈0.01)。在发病后第3、5、7、14天时分别为(381±128)ng/ml、(300±115)ng/ml、(281±98)ng/ml、(2144-90)ng/ml,呈现先增高后逐渐降低的趋势,以发病后第3天MMP-9浓度升高最明显。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值与发病后第3天之血清MMP-9浓度呈直线负相关(r=-0.586,P〈0.01)。预后不良组1周内血清MMP-9浓度各时间点均高于预后良好组,之后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MMP-9水平的高低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有关,是判断脑梗死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雷蕾  周志斌  姜丹  彭军 《安徽医药》2016,20(3):508-511
目的 观察高压氧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 Toll样受体4 (TLR-4)mRNA的表达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入选58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压氧治疗组,两组患者均予常规药物治疗,高压氧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高压氧治疗。另入选25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正常组),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5、10天分离两组患者PBMCs,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TLR-4mRNA表达。高压氧治疗前、治疗第5、10天及起病21 d患者随访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脑梗死患者(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起病时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mRNA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TLR-4mRNA表达均下降,高压氧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治疗第10天及起病21 d后NIHS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评分则高于对照组。结论 高压氧治疗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TLR-4mRNA的表达,减轻脑损伤后继发性炎症反应,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同方案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效率,旨在寻找最佳的动员方案。方法A组予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300μg,每日1次,皮下注射,连续5d;B组予以G-CSF300μg,每日2次,皮下注射,连续5d,第6天经美国Baxter公司生产的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干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测定CD34+细胞数量。结果两组在用药前及用药后第2、3、4、5、6、7、8天外周血中白细胞计数上无统计学差异;但是,两组在用药后第3、5、6、7天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7、0.019、0.011、0.005),B组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要高于A组;在应用两组动员方案后,外周血中白细胞、CD34+细胞数量与动员时间变化曲线均显示峰型曲线,在动员后第5天,且B组曲线要明显高于A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与白细胞变化呈正相关(r=0.659),与体重变化呈负相关(r=-0.536),与性别、年龄变化及AMI发生时间没有相关性。结论行G-CSF300μg,每日2次组动员的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数量的动员效率要明显优于300μg,每日1次组。  相似文献   

14.
血清S100B蛋白与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对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于起病第1、3、7、15天血清S100B蛋白水平进行动态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脑梗死患者血清S100B蛋白在起病第1、3、7天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第3天达峰值,峰值浓度随梗死灶增大而增高,第15天下降至与对照组相同水平。结论 S100B蛋白对判断脑梗死患者病变严重程度与预后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中性粒细胞(polymorphonuclear neutrophil,PMN)表面粘附分子(CD11b)的表达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术,以单克隆抗体为分子探针,对42例脑出血患者和2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的表达量进行检测(以平均荧光强度MFI来表示),观察脑出血患者72h内和第7天的CD11bMFI,并与健康人作对照。结果患者组72h内CD11b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脑出血患者第7天CD11b的表达量较第3天为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差别(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严重者,CD11b表达量多(r=0.35,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时,应激引起机体炎症反应系统活化;CD11b的表达量与脑出血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Invariant natural killer T cells are a unique lymphocyte subtype that can recognize lipid antigens presented by CD1d and release pro-atherogenic cytokines such as interferon-gamma. We studied the importance of iNKT cells, other lymphocyte cell types and CD11b in the peripheral blood of patients diagnos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before and after primary coronary stenting. Lymphocyte population profiles and CD11b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AMI an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using flow cytometry. Both the absolute number and cell fractions of iNKT, CD3+CD4+ lymphocytes were significant lower in AMI patients than health controls. The cell fraction of NK cells was also reduced, whil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cell fractions and absolute numbers of CD3+CD8+ lymphocytes, B lymphocytes and mea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values of labeled CD11b. The number of iNKT cells was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olesterol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s in blood samples from AMI patients before primary coronary stenting.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absolute number of iNKT cells was a significant independent predictor for restenosis during the 243 day post-operative follow-up.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at iNKT cell number may be a useful predictor of clinical outcome in AMI patients with primary coronary stenting.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梗塞后组织水肿及物质能量代谢的动态变化,以及蚓激酶的作用,方法:F驼用光化学法诱导的颞叶皮层梗塞大鼠模型及磁共振成像和波谱技术。结果:梗塞组大鼠颞叶皮层出现一个体积和信号强度逐渐减小的T2高信号区;该区的NAA/(Cho Cr)于梗塞后d1即有下降,于d3和d5继续下降,且于d3,d5和d7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该区的Lac于梗塞后d1即有升高,于d5进一步升高,于d7仍处较高水平,而假手术组大鼠Lac一直处于检测水平线以下。梗塞组大鼠全脑的βATP/(PME_PDE),PCr/(PME PDE)和β ATP/PCr梗塞后d1即有下降,其后逐渐升高,且βATP/(PME+PDE)于梗塞后d1,d3和d5与假手术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蚓激酶能减小梗塞后d1高信号区的体积 (P<0.05),减少梗塞后d7该区NAA/(Cho Cr)下降(P<0.05)。减少梗塞后d全脑βATP/(PME PDE)的下降(P<0.05)。结论:颞叶皮层梗塞后,梗塞灶出现组织水肿、神经元功能衰竭和数量减少小,乳酸升高,全脑出现量代谢障碍,而蚓激酶可使梗塞早期的组织水肿减轻和全脑ATP增高,使梗塞后期的神经元功能受损减轻和神经元死亡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静脉免疫球蛋白 (IVIG)以调节和抑制急性脑梗死后的神经免疫异常 ,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梗死后引起的脑水肿、脑损伤。方法  4 0例患者按入院顺序应用双盲法随机分组 ,对照组 2 0例 ,治疗组 2 0例。对照组给予丹参、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 15 d。治疗组应用 15 d常规治疗的同时 ,在确诊后第 2天给予连续 5 d的 IVIG 2 .5 g治疗 ,并对治疗组及对照组进行治疗前、治疗后不同时期的 Ig G、Ig A、Ig M、CD4 + TC、CD8+TC、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动态观察。结果  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0 %、而对照组总有效率 6 0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2治疗组 CD4 + TC、CD8+ TC经治疗后升高 ;3治疗组 Ig G经治疗后降低 ;4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 ,血液黏滞状态有好转 ,但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VIG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 ,能提高临床疗效 ,调节脑梗死后增高的 Ig G水平和降低的 CD4 + TC、CD8+ TC水平 ,而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则无影响 ,不会造成血液黏滞度增高  相似文献   

19.
杨永辉  刘延芹  张隆  赵砚丽  吕娜  纪惠娟 《河北医药》2010,32(22):3112-3115
目的 系统探讨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患者体外循环(extracorporeal circulation,ECC)前后T细胞亚群的比例和单个核细胞核仁组成区(nucleoar organizer regions,NORs)嗜银蛋白(AgNORs)的变化规律.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染色测定32例行VSD修补术的患儿静脉血标本5个时间点的T细胞亚群细胞百分率和单个核细胞AgNORs的数量.结果 与麻醉诱导后比较,成熟T淋巴细胞(CD+3细胞)及Th细胞(辅助性/诱导性T淋巴细胞,CD+4细胞)在停ECC即刻时降低(P<0.05),术后第1、3天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第1天降到最低值[(46±6)%与(21.5±4.0)%],术后第3天时回升,术后第7天时恢复至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Th/ Tc(抑制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D+8细胞)比值在术后第1天时显著降低至(1.34±0.38)(P<0.01),术后第3天即恢复到麻醉诱导后水平(P>0.05);Tc细胞和单个核细胞AgNORs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T淋巴细胞总数、Th细胞的比例变化和Th/ Tc比值变化有可能作为评价ECC后小儿VSD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受抑制的重要指标;在单个核细胞AgNORs功能不受影响的前提下,于ECC前后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儿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状态,增加抗感染能力,减少VSD小儿围ECC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