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由Caplan首先提出的,基底动脉尖顶端2cm内有5条血管交叉,即双侧大脑后动脉,双侧小脑上动脉和基底动脉顶端组成了“干”字型结构,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该区域的循环障碍,幕上幕下的脑组织同时受累,包括中脑、丘脑、丘脑下部、脑干上部、小脑、枕叶和颞叶的梗死所致的临床综合征,称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确诊的15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是以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为主的中脑受损表现,同时还有意识障碍,枕叶,颞叶,丘脑,小脑梗死的表现。头MRI检查显示脑内多发部位的梗死灶,头颈CTA检查可发现病变血管。2例溶栓成功,2例死亡。余经治疗好转出院。结论结合临床表现,头MRI可确诊,早期溶栓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TOBS临床表现多样,主要有头晕、意识障碍、共济失调、肢体瘫痪、眼球运动障碍、视野缺损、内脏功能异常等;梗死部位常见为脑干、丘脑、小脑、枕叶、颞叶内侧面及岛叶.结论 TOBS临床表现多样;可累及双侧多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例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多以眩晕、不同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视物模糊、肢体运动障碍多见。影像特征为丘脑、小脑、颞叶、枕叶、中脑等梗死多见,磁共振较CT敏感。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复杂多样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愈后差,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5.
葛美  王璐  乐欢  李德炯 《贵州医药》2007,31(8):740-741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系基底动脉尖部5条血管供血区血液循环障碍所致,以中脑、丘脑、小脑、枕叶和颞叶不同程度损害的一组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MRI的临床应用,极大提高了TOBS的诊断水平.本文收集9例经MRI确诊的病例,结合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TOBS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TOBS临床表现多为意识障碍、视觉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及肢体瘫痪、小脑性共济失调等;影像学表现以丘脑或中脑梗死为主,可合并小脑、枕叶或颞叶梗死;MBI有助于诊断;DSA可明确病变血管部位,并可行介入治疗。结论TOBS患者病情大多较重、预后差,早诊断,早干预,以利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头MRI及预后。方法对11例确诊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头颅MRI显示在基底动脉尖在内的5根血管分布区内,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及两处以上多发梗死灶。具体表现为丘脑、中脑、脑桥、小脑、枕叶、颞叶等部位的不同组合的多发梗死灶。头MRA显示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狭窄变细。病变部位、病变个数及受累血管、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均影响其预后。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凶险,预后差,应早期行MR检查以明确诊断及观察病变血管,而早期诊断及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孟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79-180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的解剖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22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患者中,5例死亡,存活17例,其中,严重致残13例。结论:TOBS病因及危险因素主要为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血脂等。患者临床多以突然眩晕或意识障碍起病,合并眼球运动障碍及瞳孔异常、运动障碍、记忆障碍、视觉障碍,头颅MRI表现丘脑、中脑、小脑、枕叶、颞叶等梗死灶,为多部位幕上幕下同时受累,双侧丘脑梗死最具特征。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9.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系基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脑病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上部等处的缺血损伤。多因动脉粥样硬化性性脑血栓形成,心源性或动脉源性栓塞引起。自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以来,国外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1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为基底动脉首端区域血液循环障碍所致的以幕上丘脑、枕叶、颞叶内侧面及幕下中脑、小脑梗死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预后较其他类型脑梗死更差。单纯根据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往往通过头颅CT或磁  相似文献   

11.
王晓云  王翀  黄嵘 《江苏医药》2012,38(10):1218-1220
目的 分析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及预后.方法 分析36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中脑及丘脑病变多见,常合并小脑、枕叶、颞叶等其他部位的梗死,常以眩晕起病,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和皮质盲等神经功能缺损.头颅MRI表现为幕上和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及两处以上多发梗死灶.本组病例中,治愈+好转26例(72.2%),恶化6例(16.7%),死亡4例(11.1%).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起病凶险,预后差,临床表现较复杂,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体征和MRI的改变,需早期积极正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友梅  王燕美 《安徽医药》2010,14(8):912-913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2004~2008年的19例TOB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中老年为多见,病因主要为脑栓塞和脑血全形成,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是最主要的危险因素。眩晕、意识障碍常为本病首发症状,眼球运动障碍及(孔异常为本病最常见的特征,常合并有运动障碍、共济失调及偏盲等。头颅CT和MRI表现为幕上和(或)幕下同时发生的两处以上的病灶,最常累及丘脑、小脑及中脑,枕叶、颞叶及桥脑上部也常受累。预后差,死亡率较高。结论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有其特征性,本病预后较差,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是指基底动脉顶端狭窄或闭塞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常有中脑、丘脑、间脑、桥脑上部、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等缺血性损害。临床上主要是以意识障碍、瞳孔变化、视觉异常及眼球运动障碍等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病,但临床并不少见。现将我科从2002年6月-2004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曹颖  梁峰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2):306-306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artery syndrome,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为中心的周围2cm范围内的5条血管(2条大脑后动脉,2条小脑上动脉,1条基底动脉)的分叉部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该区域血液循环障碍,使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及颞叶内侧等部位)发生多发性梗塞,从而产生以意识障碍、眼球运动异常和瞳孔改变等为主要特点的一组临床症侯群。该病由Caplsn在1980年首先提出,临床上少见,我院自2002年6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TOBS患者26例,现就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晓萍  李金燕 《安徽医药》2006,10(3):217-2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侧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脑梗死.1980年首先由Caplan报道[1].近年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象学(特别是MRI)的进展,确诊的TOBS病例增多.自2000年5月~2005年5月,我院共收住TOBS病人20例,现将患者的临床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面积脑梗死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女,67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6h入院。入院查神经专科:血压180/100mmHg(1mmHg=0.133kPa)。意识清楚。左侧鼻唇沟浅,见齿口角右偏,伸舌偏左,颈软无抵抗,左上、下肢肌张力低,左上肢肌力2级、下肢肌力3级弱,肱二、三头肌腱反射较右侧减弱,左侧Babinski’s征(+)。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34分(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研究组)。头颅CT示:左侧颞叶脑梗死(陈旧性),脑萎缩。入院诊断:①脑血栓形成;②高血压病3级。患者入院后左侧肢体肌力进一步下降至O级。入院第3天复查头颅MRI见:右侧大面积脑梗死,左侧颞叶脑梗死(陈旧性)。考虑为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闭塞。因患者入院时间已超过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故给予降纤、脱水降颅压、活血化瘀、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和康复治疗。于病程2个月时开始行神经干细胞(NSC)移植术。NSC移植  相似文献   

17.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是1980年首先由Caplan发现并命名,是指以基底动脉顶端为中心的2cm直径范围内5条血管分叉部位(两条大脑后动脉、小脑上动脉及基底动脉顶端)动脉闭塞所致其供血区(丘脑、中脑、小脑、枕叶和颞叶内侧)多发性梗死。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缺血性脑干血管病,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师对此病的认识及影像学(特别是MR)的发展,确诊的TOBS病例增多。现将我院收治TOBS18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8.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系底动脉尖端部位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以中脑病损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常伴有丘脑、枕叶、颞叶内侧、甚至小脑上部等处的缺血损伤。自1980年Caplan首先报道以来,国外已作为一种特殊类型椎基底动脉系血管病列出,国内自1991年以来陆续有报道。现将我院近3年收治的6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基底动脉尖(TOB)综合征:是指基底动脉顶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由于其发病症状多样,特异性不突出,且临床预后多不良,及早发现及早期干预,对病情估计及提高就治率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1 局部解剖 基底动脉尖(TOB)是基底动脉顶端2cm范围内的五条血管即2条大脑后动脉、两条小脑上动脉以及基底动脉顶端,形成一个"干"字.大脑后动脉是基底动脉的终末支,绕过大脑脚跨过小脑幕切迹,最后达距状裂,供应枕叶内侧面和颞叶的底面,还发出许多小支,供应丘脑的内测部、大脑脚的内侧部及外侧膝状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31例基底动脉尖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以中老年为主,高危因素有高血压、心脏病、高脂血症、糖尿痛等,眩晕、意识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瞳孔异常、运动及感觉异常是最常见的症状及体征,头颅CT和(或)MRI提示中脑或丘脑梗死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有特征性影像学改变,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