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北京同仁医院40~65岁2型糖尿病(T2DM)住院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药物预防情况以促进合理用药。方法: 对该院内分泌科2020年的40~65岁T2DM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临床相关资料, 根据是否伴有ASCVD病史分为无ASCVD病史组和伴ASCVD病史组, 分析其ASCVD预防用药及相关指标控制情况。结果: 共纳入254例患者, 其中无ASCVD病史组141例(55.5%), 伴ASCVD病史组113例(44.5%)。入院时血糖、血脂、血压均达标患者18例(7.1%); 出院时, 他汀类药物、抗血小板药、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的总体应用率均较入院前明显提高(P<0.05), 与无ASCVD病史患者相比, 伴ASCVD病史患者应用他汀类、抗血小板药、GLP-1受体激动剂的应用率均显著偏高(P<0.05), 而SGLT-2抑制剂的应用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该院40~65岁T2DM住院患者的ASCVD预防用药整体应用率较低, 与指南推荐存在一定差距, 且患者血糖、血脂、血压的控制达标情况较差, 提示临床应加强关注, 尤其是ASCVD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2.
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LDL-C)增高为主要表现的高胆固醇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ASCVD)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ASCVD主要包括冠心病、缺血性卒中以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ASCVD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头号致死原因,其  相似文献   

3.
血浆B型尿钠肽与冠脉病变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海燕  丁志坚 《江苏医药》2005,31(5):396-397
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等疾病患者血浆B型尿钠肽(BNP)浓度均有显著升高,其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心肌梗死)。本文通过观察经冠脉造影证实具有冠脉病变(狭窄、闭塞)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评判冠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出现破裂形成血栓,而导致冠脉完全性或不完全性闭塞,而引起的不稳型心绞痛或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塞以及ST段抬高心肌梗塞。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可以开通病变血管,改善胸痛症状,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已为研究[1]所  相似文献   

5.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在冠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病变斑块不稳定,继而破裂,引起冠脉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急性病变,而引起的临床综合征.近年来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过程中发现炎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起重要作用.认为炎症启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影响其进程,局部炎症反应促使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及破损,在此基础上血小板活化并介导血栓形成导致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美国Framingham心脏研究显示,虽然年轻女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低于男性,但女性绝经后ASCVD的发病率迅速增加,与同龄非绝经女性相比,冠心病发生率增加2~3倍。女性绝经后,血脂异常的发生率明显上升,我国50岁以上女性TC和LDL-C水平显著高于同龄男性。绝经后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干预需要先评价ASCVD的综合风险,并根据ASCVD的风险分层决定干预强度。2013国际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糜烂,继发完全或不完全闭塞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它包括不稳定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和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i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性心肌梗死又分为非ST段抬高型(NSTEMI)和ST段抬高型(STEMI)[1].本研究主要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冠脉血管病变特点.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现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降低胆固醇治疗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ASCVD防治的基石,目前指南推荐控制LDL-C水平首选他汀类药物。但在临床实践中,经过他汀治疗的ASCVD患者仍存在较高剩留风险,另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耐受他汀类药物或在他汀类药物最大耐受剂量的情况下血脂仍不能达标。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与LDL-C代谢密切相关,近年来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均证实PCSK9抑制剂能够显著降低血LDL-C水平,且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目前国外已批准PCSK9抑制剂用于临床。本文将系统综述有关PCSK9基因与血脂代谢的关系、PCSK9抑制剂的研发过程,总结其在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正>2017年我国糖尿病防控专家共识指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达9.7%[1],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18岁以上的人群中患病率为11.6%,其中2型糖尿病(T2DM)约占95%[2]。而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则是糖尿病最常见亦是最严重的并发症[3],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降低ASCVD的发病风险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治疗目标之一美国和欧洲指南认为具有ASCVD或有ASCVD高  相似文献   

10.
摘要: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疾病负担, 亦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既往大量关于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的临床试验证实, 他汀类药物可有效降低 ASCVD 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水平、 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病死亡率, 无 ASCVD 的患者亦可获益。然而, 目前无论是 ASCVD 高危患者还是无 ASCVD 的人群, 并未广泛应用降脂治疗。因此, 本文阐述了他汀类及其联合用药所带来的临床获益, 旨在增大受益人群, 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脂蛋白a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假定危险因素。Olpasiran是一种小干扰RNA,可减少肝中脂蛋白a的合成。本研究为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剂量探索试验,旨在探究Olpasiran对ASCVD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孙根义 《天津医药》2016,44(2):129-132
动脉粥样硬化 (AS) 是冠心病、 缺血性脑卒中和外周血管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 的病理基础, 血胆固醇水平与 ASCVD 发病风险密切相关。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ASCVD 防治任务艰巨。血脂管理的目标是降低 ASCVD 风险。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非 HDL-C) 包括所有致 AS 脂蛋白胆固醇,非 HDL-C 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并列为血脂管理干预靶标可能更为适合。依据风险评估, 设定血脂达标值适用于中国临床。生活方式干预是血脂管理的基础, 综合干预各项危险因素方可有效防治 ASCVD。  相似文献   

13.
血脂水平波动受多种危险因素的影响,除了受年龄和性别、妊娠和遗传、气象因素等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影响外,还与吸烟和饮酒、超重和肥胖、体重指数、饮食和运动、药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血脂异常增加了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生风险,定期健康体检监测血脂水平的动态变化、早期发现血脂异常,采取综合的管理措施以降低或延缓ASCVD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概念得到统一,包括冠心病(CHD)、缺血性卒中和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新近各国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共同提出了管理胆固醇防治ASCVD的核心理念。胆固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核心地位得到认同。本文综述了近年血脂领域在遗传学、循证医学及药物研发中的重要进展,并进一步阐述了科学管理胆固醇的策略。他汀类药物仍是管理胆固醇的基石,但非他汀类药物已取得突破性进展,联合降脂治疗是未来全面管理胆固醇、降低ASCVD风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两种新的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已获美国FDA批准上市,依非巴肽(eptifibatide,商品名Integrilin)准可用于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心绞痛或无Q波的心肌梗死)或经皮冠脉介入[血管成形术和粥样硬化切除术(atherectomy)]。替罗非班(tirofiban,商品名Aggrastat)准可  相似文献   

16.
他汀类药物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与机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被认为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主要发病机理,稳定斑块可阻止或减少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本文简述了他汀类调脂药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相关作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或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在内的一组急性冠脉事件.目前认为由于不稳定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闭塞所致[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重要病理基础.炎性因子如:高敏CRP(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可作为反映斑块稳定性的炎性介质.  相似文献   

18.
刘凯  李婧 《安徽医药》2022,26(11):2141-2144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逐渐成为全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高于恶性肿瘤、糖尿病等。血脂的升高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的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 ASCVD)的发,生、发展息息相关。现有的专家共识、南提出他汀类药物是降低 LDL-C的一线用药,但仍可能会发生复发性缺血事件。人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素 9(PCSK9)抑制指剂作为一类新型降脂药,有显著降低血 LDL-C水平,同时又可降低脂蛋白( a)的水平,又与 ASCVD与静脉血栓栓塞疾病( VTE)的发病可能相关。本文将系统地阐述新型降脂药 PCSK9抑制剂与 ASCVD、VTE的关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630例冠脉重度狭窄、甲状腺功能指标正常的ACS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54例)和不稳定心绞痛组(376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相关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和甲状腺功能指标,分析临床相关指标与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影响因素。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组高脂血症患者比例以及TC、LDL-C、FBG、CRP和FT4水平高于不稳定心绞痛组,TSH水平低于不稳定心绞痛组(P<0.05或P<0.01)。高水平LDL-C、CRP、FT4是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P<0.01)。结论 对于甲状腺功能正常的ACS冠脉重度狭窄患者,高水平LDL-C、CRP、FT4患者更容易发生急性心肌梗死,而高水平TSH是其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2013年11月12日,美国心脏学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公布了《成人降低血胆固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风险指南》(以下简称新指南),基于高质量循证证据,强调以患者为中心,以减少ASCVD事件为目的。新指南的核心是确定哪些患者应该接受哪类药物、何种强度的治疗。新指南中临床确诊的ASCVD人群新增动脉粥样硬化源性的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为卒中患者的他汀二级预防提供了指导性依据,而唯一专门针对卒中患者的SPARCL研究为新指南提供了该领域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RCT)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