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1 毫秒
1.
目的 比较高血压脑出血开颅与微创锥颅手术疗效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分析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9例,其中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51例,标准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19例,微创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69例,将开颅血肿清除(包括小骨窗开颅和标准开颅70例)与微创锥颅血肿抽吸术(69例)分为两组,开颅组为A组,微创组为B组,比较分析两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结果 (1)手术时间微创组较开颅组明显缩短(P<0.01).(2)术后并发症开颅组发生率51.4%,微创组23.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术后再出血发生率A组10例,B组9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A组再出血死亡7例,B组再出血死亡2例,再出血后病死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B组ADL明显优于A组.结论 微创锥颅引流术在某种程度上优于开颅手术,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质量,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创伤小,费用低,是目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理想的方法之一,便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患者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4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给予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B组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效果的差异。结果与A组相比较,B组总有效率较低,病死率较高,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更具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出血行钻孔引流术24例及开颅血肿清除术30例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钻孔引流组死亡6例,病死率25.0%;再出血9例,再出血率37.5%。开颅组死亡7例,病死率23.3%;再出血8例,再出血率26.7%。两组病例总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术后再出血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钻孔引流术具有操作相对简单的优点。开颅术对血肿大,病情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较前者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11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小骨窗开颅组(A组)67例,钻孔血肿抽吸引流组(B组)45例,分析各组患者治疗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B组手术时间为(47.39±18.90)min,低于A组的(93.81±22.45)min(t=4.21,P<0.05);B组再出血发生率为7.46%,低于A组的15.56%(χ^2=34.52,P<0.05);A组和B组预后良好和脑水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1,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创伤小、手术快捷、术后恢复快;微创颅骨钻孔血肿抽吸引流术的手术创伤最小,疗效较为肯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采用小骨窗开颅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实施小骨窗开颅术的5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另以行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4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术后3个月病死率加以比较。结果 治疗组手术时间为(72.0±22.4)min,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8±54.3)min(P<0.05)。治疗组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5.77%、19.23%、11.54%,分别低于对照组的40.00%、57.50%、30.00%(P<0.05)。结论 小骨窗开颅术用于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再出血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采用钻孔引流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0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引流组(55例)和开颅组(52例)。引流组患者采取钻孔引流术治疗,开颅组患者采取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预后效果。结果术前,两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引流组患者NIHSS评分为(9.56±1.38)分,低于开颅组的(15.46±3.6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引流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73%,高于开颅组的76.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钻孔引流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开颅血肿清除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骨钻孔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小骨窗开颅术治疗27例为小骨窗组,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31例为引流组,比较两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结果术后1个月,引流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小骨窗组(P<0.05)。术后6个月,引流组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良好率高于小骨窗组(P<0.05)。结论与小骨窗开颅术比较,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具有更好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采用传统开颅术及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探究两种治疗方法对临床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别采用传统开颅术(A组)和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及术后反应。结果 GCS评分,B组的患者均转为轻度昏迷,A组有部分中度昏迷;GOS评分,B组有76.92%的患者恢复良好,A组患者仅34.62%的患者恢复良好;B组治疗后神经轻度损伤80.77%,效果好于A组的34.62%;B组术后仅有3例患者再出血,A组10例患者再出血。以上对比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镜辅助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较传统开颅术更佳,脑出血水肿消退时间短,术后再次复发脑出血的概率降低,对脑组织损伤小,传统开颅术在医疗条件不佳时仍可作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贾继强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4):2150-2152
目的 比较微创血肿淬吸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92例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行手术治疗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创组46例,开颅组46例,观察两组病死率、并发症及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微创组病死率较开颅组低(8.7%与21.7%,P<0.05),微创组术后再出血、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开颅组(均P<0.05),微创组术后3个月ADL评分较开颅组高[(85.53±13.47)分与(56.12±11.72)分,P<0.05].结论 微创血肿淬吸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创伤小,可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治疗高血压脑出血较开颅血肿清除术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0.
庄新海 《河北医药》2008,30(7):969-970
目的 探讨小骨窗与CT引导下的钻孔引流2种手术方法 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及适应症.方法 观察比较经小骨窗手术患者19例与CT引导下的钻孔引流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例,比较2种手术方法 清除血肿后患者的再出血率、术后病死率(1个月内).结果 2组的再出血率、术后病死率(1个月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对病情较重,血肿量相对较大的患者,清除血肿更彻底,更有利于脑功能恢复;而CT引导下的钻孔引流术创伤小,对脑组织影响小,对相对轻症患者能获得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改良锥孔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 6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锥孔穿刺引流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穿刺引流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治疗效果及术后第1、3天血肿残留量。结果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0.51±0.02)cm短于对照组的(3.65±1.85)cm,术中出血量(6.25±1.45)ml少于对照组的(56.38±1.88)ml,手术时间(20.32±1.45)min短于对照组的(38.65±1.74)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血肿残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锥孔穿刺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和手术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不影响手术效果及住院时间,更加微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传统开颅与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术两种治疗方式对中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中年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完全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开颅术(60例,开颅组)和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术(52例,钻孔组)治疗,同时在出血对侧行侧脑室置管,进行侧脑室颅内压监测。采集术后即刻、24、72 h及1周的颅内压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开颅组与钻孔组术后ICP均有增高,但开颅组颅内压明显低于钻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24、72h及1周分别为(2.03±1.29)mm Hg比(4.57±1.36) mm Hg、(3.12±1.32)mm Hg比(4.98±1.49)mm Hg、(3.81±1.57) mm Hg比(5.26±1.84)mm Hg、(2.78±1.65 )mm Hg比(3.79±1.90)mm Hg,P<0.01]。结论 在降低颅内压力方面传统开颅术明显优于钻孔引流及尿激酶溶解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分析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及定向软通道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方法将9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大骨瓣开颅术组(A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组(B组)、定向软通道吸引术组(C组)各30例。比较各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情况、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及死亡率。结果临床疗效比较,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组优于A、B组(P<0.01),C组在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及死亡率方面均优于A组、B组(P<0.05或P<0.01)。术后再出血情况各组无显著差异。结论定向软通道吸引术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再出血发生率较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均优于去骨瓣开颅术及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死亡率低,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CH)手术治疗时机的选择及对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84例HCH患者,按手术时机不同分为A组、B组、C组,各28例。A组在发病6 h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B组在发病7~24 h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C组在发病>24 h行微创穿刺引流术,对比三组的疗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变化、并发症发生率及再出血率、生活质量。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B组及C组的71.43%、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NIHSS评分(6.25±1.74)分低于B组的(10.68±2.19)分和C组的(10.93±2.32)分,GOS评分(5.54±0.29)分高于B组的(4.72±0.54)分和C组的(4.18±0.3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出血率3.57%低于B组的21.43%与C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10.71%与B组、C组的10.71%、7.1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A组的心理功能评分(79.26±6.87)分、生理功能评分(78.46±5.34)分、社会功能评分(77.59±5.21)分、物质生活评分(54.69±3.35)分、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74(QOLI-74)总分(290.00±11.84)分均高于B组的(66.59±6.11)、(68.36±3.58)、(65.01±3.85)、(50.17±3.43)、(250.13±10.92)分与C组的(64.97±5.86)、(64.19±4.35)、(64.31±3.96)、(50.21±3.38)、(243.68±11.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CH选择在发病6 h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效果最好,能快速去除血肿,挽救受损神经细胞功能,降低再出血率,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收治并行手术治疗的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大骨瓣开颅组(42例)和小骨窗开颅组(42例)。对两组患者的近远期疗效、血肿清除率、再出血情况等进行比较。结果术后21d患者生活能力评定(按ADL分级),小骨窗组明显优于大骨瓣组(P〈0.05);术后小骨窗组残留血肿量为(9±1)ml,明显少于大骨瓣开颅组的(15±3)ml(P〈0.05);术后12h小骨窗组有2例(4.76%)再出血,大骨瓣组有8例(19.05%)发生再出血,两组再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能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降低再出血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对照方法将2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两组,即直视下开颅血肿清除术(n=78)和钻孔血肿引流术(n=206),对两组患者出院后3~6个月按ADL评定远期疗效并进行研究。结果出院3~6个月后,开颅组预后不良(ADL1-3分)41例(占52.6%),引流组预后不良者101例(占49.0%),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体积>50ml的血肿患者,开颅组预后不良28例(占58.3%),引流组预后不良55例(占75.3%),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出血量>50ml的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预后较好,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不应强调某一术式明显优越,根据血肿量和病情分级选择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与神经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拟行上肢手术老年患者40例,采取产生随机种子数的方法分为A组: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B组: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阻滞穿刺成功后给予0.5%罗哌卡因30 ml(AstraZeneca AB,100 mg/10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及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评估患者麻醉阻滞效果,并记录患者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 A组患者尺神经阻滞时间较B组短[(10.58±9.79) minvs.(19.45±7.8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A组桡神经阻滞时间快于B组[(5.98±6.84)min vs.(8.46±6.81)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正中神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快[(2.55±2.31)min vs.(7.74±4.07)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在上肢运动阻滞起效时间上,A组患者起效时间较B组快[(1.71±1.43) min vs.(4.30±2.26)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A组麻醉效果优率明显高于B组(95% vs.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A组患者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B组有1例患者出现穿破血管形成血肿,1例患者阻滞失败改全身麻醉.结论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能为患者提供更完善的麻醉效果的同时减少盲探操作带来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微创钻孔引流术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2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施以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施以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总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38.21±2.16)min、住院时间(13.96±0.99)d均短于对照组的(74.25±4.33)min、(18.22±0.67)d,总出血量(24.23±3.25)ml少于对照组的(78.31±5.33)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2.68±3.31)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22.45±0.32)分均优于对照组的(24.26±3.61)、(17.64±1.3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微创钻孔引流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且预后理想。  相似文献   

19.
微创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8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轶 《安徽医药》2007,11(1):60-61
目的 探讨小骨窗开颅与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各自手术疗效.方法 采用小骨窗手术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32例,穿刺引流治疗51例,术后二周、三月观察疗效,就显效率、有效率、死亡率、相关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三个月,在小骨窗组,显效率、有效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3.8%,75%,21.9%;在穿刺引流组,则分别为29.4%,67%,25.5% .结论 对基底节区的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在神经功能改善方面优于穿刺引流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