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正>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病,是一种发展缓慢的慢性炎性增生性疾病,可引起散光,如翼状胬肉长入角膜瞳孔区,则严重影响患者视力。本研究探讨翼状胬肉侵入角膜内不同程度与视力及散光度变化的关系,及其对眼屈光状态的影响,并比较手术前后屈光状态的改变,为临床治疗翼状胬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后角膜散光度及视力的变化。方法收集本院眼科2012年8月~2013年8月收治的70例(84眼)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对70例患者行视力、散光度、翼状胬肉侵入角膜的长度等检查,对84患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术后1个月复查患眼的视力及散光度,比较其变化。结果术前84患眼存在不同程度的散光,散光以顺规散光为主。对84患眼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治疗1个月后复查,患眼的散光度明显下降,视力明显提高,所有患眼治疗前后的散光度及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对角膜的散光度及视力均存在影响,对此类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球结膜移植术可以使患者的散光度及视力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 ,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及必要性。方法 :对47例63只眼进行了视力、屈光度、角膜曲率及对胬肉进入角膜缘长度的测定 ,其中51只眼进行了手术前后的比较。结果 :58只眼有不同程度的散光 ,与胬肉进入角膜长度相关 ,以循规性散光为主。结论 :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状况 ,从而提高视力 ,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发生关系密切 ,当其入侵角膜2.5~3mm后有必要进行胬肉切除。  相似文献   

4.
翼状胬肉角膜屈光状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翼状胬肉为眼科常见病 ,手术治疗为主要方法 ,临床中我们发现翼状胬肉患者可以引起角膜屈光状态改变 ,并且这种改变可以通过手术予以矫正 ,现总结我院随机对 78例 86眼翼状胬肉患者的屈光状况统计资料分析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本组 78例 86眼 ,女 32例 ,男 4 6例 ,单眼者 5 2例 ,双眼者 2 6例 ,年龄 32~ 75岁 ,平均 5 4岁 ,胬肉均发生在鼻侧。1.2 方法  (1)由专人对 78例患者进行常规屈光检查 ,手术前、后检测裸眼视力 ,利用电脑结合检影法检测屈光状态及散光轴向 ,按检影结果矫正视力。 (2 )用日本产 Nikon角膜屈率计测定角…  相似文献   

5.
选择侵犯角膜不同程度及范围的胬肉患者共 2 1例 (2 1眼 ) ,检测胬肉切除术前术后的角膜屈光状态的变化 ,探讨胬肉所致的角膜散光规律 ,以及胬肉切除术对缓解其所致角膜散光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及手术方法 :本组病例为 1999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本院门诊胬肉患者全部患眼均为鼻侧胬肉。手术均采用胬肉切除及结膜瓣转移法。1.2 屈光检查 :术前检测裸眼视力 ,用日本产 NIDEK电脑验光仪检测屈光状态及散光轴向及其两条主径线的屈光力 ,最后按电脑验光结果矫正视力。于胬肉切除术后 1个月再次按上法电脑验光及矫正视力。1.3 胬…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治疗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对白内障合并翼状胬肉的 2 3例患者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的方法 ,术后随访 12~ 2 4个月 ,观察术后视力、角膜散光度变化、翼状胬肉复发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 3个月 ,矫正视力≥ 0 .5者有 2 0例 ,占 86 .9% ;术前、后角膜散光度比较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 ;翼状胬肉复发 1例 ,后发障 2例 ,无移植片脱落、排斥及角膜溃疡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手术可有效预防翼状胬肉复发 ,恢复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7.
王卉  王会芳 《河北医药》2011,33(16):2465-2466
翼状胬肉是由于球结膜的退行性变,局部隆起成楔形长人角膜的纤维血管增生物。它的病理机制至今还不清楚,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研究显示翼状胬肉的发生与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和p53基因的改变有关。当该纤维血管膜长入角膜时,可直接遮盖视轴和牵拉角膜引起角膜不规则散光,从而影响视力。目前手术切除仍为主要的治疗手段。本研究通过采取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的球结膜瓣移植术,观察翼状胬肉切除前后视力及眼屈光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将17例18只眼无局部活动性炎症反应的翼状胬肉患者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结果 术后随访半年-3年,本组17例18只眼术后无复发,视力及角膜散光度较前有一定程度改善。结论 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有效的治疗翼状胬肉,防止翼状胬内引起角膜散光,改善视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翼状胬肉侵入角膜面积和深度与角膜散光及角膜地形图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56例翼状胬肉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对所有患者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进行治疗,分析术前术后的角膜散光度,侵入角膜面积和深度及角膜地形图相关性、翼状胬肉形态与散光的关系及Orbscanò 3mm区域散光值。结果相对于术前,术后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改善显著(P 0.05);宽度、面积与患者的角膜表面呈现显著的不对称指数,角膜规则指数及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宽度和面积和角膜散光无相关性,同时翼状胬肉的长度和角膜表面的角膜表面呈现一定的不对称指数,即为角膜规则指数和角膜散光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术前术后患者的翼状胬肉形态、散光的关系及Orbscanò 3mm区域散光值差异显著(P 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可有效减少患者的角膜散光,进而改善术前角膜地形图的不规则形态,综合提高患者的视力及视觉质量,值得临床深究。  相似文献   

10.
张红  杨磊  龚力力  邱煦 《贵州医药》2006,30(6):512-514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眼表疾病,其发病与紫外线照射相关,在贵州地区高发。翼状胬肉长入角膜、深入上皮下层则出现散光,若长入角膜瞳孔区则影响患者视力。传统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较高,可达20%~40%[1],故多年来临床医生不断探索,试图找到更好的手术方式,以求降低复发率。人  相似文献   

11.
李文光 《河北医药》2011,33(13):1989-1990
翼状胬肉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翼状胬肉组织向角膜中央生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及影响美容等[1]。术后的高复发率是困扰眼科临床医生的棘手问题。手术仍是治疗翼状胬肉的主要方法,但传统的翼状胬肉手术复发率高达30%~69%[2]。目前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因其既能有效降低术后复发率(2%~9%)又不伴有危害视力等并发症,已成为手术的主要方法[3]。我科在手术中分别采用自体结膜瓣移植和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采用双盲分组,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80例翼状胬肉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前及术后7、30 d视力水平、角膜散光度;术后1年内复发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的85.00%,1年内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的17.5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7、30 d的视力水平分别为(0.45±0.05)、(1.10±0.15),角膜散光度分别为(0.98±0.09)、(0.45±0.03)D;对照组术后7、30 d的视力水平分别为(0.30±0.02)、(0.75±0.11),角膜散光度分别为(1.25±0.12)、(0.90±0.08)D;观察组术后7、30 d的视力水平及角膜散光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50%低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患者在常规切除基础上给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水平及角膜散光度得到良好恢复,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率,临床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翼状胬肉是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较小的胬肉常无症状,当胬肉较大、较厚则产生散光,导致视力下降;侵及瞳孔时则视力明显受损且有碍美容,患常以眼红、涩磨、视物模糊、视疲劳等就诊。目前,治疗胬肉的方法很多,保守治疗一般认为效果较差,手术治疗仍是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对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80例96眼翼状胬肉患的屈光状态进行了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王立涛 《云南医药》2015,(3):346-347
翼状胬肉是眼科临床常见病,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可引起角膜散光,遮盖瞳孔而影响视力。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法,但是传统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为20%~89%,如何减少翼状胬肉术后复发成为临床上的棘手难题[1]。随着干细胞理论的发展,以及对翼状胬肉发病机理的深入研究,近来来,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我院眼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126例(150眼)翼状胬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治疗中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我院接诊的150例(200只患眼)翼状胬肉的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5例(100只患眼)。对照组采用单纯的翼状胬肉切除术对患者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对患者进行治疗。结果治疗后,对两组患者手术治疗的治愈率和复发率进行记录,并对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视力及角膜散光度进行记录分析。发现实验组治疗的治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4.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4.8810,P=0.0001)。术前两组患者的视力及角膜散光度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患者的视力状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角膜散光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治疗中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的应用价值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正>翼状胬肉是眼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局部球结膜纤维血管呈三角形增生而侵犯角膜的一种疾病,轻者影响美观引起不规则散光,重者可严重影响视力。而目前仍无有效控制其发展的药物,最终根治仍需要手术治疗。以往以单纯切除翼状胬肉为最常用的手术方法,但复发率高。近年来我院采用在显微镜下用角膜隧道刀切除翼状胬肉联  相似文献   

17.
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和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根主  郑琦  许燕红 《河北医药》2011,33(14):2195-2198
翼状胬肉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角膜、Bowman膜及角膜浅层基质蛋白质的损害和变性,从而引起原发增厚而导致角膜缘隆起,形成翼状胬肉。它是眼部结膜受外界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慢性炎症,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翼状胬肉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它可以引起角膜散光从而影响视力,  相似文献   

18.
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 6 5例 6 8眼初发性翼状胬肉患者随机分为A、B组 :A组 35眼行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 ;B组 33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 19~ 2 4个月 ,平均 2 2 7± 4 7个月。结果 A组与B组角膜创面平均修复时间分别为 6 2 5d、8 5 0d ,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组内比较手术前、后视力及角膜散光度数 ,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结论 结膜下翼状胬肉切除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可以显著促进角膜创面上皮修复 ,降低复发率 ,是治疗初发性翼状胬肉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尚未完全遮盖瞳孔区的翼状胬肉两种手术方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98例翼状胬肉未完全遮盖瞳孔区的老年性白内障。按其接受手术方案分为两组,A组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翼状胬肉切除术,B组先行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2~4 d再行超声乳化吸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比较手术前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术后屈光度。结果与联合手术相比,分次手术术后残余屈光不正度数更低,术后裸眼视力更好。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合并尚未完全遮盖瞳孔区的翼状胬肉先行翼状胬肉手术,再行超乳化吸出白内障能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采用撕离法联合自体带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36例(36眼)翼状胬肉在手术显微镜下采用胬肉头部自角膜撕离的方法联合自体带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术后随访1~2年.结果:术后2~3d角膜上皮修复,结膜移植片无排斥反应,对位愈合良好,部分患者视力提高,未见胬肉复发. 结论:胬肉头部采用撕离法联合自体带角膜缘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角膜创面修复时间短,术后充血水肿轻,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胬肉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