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扩展性,是由核遗传和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遗传力高低因组合不同而异。杂种一代的发病小穗数与抗病亲本,感病亲本及中亲值呈显著的正相关,回归值达0.01显著水准。杂种一代的抗性偏向抗病亲本,有明显杂种优势。用抗病亲本与F_1回交,其抗病性有明显提高。 F_2单株发病小穗数变异范围较大,随着世代的增高,发病小穗数变异幅度缩小,而且在选择的作用下有所减少。作者还就该性状的选择方法作了初步的研究,认为在F_3以后各世代采用系统选择比混合法要好。  相似文献   

2.
连续3年用单花注滴法接种,考察了穗轴发病时间、病小穗数和穗轴病节片数3个抗性指标。结果表明,病小穗数这一指标能较明确地划分出高抗、中抗、感病3种类型,且稳定性最好。以病小穗数作为主要的抗病性鉴定指标,再参考穗轴病节片数,对小麦品种抗病性的评价及育种材料抗病性的鉴定较为准确、实用。  相似文献   

3.
结果表明:在广州早晚季种植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IR品种,广义遗传力有相似的倾向,出穗日数、株高、千粒重、10粒谷长、10粒谷宽、谷长宽比均较高。单株穗重遗传变异系数较大。性状相关系数的显著性测定,早晚季趋势相似。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和千粒重与单株穗重呈正相关,尤以每穗实粒数无论直接作用或间接作用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晚籼稻各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均以个体估算的比小区平均值估算的为低。其中,总的趋势是株高、抽穗日数、百粒重的遗传力较高;穗长、剑叶张角、每穗实粒数居中;结实率、着粒密度、每株穗数较低;单株产量最低。在单株产量的三个直接构成性状中,以每株穗数和每穗实粒数对它的影响最大,百粒重的影响最小。在穗长、着粒密度、剑叶张角等三个与单株产量有较密切遗传相关的性状中,以着粒密度对它的影响最大;次为剑叶张角;穗长的影响极小。对着粒密度的正向选择或对剑叶张角的反向选择均有助于间接提高单株产量。选育矮秆立叶型品种有利于提高水稻的有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国内外54份燕麦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归纳其遗传亲缘关系,为合理利用燕麦品种(系)资源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 54份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间存在广泛的遗传多样性,5个质量性状(粒色、粒型、穗型、小穗型、抗病性)以抗病性的多样性指数最高,粒色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低;8个数量性状(单株分蘖数、株高、穗长、小穗数、轮层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千粒重)以单株粒重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高,变异系数最大。(2)聚类分析将54份种质资源的8个数量性状分为4大类群,类群Ⅰ为高秆、大粒型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Ⅱ为矮秆育种目标亲本材料,类群Ⅲ的有益性状不明显,为多目标性状育种的亲本材料,类群Ⅳ为增加轮层数、小穗数等育种目标的优良材料。  相似文献   

6.
应用加速氩离子辐射水稻干种子,分析了M_2数量性状(抽穗日数、有效穗数、株高、穗长、穗着粒数、穗实粒数等)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各性状的遗传力随吸收剂量的不同而有差异,各性状都在60~120Gy剂量范围内表现较高的遗传力。各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也因处理剂量的不同而有变化,以吸收剂量60~120Gy范围能诱发奋性状较大的遗传变异。M_2各性状的相对遗传进度因吸收剂量的不同差异较大,但各性状都有一个适宜剂量范围。在各自的适宜剂量范围内,各性状能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7.
湿地松对褐斑病的抗性随植株年龄的增长而提高,一年生以下幼苗的病害症状以叶枯为主,二年生以上幼树则多在针叶上出现病斑。选壮苗和施用混合肥可提高一年生以下幼苗的抗病性。 用高抗、中抗和感病湿地松个体的嫩枝作接穗,一般实生苗湿地松作砧木,无性系植株的抗性和原来母株的抗性相一致,其发病程度还受到砧木感病性的影响。 针叶组织抽提液的缓冲容量与针叶病斑数显著相关。高抗植株和感病植株的抽提液对褐斑病菌的产孢影响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1980~1984年配制9个回交组合的基础上进行研究的,主要结果:1.回交二代中通过选择能获得所需早熟、矮秆具有供体性状应有强度的植株。2.轮回亲本的主要经济性状可在回交二代(BC_2)或回交自交后代(BC_1F_1,BC_2F_1)中基本得到恢复。8.回交世代性状选育效果取决于纯合率速度并与狭义遗传力及性状基因效应趋势基本一致。4.回交二代的净增纯合体百分率与X%=〔(2~m-1)/2~m〕~n公式计算得的纯合率基本相符,由此可推知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BC_1F_1若干性状的纯合体百分率约为回交一代的1/2~1/3左右。5.对于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遗传力高的性状,可结合杂交育种工作采用有限回交同步改良。在严格选择轮回亲本的基础上,通过回交二代可获得保持(或超过)原品种主要优良性状兼具矮秆或半矮秆、早熟、穗重型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9份转ABP9基因春小麦株系UC4-1~UC4-9及其受体亲本宁春4号为材料,在雨养和灌溉条件下,对这些材料的主要农艺性状和部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和抗旱性度量(D)值法对其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法对相关抗旱性状与抗旱指数之间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6份转基因小麦的抗旱性较受体亲本宁春4号增强,3份材料的抗旱性较非转基因春小麦品种定西35增强;各农艺性状和生化指标与抗旱指数的关联度从高到低依次分别为株高、单穗粒重、穗长、SOD活性、穗粒数、结实小穗数、有效分蘖数、POD活性、千粒重、脯氨酸含量、MDA含量。  相似文献   

10.
对21个矮秆的(株高在90cm以下)杂种一代的产量与主要性状之间的表现型及基因型关联性作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在11个调查性状中,有6个性状与产量有显著的表现型正相关关系,这些性状是:株高,穗长,着粒密度,每穗小穗数,每穗实粒数和结实率,其中以每穗实粒数与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上述关系在较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每穗空粒数与产量之间呈显著的表现型负相关,这种关系主要地取决于环境因素。每株茎数和每株穗数与产量间存在着较密切的基因型负相关。百粒重与产量之间相关系数极小。在3个产量构成性状对产量的直接作用中,以每穗实粒数的作用最大,每株穗数的作用明显地低于每穗实粒数,百粒重的作用又较每株穗数小,因此,在设计和选配高产的杂交水稻组合时,应该特别注意提高每穗实粒数。  相似文献   

11.
褐稻虱在中抗水稻品种上的刺探频率低于抗级品种。虽然褐稻虱在中抗品种上能正常取食,但同化利用率较低。中抗品种受害后,无论是植株损害系数、光合作用强度降低程度或产量损失率均显著较感虫品种的少,说明了受害后较之感虫品种具有较强的补偿能力。另外,水稻品种受害后呼吸强度均较健株的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2.
应用昆虫生命表方法及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对新惠占1号等5个水稻品种对褐稻虱的田间抗性进行了研究,并与温室苗期抗性测定结果相印证,确定新惠占1号和“7915”为抗性品种,七桂早25、玻惠占1号为中抗品种,双桂1号为感虫品种。指出害虫种群趋势控制指数是测定和评价水稻品种抗虫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温室和田间鉴定19个白菜品种和品系对萝卜蚜的抗性,结果表明,金边白菜和上海白菜2个品种表现为抗虫。蚜虫在抗虫品种上,取食量明显低于感虫品种,发育速度缓慢,繁殖力低,结果在植株上产生较小的虫群,说明了这两个品种的抗虫机制为抗生性,田间试验证明抗蚜品种花叶病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品种抗性对褐稻虱种群的控制作用研究中,大多数材料是在实验种群的试验中获得的,本文应用控制指数分析方法把实验种群的试验结果与自然种群的重要作用因子组合起来,对水稻品种抗性对褐稻虱自然种群的作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说明,品种抗性作用于若虫存活率,与天敌的作用起着相辅相成的作用;而品种抗性对成虫繁殖力的影响,与捕食性天敌引起的成虫非正常死亡的共同作用,对褐稻虱种群后代卵量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分析结果进一步明确品种抗性在种群系统控制中的优点,并为作物品种抗虫性对害虫自然种群作用的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15个水稻品种的抗性遗传,品种国眉占的抗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BG367-4受两对隐性基因控制;三桂占1、Suweon294、KAU1727、IR13539-100-2-2-2-3、IR749-5-2-1-1以及IR13240-108-2-2-3均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IR25586-108-1-2-2-2受两对显性基因控制;三黄占2、三叶占1、铁六选;新惠占1、GENG77-4以及IR13427-40-2-3-3都受一对显性基因和一对隐性基因因控制,同时对12个具有不同抗性水平的水稻品种苗期的抗菌表现进行了遗传型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抗性稳定性有明显差异,TN1是极稳定的高感品种TG367-4、25586-108-1-2-2-2以及Mudgo是非常稳定的高抗;一叶占1、三桂占1和铁六这三个抗级品种的抗虫也较稳定;;而抗级品种国眉占、三黄占2、Suweon294和抗品种包选2、辐包矫21的抗虫性不稳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12个水稻品种的抗虫性质及其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9个抗级品种有较强的抗生性和非嗜好性,表现于飞虱栖息数量少、生存率低、发育缓慢、分泌蜜露量少和刺探频率高。中抗品种辐包矮21和包选2虽然耐害性很强,但前者的抗生性较后者的稍强,且对取食存有非嗜好性。不同品种的非嗜好性受光照强度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光照强度减弱和偏施氮肥都会加速水稻植株的死亡,引起抗性减弱甚至消失。但光照强度和拖氮水平对不同品种的抗性表现及植株死亡速度的影响程度并不完全一样,存在着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7.
测定家蚕幼虫抗氟中毒的抵抗能力,4龄>3龄>2龄。强抗原种杂变组成的杂种一代,抗性介于两亲之间,弱抗原种杂交组成的杂种一代,其抗性表现出超亲的遗传现象,不同浓度的氟素对品种间的生长发育影响有着显著的差异,说明了品种间的抗氟能力存在着差别;抗氟性与DNV抗性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与茧质性状表现为不显著的正相关,抗氟性与蚕血中Ca~(2+)、Mg~(2+)含量无明显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大叶相思(Acacia (?) form(?)is A.Cunn.ex Benth)感病叶状柄的病理解剖,白粉菌可直接穿透表皮细胞或从细胞间隙和气孔等途径进入组织以吸胞吸取养份。接种后高感叶状柄表皮细胞出现死亡,变形,叶肉栅栏组织叶绿体减少和部份解体,而高抗叶状柄表皮细胞只见过敏性坏死现象。叶状柄的表皮细胞壁和角质厚度与植物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贵阳某三甲医院阴沟肠杆菌的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及其之间的同源性,指导本院阴沟肠杆菌感染的抗菌治疗。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110株阴沟肠杆菌的7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AMEs(aph(3')-VI、aac(3)-I、aac(3)-II、aac(3)-III、aac(6')-Ib、ant(2')-I和ant(3')-I),2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armA、rmtB)和整合子基因intI,并分析其与耐药表型之间的相关性;用ERIC-PCR方法分析110株阴沟肠杆菌间的同源性。结果 110株阴沟肠杆菌共检出5种AMEs基因,aac(6')-Ib检出率最高,未检出aph(3')-VI和aac(3)-I,AMEs基因总阳性率为46.36%(51/110),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总阳性率为8.18%(9/110),intI的阳性率为47.27%(52/110);10株阿米卡星耐药株中有9株检出aac(3)-III,庆大霉素耐药株和妥布霉素耐药株均以aac(6')-Ib检出率最高;82.73%的菌株基因型与耐药表型相符;110株阴沟肠杆菌被分为20个型别。结论 本院阴沟肠杆菌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表型间符合率高,部分菌株间存在克隆播散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