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扶正化瘀方对大鼠肝大部切除后72h肝再生过程中cyclinD1的表达和肝再生速度的影响。方法将 24只正常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模型(PH)组、PH+扶正化瘀组和PH+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组,每组6只。PH组、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大鼠切除肝脏左叶和中叶(约占肝脏总重量的70%),对照组仅作假手术处理。扶正化瘀组和pHGF组于实验前3d至实验结束,分别给予扶正化瘀方药液灌胃1ml/100g和腹腔注射pHGF1ml/100g,1次/d。术后72h处死大鼠,计算4组肝再生速度、有丝分裂指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cyclinD1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PH组、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大鼠有丝分裂指数、肝组织cyclinD1 mRNA和肝细胞核cyclinD1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与PH组比较,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大鼠肝再生速度、有丝分裂指数、肝组织cyclinD1 mRNA和肝细胞核cyclinD1阳性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PH+扶正化瘀组和PH+pHGF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化瘀方可上调正常大鼠肝大部切除术后72h时肝细胞cyclinD1的表达,从而促进肝再生。  相似文献   

2.
王华  刘天金  胡鹏  鄢业鸿 《江西医药》2012,47(4):301-304
目的研究肝硬化大鼠肝部分切除术后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对肝再生的影响。方法以CCl4制备肝硬化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A组(对照组)行30%肝切除后再行0.9%氯化钠溶液门静脉注射;B组(实验组)行30%肝切除后再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pluripotent stem cells)门静脉注射。分别于术前,术后12h、24h、3d、1周、2周采血测血清ALT、AST,术后3d、1周、2周测大鼠肝脏再生率;并取病理标本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及HE染色普通光镜下观察。结果两组各时间点肝再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2周血清ALT、AS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移植有利于肝硬化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肝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王华  鄢业鸿 《江西医药》2010,45(8):762-764
目的探讨大鼠部分胃切除对残肝再生的影响。方法选用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成68%肝叶切除组(A组:n=18),68%肝叶切除并70%胃体部切除组(B组:n=18),68%肝叶切除并胃窦部切除组(C组:n=18)。各组分别于术后24h,48h,72h分批处死,取肝后称肝重,测肝再生指数,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肝脏,HE染色后测肝细胞分裂指数、免疫组化法测肝细胞PCNA(增殖细胞核蛋白抗原)指数。结果 (1)24h、48hB组术后肝再生率较低,与A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72h肝再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31)。而C组术后肝再生率在不同时间点明显偏低,和A、B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2)B组术后24h肝细胞分裂指数、残余肝组织PCNA标记指数较低,与A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分别在48h、72h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C组术后肝细胞分裂指数、残余肝组织PCNA标记指数在不同时间点明显降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70%胃体部切除后大鼠残肝再生延迟,胃窦部切除后大鼠残肝再生明显受抑,部分胃切除同时不宜行肝大部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大鼠自体80%肝切除后残余肝脏再生及修复的作用。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筛选法分离纯化鉴定BMSCs,取6~8周体质量200~220g的大鼠,建立大鼠80%肝切除模型,实验组16只,术后即刻经门静脉注射BMSCs;对照组20只,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检测肝功能,流式细胞仪和免疫组化检测肝细胞周期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结果:体外成功分离培养、扩增BMSCs;实验组术后生存15只,死亡1只,对照组生存15只,死亡5只;肝脏组织显示,实验组术后1、3和7d时肝窦轻度扩张,较少的炎性细胞浸润,少见坏死,坏死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术后3d差异尤为明显;实验组术后1、3和7d时血ALT和AS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1、3和7d时肝细胞周期中S期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P<0.05);残肝免疫组化显示实验组PC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MSCs可以促进大鼠80%肝切除后残余肝脏细胞的再生及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的促进作用.方法 大鼠建立70%肝切除模型后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30 min经尾静脉注射累计4000 IU/kg rhEPO(每天1333 IU/kg rhEPO,连用3 d);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术后1、3、5、7、14 d随机各取5只大鼠处死,称取并计算肝再生率,采用速率法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白蛋白(Alb),免疫组化检测肝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术后1、3、5、7、14 d实验组肝再生率较实验组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血清ALT水平术后5、7、14 d较对照组有降低(P<0.05),实验组血清Alb术后7、14 d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1、3、5、7 d实验组PCNA标记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和P<0.01).结论 rhEPO对大鼠肝切除后肝再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在肝再生过程中Cav-1与FXR表达的变化以及相关性.方法:雄性Wistar大鼠按照切除肝脏比例(切除50%,切除70%,切除90%)以及术后喂养不同(葡萄糖喂养,胆汁酸喂养)分为6组,分别在术后24、48h、72h三个时间点检测并比较:(1)各组大鼠的存活率;(2)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的增殖细胞按抗原;(3)采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并比较各组大鼠的肝组织内FXR、Cav-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胆汁酸喂养组相比,对照组大鼠各个时间点的存活率、肝细胞PCNA、FXR及Cav-1蛋白水平均显著较低,并且两组的大鼠肝组织内FXR及Cav-1蛋白水平均依据时间增加而增加,呈现时间依赖性.结论:胆酸能通过上调FXR蛋白和Cav-1蛋白的表达水平来干预肝再生过程.而在肝再生过程中FXR蛋白和Cav-1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鲨鱼肝再生因子对肝细胞再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给切除部分肝脏大鼠注射鲨鱼肝再生因子,观察其对肝脏细胞再生的促进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按Higgins和Anderson方法对大鼠行肝切除术,分别尾静脉注射鲨鱼肝再生因子(SHRF)12,6,3mg/kg,促肝细胞生长素(HGF6mg/kg),生理盐水(0.3ml/100g)术后10d取肝脏称重及记录。并对各时相点大鼠取血和肝细胞培养。比较各组大鼠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肝细胞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变化。结果给药组与模型组肝脏重量比较有极显著差异,给药组和阳性药组血清中AFP及肝细胞中N0含量与模型组相比均呈升高趋势,因此SHRF在短期内对大鼠肝脏部分切除术后再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莉  陈强谱 《江苏医药》1991,17(2):92-92
肝再生的研究是具有理论和实际价值的课题,本文观察鼠肝部分切除和剖腹术后不同期间中肝重的恢复,利用银胶染色检测细胞核内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的均数,探讨肝细胞的再生问题。材料与方法取我院动物饲养中心验收合格的健康纯系Wistar 大鼠67只,雄性,体重为170~237g,实验前后饲养条件相同。随机处死5只为对照组(N)余下随机分为两组,肝部分切除术组(H)28只,剖腹术组(A)24只。参照Higgins和Anderson 法操作,行肝部分切除,切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肝纤维化大鼠脂联素(ADN)及ADN受体2(AND-R2)表达的影响。方法选36只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用四氯化碳(CCl4)背部皮下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药物组于造模开始每只大鼠缬沙坦灌胃(30 mg·kg-1·d-1),8周末处死。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和Masson染色,进行肝纤维化分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血清ADN、肿瘤坏死因子(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浓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肝组织中ADNm RNA(ADN-R2)m RNA水平,蛋白印迹法检测肝脏ADN、ADN-R2、Ⅰ型胶原表达水平。结果 (1)模型组大鼠造模成功,药物组肝组织纤维化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2)模型组较对照组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TNF-α、TGF-β1水平增高(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ADN增高(P<0.01)、TNF-α和TGF-β1水平下降(P<0.01或<0.05);(3)肝脏ADN和ADN-R2m RNA水平模型组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增高(P<0.05);(4)模型组较对照组ADN、ADN-R2蛋白表达减少,Ⅰ型胶原蛋白增高(P<0.01),药物组较模型组ADN蛋白表达增高(P<0.01),ADNR2蛋白表达增高(P<0.05),Ⅰ型胶原蛋白下降(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可能通过增高大鼠ADN、ADN-R2的表达,减少TNF-α、TGF-β1水平,减轻肝脏炎症,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晓飞  金旭鹏  郭莲怡 《中国药房》2012,(13):1169-1171
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CCl4致大鼠肝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对大鼠皮下注射CCl4建立肝硬化模型,并于造模成功后继续半剂量注射CCl4,建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NS)组、HUC-MSCs组(1×107个/mL),每组24只,后2组通过尾静脉注射,移植相应药物或细胞1mL,移植后第1、3、5周末观察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其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固醇(CHO)、白蛋白(ALB)、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水平和肝组织中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情况;另选取8只正常大鼠设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模型组和NS组相似,大鼠肝内胶原纤维增生明显,肝细胞排列紊乱,HUC-MSCs组移植后5周大鼠的肝内胶原纤维增生减少,有较多正常肝细胞;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和NS组大鼠的ALT、AST、TGF-β1、HGF水平均明显升高,CHO、ALB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HUC-MSCs组上述指标均明显好转(P<0.05或P<0.01),其中ALT、ALB、TGF-β1水平与移植后的时间呈正相关;HUC-MSCs组移植后1、3、5周大鼠肝组织中均有人EGF-R的阳性表达。结论:HUC-MSCs可促进肝功能的改善,修复肝硬化损伤的肝脏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慢性愤怒诱导的大鼠肝损伤中内质网应激(ERS)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选择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各10只。实验组大鼠予应激刺激造模,对照组正常饲养,2周后同时处死两组大鼠。检测肝脏形态学变化及肝组织中GRP78、Caspas-3、LC3-Ⅱ、Beclin-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可见肝细胞肿大、胞质疏松化、气球样变,胞核染加深、明显缩小伴嗜酸性变,肝小叶结构紊乱伴中央静脉缺如。实验组GRP78、Caspas-3、LC3-Ⅱ与Beclin-1的mRNA及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愤怒应激能通过ERS相关途径诱导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新生大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两者的关系。方法48只7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HIBD模型组,根据处死动物的时间不同HIBD模型组又随机分为HIBD后12,24,72h,5,7d共5个亚组,每组8只。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TGF-β1表达。结果TGF-β1的表达随着缺血缺氧性损伤的时间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高峰在损伤后的72h。结论TGF-β1可能与HIBD有关,也可能是脑组织病理损伤严重程度的又一标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蛇毒血凝酶如何调控TGF-β1/Smads信号通路从而干预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方法选取健康清洁级SD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蛇毒血凝酶实验组各20只。模型组和实验组用皮下注射CCl4诱导肝纤维化大鼠模型为评价载体,正常组皮下注射花生油作为对照,检测血清中ALT、AST、ALB含量和Col-IV、LN参数,苏木素-伊红(HE)染色测定肝纤维化程度表达,用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TGF-β1及Smad3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肝组织TGF-β1及Smad3蛋白表达。结果实验组的HE染色显示肝纤维化程度好转。正常组和实验组的血清ALT、AST和ALB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大鼠(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血清ALT、AST和ALB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Col-IV、LN参数明显高于正常组和实验组(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大鼠肝脏组织TGF-β1和Smad3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TGF-β1和Smad3的表达高于正常组和模型组(P0.05)。与模型组相比,正常组和实验组TGF-β1及Smad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与正常组比较,TGF-β1及Smad3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蛇毒血凝酶干预能显著改善肝功能,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提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肝组织TGF-β1/Smad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乏氧诱导因子-1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组织、癌旁肝硬化组织、非癌肝硬化组织及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状态。方法收集2009年3月~2010年9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而行手术治疗的56例肝癌组织标本,同时收集合并有肝硬化背景的癌旁肝组织27例,因乙肝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而行门奇断流术的非癌肝硬化组织23例及11例取自肝血管瘤周围或肝外伤后切除的肝组织作为对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染色方法检测HIF-lα在4种肝脏组织中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在肝细胞癌组织中HIF-lα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71.4%,明显强于癌旁肝硬化组织中(48.1%)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肝硬化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又强于非癌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17.4%),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非癌肝硬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9.1%)比较,HIF-lα的表达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中存在着乏氧现象,并以其为始动因素诱导了调控因子HIF-lα基因的过度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7,FGF7)在肝硬化肝大部切除术后肝脏再生的作用。方法:建立四氯化碳诱导的肝硬化大鼠模型,在此基础上行70%肝切除术,门静脉注射FGF7,检测术后残余肝重量及增殖指数。结果:大鼠四氯化碳诱导12周后,术中见肝脏表面呈小结节样改变,镜下见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取代。对照组与实验组残余肝第3、5、7d重量(g)分别为(3.2±0.2vs.3.6±0.3)、(3.4±0.3vs.5.8±0.5)、(4.0±0.4vs.6.9±0.6),其中两组第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残余肝第3、5、7天增殖指数(%)分别为8.2±1.3vs.12.4±1.6、10.4±1.5vs.21.3±2.1、15.8±1.4vs.29.9±2.7,其中两组第5、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GF7促进肝硬化肝切除术后肝脏再生,为肝硬化患者行肝切除术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肝脏是机体具有强大防御功能和再生能力的重要器官之一,相对于细胞增殖来说,成人或动物的肝脏是一个相对静止的器官。在正常肝组织中仅有0.0012%-0.1%的肝细胞进行有丝分裂[1],而大部分肝细胞处于相对静止的G0期。但在肝脏被部分切除、受到药物(如D2氨基半乳糖胺,CCl4)毒害后,残余的或未受到损害的肝细胞可以通过DNA合成和有丝分裂增殖,重建与机体大小相适应的体积。而肝细胞再生停止是由肝脏的重量与个体体重的比例来决定的,当肝脏再生后其重量与整个体重达到一定比例时,肝脏的再生将自动停止[2]。肝脏的这种再生并不是被切除的肝叶重新长出,而是残余肝细胞的增生,称之为肝再生(liver regeneration,LR),肝再生是一个多基因参与和多步骤协同的复杂过程[3]。  相似文献   

17.
龚作炯  宋仕玲  黄砚青  阮鹏  张志荣 《江苏医药》2004,30(6):403-405,i001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和缬沙坦抗大鼠肝纤维化的疗效.方法 60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培哚普利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四氯化碳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治疗组于造模第4周开始分别予以培哚普利和缬沙坦灌胃.RT-PCR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Ⅱ型受体(TGFRⅡ mRNA);免疫组化技术检测TGF-β1、Smad3及Smad7在肝内的表达及定位,肝组织HE染色检测病理改变.结果与模型组大鼠比较,经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大鼠肝内TGF-β1与TGFRⅡ mRNA、以及Smad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而Smad7的表达增加.TGF-β1与Smad3的免疫阳性反应信号主要位于纤维间隔中的细胞浆,Smad7则主要在肝细胞浆表达,上述物质在两种药物组之间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培哚普利或缬沙坦治疗后肝小叶均趋于正常,纤维间隔明显变薄.结论培哚普利或缬沙坦均能有效地减轻肝纤维化大鼠的肝脏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其机理可能与直接或间接抑制肝内TGF-β1、与TGFRⅡ mRNA及Smad3表达,并促进Smad7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低氧预适应(HP)作用后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时Fas蛋白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改良的自体肝移植模型研究I-RI.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C)、自体移植(AT)和HP三组,每组24只.HP组术前用8%氮氧混合气体处理90 min,分别于术后1、6、24 h处死大鼠取肝脏标本,抽血检测肝功能,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HIF-1α及Fas蛋白的表达,并在透射电镜下比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NC组HIF-1α表达最弱,HP组与AT组相比较,HP组各时相点表达更明显.经图像处理转化为平均灰度值后,与NC组比较,HP和AT两组各时相表达增强(P<0.05),其中HP组HIF-1α的表达更强(P<0.05);HP组各时段的Fas蛋白表达均明显低于AT和NC组(P<0.05);HP组血清ALT和AST水平显著低于AT组(P<0.05);AT组镜下见肝细胞浓缩,细胞间隙变大,染色质粗糙,核仁浓缩甚至裂解,细胞器明显密集化,线粒体肿胀,膜模糊不清;而HP组肝细胞形态明显改善,仅部分细胞器如线粒体出现轻度肿胀.结论 HIF-1α可在HP的作用下高表达,从而下调肝组织中Fas蛋白含量,减轻肝脏I-RI.  相似文献   

19.
扶正化瘀方对实验性急性肝损伤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扶正化瘀方对内毒素诱导的急性肝损伤小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与部分机制。方法雄性BABL/c小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治疗组10只。治疗组小鼠给予扶正化瘀方灌胃,每日2次,连续3d,第4日灌胃后1h开始造模;正常组与模型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与治疗组小鼠以内毒素10μg/Kg、D-氨基半乳糖900mg/Kg刑量,腹腔注射,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正常组以等剂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作为对照。各组小鼠于造模后6h处死,试剂盒法检测血清ALT、AST活性,肝组织TUNEL染色检测肝细胞凋亡,计算凋亡指数;HE染色观察炎症反应与肝细胞坏死;蛋白免疫印迹法分析肝组织细胞凋亡因子bct-2、bax表达。荧光定量PCR法检测bcl-2和bax的基因表达。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均明显升高,治疗组小鼠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大体病理观察,模型组小鼠肝脏明显肿胀、色泽紫黯、表面见散在点状及片状出血点;治疗组小鼠肝脏肿胀明显减轻、色泽红润、表面未见出血点或少量点状出血点。TUNEL染色显示,正常组小鼠肝组织无或偶见肝细胞凋亡;模型组小鼠肝组织中见大量凋亡肝细胞弥漫性分布于肝小叶各区,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治疗组小鼠肝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HE染色显示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小叶结构紊乱,肝窦明显充血,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肝细胞灶性坏死;治疗组小鼠肝窦充血、炎性细胞浸润与肝细胞坏死均明显减轻。与正常小鼠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组织凋亡调节因子bcl-2基因与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而bax基因与蛋白表达显著增加;扶正化瘀方能促进bcl-2基因与蛋白表达增加,减少bax基因与蛋白表达。结论扶正化瘀方可抑制LPS诱导急性肝损伤小鼠的肝细胞凋亡,部分机制与调节凋亡因子bcl-2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初步探讨肝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inal transition,EMT)及其调控因子Twist1在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运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CCl4复制大鼠肝纤维化模型。45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CCl4组(M)。N组皮下注射花生油3 ml.kg-1,每周2次;M组采用高脂饮食联合小剂量CCl4造模,其CCl4用量为400 ml.kg-1花生油混合液,2 ml.kg-1,每周2次皮下注射。造模后8、10周末分批处死,光镜观察大鼠肝脏脂肪变性及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法检测肝脏EMT标记物E-钙粘素和a-SMA以及肝脏Twist1表达。结果与N组比较,8周末,M组肝脂肪变性明显,部分出现纤维化改变,肝细胞Twist1和a-SMA表达增加,E-钙粘素表达下降;10周末,M组肝脂肪变性程度未见明显增加,但纤维化程度明显加重,肝细胞Twist1和a-SMA表达显著增加,E-钙粘素表达进一步下降,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存在肝细胞EMT和Twist1增加,肝细胞EMT及Twist1在非酒精性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可能起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