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临床中,心脑血管疾病预防主要包括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其中一级预防指的是对存在高危心脑血管疾病的群体用药后减少危险因素,从而避免发病;二级预防指的是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经治疗后,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病情加重或复发。血小板聚集是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治疗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几年收治的37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大面积脑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对治疗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7例患者动态发病21例(56.8%),呕吐24例(64.9%),意识障碍31例(83.8%),偏瘫37例,死亡16例(43.2%)。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病死率高(43.2%),不易治疗和治愈,因此发现病情要及早诊断,同时结合影像学等各种医学手段,采取综合诊断治疗措施才能降低病死率、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相似文献   

3.
郝新斌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27-128
目的研究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诱因、临床表现及治疗,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我们对46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以老年为主,体循环低血压导致的分水岭低灌注状态及颈内或颅内动脉狭窄微血栓形成,是分水岭脑梗死重要的发病机制。结论预防及纠正形成本病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对本病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13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青年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史有高血压病史58例(44.6%),其次为高血脂23例(17.7%),糖尿病史18例(13.8%),心脏病史14例(10.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4例(3.1%),其余13例(10.0%)无相关既往疾病史;不良嗜好中吸烟61例(46.9%),饮酒21例(16.2%);动态时发病79例(60.8%),静态时发病51例(39.2%)。出血性病变较缺血性病变多见;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预后良好。结论:青年脑梗死病因比较复杂,预后较好,积极防治各种危险因素,配合合理的治疗,可有效减少青年脑梗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刘洪涛  张远平 《江西医药》2011,46(9):830-831
目的总结小脑梗死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小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误诊及治疗情况。结果 (1)高血压性动脉硬化是小脑梗死最常见的病因;(2)由于小脑梗死临床症状的多样性及非特异性,误诊达58.82%。结论基层内科医师应正确认识小脑梗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减少误诊,及时进行诊断并给予治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病例有不断上升趋势,欧美报道发病率有2%~3%,国内报道2%~18%.本研究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87例中青年脑梗死病因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病原因,为该病的预防工作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伴有贫血的脑梗死的病因及治疗原则。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6例伴有贫血的脑梗死的病例进行分析探讨。结果伴发贫血的脑梗死的病因为脑灌注不足,治疗应以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为主。结论贫血为脑梗死的少见病因,早期应积极针对病因进行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的临床病因治疗及药物治疗疗效.方法 收集 2012年以来收治的 60例患者临床病因治疗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经治疗 48例,基本治愈 8例,总有效率93.33%.结论 消除病因、减少及预防复发、采取有效治疗方法防止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临床征象、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12例经CT证实的中性脑梗死患者的资料。结果12例中性脑梗死中出血-梗塞型4例、梗塞-出血型6例,出血梗塞共同型2例,分别占33.3%、50%、16.7%。结论中性脑梗死的病因和病理机制目前尚未阐明,临床征象不具特征性,主要依靠CT诊断,治疗以中性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0.
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达到有效一级预防。方法对52例中青年脑梗死住院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同期52例老年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男性多于女性,40~45岁发病率高,病因主要为高血压、动脉硬化。结论高血压、动脉硬化是中青年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嗜烟酒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是脑卒中明显年轻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3月至2009年3月诊治的急性肾衰竭患者156例,分析引起急性肾衰竭的各种病因的构成比,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肾实质损害、梗阻性肾病和感染是最常见的病因,分别占2.44%、19.87%和14.10%,而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血容量不足、感染及高钾血症是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结论 尽早发现急性肾衰竭的病因,加强原发病的治疗,预防并发症,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发病4.5 h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析病因分型、评价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为rtPA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缺血性脑卒中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和临床经验。方法根据急性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入选病例标准选择治疗病例,按照静脉溶栓治疗规范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描述病因分型;分析溶栓后不良反应。结果大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为脑梗死主要病因,分别占41.4%,29.3%;临床疗效好者占37.3%;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占6.67%。结论脑梗死病因分型比例与CISS分型比例一致;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rtPA静脉溶栓,可改善急性期脑梗死神经功能及临床预后;溶栓后影响预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症状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内科昏迷的常见病因,提出针对昏迷病因进行的临床急救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3年6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241例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昏迷患者的病因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出不同病因昏迷患者所占的构成比及抢救成功率与病死率,了解年龄、性别、昏迷程度及病因等因素与患者昏迷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昏迷的病因所占构成比较大的是心脏停搏(17.01%)、脑出血(16.18%)、大面积脑梗死(13.69%)。241例患者最终抢救成功者190例,成功率为78.84%。抢救失败死亡的51例,病死率为21.16%,占前3位死亡的是心脏停搏30例、脑出血6例、脑梗死5例。性别、年龄及病因与昏迷死亡的无统计学意义,而昏迷程度与患者死亡呈正相关,中、重度昏迷的患者病死率为32.47%,显著高于轻度昏迷患者的病死率1.14%(P<0.05)。结论中重度昏迷病死率高,除了针对不同病因所致的昏迷进行病因治疗外,还应该保护脑细胞的功能,提高脑复苏的成功率,降低中重度昏迷患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是否对脑梗死患者的一级预防有作用。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59例脑梗死患者无论血清胆固醇高低与否,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29例,给予辛伐他汀20 mg/d,每晚顿服;对照组30例,不服用降脂药物。均连续用药1年。观察患者的血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脑血管事件发生。结果辛伐他汀组治疗后血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下降,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颈动脉IMT变薄;治疗组脑血管事件9例(24.4%),对照组18例(60.0%)。结论长期服用辛伐他汀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使颈动脉IMT变薄,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可用于脑梗死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疗效.方法 筛选收治的发病6h内急性脑梗死患者51例,其中17例有房颤证据并骤然起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其中机械取栓15例,动脉溶栓2例;34例非房颤相关脑梗死患者给予0.9 mg/kg的静脉rt-PA标准剂量治疗.完成术后24 h、72 h头CT检查,了解术后颅内出血情况;采用术后72 h NIHSS评分改善>4分及90 d改良的Rankin Scale(mRS)评分≤2分作为良好结局指标,评价不同病因急性脑梗死血管再通治疗的风险及疗效.结果 17例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入组患者72 h颅内出血3例,其中症状性出血2例占11.8%,造影剂外渗3例,同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相比颅内出血增加( P <0.05);90 d mRS评分≤2分、获得良好结局者11例占64.7%,明显高于单纯静脉rt-PA标准剂量溶栓获得良好结局的35.3%( P <0.05).结论 房颤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急性期(发病6 h内)首选机械取栓或动脉溶栓治疗是可行的,对于时间窗内的急性脑梗死,应根据不同病因,给予不同优先治疗方案,以期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对38例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心房颤动患者心源性脑梗死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26例(占68.4%),非瓣膜病变的心房颤动12例(占31.6%)其中死亡2例(占5.26%)。结论心房颤动是心源性脑梗死的主要病因,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抗凝治疗可有效控制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麻长军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4):2098-2098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ACVD)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预防。方法:对收治的38例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急性脑血管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38例,死亡10例,死亡率26%。结论:年龄大、意识障碍重容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脑出血较脑梗死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后7天内的ACVD患者易致上消化道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ACVD患者预后险恶。积极脱水治疗及应用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可预防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青年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临床症状、颅脑CT及MRI表现,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不良生活方式88.00%,基础疾病76.00%,具有中风家族34.00%,临床表现静止发病24.00%、合并意识障碍18.00%、神经系统功能评分(17.43±5.11);CT及MRI影像学脑梗死部位:在基底节区为76.00%、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10.00%;不良心理反应40.00%。全部病例经抗血小板、抗凝、脱水及营养神经等综合治疗后,1例死亡,其余49例病例神经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青年人脑梗死临床常见,具有相应临床特点,应予积极治疗,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并针对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避免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深入探讨夏季戈壁驻训官兵低血钾病因构成及防治措施.方法 在8个戈壁驻训组中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189份,对其中26例住院患者的低血钾发生病因、血钾测定、心电图情况进统计总结,通过对特定条件下低血钾的再认识,揭示了低血钾的发病原因、机理、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内在联系及规律.结果 26例夏季戈壁驻训官兵低血钾的发病原因及构成为:训练中和训练后大量出汗25例(92.3%),训练后饮食中摄入不足17例(65.4%),偏食、禁食、不思饮食9例(30.8%),药物影响6例(23.1%),26例低血钾患者中有8例单纯静脉补充氯化钾平均恢复时间9.8 d;另有8例患者补充氯化钾的基础上补充硫酸镁,平均恢复时间为8d,缩短了低血钾病恢复时间.结论 提高部队官兵对低血钾病因的认识,在训练中或训练后及时补充含钾的食物,减少偏食、禁食减肥的不良习惯,做到科学训练,合理用药,规范治疗,有效预防,防治结合.降低发病率,提高部队战斗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CWSI)的病因、治疗方法、临床效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55例进行分水岭脑梗死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5例患者没有死亡的病例存在,临床总治疗效果达到了89%。在分水岭脑梗死临床上的表现没有明显差异,在皮质型、皮质下型、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中有严重性血管狭窄的特点。结论 分水岭脑梗死治疗方法与使用一般脑梗死在效果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病因的治疗,积极的纠正血压和水电解质的紊乱,这种疾病和脑血管的狭窄有着很密切关系,其发病与血压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