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SCNEC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在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诊治的34例SCNECC患者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SCNECC患者的生存及复发情况,探讨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随访截止时间为2015年10月31日,中位随访时间25.3个月(8~56个月),无失访者。随访期内死亡13例,其1年和2年累积总生存率分别为81.6%和56.5%,中位总生存时间为29个月。15例出现复发、转移,中位复发、转移时间为6个月(0~24个月);1年和2年累积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66.8%和48.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24个月。对25例早期手术患者进行单因素分析显示:SCNECC与宫颈深间质受侵、LVSI、盆腔淋巴结转移、新辅助化疗、术后放疗以及总化疗次数无明显相关性(P>0.05)。单因素生存分析显示,SCNECC患者的预后与临床分期、总化疗次数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宫颈肿瘤直径、肿瘤成分(指单纯型癌和混合型癌)无明显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也提示总化疗疗程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结论对于SCNECC患者,肿瘤分期越晚,预后越差;总化疗次数≥3次可提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既往胸部放疗在信迪利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二线以上治疗Ⅳ期无基因突变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至2020年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Ⅳ期难治性无基因突变NSCLC病人73例,失访3例,最终共70例纳入研究。所有病人接受信迪利单抗、多西他赛联合治疗。依据既往是否行胸部放疗进行分组:放疗组28例、无放疗组42例,比较两组病人近期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不良反应等。用Kaplan-Meier法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因素。结果放疗组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与无放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0例病人均随访13个月以上,放疗组和无放疗组病人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mPFS)分别为7.9个月[95%CI:(7.1,8.7)]和6.5个月[95%CI:(5.4,7.6)](log-rank P=0.004);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既往胸部放疗是改善PFS预后的保护性因素(P<0.05),体力状况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不佳、脑转移是影响PFS预后的危险性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示:既往胸部放疗是改善PFS预后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0.05),ECOG评分不佳、脑转移是影响PFS预后的独立危险性因素(P<0.05)。两组所有级别不良反应发生率、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信迪利单抗联合多西他赛二线以上治疗Ⅳ期无基因突变NSCLC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既往胸部放疗有助于接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s)治疗的Ⅳ期NSCLC病人预后的判断,且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合并有糖尿病的终末期肾病病人动静脉内瘘( AVF)的功能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在安庆市立医院肾内科住院并成功行自体 AVF手术的合并有糖尿病的终末期肾病病人的病例资料( n= 135例)根据是否口服阿托伐他汀,分为他汀组(n=63例)和对照组(n=72例)。比较两组病人血脂变化、内瘘功能,探究内瘘失功原因,应,用 Kaplan-Meier分析比较两组内瘘失功情况,采用 Cox回归模型分析阿托伐他汀的应用与内瘘失功的相关性,并比较两组病人的不良事件及预后。结果他汀组术后 6个月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他汀组术后 6个月时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 18个月时内瘘失功率[( 33.3%, 21/63)]低于对照组[(54.2%,39/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失功原因相比较,他汀组内瘘狭窄的比例[( 28.6%,6/ 21)]低于对照组[(56.4%,22/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Kaplan-Meier生存曲线提示他汀组内瘘失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 Cox回归分析显示女性[ HR=2.11,95%CI:(1.14,3.90)P=0.017]为影响 AVF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头静脉内径[ HR=0.18,95%CI:(0.06,0.48)P=0.001]、应用阿托伐他汀[ HR=0.50,9,5%CI:(0.29,0.86),P=0.011]为影响 AVF失功的保护因素( P<0.05)。他汀组病人脑梗死发,生率[ 3.2%(2/63)]低于对照组[ 13.9%(10/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合并有糖尿病的终末期肾病病人 AVF失功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性卵巢上皮癌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复发性卵巢上皮癌67例,分为三组:手术 化疗组22例,单纯化疗组38例,未治疗组7例。结果手术 化疗组、单纯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7、15个月,其生存率相比较,相互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未治疗组(中位生存时间5个月)与其他两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存癌灶≤2cm的中位生存时间为23个月,而>2cm者为9个月,两组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停药时间>6个月后复发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个月,≤6个月者为5个月,两组的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个体化、分阶段的综合疗法,对治疗复发性卵巢癌有一定效果,满意的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和二线化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病化疗病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12月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70例化疗后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恶性血液病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血小板输注效果分为有效组(n=40)与无效组(n=30)。对比两组基础资料信息[性别、年龄、疾病类型、体质量指数(BMI)、血型、是否使用抗生素、是否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是否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化疗次数、化疗药物种类、血小板输注次数、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输血前白细胞计数、输血前总胆红素]后将有差异信息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对化疗病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BMI、血型、是否使用升血小板药物、是否合并糖尿病、是否合并高血压、输血前白细胞计数、输血前总胆红素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效组使用抗生素率[28(93.33%)比24(60.00%)]、未使用rhTPO率[22(73.33%)比10(25.00%)]、化疗次数[(7.61±1.54)次比(5.16±1.02)次]、联合药物化疗率[25(83.33%)比6(15.00%)]、血小板输注次数[(7.36±2.84)次比(3.95±0.89)次]显著高于有效组(P<0.05)。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证,使用抗生素、未使用rhTPO、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物种类>2类、血小板输注次数≥5次是影响化疗病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影响血液病化疗病人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因素较多,包括使用抗生素、未使用rhTPO、化疗次数>6次、化疗药物种类>2类、血小板输注次数≥5次,临床医师应当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6.
尹雪  顾康生 《安徽医药》2017,21(6):1010-1014
目的 分析和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点、免疫表型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MCL病人的临床资料、临床特征、生物学指标及治疗方案对总有效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期(OS)的影响.结果 50例MCL病人中位发病年龄62岁,男女比例3.5∶1,Ann-Arbor 分期Ⅲ~Ⅳ期病人为41例(82.0%).骨髓累及者19例(38.0%),消化道侵犯者11例(22.0%).50例病人中位生存期为61.0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33.0个月.46例病人接受化疗,其中有18例病人使用化疗加利妥昔单抗;接受含与不含利妥昔单抗化疗的预期总生存期分别为74.0个月及46.5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6).全组2、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3%、72.0%、54.5%,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7.8%、46.7%.白细胞计数(WBC)与乳酸脱氢酶(LDH)水平高于正常、Ki-67≥30%、CD5(+)、MUM-1(-)均提示预后不良.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仅显示LDH水平(P=0.039),Ki-67≥30%(P=0.001)对MCL的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为MCL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MCL多发于老年男性,临床生物学行为具有侵袭性,常结外侵犯.治疗完全缓解率低,无疾病进展时间短,预后不佳.WBC与LDH高于正常、Ki-67≥30%、CD5(+)、MUM-1(-)是预后不良因素.LDH水平、Ki-67≥30%为MCL病人长期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晚期胃癌患者一线诱导化疗后应用卡培他滨或替吉奥维持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55例晚期胃癌患者,均接受一线诱导化疗后病情得到控制,根据维持治疗的药物不同分为卡培他滨组(76例)与替吉奥组(79例)。卡培他滨组采用卡培他滨治疗,替吉奥组采用替吉奥治疗。比较两组的近期疾病控制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远期疗效指标。结果卡培他滨组近期疾病控制率80.26%与替吉奥组的79.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白细胞减少、贫血、血小板减少、胃肠道不适、手足综合征、肝功能损伤、乏力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的不良反应以1~2级为主,少数患者出现3~4级不良反应,均无治疗相关性死亡。卡培他滨组总生存时间(16.1±2.3)个月,疾病进展时间(8.6±1.4)个月;替吉奥组总生存时间(16.5±2.4)个月,疾病进展时间(9.0±1.6)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疾病进展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培他滨与替吉奥在晚期胃癌患者一线诱导化疗后的维持治疗中应用疗效相当,均有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治疗原发性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的临床效果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间进行就诊的104例原发性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运用Kaplan2-Meier方法来分析患者的病理因素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所选的102例患者中,T3患者有8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48.4个月;T4a患者有20例,平均生存时间为11.3个月。N0患者有6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50.0个月,N1患者为40例,平均生存时间为29.8个月。其中III期患者有34例,平均生存时间为55.9个月,IV期患者有70例,平均生存时间为34.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进行化疗的80例患者平均的生存时间为47.8个月,而没有进行化疗的患者为19.0个月,差异显著(P=0.01)。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和其分期、化疗以及进行综合治疗的方法等均有关,但是和颈淋巴结清扫术以及原发灶的处理方法等无关。结论对于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患者要采用综合治疗,辅助治疗时主要以化疗为主,这样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9.
朱海林 《安徽医药》2016,20(1):98-101
目的 比较肝癌射频消融术与切除术分别联合脾切除治疗小肝癌伴脾亢进临床疗效。方法 127例小肝癌伴脾亢进患者根据患者手术方式分为射频消融组(n=62)和手术切除组(n=65),射频消融组患者采取肝癌射频消融术联合脾切除术,手术切除组患者采取手术切除术联合脾切除术。记录两组患者手术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并发症发生情况,所有患者随访截止到2015年2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和5年生存情况,以及无肿瘤生存情况。结果 射频消融组患者热缺血时间、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手术切除组,术中失血量和输血量均少于手术切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12个月总并发症发生率6.4%,显著低于手术切除组的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9.5%、74.8%和71.4%,手术切除组分别为96.9%、68.2%和66.3%,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组患者术后无肿瘤生存中位时间29.3个月,长于手术切除组的26.7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射频消融联合脾切除术治疗小肝癌伴脾亢进,与手术切除联合脾切除术治疗效果相当,且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化疗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HRPC)患者的预后情况.方法 20例HRPC患者给予化疗(10例予多西他赛联合泼尼松,10例予米托蒽联合泼尼松)3~17个周期,并根据化疗前血清PSA升高达到进入HRPC阶段首次测量PSA水平数值2倍所需的时间(PSADT)分为PSADT<1.6个月(n=9)、≥1.6个月(n=11)两组,了解不同组别患者化疗有效率、疾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及总生存期情况.结果 20例HRPC患者化疗有效率为55.0%,多西他赛组为70.0%,米托蒽组为40.0%;PSADT<1.6个月组有效率为33.3%,≥1.6个月组为72.7%.PFS为1~16个月,平均(3.8±2.5)个月,多西他赛组为(4.8±1.1)个月,米托蒽组为(2.8±1.6)个月;PSADT<1.6个月组为(2.7±0.4)个月,≥1.6个月组为(4.9±0.6)个月.总生存期为6~58个月,平均(28.6±6.3)个月,多西他赛组为(30.4±4.3)个月,米托蒽组为(27.3±5.4)个月;PSADT<1.6个月组为(16.4±4.7)个月,≥1.6个月组为(31.2±5.6)个月.结论 多西他赛化疗以及PSADT≥1.6个月的患者均可获得更高的化疗有效率和更长的PFS及生存期.但由于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1.
李艳丽  卜庆 《天津医药》2015,43(3):282-284
目的 探索外周 T 细胞淋巴瘤(PTCL)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数量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PTCL 患者 23 例,选取 14 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其外周血 MDSCs/单核细胞比例, 分析 MDSCs 数量与 PTCL 患者预后及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MDSCs 在 PTCL 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所占的比例高于正常对照组[(4.59±1.41)% vs (1.36±0.59)%, P < 0.01]。PTCL 化疗后外周血 MDSCs 的表达(1.29± 2.95) %较化疗前明显降低。结外侵犯部位、 骨髓侵犯、 临床分期、 IPI 评分不同的 PTCL 患者外周血 MDSCs 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DSCs 在 PTCL 患者外周血中高表达,提示与肿瘤发生及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2.
潘丽  王华  孙国平 《安徽医药》2017,21(10):1818-1822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肠道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DLBC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7例患者的年龄15~83岁,中位年龄为61岁,男女比例为1.08∶1,最常见的发病部位为回肠,其次为回盲部、盲肠、空肠.腹痛为原发性肠道DLBCL最常见的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于内镜及术后病理.其中生发中心型(GCB) 19例,non-GCB型8例.患者1年、3年总生存率为64.3%、39.3%.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预后因素包括:年龄、LDH水平、CA125水平、肿块大小、CD10、Bcl-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及Ann Arbor分期(均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未见独立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原发性肠道DLBCL具有高度侵袭性及异质性,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对该类疾病临床诊治具有较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期及病理分型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0例NHL患者进行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检测。结果中高度恶性与低度恶性组间谷胱甘肽转化酶差异有显著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订阳性,提示预后不良。结论GST-π是预测NHL分期、恶性程度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拓进宝  任羽  王丽萍 《安徽医药》2022,26(4):729-733
目的分析程序性死亡因子 -1(programmed death factor-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 -1(programmed death-ligand-1,PDL1)、 TNF家族 B细胞活化因子 -R(B cell-activating factor-R belonging to the TNF family,BAFF-R)在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以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4月初诊的 28例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组织及瘤旁组织样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其 PD-1、PD-L1及 BAFF-R表达,然后统计分析 PD-1、PD-L1及 BAFF-R表达与病人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组织 PD-1、PD-L1及 BAFF-R阳性表达积分分别为(5.44±0.79)、(5.58±0.86)及( 4.49±0.65)分,瘤旁组织 PD-1、PD-L1及 BAFF-R阳性表达积分分别为( 3.31±0.35)、(3.25±0.34)及( 2.77±0.27)分,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淋巴瘤组织 PD-1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淋巴瘤组织 PD-L1表达与 Ann Arbor/Costwards分期、病理分型及 EBV是否阳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淋巴瘤组织 BAFF-R表达与 Ann Arbor/Costwards分期、病理分型、 IPI评分及 EBV是否阳性差异有统计意义( P<0.05)。结论 PD-L1及 BAFF-R在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分期、病理分型及 EBV感染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对病人预后评估可能具有较高价值;对难治性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而言,以 PD-L1及 BAFF-R的信号通路为靶点,是潜在的免疫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特征、化疗方案的疗效及预后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7 例 MCL 患者资料, 分析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案, 采用 Cox 回归分析 MCL 预后的影响因素。 结果 27 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为 68 岁, 男女比例为 4.4∶ 1, Ann Arbor 分期Ⅲ~ Ⅳ者 25 例(92.6%), 肝脾肿大者 8 例(29.6%), 淋巴结外受累部位> 2 者 7 例(25.9%)、 ECOG 评分 2~ 4 分者 4 例(14.8%), MIPI 评分 0~ 3 分者 8 例(29.6%)、 4~ 5 分者 14 例(51.9%)、6~ 11 分者 5 例(18.5%), Ki-67≤30%者 9 例(33.3%), > 30%者 18 例(67.7%), 有 B 症状者 10 例(37.0%),乳酸脱氢酶(LDH)值升高者 17 例(63.0%), β2-微球蛋白值升高者 8 例(29.6%), 骨髓浸润者 7 例(25.9%)。 R-CHOP 方案组总有效率(ORR)为 81.8%, CHOP 方案组 ORR 为 68.8%。 多因素分析示年龄、LDH、Ki-67 为影响 MCL 预后的独立因素(P< 0.05)。 结论 MCL 以晚期多见, 年龄> 60 岁、LDH 值升高、Ki-67> 30%的患者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刘海生  史健  杨淑琴  黄晨  高玉环 《河北医药》2010,32(10):1210-1212
目的 探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在化疗方案中加入利妥昔单抗(免疫化疗),其国际预后指数(IPI)意义的变化. 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接受免疫化疗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免疫化疗后IPI预后意义的变化. 结果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免疫化疗可以获得65.6%的持续完全缓解率,IPI中的分期(P=0.001)、血清LDH(P=0.042)对患者的疗效仍旧有影响;但根据IPI评分进行分组的4组患者之间,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3). 结论免疫化疗在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中可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疾病的分期、血清LDH水平具有一定的预后意义,根据IPI进行的患者预后分组需要作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CHOP与HyperCVAD方案在早期鼻型NK/T细胞淋巴瘤中的近期疗效,并对预后因素与疗效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了解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CHOP或HyperCVAD方案治疗的鼻型NK/T细胞淋巴瘤29例,将其分为两组,比较两组化疗后的有效率,并将年龄、LDH、β2-MG、IPI评分、分期、结外侵犯等预后因素与疗效进行分析。结果:CHOP与HyperCVAD两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50%、61.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404);LDH、分期、结外侵犯、IPI四指标与疗效相关(P值分别为0.005、0.022、0.002、0.001),其中IPI评分是独立的影响指标(P=0.008)。结论:HyperCVAD与CHOP的疗效相当,IPI评分可作为影响疗效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18.
张琼果  徐璐  李莉  庄乙君  张秋 《安徽医药》2022,26(12):2497-2501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周期相关蛋白( CREPT)在肾移植术后弥漫大 B细胞淋巴瘤( DLBC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研究。方法选择 2013年 2月至 2019年 8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海南省肿瘤医院、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 4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 DLBCL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以病灶组织作为病例组;另外选择 50例增生性淋巴结炎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组织 CREPT表达情况,收集肾移植术后 DLBCL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临床资料、治疗效果、预后与 CREPT表达的关系。结果 CREPT定位于细胞核或细胞质, 40例肾移植术后发生 DLBCL病人中 CREPT高表达者 23例( 57.50%)50例增生性淋巴结炎组织中高表达者 5例( 10.00%)(P<0.05)。 CREPT高表达组 EB活化率高于低表达组,高 Ann Arboe分期病人,比例高于 CREPT低表达组( P<0.05)。达到有效标准病人 36例,多因素分析示, Ann Arboe分期是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 P<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相关喘息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一步为临床诊治MP感染喘息儿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岁以上MP感染及非感染喘息患儿各180例,MP感染组加用阿奇霉素治疗,所有随访病例急性发作时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布地奈德雾化治疗。两组病例按选用长期控制的药物不同分为三组(n=60):即孟鲁司特组、孟鲁司特组+ICS组、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月后的临床指标。结果:(1)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eNO和EOS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过敏原、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FeNO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肺部体征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常用的孟鲁司特或孟鲁司特+ICS的治疗方案对MP感染诱发喘息的治疗是有效的,孟鲁司特+ICS的联合治疗对MP感染后诱发喘息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孟鲁司特。今后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临床长期随访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明确MP感染导致儿童哮喘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哮喘儿童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