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早期矫治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11例安氏Ⅲ类错牙合儿童,采用上颌扩弓式黏结夹板与前方牵引进行矫治,治疗前后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结果11例患儿均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SNA平均增加2.51°±0.39°,ANB平均增加4.05°±0.31°,MP- SN平均增加1.13°±0.63°。结论扩弓式黏结夹板伴前方牵引早期矫治Ⅲ类错牙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矫治功能性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的方式进行治疗,采用X线头影测量,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SNA角、ANB角、Wits值、N-ans及N-Me均有所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软组织面角减小,上唇突点尧凹点前移,与治疗前相比向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种植支抗钉前方牵引能够促进上颌骨生长,抑制下颌骨向前生长,改善上下颌骨咬合关系,改善侧貌,对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有良好的效果,可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周剑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248-249
目的探讨上颌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安氏Ⅱ类1分类患者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 U1-L1角平均增加8.01°、U1-FH角减少11.2°、L1-MP角增加2.91°、前牙覆盖平均减少4.63mm;Ptm-ANS平均增加1.35mm,Co-Pog增加3.2 mm;上唇突度减小2.72mm、下唇突度减小1.5mm,各测量项目矫治前后均值之间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颌拔单颌拔牙矫治安氏Ⅱ类1分类错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郑光 《医药论坛杂志》2006,27(11):58-59
目的探讨Tw in-b lock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5例9~14岁的以下颌后缩和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应用Tw in-b lock进行矫治,其中男11例,女14例,每位患者术前及术后拍摄头影测量片及曲面断层片,并在术前及术后进行头影测量分析。结果25例安氏Ⅱ类错牙合患者经Tw in-b lock治疗后SNA,ANB角显著减小,SNB角显著增大。下颌支,下颌体均有明显增长。结论Tw in-b lock在生长发育期安氏Ⅱ类患者的治疗中可减小覆牙合覆盖,改善牙合关系,并有效的改善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1年3月采用改良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经过观察,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位置变化的SNA角、SNB角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说明上、下颌骨相对于前颅底的位置前移.反映上、下颌骨矢状向相对位置的ANB角治疗后明显减少(P<0.05),说明下颌骨前移量大于上颌骨前移量.反映颅面骨矢状面生长方向的Y轴角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说明下颌骨向下生长的趋势增大.反映下颌骨旋转角度的FH-MP治疗后明显增加(P<0.05),说明下颌骨发生顺时针旋转.结论 肌激动器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好,可有效改善面部形态,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的疗效。方法 :对20例年龄在14~25岁的骨性Ⅱ类Ⅰ分类病例 ,采用上颌拔除第一双尖牙 ,下颌拔除第二双尖牙 ,依据直丝弓技术矫治原则和顺序进行矫治。结果 :20例患者平均矫治时间为16 4个月 ,矫治后均达到了理想的侧貌外形 ,磨牙关系由Ⅱ类改变为Ⅰ类。前牙覆盖覆牙合正常 ,咬牙合关系良好。ANB角由平均5 4°±1 1°改变为3 1°±1 2°,Z角由60 3°±2 4°改变为74 2°±2 2°,AO -BO距离由6 6±2 1mm改变为3 0±1 0mm。结论 :临床使用直丝弓技术矫治安氏Ⅱ类Ⅰ分类拔牙病例 ,是行之有效的 ,且具有操作简单 ,缩短疗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OPA-K 直丝弓矫治器减数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口腔科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就诊的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17例,应用OPA-K 直丝弓矫治器进行减数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治疗结束后凹面型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磨牙为中性,完全近中关系,前牙覆盖、覆关系正常,尖牙呈中性关系,牙齿尖窝关系良好.矫治时间17~30个月,平均23.24个月.X 线头影测量治疗后SNA、ANB、U1–NA 及SN–MP 增大,SNB、L1–NB 及U1-L1 减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OPA-K 直丝弓矫治器治疗安氏Ⅲ类错(牙合)临床效果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两种拔牙模式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病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9例治疗完成的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其中上颌单颌对称拔除两个前磨牙的14例(A组),双颌左右对称拔除四前磨牙的15例(B组),利用头影测量的方法,分析两组矫治前后软硬组织测量值的变化。结果两组SNA角、U1-SN角变化无明显差异,两组ANB角、SNB角、Ns-Sn-Pos角、SL值变化有明显差别(P<0.01~0.001),B组下颌向前自然调控生长及侧貌角改善更明显。结论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模式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否则不利于发挥下颌的生长潜力,矫治后美观效果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方牵引联合快速扩弓矫治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的临床矫治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06例替牙期安氏Ⅲ类错患者,运用上颌固定快速扩弓器扩弓,并进行上颌前方牵引,在治疗前后拍摄患者头颅侧位片,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矫治前后面部的软硬组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解除了前后牙反情况,覆盖正常,且患者在矫治前后,其相关软硬组织的指标均发生了明显变化,SNB角减小,SNA角、ANB角显著增大,MP-SN角增大不显著,患者上颌骨矢状向增长显著,侧貌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快速扩弓联合前方牵引治疗替牙期骨性Ⅲ类错,能够有效地促进上颌骨向前生长,使下颌骨向下向后旋转,可以有效地解除患者的骨面畸形,使患者的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安氏Ⅲ类错牙合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畸形,表现为前牙反覆牙合和反覆盖,磨牙为Ⅲ类咬合关系。有些病例还伴单侧后牙反牙合或双侧后牙反牙合,严重影响患者口腔功能和美观。笔者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错牙合,采用双期矫治均取得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7~14岁生长发育期儿童。头影测量结果为以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骨性Ⅲ类错牙合12名,其中男性5名、女性7名,平均年龄为9.2岁,ANB角为0~-4°侧面观凹面形,上下颌前牙无明显代偿者,下颌平面角正常或略小,面下1/3高度正常,其中替牙期9名,恒牙初期3名。1.2矫治方法采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对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采取T4K矫治器矫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院接收的22例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患者,就诊时间为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患者均拍摄X线全景影像及头颅定位侧位,矫治时,先戴T4K软质矫治器,再戴T4K硬质矫治器,矫治12个月后,进行工作模型制取。结果:矫治后,SNA、ANB、前牙覆盖、前牙覆合、U1-SN及上、下牙弓拥挤度明显小于矫治前,上、下牙弓宽度、SNB显著高于矫治前(P0.05)。结论:儿童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合畸形采取T4K矫治器治疗,能使矢状方向不调得以改善,使牙弓宽度扩张,从而使牙列拥挤程度有效减轻,减小深覆合、深覆盖,改善牙齿咬合关系,临床效果确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安氏Ⅱ类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成人患者进行拔牙矫治,了解颌面部硬组织变化情况.方法:选择17例前牙深覆盖安氏Ⅱ类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19~33岁,平均25岁,全部病例均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应用直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治.治疗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矫治前后SNA角、ANB角、SNB角、MP-FH角、MP-SN角、Y轴角、L1-NB角变化无显著性,L1-FH角有显著性差异,其他6项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成人上颌前突下颌正常型Ⅱ类错牙 合临床矫治骨骼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对称拔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安氏Ⅱ类亚类错患者采用不对称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1∠1-FH减少12.04°,∠1-MP减小1.07°;2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2.62mm和1.04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均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较小的牙源性安氏类亚类错患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面具式前方牵引器对替牙期上颌骨发育不足所致前牙反颌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用14例替牙期上颌骨发育不足的反颌儿童,年龄范围8~12岁,应用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每侧500~800克力,每天连续佩戴前牵器12~16 h.结果 14例患者均经6~9个月(平均7.8个月)的前方牵引矫治治疗.Ⅲ类错(牙合)畸形纠正,A点前移,SNA角度增加2.40°(P<0.01),ANB变正值,上前牙唇倾度U1-SN向增加2.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上、下颌骨间不调改正,侧貌改善明显.结论 前方牵引矫治器对大多数生长发育期儿童,由于上颌发育不足形成的牙性Ⅲ类错合畸形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有利于Ⅲ类骨骼畸形的调整.  相似文献   

15.
汤亦青  王秀蓉 《江苏医药》1998,24(6):440-440
安氏Ⅲ类骨性错合是临床上常见的错合畸形,早期治疗对于阻断畸形发展,改善患儿面型有重要意义。作者应用支架式前方牵引装置矫治以上颌发育不足为主的替牙期安氏Ⅲ类骨性错合6例,获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4例,女2例,年龄10~11岁。反覆盖3~smm,反覆合K~皿度,磨牙近中关系。面形均为面中部凹陷,上唇塌陷,下颌都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X线头影测量显示:上齿槽座角(SNA)小于正常,下齿槽座角(SNB)正常,上下齿槽座角(ANB)为负值。二、治疗方法:口外前牵引装置包括口外支抗部分(额托和颁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对称拔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患者采用不对称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①∠1-FH减少12.04°,∠1-MP减小1.07°;②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2.62mm和1.04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均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较小的牙源性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对称拔牙矫治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的疗效、适应证和临床意义.方法对8例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 患者采用不对称拔牙模式进行矫治,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数据进行对比.结果①∠1-FH减少12.04°,∠1-MP减小1.07°;②上、下唇突度分别减小2.62mm和1.04mm.上述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均值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不对称拔牙模式适用于下切牙唇倾度和下唇突度较小的牙源性安氏Ⅱ类亚类错(牙合)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双期矫治,了解第一期矫治的牙颌面结构变化情况.方法:应用肌激动器(activator )和固定矫治器对12例覆盖>10 mm的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做双期矫治,对肌激动器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分析.结果:SNB角增加1.25°,下颌基骨向前生长2.29 mm,磨牙关系在矢状方向变化3.75 mm,前牙覆盖由12.42 mm减少至5.63 mm,上切牙向后移动2.25 mm,下切牙向前移动2.54 mm,下颌平面角无明显改变.结论:用Activator对安氏Ⅱ类1分类严重深覆盖错进行第一期矫治后,颌骨和磨牙的Ⅱ类关系得到改善,前牙覆盖减小,主要是下颌向前生长以及下颌位置变化所致,而上切牙向舌侧移动和倾斜,下切牙轻微向唇侧倾斜对减小覆盖也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口外弓颈牵引联合平面导板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的疗效.方法 选取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3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干预组患者应用口外弓颈牵引和上颌改良可摘平面导板矫治器,对照组暂观察不作干预.干预周期为15个月,干预周期前后两组均拍摄头颅侧位片.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所需测定的软硬组织指标,获取两组干预周期前后上下颌骨位置变化、牙齿位置变化以及面部软组织变化的数据,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干预周期后SNA角、ANB角、U1/SN角、U1/PP角、Wits值和U1-AP值均减小,这六项指标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NB角、MP/SN角、MP/PP角、L1/MP角、Pg-NFH值和LI-AP值这六项指标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干预周期后Naso-labial angle和Z angle均增加,两项指标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wer lip to E plane值的两组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外弓颈牵引联合上颌改良可摘平面导板对替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患者的骨骼、牙齿和软组织方面都产生了有利的影响,没有加重下前牙唇倾,利于后期固定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采用PAR指数对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60例,对其矫治前后的记存模型进行PAR指数测量、分析及疗效评价.结果 矫治后各评估项目分值均低于矫治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接近理想53例,可以接受7例,无不能接受患者.牙牙合关系无改善或变坏的例数为0,改善12例,极大改善48例.结论 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病情复杂,其矫治过程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牙齿错位、反覆盖、中线不调等方面,但只要合理设计矫治方案,患者积极配合,都能获得良好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