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Ⅴ期(CKD Ⅴ期)非透析患者血浆晚期氧化蛋白产物(AOPPs)水平,并探讨AOPPs与CK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的关系.方法:对50例CKD Ⅴ期非透析患者(CKD组)及3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血浆AOPPs测定.CKD组同时检测血生化指标,并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指标及左心室肥厚相关指标.分析AOPP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左心室肥厚及既往CVD病史的关系.结果:CKD组血浆AOPPs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AOPPs水平与颈总动脉IMT(r=0.593,P<0.01)及LVMI(r=0.355,P<0.05)呈正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AOPPs是颈总动脉IMT(β=0.574,P<0.01)及LVMI(β=0.336,P<0.05)的显著相关因素.既往有CVD史的患者血浆AOPPs水平显著高于既往无CVD的患者(P<0.05).结论:CKD Ⅴ期非透析患者普遍存在高AOPPs血症,AOPPs可能参与慢性肾脏病Ⅴ期非透析患者CVD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杨国文 《重庆医药》2009,38(13):1647-164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左心室肥厚(LV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方法检测80例EH患者的左心室各有关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计算左室重量指数(LVMI)。根据LVMI,将EH患者分为LVH组和非左室肥厚(NLVH)组。结果EH伴LVH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NL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H患者IMT与LVMI呈显著正相关(γ=0.302,P〈0.05)。结论EH患者左心室肥厚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琚双五  韩诚 《安徽医药》2008,12(10):941-942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彩超检测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同期检查100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IMT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斑块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P〈0.05),但左右两侧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彩超技术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多普勒检查与临床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计颈动脉粥样硬化(CAS)在急性脑梗死(ACI)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可能的病理机制。方法 对年龄匹配的86例ACI患者和88例以冠心病为主的非脑梗死(NS)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捡查,分析2组患者各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与超声波检查结果之间相关关系。为了进一步分析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可能成因,根据颈动脉瘫块的有、无将所有患者重新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并比较2组各项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ACI组的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明显高于NS组(分别为P〈0.01、〈0.05、〈0.05);ACI组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P〈0.01)和颈动脉狭窄发生率(P〈0.05)也显著高于NS组。②宽块组的年龄(P〈0.01)、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5)和CRP水平(P〈0.05)均明显高于无宽块组。③IMT的增厚主要与年龄相关(r=0.124,P〈0.01);高血压患者的颈总动脉(P〈0.01)和颈内动脉(P〈0.01)的IMT也明显厚于非高血压患者。结论 CAS在ACI的发生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本身的病理机制可能有别于全身其他部位的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水平对冠心病(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CHD患者60例,超声检查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增厚组40例,正常组20例:并同时检测此60例患者血清RBP4水平、丙二醛(MDA)含量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血脂。结果增厚组RBP4增高明显(P〈0.01);MDA、年龄、TC、TG、LDL—C、SBP、DBP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而SOD活性则表现为明显降低(P〈0.01或〈0.05)。血清RBP4水平与MDA、SBP、TG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225、0.231、0.245,均P〈0.05),与SOD则呈负相关(r=-0.241,P〈0.05);以IMT是否增厚为凶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BP4水平升高、高血压、年龄增高、血脂异常是CHD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172、1.025、1.151、1.046,P均〈0.01)。结论血清RBP4水平升高是C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可能会增强血管内膜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心室重构的不同阶段血浆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左心室几何构型的关系。方法对61例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据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相对室壁厚度将患者分为左心室正常构型组(n=13)、向心性重构组(n=15)、向心性肥厚组(n=18)和离心性肥厚组白=15)。2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ELISA法测定血浆GDF-15水平。结果对照组、左心室正常构型组患者血浆GDF-15水平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28.69±113.45vs.233.32±87.62ng/L,P〉0.05)。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组010.81±95.48VS.228.69±113.45ng/L,P〈0.05)、向心性肥厚组(379.66±114.57vs.228.69±113.45ng/L,P〈0.01)和离心性肥厚组(474.80±85.14vs.228.69±113.45ng/L,P〈0.01)患者的血浆GDF-15水平显著升高。左心室向心性重构组患者血浆GDF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构型组(310.81±95.48vs.233.32±87.62ng/L,P=0.048),但与向心性肥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0.81±95.48vs.379.66±114.57,P=0.057)。左心室离心性肥厚组患者的血浆GDF-15水平显著高于向心性肥厚组(474.80±85.14vs379.66±114.57ng/L,P=0.009)。合并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血浆GDF-15水平与LVMI呈显著的正相关(P〈0.01)。结论在血压达标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浆GDF-15水平仍能很好的反映左心室肥厚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栓前体蛋白(TpP)、D-二聚体(D-dimer.D-D)和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并设正常对照组。同时检测各组TpP、D-D和Fg。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组TpP、D-D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g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合并脑梗死组TpP、D-D和Fg高于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01),颈动脉狭窄组中TpP、D-D和Fg水平为重度高于中轻度(P〈0.01),中度与轻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 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TpP、D-D和取水平变化对预防急性期脑梗死及在预后判定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和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根据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将130例老年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和非骨质疏松组,记录一般情况,测定血钙(Ca)、血磷(P)、血脂,并进行腰椎和左股骨骨矿密度(BMD)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检查。结果骨质疏松组患者的年龄、颈动脉IMT明显升高,体质指数(BMI)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血Ca、P和血脂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部位BMD与颈动脉IMT、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颈动脉IMT是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BMI则是保护因素。结论老年入骨质疏松与动脉硬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颈动脉IMT越高,BMD越低;早期进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测定可能对防治骨质疏松有益。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辛伐他汀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52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脂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他汀组脑脑血管时间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10.
梁萍  胡长林  冉海涛  张茂惠 《重庆医药》2009,38(16):2027-2028,2031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212例患者(包括脑梗死患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高危人群)及6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探查,测量颈总动脉后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了解有无斑块形成,进行斑块质地判断。结果病变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变组以软斑及溃疡斑为主,对照组以扁平斑、硬斑为主,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的好发部位以颈动脉窦部(BIF)处最为常见。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不稳定的软斑及溃疡斑为主,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类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CA)在进展性脑梗死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8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96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及92例健康体检者血清C反应蛋白,同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最高为(1.86+0.37)mg/L,无论进展性脑梗死还是非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均显著高于相应的健康对照组(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颈动脉IMT最高(1.23+0.24)mm,进展性脑梗死组或非进展性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进展性脑梗死组血清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IMT呈显著正相关(r=0.654,P〈0.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增高可能是进展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进展性脑梗死发病率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丁琼  陈雷  阚明  吴永贵 《安徽医药》2010,14(3):328-330
目的探讨大剂量抗坏血酸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氧化应激及微炎症的影响。方法该院血液净化中心MHD患者60例,分为抗坏血酸治疗组30例和非治疗组30例,治疗组每次透析开始给予抗坏血酸持续静脉滴注至透析结束,治疗3月。非治疗组30例未给予抗坏血酸静脉滴注。20例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测定MHD患者透析前后及治疗前后血浆丙二醛含量(MDA)、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SOD)、血浆抗坏血酸含量、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MHD组血浆MDA含量、血清HsC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OD、抗坏血酸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HD组治疗组治疗后血浆MDA含量、血清HsCRP低于治疗前(P〈0.05),而血清SOD、抗坏血酸含量高于治疗前(P〈0.05,P〈0.01)。3月后治疗组与未治疗组相比,血浆MDA含量、血清HsCRP降低(P〈0.05,P〈0.01),但仍高于对照组。而SOD、抗坏血酸含量升高(P〈0.01)。结论MHD患者体内存在OS、微炎症状态,抗氧化剂抗坏血酸能有效改善MHD患者OS及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按照NKF-K/DOQI标准,采用酶联免疫法对61例CKD患者和正常对照组(25例)测定血清IL-2含量,并检测相关临床指标,分析血清IL-2水平与肾功能、心血管病变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CKD组患者血清IL-2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肾功能3、4、5级患者血清IL-2水平较肾功能1、2级显著升高(P均〈0.05);相关分析显示CKD患者血清IL-2水平与血肌酐呈显著正相关(r=0.412,P〈0.05),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显著负相关(r=-0.326,P〈0.05)。CKD心血管病变组血清IL-2水平明显高于无心血管病变组(P〈0.01),高血清IL-2组心血管病变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血清IL-2组(P〈0.01)。结论 CKD患者血清IL-2水平升高,与肾功能减退时严重代谢紊乱引起的T细胞活化有关。IL-2升高本身可能作为损伤因子,参与肾功能恶化,并与心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尿酸、同型半光氨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例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标本,检测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同时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颈动脉IMT正常组、增厚组和斑块组uA分别为(303.85±78.59)、(372.30±95.35)和(436.51±61.16)μmol/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EH患者UA及HCY水平与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密切相关性。斑块形成组的血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显着高于内膜正常组和中膜增厚组(P〈O.05),血尿酸亦与同型半胱氨酸里正相关(FO.45,P〈0.01)。结论血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浓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钠肽(BNP)与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108例CKD患者与18例对照组血浆脑钠肽(BNP)水平,动态血压监测(ABPM)采用携带式的动态血压检测仪。分析BN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关系。结果CKD患者BNP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CKD患者BNP水平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呈正相关,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血BNP水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CKD患者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下降数值较小,血压呈明显的非勺型模式;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患者血BNP水平显著升高(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均是影响BNP水平的危险因素。结论CKD患者BNP水平和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相关,提示BNP水平可作为一项评价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及血压节律异常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6.
杨冬 《河北医药》2011,33(21):3267-3268
目的探讨代谢异常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的高血压患者440例,根据2007年代谢综合征(MS)量化指标分为MS组208例(具有3—5项组分者),MS亚临床组112例(具有2项组分者)以及对照组120例(具有1项组分者)。应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CCA)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3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结果CCA.IMT在代谢综合征组和代谢综合征亚临床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CCA.IMT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以及三酰甘油(TG)呈正相关(P〈0.01)。结论高血压伴MS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较不伴MS的高血压患者更为严重,代谢异常的组分越多,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越严重。代谢异常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以颈动脉检查早期预测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粥样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选择存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并有粥样斑块形成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6例,氟伐他汀治疗组46例,治疗12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板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氟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血脂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颈动脉IMT、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P〈0.05);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差异。结论:氟伐他汀可以明显减轻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效降低血脂水平,从而缩小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慢性肾脏病患者营养状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营养状态的评估方法,以早期发现CKD患者的营养不良。方法选择CKD非透析患者125例,按MDRD公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依GFR高低分为五组,采用实验室检查、SGA评分、生物电阻抗检查方法分别评价各组的营养状况,分析CKD患者营养状况与GFR的相关性。结果根据SGA,5组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29%,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均P〈0.05);各组生物电阻抗分析检查,下肢的阻抗值在1kHz、50kHz、500kHz均随着GFR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躯干的阻抗值在50kHz、500kHz随着GFR降低而呈下降趋势,各组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GA评分、生物电阻抗等均可评估CKD患者的营养状况,以生物电阻抗检查简单、敏感,可早期发现CKD患者的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清脂联素(ADPN)、抵抗素(Re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CKD患者血清脂肪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其作用。方法选择CKD患者104例,分为肾病组、肾炎组、肾衰非透析组、腹膜透析组和血液透析组。另设健康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各项指标,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①CKD患者血清ADPN水平在肾病组[(22.40±6.02)mg/L]、肾炎组[(12.41±4.01)mg/L]、肾衰非透析组[(15.88±4.94)mg/L]、腹膜透析组[(14.55±3.51)mg/L]和血液透析组[(14.26±4.54)mg/L]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4.95±2.19)mg/L]相比,P&lt;0.01),并以肾病组升高为著;②患者的血清Res水平在肾衰非透析组[(9.95±2.65)μg/L]、腹膜透析组[(10.9±2.55)μg/L]和血液透析组[(10.52±4.77)μg/L]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4.60±1.47)μg/L]和肾病组[(5.80±2.16)μg/L]、肾炎组[(5.57±1.24)μg/L]患者相比,P〈0.01);③cKD患者的血清ADPN水平与Res、尿蛋白量呈正相关(P〈0.05),与血白蛋白水平呈负相关(P〈O.01);血清Res水平与TNF一α、hs-CRP、血肌酐呈正相关(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P〈0.01)。结论CKD患者的血清ADPN、Res水平显著升高,并与尿蛋白量、炎性因子和肾小球滤过率等因素有关。ADPN和Res在CK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启动和发展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与C反应蛋白(CRP)及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测定55例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患者(IMT增厚组)及51例合并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2型糖尿病患者(斑块形成组)的CRP与胰岛素敏感指数(ISI),并与40例无IMT增厚的2型糖尿病患者(IMT正常组)比较。结果IMT增厚组的CRP明显高于IMT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的CRP明显高于IMT增厚组(P〈0.01)。IMT与CRP呈正相关(r=0.823,P〈0.01),而与ISI呈负相关(r=0.368,P〈0.01)。结论CRP及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患者IMT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