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1 毫秒
1.
目的探讨人体应用重组结核杆菌11kDa变态反应原(简称11kDa)的安全性和最适剂量。方法将健康志愿者和结核病志愿者按照双盲法随机分为11kDa低、中、高3个剂量组,在一侧手前臂掌侧前1,3处皮内分别注射浓度为2μg/ml、5μg/ml和10μg,/ml11kDalml.在对侧手前臂前1/3处皮内注射0.1mlTB—PPD.进行同体双臂对照皮肤试验,观察并记录72h内局部或全身不良反应情况和皮试局部反应。结果11kDa低、中、高剂量组和TB—PPD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局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7%、1.2%、5.5%和5.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志愿者皮试阴性率分别为86.0%、68.1%、62.8%和54.1%,11kDa低剂量组阴性率高于中、高剂量组和TB—P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但中、高剂量组和TB—PP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核病患者皮试阳性率分别为56.7%、66.7%、83.3%和81.7%,11kDa低、中剂量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lkDa高剂量组和TB~PPD组阳性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该两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11kDa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11kDa在结核病诊断上优于PPD,11kDa3个剂量和TB—PPD均有很好的安全性.其中高剂量组(10.0μg/ml)与TB—PPD阳性检出率相近。  相似文献   

2.
目的初步探讨无细胞耻垢分枝杆菌疫苗对结核杆菌感染者的预防作用。方法1.动物实验:将结核杆菌感染的豚鼠随机分为不同剂量的无细胞耻垢分枝杆菌疫苗组(A组:7.0μg/次,B组:35.0μg/次)和阴性对照组(C组),观察疫苗对豚鼠PPD皮肤反应、病变指数和活菌负荷的影响。2.人体试验:将31名PPD皮试强阳性者随机分为不同剂量的无细胞耻垢分枝杆菌疫苗组(D组:8.7μg/次、E组:17.5μg/次、F组:35.0μg/次),观察受试者注射疫苗前后PPD皮肤反应情况。结果1.动物实验:A、B、C组豚鼠PPD皮肤反应强度依次为(9.87±3.36、7.04±3.09、12.67±1.47)mm,A组、B组和C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B、C组豚鼠病变指数依次为34.6±13.7、29.6±12.3、49.6±16.7,A组、B组和C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A、B、C组豚鼠脾脏分离的结核杆菌对数值依次为4.32±1.58、4.00±1.39、4.94±0.41,B组和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2.人体实验:D、E、F组受试者注射疫苗前PPD皮试结果依次为(36.1±4.5、34.0±3.6、33.5±3.1)mm,注射疫苗后PPD皮试结果依次为(20.6±0.6、16.0±1.6、17.82±1.2)mm,各组注射疫苗前后PPD皮试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无细胞耻垢分枝杆菌疫苗对结核杆菌感染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秦军  陈澍周  施公胜  陈玉泉 《江苏医药》2005,31(10):748-749
目的研究Bcl-2、Bax、Fas在肝外胆管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41例肝外胆管癌中Bcl-2、Bax、Fas的表达。结果(1)肝外胆管癌组Bcl-2阳性率为58.54%(24/41),其中高中分化癌组(A组)、低分化癌组(B组)、无转移组(C组)、转移组(D组)阳性率分别为75.00%(21/28)、23.08%(3/13)、76.00%(19/25)、31.25%(5/16)。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2)肝外胆管癌组Bax阳性率为56.10%(23/41),其中A组、B组、C组、D组阳性率分别为67.86%(19/28)、30.77%(4/13)、72.00%(18.25)、31.25%(5/16)。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3)肝外胆管癌组Fas阳性率为51.22%(21/41),其中A组、B组、C组、D组阳性分别率为67.86%(19/28)、15.37%(2/13)、76.00%(19/25)、12.50%(2/16)。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cl-2、Bax、Fas的异常表达与肝外胆管癌的病理分级及转移有关,可作为判断胆管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初步探讨超声引导下医用耳脑胶局部注射治疗腹部实质脏器外伤出血产生疼痛的可能机制。方法以腹腔注射医用耳脑胶及乙醇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作为内脏痛的实验模型。NIH小鼠56只随机分为7组,每组8只动物,A组腹腔注射0.3mL生理盐水;B组分为B1、B2、B3亚组,分别腹腔注射医用耳脑胶0.1、0.2、0.3mL;C组分为C1、C2、C3亚组,分别腹腔注射75%乙醇0.1、0.2、0.3mL。观察各实验组30min的扭体反应,对疼痛程度进行计分。结果A、B组所有动物在30min内仅可见腹部的舔食行为,均未见明确的程度更重的扭体反应;疼痛程度计分A组为4.2±1.3,B1组为3.4±0.9,B2组为3.5±1.3,B3组为3.4±1.2;A组与B组各亚组间疼痛程度计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所有动物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扭体反应,疼痛程度计分C1组为10.9±2.0,C2组为16.8±2.1,C3组为23.0±4.1,C组各亚组间及与A组、B组各亚组间疼痛计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医用耳脑胶局部注射治疗外伤出血引起疼痛主要机制可能为局部黏合的牵拉痛及局部的缺血性疼痛;医用耳脑胶可安全用于实质脏器超声引导下的微创止血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地塞米松预防异丙酚注射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方法,选择本院采用异丙酚注射麻醉诱导的患者184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46例。A组(0.9%氯化钠溶液组)预先注射0.9%氯化钠溶液,B组(瑞芬太尼组)给予瑞芬太尼0.2μg/kg,C组(地塞米松组)给予地塞米松0.15mg/kg,D组(瑞芬太尼与地塞米松复合组)给予瑞芬太尼(0.2μg/kg)与地塞米松(0.15mg/kg)复合液,然后给予1%异丙酚5ml注射并对疼痛进行评分,并进行评估。结果:B、C、D组疼痛发生率明显较A组低(P均<0.05);D组的疼痛发生率均较A、B、C组低(P均<0.05)。A组(0.9%氯化钠溶液组)、B组(瑞芬太尼组)、C组(地塞米松组)、D组(瑞芬太尼与地塞米松复合组)VAS评分依次为(5.99±2.18)、(3.64±1.56)、(3.72±1.61)、(1.71±0.65)分,其中,B、C、D组评分明显较A组低(P均<0.05),D组的评分均较A、B、C组低(P均<0.05)。结论:瑞芬太尼、地塞米松都可以显著降低异丙酚的注射痛,瑞芬太尼复合地塞米松的效果好于单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禁食状态下使用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244例2型糖尿病患者禁食状态下按照使用胰岛素的不同分为:胰岛素泵组(A组)60例,甘精胰岛素注射组(B组)64例,微量注射泵组(c组)59例,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NPH)皮下注射组(D组)61例,观察其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相同治疗目标下,血糖达标所用时间:A组(2.89±1.32)d、B组(3.14±1.25)d、C组(4.91±2.81)d、D组(5.62±2.52)d,A组与其他三组、B组与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岛素用量:A组(30.61±2.21)IU/d、B组(31.12±3.38)IU/d、C组(42.25±4.01)IU/d、D组(44.31±3.22)IU/d,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同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血糖发生率:A组3.3%、B组4.7%、C组15.2%、D组16.4%,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分别同C、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C、D两组差异元统计学意义。结论胰岛素泵治疗比其他胰岛素治疗方法在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上有明显优越性,可以推广在禁食的糖尿病患者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其英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8):2760-2762
目的:探讨早产儿静脉留置针的最佳留置方法和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68例早产儿分为A、B、C3组,3组患儿均裸睡暖箱中,使用型号相同的留置针,无菌敷贴固定,生理盐水封管,A组采用腋下静脉,B组采用头皮静脉,C组采用四肢静脉,对三组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的长短、局部红肿、皮肤坏死、针孔渗液渗血、脱管、堵管、穿刺成功率进行观察对照.结果:A组留置时间长于B组和C组,输液并发症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采用腋下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长,可减轻患儿痛苦,减少输液并发症,减轻护士工作量,节省资源.  相似文献   

8.
傅海青 《中国药房》2010,(16):1476-1478
目的:观察特异性5-HT受体拮抗药格拉司琼复合利多卡因进行静脉预处理以减轻临床中静脉注射异丙酚引起注射痛和呕吐的随机、双盲、对照临床效果。方法:400例拟行腹腔镜胆囊摘除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利多卡因组(B组)、格拉司琼组(C组)和格拉司琼复合利多卡因组(D组),每组100例。A组患者给予氯化钠注射液3mL;B组患者给予利多卡因20mg;C组患者给予格拉司琼2mg;D组患者给予2mg格拉司琼和20mg利多卡因混合液。1min后松开止血带,并推注1/4预计量异丙酚,同时记录注射部位疼痛评分。结果:B、C、D组与A组比较,注射痛发生的数量和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B、C组比较,注射痛发生的数量和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比较注射痛发生的数量和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异丙酚注射痛、术后恶心呕吐及寒战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特异性5-HT受体拮抗药格拉司琼复合局麻药利多卡因进行静脉预处理可以有效减轻术中异丙酚注射痛,并且还能预防术后恶心呕吐及寒战。  相似文献   

9.
rhFGF与rhEGF分期使用修复深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杏  谭美云  熊爱兵  廖毅  何晓川  郭力 《中国药房》2010,(28):2656-2657
目的:观察分期使用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FGF)与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治疗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择同一患者4处深度相同、部位相应的创面进行自身对照,4处创面分别标记为A、B、C、D,20例深Ⅱ度烧伤患者共80个创面,相应归为A、B、C、D组:A组创面采用rhEGF治疗,B组创面采用rhFGF治疗,C组创面先使用rhFGF,10d后使用rhEGF治疗,D组创面为0.9%氯化钠对照组。观察创面完全愈合所需要的时间、创面愈合质量,以及全身和局部反应。结果:A组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8.20±1.67)d,B组为(19.15±2.01)d,C组为(16.45±1.57)d,D组为(23.65±2.41)d。A、B、C组的平均愈合时间较D组短,C组的平均愈合时间较A、B组短,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相比,愈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A、B、C组的平均愈合质量比D组好。各组治疗期间未见明显的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分期使用rhFGF和rhEGF能有效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的愈合和修复,缩短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3种镇痛方法在分娩中的效果比较。方法:将2007~2008年在我院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60例,随机分成4组(A、B、C、D4组),A组采用1%罗哌卡N+1.5mg/ml、芬太尼混合液硬膜外麻醉给药,B组给予氯化亚氮,疼痛时面罩吸入给药,C组用双氯芬酸钠栓50mg塞肛,同时肌内注射或静脉推注地西泮10mg,D组未镇痛.阴道自然分娩。结果:4组镇痛质量分数:A组〉B组=C组〈D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A组≈B组≈C组〈D组.出现头痛、下肢运动障碍、麻术、肌无力、恶心、呕吐等不良作用,A组〉B组≈C组〉D组,新生儿阿氏评分、宫缩、胎心音、阴道出血,4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3种镇痛方法中镇痛效果A组有优势,B与C组效果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利多卡因对异丙酚复合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无痛人流术时对局部注射痛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孕6~10周拟行无痛人流术孕妇,随机分为A、B两组(各60例),两组在年龄、身高、体质量及孕周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静注异丙酚2mg/kg+芬太尼1μg/kg;B组静注异丙酚2mg/kg+芬太尼1μg/kg+2%利多卡因40mg,并观察麻醉效果、注射部位是否疼痛、采用疼痛分轻、中、重度.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注射部位疼痛者35例(58.3%),B组注射部位疼痛者5例(8.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痛人流术中,以40mg利多卡因加入异丙酚-芬太尼合剂中,能有效的缓解局部注射痛.  相似文献   

12.
克雷氏骨折复位后桡骨长度丢失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不同治疗克雷氏骨折方法的比较,探讨桡骨长度丢失的原因及其动力来源。方法:将患者分为4组。A组采用常规复位,小夹板及纸压垫固定,麻醉消退后练习握拳。B组在A组的基础上前3周限制握拳。C组同A组治疗方法,只是将尺侧板加长使腕部置于轻度尺偏位以控制腕过度尺偏,练习握拳。D组在C组的治疗情况下前3周限制握拳。结果:4组患者从桡骨长度丢失、掌倾角丢失、尺偏角丢失、旋转功能受限及外观畸形各方面评价结果表明,D组效果最好,A组最差,C组优于B组(P<0.05)。结论:导致克雷氏骨折桡骨长度丢失的主要动力来源为屈指肌群及桡侧屈伸腕肌。  相似文献   

13.
依托咪酯、异丙酚与芬太尼混合液用于人工流产术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依托咪酯、异丙酚与芬太尼混合液用于人工流产术的利弊 ,为临床麻醉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自愿要求无痛人工流产术者 96例 ,随机分成 4组 ,每组 2 4例 :A组为依托咪酯组 ;B组为依托咪酯与芬太尼混合液组 ;C组为异丙酚组 ;D组为异丙酚与芬太尼混合液组。分别缓慢静注上述药物至病人意识消失后开始人流术 ,必要时追加相应麻药。监测术前、术中、术毕时的 ECG、HR、BP、RR和 Sp O2 等生命体征 ;记录手术时间、清醒时间、首次药量、总药量 ;观察注射部位疼痛、肌震颤、梦幻、恶心呕吐等并发症。结果 :4组病人的一般情况、手术时间、清醒时间、注射部位疼痛均无显著差异。 A组与 B组比较、C组与 D组比较首次药量、总药量亦无显著差异。 A组和 B组肌震颤、恶心呕吐发生率较高 ;C组、D组梦幻发生率较高 ;B组较 A组循环和呼吸抑制显著增加 (P<0 .0 5和 P<0 .0 1) ;C组、D组均有一定的循环和呼吸抑制 ,但 D组较 C组呼吸抑制更甚 (P<0 .0 5 )。结论 :芬太尼可增加依托咪酯、异丙酚的循环和 /或呼吸抑制 ,且不显著减少依托咪酯、异丙酚的用量及其副作用。单纯依托咪酯较适于心肺功能受损的病人。单纯异丙酚不仅麻醉效果优良、使用简单方便 ,且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4.
李家华  桂斌捷  李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3):1785-1786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给予外源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四组,每组12只,采用右桡骨中段骨折5mm骨缺损模型,术后骨折不作内、外固定。术后不同途径给予外源性NGF,A组术中单次于骨折缺损局部使用总量NGF,B组采用骨折缺损局部间断注射,C组予以间断肌内给药,D组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第2,4,8周处死,观察骨折愈合过程骨痂的面积,骨痂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学法测定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表达。结果术后各时间点,大体观察A、B、C组骨痂生长依次增加均高于D组,且以间断局部注射给药方法组骨痂增长高于其他两组。X线及骨痂密度测定观察A、B、C组骨密度增加均高于D组,其中,A、B、C组和D组骨密度第8周分别为(0.436±0.095)、(7.458±0.206)、(6.987±0.229)和(3.219±0.187)g/cm2。A、B、C组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NGF对骨折骨缺损愈合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骨折端间断局部给予NGF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刀豆蛋白A诱导急性肝损伤的模型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刀豆蛋白A诱导急性肝损伤模型.方法 BLAB/c鼠69只,随机分为5组.A组尾静脉穿刺注射刀豆蛋白A 15 mg/kg,B、C、D组在尾静脉穿刺注射刀豆蛋白A前30 min分别注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或)γ干扰素(IFN-γ)抗体20 μg/只,E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在第4、8、12小时,采眼眶血,ELISA法检测TNF-α,IFN-γ,并留取肝组织行HE染色计算炎症活动度;取第12小时的肝组织行Western blot测定白细胞介素18(IL-18).结果 各组实验结束时非正常死亡数:A组6只,B组2只,C组3只,D组1只,E组0只.HE染色显示A组第4小时时可见大块坏死,碎屑样坏死等病变,B、C、D组炎症和坏死明显减轻(P<0.05).A组TNF-α、IFN-γ明显增高,而B、C、D组表达下降.A组IL-18呈强阳性.结论 刀豆蛋白A成功诱导了急性肝损伤模型,模型的形成与TNF-α、IFN-γ和IL-18有关,TNF-α、IFN-γ抗体可以阻断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6.
造影剂外渗部位与组织损伤程度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压静脉注射造影剂外渗部位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回顾76例不同注射部位增强CT中造影剂局部外渗患者,分析渗出部位与局部组织损伤程度的关系。肘正中静脉注射局部外渗11例,前臂头静脉注射15例,前臂贵要静脉注射9例,前臂掌侧静脉注射15例,手背静脉26例。结果局部外渗部位与组织损伤程度之间,经统计学处理,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臂掌侧静脉和手背静脉注射造影剂局部外渗后组织损伤程度较重。结论造影剂在肢端及血管表浅的部位外渗后,组织损伤较重,容易发生水泡等,所以,在进行造影剂静脉注射时,应避免在肢端及表浅的静脉穿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对缓解异丙酚注射疼痛的疗效和对早期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妇科门诊及住院拟行无痛人流的患者210例,随机分成3组(A、B、C组),每组各70例,使用橡胶止血带将前臂的回流阻断后,向A组患者静脉注射20mg利多卡因,向B组患者静脉注射7.5mg地塞米松,向C组患者静脉注射A组与B组的混合液.1min后将止血带松开,注射异丙酚,3组患者在注射异丙酚10s后,向患者询问疼痛情况,并对疼痛评分进行记录.结果:3组患者注射异丙酚后,均产生程度不同的疼痛,其中A组中有38.6%(27/70)的患者感到疼痛,B组中有42.9%(30/70)的患者感到疼痛,C组中仅有5.7%(4/70)的患者感到疼痛,由此可以看出,相较于A、B组,C组患者的疼痛感下降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组患者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各时点明显低于A、B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联合地塞米松能有效缓解注射异丙酚产生的疼痛;地塞米松能有效减轻患者手术麻醉相关的应激反应,抑制早期炎性因子的产生,减少手术后产生的呕吐、恶心等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咪喹莫特乳膏局部外用、干扰素局部封闭、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对激光术后尖锐湿疣(Condyloma acuminatum,CA)复发的疗效.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7年6月门诊就诊的175例C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分A、B、C、D组,均行激光手术去除疣体,A组50例外用咪喹莫特乳膏;B组50例局部封闭干扰素100万单位;C组45例肌注卡介菌多糖核酸;D组30例局部不用任何药物(对照组).结果 A组复发率12.00%,B组复发率16.00%,C组复发率71.11%,D组复发率73.33%.A组局部外用咪喹莫特乳膏与B组局部封闭干扰素预防尖锐湿疣复发有较好疗效(P<0.01),二者之间(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咪喹莫特软膏局部外用和干扰素皮损内注射有效防止尖锐湿疣复发.  相似文献   

19.
肘静脉与手背静脉注射丙泊酚引起注射部位疼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文成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3):73+75-73,75
目的:比较手背静脉与肘静脉注射丙泊酚时注射部位的疼痛反应。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行人工流产手术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手背静脉组(A组)和肘静脉组(B组),两组建立静脉通道后以丙泊酚作静脉推注。记录注射丙泊酚时注射部位疼痛情况,即无痛,轻度疼痛,中度疼痛,重度疼痛,剧烈疼痛。结果:A组有2例无痛,20例轻度疼痛,58例中度疼痛,16例重度疼痛,4例剧烈疼痛。B组有21例无痛,42例轻度疼痛,25例中度疼痛,10例重度疼痛,2例剧烈疼痛。A组98%患者注射部位疼痛,而且中度以上疼痛患者占78%;B组只有79%患者注射部位疼痛,中度以上疼痛患者占37%。结论:静脉注射丙泊酚时选择肘静脉比选择手背静脉能减轻、减少注射部位疼痛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预先给药后,对油酸致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e,ALI)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n:10):对照组(A组)腹腔注射10mL/kg的0.9%氯化钠注射液后,鼠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mL/kg;ALI组(B组)腹腔注射10mL/kg的0.9%氯化钠注射液后,静脉注射油酸0.1mL/kg制备ALI模型;依达拉奉组(C组)腹腔注射10mL/kg的依达拉奉后同B组方法建立ALI模型。6h后处死大鼠,抽取腹主动脉血液行血气分析测定血氧分压(PO2),用ELISA法测定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含量及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分离大鼠右肺中叶,测定肺组织湿/干重比(W/D)。结果与A组相比,B、C组大鼠腹主动脉血PO:、肺组织SOD含量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PO:、SOD低于A组,但是其降低的幅度小于B组,与B组相比,C组PO:、SOD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w/D、TNF-α、NO、MDA的含量均低于B、C组;B组W/D、TNF-α、NO、MDA的含量均增加明显,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W/D、TNF-α、NO、MDA的含量增加幅度小,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先注射依达拉奉不能减少肺损伤的发生率,但可减轻油酸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程度,其机制可能与清除氧自由基和抑制炎性因子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