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榆属蔷薇科,学名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inn,药用其根。别名玉鼓、酸赭、赤地榆,紫地榆等。本经列为中品。其性味苦微塞,入肝、大赐二径。自古用以治疗赤白下痢、疳痢及止血。外用“冶恶肉,疗金创”,“擣汁冶虎犬蛇虫伤”,具收敛效能,并有“疮诸痛者加地榆”的记载。民间流传用以治疗烫伤。近年各家探索地榆效用,有一定新的发展。林航氏应用加味人参败毒散治愈征犬病二例,据叶心铭氏分析认为该方主要由于地榆的作用。上海高血压研究所在抗高压药理篩选中,发现地榆具一定的降压作用,并且毒性极低。继之,  相似文献   

2.
紫施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陶弘景说:“其生布地,花紫色,本有白毛,根甚柔细”。李时珍说:“其根色紫而柔宛,故名”。《图经本草》载:“紫菀,三月内布地生苗叶,其叶三四相连,五六月内开黄紫白花,结黑子,本有白毛,根甚柔细,二月三月内取根阴干”。  相似文献   

3.
高宾  郭淑珍  唐锴 《首都医药》2010,(19):51-51
桔梗,《本草纲目》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苏颂曰:根如小指大,黄白色。春生苗、茎高尺余、叶似杏仁而长椭、四叶相对而生,嫩时亦可煮食。夏开小花紫碧色,颇似牵牛花,秋后结子。八月采根,其根有心。  相似文献   

4.
高宾  郭淑珍  赵丹 《首都医药》2014,(17):43-43
虎杖来源于蓼科植物虎杖的干燥根茎和根。《名医别录》名“虎杖根”,陶弘景云:“田野甚多,此状如大马蓼,茎斑而叶圆。”《蜀本草图经》云:“生下湿地,作树高丈余,其茎赤根黄,所在有之。”  相似文献   

5.
苏桂云  黄硕 《首都医药》2013,(23):45-45
青风藤亦称“清风藤”,始见《本草图经》:“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本草纲目》又称之为青藤,寻风藤。该书载:“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清风藤又名青藤,其茎蔓延木上,四时常青,采茎风治风疾、风湿。”  相似文献   

6.
苍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原名术,历代本草多有记载。李时珍曰:“苍术,山蓟也,处处山中有之。苗高二三尺,其叶抱茎而生,梢间叶似棠梨叶,其脚下有三五叉,皆有锯齿小刺。根如老姜之状,苍黑色,肉白有油膏。”从其描述可知所指即今之苍术。  相似文献   

7.
泽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多有记载。《名医别录》载:“生汝南池泻,五月、六月、八月采根,阴干。”《图经本草》曰“:今山东、河、陕、江、淮亦有之,以汉中者为佳,春生苗,多在浅水中,叶似牛舌,独茎而长,秋时开白花作丛,似谷精草……今人秋未采,爆干。”明代李时珍云:“去水曰泻,如泻水之泻也。”故名泽泻。本品味甘、淡,性寒。归肾、膀胱经。具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之功效。常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等。  相似文献   

8.
玄参有效部位药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品为玄参科植物玄参Scrophularia ningpoensis Hemsl.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李时珍释其名日:“玄,黑色也”,其茎似人参,故得参名。性微寒,味甘、苦、咸,归肺、胃、肾经。具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病伤阴、舌绛烦渴、温毒发斑、津伤便秘、骨蒸劳嗽、目赤、咽痛、瘰疠、白喉、痈肿疮毒。浙玄参为著名的“浙八味”之一,为传统地道中药材,其含有众多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广泛。本文就玄参的主要化学成分及相对应的药效作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葶苈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图经本草》载:“葶苈生藁城平泽及田野,今京东、陕西、河北州郡皆有之,曹州者尤胜,初春生苗叶,高六、七寸,叶似芥,根白,枝茎俱青,三月开花,微黄,结角,子扁小如黍粒微长,黄色。”  相似文献   

10.
鱼腥草俗称猪鼻孔、侧耳.根,为三白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蕺莱的根或全草。鱼腥草味辛,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除湿、健胃消食。《名医别录》谓:“主蠼螋溺疮。”《滇南本草》谓:“治肺痈咳嗽带脓血,痰有腥臭,大肠热毒,疗痔疮。”《本草纲目》谓:“散热毒痈肿,疮痔脱肛。”  相似文献   

11.
高宾  肖玲 《首都医药》2014,(9):49-49
历史沿革及传说 茵陈原名茵陈蒿,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名医别录》载:“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坂岸上。”陶弘景谓:“似蓬蒿而叶紧细。秋后茎枯,经冬不死,至春又生。”苏颂谓:“春初生苗,高三五寸,似蓬蒿而叶紧细,无花实,五月七月采茎叶阴干,今谓之茵陈。”李时珍谓:“今山茵陈二月生苗,其茎如艾。其叶如淡色青蒿而背白,叶歧紧细而扁整。九月开细花黄色,结实大如艾子……”以上所述的特征,与现今应用的茵陈蒿和滨蒿相似,可谓古今用药品种一致。本品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具清利湿热,利胆退黄之功效。常用于治疗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等症。  相似文献   

12.
丹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本草纲目》谓:“处处山中有之,一枝五叶,叶如野苏而尖,青色皱皮。小花成穗如蛾形,中有细子。其根皮丹而肉紫。”以上对丹参形态的描述与现时药用丹参品种完全一致,至今仍以此为主。  相似文献   

13.
高宾  李红峰 《首都医药》2010,(11):39-39
川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图经本草》指出:“……今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用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其苗四、五月间生叶,似水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其叶倍香。江东蜀人采叶作饮,七八月开碎白花。”《本草纲目》载:“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劳。”据上所述,即为长期以来四川等省栽培的川芎,古今一致,应是正品。  相似文献   

14.
皂角刺始载于《图经本草》。《本草纲目》将本品列于“皂荚”项下。有消肿托毒,排脓,杀虫的作用。用于痈疽初起或脓成不溃;外治疥癣麻风。苏颂谓皂刺与米醋煞嫩刺作煎,涂疮癣有奇效;李时珍云:“治痈肿妒乳,风厉恶疮,胎衣不下。”又云:“治风杀虫,功与荚同,但其锐利直达病所为异耳。”本品原植物为皂荚,  相似文献   

15.
唐·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日:“枸橼生岭南,柑、橘之属也。其叶大,其实大如盏,味辛酸”。苏颂说:“今闽广、江南皆有之,彼人呼为香橼子。形长如小瓜状,其皮若橙而光泽可爱,肉甚厚,  相似文献   

16.
藜芦的本草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藜芦始载于《神农本草经》,长期以来,藜芦的品种相当混乱,据报道,我国不同地区有2科4属17种植物的不同部位均作藜芦使用。为了澄清藜芦的混乱情况,我们对其使用沿革作了本草学研究。正品藜芦的考证藜芦的植物形态早在魏时即有记载。吴普引扁鹊云:“大叶小根相连”。陶弘景云:“根下极似葱而多毛”。韩保升亦云:“叶似郁金、(?)荷、秦艽等;根若龙胆;茎下多毛、夏生冬凋”。由于历史时代的限制,笔者不可能对植物形态作详尽  相似文献   

17.
鱼腥草别名臭草、侧耳根、猪鼻孔、鱼鳞草、臭根草、猪母耳、臭灵丹。为三白草科蕺菜属植物蕺菜(Houttuynja Cordata Thunb.)的全草。蕺列于《名医别录》下品。苏恭谓:“蕺菜生湿地山谷阴地,亦能蔓生,叶似荞麦而肥,茎紫赤色”。李时珍谓:“其叶腥气、故称呼为鱼腥草”。《药性歌括四百味》称:“蕺  相似文献   

18.
辛夷,又名木笔,乃是辛夷树(玉兰)的干燥花蕾。其味辛、性温,归肺、胃经。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属上品类。其功能《名医别录》曰:“利九窍,通鼻塞,涕出。”《本草纲目》言其可治“鼻渊、鼻鼽、鼻窒、鼻疮及痘后鼻疮。”  相似文献   

19.
《上海医药》2012,(18):32-32
中药三七,始载于《本草纲目》,为五加科植物人参三七的干燥根及根茎。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珍称其为“金不换”。味甘、微苦、性温;归肝经、胃经、心经、肺经、大肠经。功能:止血;散血;定痛。主治:跌扑瘀肿、胸痹绞痛、症瘕、血瘀经闭、痛经、疮痈肿痛。中药三七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三七总皂苷、三七素、三七多糖类、黄酮苷、挥发油、氧基酸及各种微量元素等。清朝药学著作《本革纲目拾遗》中记载:“人参补气第一,三七补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称人参三七,为中药中之最珍贵者。”  相似文献   

20.
我来荐方     
《家庭医药》2015,(1):52-53
地榆汤治崩漏取地榆9~15克,煎水内服。每天服用2次,5天为1个疗程。该方具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功效,适用于崩漏及各种出血症。四川攀枝花张双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副研究员王豪点评:地榆为蔷薇科植物地榆的根及根茎,味苦、酸,性微寒,入大肠经。地榆凉血止血,善治下部出血病证,常用于便血、血痢、痔疮出血、尿血、崩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