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染色放大内镜下隆起糜烂性胃炎胃小凹的形态分类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OLYMPUSGIF-XQ260型电子放大内镜对162例隆起糜烂性胃炎的患者进行检查,局部喷洒0.4%靛胭脂染色后,观察糜烂胃黏膜小凹的形态改变,并与放大观察部位所取组织的病理组织学改变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B两型胃小凹主要见于正常胃黏膜,而C、D、E和F四型分别见于活动性、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主要见D、E和F型。放大内镜对胃黏膜隆起糜烂萎缩性、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镜下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70.1%、80%及64.3%。结论:6种胃小凹形态与病理组织学存在明显相关性,在放大内镜结合黏膜染色下识别胃小凹的形态将有助于对胃黏膜病变性质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FICE结合放大内镜在上消化道早癌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FujinonEG590ZW型胃镜检查经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70例患者。结果放大内镜加FICE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早癌的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6.8%、92.6%和91.7%。结论FICE结合放大内镜对胃黏膜癌前病变及早癌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诊断中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我院接受白光内镜检查疑似早期胃部病变的患者56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利用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诊断符合率、准确度、灵敏度均明显高于白光内镜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种检查方式在特异度方面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早期胃癌患者进行诊断时,使用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诊断能够显著提升诊断准确率,更好的指导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胃粘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胃粘膜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 :应用放大或普通型内镜对受检查的胃底、胃体及胃窦进行仔细观察 ,详细描述肠上皮化生的特点并至少于胃窦小弯、胃大弯及胃体各取一块行活组织检查 (简称活检 ) ,收集同期病理诊断上皮化生的病例并将内镜表现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同期病理组织学诊断肠上皮化生患者 32 9例。内镜下的特异性肠上皮化生的表现特点 :淡黄色结节型、瓷白色小结节型、鱼鳞型和弥漫型。内镜诊断肠上皮化生 134例 ,经活检病理证实 12 8例 ,内镜诊断符合率 95 .5 % ,胃粘膜活检诊断而内镜未予诊断者 2 0 1例 ,内镜检查诊断肠上皮化生的总符合率为 38.9%。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内镜诊断率不同 ,分别为 2 3.8%、4 8.5 %和5 1.7% ,而放大内镜对轻、中、重度肠上皮化生诊断准确率分别为 4 7.5 %、78.5 %和 75 .4 % ,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组的 14 .95 %、2 8.6 %和 34.9%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放大内镜对肠上皮化生诊断率明显高于普通型内镜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5例CAG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诊断方式结果。结果:经过诊断,内镜诊断符合的95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8例,符合率为71.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33例,占48.53%,伴异型增生19例,占27.94%。内镜表现为A型+B型+C型的CAG诊断率远高于A型、B型(P0.05),内镜表现为C型的患者肠上皮内化、异型增生占比远高于A型、A型+B型(P0.05)。结论:CAG内镜检查表现为白相、胃黏膜变薄、粗糙,病理检查诊断能够符合率较高,在临床诊断中两者联合使用可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亚甲蓝染色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的可行性及准确性。方法采用Olym-pus—XQ260胃镜进行检查,对426例符合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者常规取活检组织一块进行病检,对无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的可疑病变部位采用0.5%亚甲蓝喷洒染色后对染色部位病理活检,将内镜表现、亚甲兰染色情况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以病理诊断为最终诊断,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内镜下4种典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内镜诊断符合率93.4%(171例),普通内镜下根据肠上皮化生特点检出的阳性灶数检出率为40.1%(69例),亚甲蓝染色后活检出的阳性灶数检出率为78.4%(134例),亚甲蓝染色后活检可明显提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P〈0.01)。结论普通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4种典型表现的诊断敏感性低而特异性高,误诊率低,但漏诊率较高;染色亚甲蓝内镜使得黏膜活检更具靶向性,可以更精确引导活检,从而提高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早期胃癌采取窄带成像技术联合放大内镜(NBI-ME)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2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白光内镜检查、NBI-ME检查及术后病理诊断,记录3种检查方法的结果,并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白光内镜与NBI-ME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结果经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62例疑似早期胃癌患者中,癌性病变54例,其中重度异型增生33例,早期胃癌21例,主要局限于黏膜层内,未发生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其余为非癌性病变,其中轻中度异型增生6例,胃炎2例。NBI-ME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与准确率高于白光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种检查方法的特异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普通白光内镜相比,NBI-ME在早期胃癌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利于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诊断中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通过病理诊断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62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历资料,使用内镜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表现特点进行观察,然后比较病理检查方法与内镜检查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在62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例中,内镜诊断38例,诊断准确率为61.29%。相比较中度与轻度,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 P<0.05)。相比较Ⅰ型与Ⅱ型,Ⅲ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组内镜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结论内镜诊断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最主要特征为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形态特点,且内镜诊断准确率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及分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胡莹  丁百静  李宗先 《安徽医药》2019,23(5):881-884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联合窄带成像、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对胃黏膜病变的诊断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12月于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检查疑似早癌及癌前病变的134例病人依次进行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NBI)、放大内镜结合窄带成像(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联合醋酸-靛胭脂检查,对5种方法的准确性进行比较。结果 134例,共发现150处病变。观察表面微结构方面,ME-NBI(总分503分)与染色放大内镜(总分517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微血管方面,ME-NBI清晰度(总分495分)明显高于染色放大内镜(总分3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示病灶轮廓方面,ME-NBI(总分485分)与染色放大内镜(总分473分)相似,染色内镜(总分433分)与NBI(总分456分)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高于普通白光内镜(总分3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E-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极高一致性,kappa值为0.845,普通白光内镜、窄带成像、ME-NBI、醋酸-靛胭脂染色内镜、放大内镜联合醋酸-靛胭脂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0.7%(121/150)、86.7%(130/150)、94.0%(141/150)、87.3%(131/150)、90.0%(135/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白光内镜准确率较低。结论 ME-NBI可以提高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并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窄带成像放大内镜( NBI-ME)在诊断Barrett食管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0月内镜下肉眼观胃食管结合处( GEJ)近端出现桔红色柱状上皮的患者86例,按掷硬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下取活检;对照组在常规胃镜下取活检。结果观察组中肠上皮化生者26例(55.3%),其中不典型增生4例;对照组中肠上皮化生者9例(23.1%),其中不典型增生1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窄带成像放大内镜能有效提高Barrett食管的检出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窄带成像技术(NBI)结合放大内镜和普通白光胃镜在早期胃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纳入研究的46例患者.发现可疑病灶(黏膜形态异常或黏膜色泽异常)56处,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可疑病灶后行NBI或放大功能检查.如有不规则微血管结构伴有分界线或不规整表面黏膜结构伴有分界线的将视为早期胃癌。所有病变均行组织活检后送病理,以病理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分析NBI结合放大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符合率。结果56处病灶中,5处为癌性病变,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分别为94.6%(53/56)、80.0%(4/5)、96.1%(49/51)、3.9%(2/51)、20.0%(1/5),普通白光胃镜对应值分别为55.4%(31/56)、60.0%(3/5)、54.9%(28/51)、45.1%(23/51)、40.0%(2/5),NBI结合放大内镜诊断早期胃癌的符合率明显高于普通胃镜(P〈0.05)。NBI模式下病变黏膜与正常黏膜之间有明显的分界线及微血管形态紊乱不规则或毛细血管网消失对诊断相对意义重大。结论普通白光胃镜检查目前仍是筛选早期胃癌临床首选的方法,如发现可疑病灶需进一步行NBI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效果令人满意,操作方法简便易行,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及指导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年03月-2013年09月行普通胃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可疑病变42例,可疑病变包括局部黏膜粗糙不平、糜烂、颜色异常、微隆起等,首次病理检查均提示为良性病变。在普通胃镜下观察可疑病灶黏膜,记录病变的大小、范围,然后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对可疑部位取活检,所有病变均以病理结果作为诊断标准。结果42例患者确诊为腺癌3例(7.14%),高级别内瘤样变4例(9.53%),低级别内瘤样变11例(26.19%),慢性炎症及肠化生24例(57.14%)。结论超声内镜对提高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并对指导治疗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韩文  冯义朝 《河北医药》2014,(20):3064-3067
目的研究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在早期胃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1年8月至2012年12月行普通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中抽取180例患者进行内镜下靛胭脂染色,并在可疑病变区取活检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早期胃癌或高级别内瘤变者,由普外科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标本由同一病理医师再次行常规病理学检查,比较二者的符合率。结果180例患者中发现早期胃癌20例,其中男14例,女6例;有消化道症状者染色阳性率为80.21%,高于无症状者染色阳性率3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者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8.75%,而无症状者早期胃癌检出率仅2.38%,总体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1.11%。染色后早期胃癌病理检查与手术切除后病理检查的符合率为85.00%,高级别内瘤变的符合率为68.75%,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镜下靛胭脂染色能使胃黏膜微小病灶轮廓更加清晰、突出,指导靶向活检,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大大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杨梅  原丽莉 《安徽医药》2023,27(12):2494-2497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联合超声小探头在早期胃癌(EGC)或癌前病变中的诊疗价值。方法 收集山西白求恩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且术后病理证实为癌前病变或EGC的8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以ESD术后获得的标本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判断NBI-ME和超声内镜(EUS)检查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同时分析NBI-ME的判断结果、超声小探头对病变浸润深度的判断结果及NBI-ME靶向活检结果与ESD术后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并计算Kappa值及总准确率。结果 NBI-ME诊断EGC的灵敏度为78.79%、特异度为90.91%,总准确率高达86.36%,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P<0.05,Kappa=0.706);NBI-ME靶向活检病理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的共77例,总准确率为87.5%,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P<0.05,Kappa=0.755);EUS预判结果与术后病理结果一致的共79例,总准确率高达89.77%,与术后病理结果比较一致性较好(P<0.05,Kappa=0.611)。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液基薄层细胞学(Thin-Prep-liquid-based cytology test,TCT)筛查宫颈病变的准确性。方法对511例TCT检查标本采用TBS(the bethesda system)诊断系统进行诊断,并对所有病人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分析TCT检查结果与病理活检的符合率。结果TCT LSIL以上阳性率为74.36%(380/511),活检阳性率为61.64%(315/511),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CT筛查中LSIL及炎症与宫颈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为65.14%(114/175);HSIL及癌变与宫颈活检的诊断符合率为66.67%(146/219),两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CT是筛查宫颈病变较准确的首选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张文 《中国当代医药》2013,(14):118-11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的空芯针组织学穿刺活检(core neddle biopsy,CNB)在乳腺肿块术前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98例乳腺肿块患者,采用空芯针穿刺活检获取组织条行石蜡切片病理诊断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比CNB与手术切除肿垛(EP)病理活检的诊断符合率。结果198例乳腺疾病患者经CNB诊断为恶性157例,良性41例,CNB与手术切除组织病理学活检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98.9%.CNB病理诊断的良性乳腺肿块符合率为95.1%,恶性肿瘤符合率为100.0%。结论超声引导下乳腺空芯针穿刺活检是一种操作简单、快速、安全并具重复性的术前诊断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存手术前确定肿块的病理性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螺旋CT三期扫描对胃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病理证实为胃癌的临床患者51例。在术前对其进行螺旋CT三期扫描,展开TNM分期,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组51例患者CT病灶检出率为100.00%,其中T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72.55%,N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52.94%,M分期与病理分期符合率为90.20%。结论胃癌患者术前行螺旋CT三期扫描对于术前分期、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值得临床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内镜下胃黏膜形态改变与肠上皮化生的关系。方法对2008~2012年在本院进行内镜检查的5282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肠上皮化生与胃黏膜形态的关系。结果胃镜下不同黏膜形态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上皮化生在黏膜粗糙、溃疡、小结节(〈5mm)顶端伴糜烂或溃疡三种黏膜形态下内镜检出率较高,均超过50%。结论胃镜下黏膜形态与肠上皮化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内镜医师可根据黏膜形态变化在相应部位取材,以增强肠上皮化生的内镜检出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胃黏膜异位(heterotopic gastric mucosa,HGM)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对2011—2013年于我院行胃镜检查提示并经病理确诊的HGM 64例的临床、内镜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HGM检出率为0.57%,男女比为2.37∶1,年龄(49.83±12.79)岁。食管HGM 32例内窥镜下均可见圆形或椭圆形橘红色区域,与周围食管鳞状上皮分界清晰;幽门螺杆菌(Hp)感染6例(18.8%)。十二指肠HGM 32例全部位于十二指肠球部,镜下可表现为单发类圆形基底部无蒂的息肉样隆起;Hp感染1例(3.1%)。根据是否存在胃腺体分为1和2型,1型较多见,其中食管HGM中1型25例(78.1%),十二指肠HGM中1型23例(71.9%)。食管HGM和十二指肠HGM中均有1例2型患者出现肠上皮化生。结论 HGM检出率较低,临床行内镜检查时要足够重视,对可疑部位应行病理活检明确其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