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护理人员与工作环境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侠  牛雅君  李冬梅  张淑红  石荣光 《河北医药》2011,33(15):2389-2391
职业倦怠(jobburnout)又称“工作倦怠”、“工作耗竭”、“职业枯竭”,即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由于长期遭受情绪和人际关系紧张源而产生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倾向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等症状。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质的改革,医院在市场经济下管理理念的改革,护理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护理人员长期处于高强度高风险的工作环境中,一旦压力源与压力应对能力出现不平衡,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Job Burnout)。护理职业倦怠不仅降低了护理工作质量,威胁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也严重的影响着整个护理队伍的稳定。自从提出职业倦怠的概念后,国内外关于护士职业倦怠的相关研究从未停止。本文仅对职业倦怠的概念、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干预对策的研究进行了如下综述,希望能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职业倦怠感是指个体在职业过程中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而个体需要又得不到关注而导致的一种疲惫不堪的负性情绪状态,如长期的情感耗竭、身体疲劳、工作成就感降低[1].相关研究显示医生执业群体的职业倦怠感高于其他群体[2].而高标准的工作要求、高强度的工作量、特有的工作环境等使ICU护士具有较高的职业风险[3].领悟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对社会支持的期望和评价,是对可能获得社会支持的信念,关于领悟社会支持的已有研究显示,良好的社会领悟能力可以缓解负性情绪[4].本研究拟通过问卷调查了解ICU护士的职业倦怠感现状以及与职业风险、领悟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为提高ICU护士的心理健康以及职业稳定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快节奏与剧烈竞争的现代社会中,高心理负荷的主要表现为过分紧张、焦虑不安以及心情抑郁等情绪障碍[1];手术室护士由于其工作环境和职业的特殊性,长期处于这种紧急应激状态,更易导致烦躁、易怒、倦怠、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及心理健康问题,如果这种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调节,可诱发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并对其预后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职业压力对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影响的原因分析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压力也称职业紧张,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某项职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威胁。在多种职业从业人员中医护人员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承受的职业压力排在首位[1]。由于手术室护士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以及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压力更加突出。职业压力不仅会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影响医疗工作质量,进而影响到患者的利益和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压力过大尤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引起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产生身心疾病,因此重视医护人员的职业压力管理应当作为医院管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6.
工作倦怠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1974年Frue—denbenger首先提出了“倦怠”一词。工作倦怠也称职业倦怠,是指个体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之下逐渐形成的一种综合征,包括情绪疲惫、去人性化及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Maslach认为情绪疲惫最容易在工作情境中出现,当工作对个体的能力、资源以及精力过度要求时,将导致个体感到有一种精疲力竭、情绪资源耗尽的感觉,且伴随着挫折、紧张等,这些将导致个体在心理上认为无法专心于工作。去人性化的特征是服务主体将其服务对象“物化”,以对待物的态度对待交往中的人。  相似文献   

7.
<正>职业倦怠是对长期慢性情绪和人际压力的一种反应,特别容易发生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中[1]。精神科护士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主要面对的是精神病患者,工作总是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期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和心理压力,极易产生职业倦怠[2]。有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3]。本研究旨在探讨精神科护士社会支持的现状及其与职业倦怠的相关性,为改善精神科护士  相似文献   

8.
医生职业压力管理探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职业压力也称职业紧张,是指工作人员在从事某项职业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紧张或威胁[1].压力过大尤其长期处于压力状态会引起人体过度的情绪紧张产生身心疾病.在美国超过三分之二的办公人员曾患与职业压力相关的疾病导致每年额外支出2000~3000亿美元;据我国业内人士初步估计每年因职业压力给企业带来的损失至少有上亿元.……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上海某三甲医院医务人员为研究对象,调查该院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现状,分析影响职业倦怠的因素、探讨缓解职业倦怠的措施.方法 :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采取非参数检验、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医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倦怠集中于中度倦怠水平.人口变量中,年龄、工龄、职称、性别、户籍对职业倦怠各维度有着不同的影响;压力源因素中,组织管理、职业兴趣、医患关系、人际关系对职业倦怠各维度有着不同的影响.结论 :根据相关影响因素,本文提出加强社会支持、降低工作负荷、优化管理体系、调节医患关系、完善职业发展规划等相关措施,以缓解医务人员职业倦怠,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0.
背景:临床研究协调员(CRC)作为临床试验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专业能力及工作态度影响临床试验的质量.然而,由于工作环境、行业定位、工作形式等多种因素导致CRC职业团体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目的:通过对不同类别的CRC从业人群的职业倦怠比例及倦怠产生原因进行研究,为CRC管理提供可参考性依据,保障现场管理组织(SM...  相似文献   

11.
高建清  朱文珍 《河北医药》2012,34(13):2040-2041
职业倦怠是一种长期性心理反应,主要由于来自工作上持续不断的各种压力自身不能有效应对而产生的.也指个体用冷漠消极的工作态度来对待自身工作,从而降低工作效率和成就感.职业倦怠的主要特点是个体对待工作中需要应对的服务对象表现出冷漠和不负责任、对待工作无热情以及各种身体和心理上的负面症状,如疲劳、抑郁等[1].职业倦怠较多发生在如医护人员、教师、司法人员等职业,而在工作中能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支持,尤其是来自工作领导和同事之间对待自身工作肯定的护士则较少产生职业倦怠现象.护士职业是服务行业的特殊群体,日常工作量大,由于工作需要经常进行无序倒班,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护士执业倦怠问题直接影响医疗服务的质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2.
护士职业倦怠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职业倦怠又称过度疲劳综合征,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下所出现的躯体、情感、认知的综合衰竭状态。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对不同职业群体的职业倦怠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工作应激是导致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1],职业倦怠在护士身  相似文献   

13.
沈迪文  张宁 《安徽医药》2015,36(8):1022-1026
目的 了解临床外科医师职业倦怠的总体现状。方法 依据随机抽样原则,采用工作倦怠问卷中国版量表对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个地区不同省市的9家医院602名临床外科医师进行职业倦怠调查及分析。结果 外科医师中有33.89%(204/602)轻度倦怠,32.06%(193/602)中度倦怠,5.48%(33/602)重度倦怠;各维度,27.41%(165/602)情感耗竭,45.18%(272/602)人格解体,41.86%(252/602)成就感降低。外科医师的职业倦怠在性别、年龄、职称、工作年限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地区、婚姻、学历、医院等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外科医师的总体职业倦怠情况严重,防治工作应关注高学历、三级医院及离婚、丧偶的单身外科医师,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外科医师特点制定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14.
李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3,(34):290-290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职业倦怠对工作效率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方法选取120名护理人员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调查其职业倦怠程度,比较不同职业倦怠程度对工作效率的影响。结果120名护理人员中,高度倦怠40人,中度倦怠39人,低度倦怠41人;低度倦怠的护理质量(97.32±6.78)、患者满意度(95.24±7.32)、护士满意度(92.15±8.25)明显高于中度倦怠组和高度倦怠组,护理缺陷(2.12±0.85)明显低于中度倦怠和高度倦怠纽。结论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与护理工作效率呈相关性,各级政府应尽早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5.
职业倦怠是指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领域中,个体的一种情感耗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的症状。表现为疲惫不堪,精力丧失,对服务对象冷淡、过度疏远、个体的胜任感和成就感下降。倦怠具有消极性,与生理和心里健康有关,包括抑郁、易激惹、焦虑、失眠、猜疑、烦躁不安、头痛、食欲不佳和心脏功能、胃肠功能紊乱。倦怠还影响个体的工作,如工作满意度降低、效率下降、缺勤、离职、医疗事故和个人意外的发生率增加,并可能激化个体的各种危机,导致冲动行为、互患冲突、同事冲突、婚姻及家庭冲突。由于护士是一种典型的以人为服务对象的职业,护士超负荷的工作,人们对卫生高风险、不可预见性行业的不理解。护士承担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因此,护士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尤其年轻护士,由一个家庭、社会的宠儿,变成服务者;由自我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心里产生巨大的落差,易发生职业倦怠。造成护士职业倦怠的因素是综合的,为了确保医院护理各种积极发展,正确认识护士职业倦怠,保障年轻护士的身心健康,是管理者倍加关注的问题。1影响因素1.1心理因素1.1.1个性特征人格特征是职业倦怠一个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在同一个工作环境中,管理者相同、教育和经验背景相同的个体...  相似文献   

16.
<正>职业倦怠是指在长期的工作压力下,个体得不到有效的缓解而产生的一种生理、心理的疲惫和人格分离综合征,是一种与工作情境相关的反应,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1]。临床护士由于其职业的特殊性,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2]。职业倦怠的发生不仅影响护士对临床的工作热情、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也成  相似文献   

17.
医务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务工作者职业倦怠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干预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寻找有效办法,同时探索在医学生中进行职业倦怠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自制问卷调查表,选择不同级别医院进行人员的随机调查。结果:353份有效问卷分析结果表明,医务人员发生职业倦怠和倦怠倾向的比例较高,达到62.32%。其中,医院等级越高,倦怠发生率越高;护理专业倦怠率高于医院内其他专业;工作年限在5~15年人员发生倦怠率高于其他人群;已婚者更易发生职业倦怠;不同职称人员倦怠发生率相似;男女性别出现倦怠的概率一致;不同性格人员发生职业倦怠的比例无统计差异。结论:医务工作者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并且倦怠率与医院等级正相关,护士、5~15工龄者和已婚人员为倦怠的高发群体。医疗机构应建立人文关怀体系,在医务人员群体中实施健康干预,在医学生教育中增加职业倦怠相关知识,引导个体正确评价自我,提高医务人员抗倦怠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全科规范化培训的住院医师(住培医师)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的现状,分析人口社会学因素和职业倦怠对全科住培医师离职意愿的影响.方法:2017年,采用完全随机抽样法在全国10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中抽取135名全科住培医师进行职业倦怠和离职意愿问卷调研.结果:135名住培医师的离职意愿总分为(18.07±4.120)分,其中62人(45.92%)离职意愿很高或较高;职业倦怠3个分维度得分依次为情绪枯竭(17.76±6.188)分,去人格化(7.02±3.835)分和个人成就感(26.77±8.098)分.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有工作经历和已规培时间长的住培医师离职意愿总分高于无工作经历和规培时间较短者(P<0.05).离职意愿与情绪枯竭(r=0.393)和去人格化(r=0.310)呈显著正相关(P<0.01).分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在与离职意愿总分相关的因素中,工作经历与已规培时间的效应显著;引入职业倦怠的3个分维度后,工作经历和已规培时间对离职意愿总分的预测效益仍显著.在控制人口统计学变量后,情绪枯竭对离职意愿总分所解释的方差变异量为0.130(P<0.001).结论:中国全科住培医师的离职意愿相对较高,且随工作年限增长而升高,职业倦怠对全科住培医师的离职意愿有显著预测作用.建议从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社会层面三管齐下,提高全科住培医师的职业认同感,从而预防其职业倦怠,降低离职意愿.  相似文献   

19.
<正>职业倦怠也称之为工作疲溃感、工作倦怠和职业性疲溃等,是指在长期压力环境进行工作,可使工作人员个体产生生理和心理的疲惫,导致工作热情和工作能力明显下降[1]。儿科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科室,职业倦怠不仅可使儿科护理质量下降,甚至造成儿科护理人员大量流失,影响儿科护理队伍的稳定性。而对于护理人员特别儿科护理人员的薪酬和成就感均较低,迫切的需要一种综合激励模式来改变儿科护理人员的职业倦怠,从而提高护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医院药师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人口统计学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修订版马氏量表(MBI-HSS)及一般情况调查表对732名医院药师进行调查,运用SPSS19.0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t检验和方差分析。结果: 在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上被试者处于中等倦怠水平,个人成就感维度处于高度倦怠水平。30岁以下组去人性化和低成就感程度高,大专组职业倦怠程度相较于其他学历更高,初级职称成就感最低,月收入低于4 000元组情绪耗竭程度最高,在门诊工作人员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程度最高。结论: 医院药师群体存在较高的职业倦怠,同时受从业时间、教育程度、职称、月收入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