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和窦重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概述脑膜瘤是一种常见颅内良性肿瘤,仅次于胶质瘤,居颅内肿瘤的第二位。脑膜瘤源于颅内蛛网膜颗粒,极少数发生于硬膜和软脑膜。脑膜瘤可在颅内任何部位发生,其中矢状窦旁脑膜瘤占首位。由于矢状窦旁脑膜瘤起源于窦旁蛛网膜粒,肿瘤发生时容易侵犯窦壁和窦腔[1][2],因此,它的全切除技术难度较高,全切除时应包括肿瘤侵犯的静脉窦、硬脑膜及颅骨的根治。  相似文献   

2.
脑膜瘤是颅内常见的良性肿瘤,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概念最初由Cushing于1922年提出,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源于大脑凸面硬膜的肿瘤累及上矢状窦壁窦腔,约占脑膜瘤的17%~20%[1],发病率仅次于大脑凸面脑膜瘤。由于肿瘤血供丰富,肿瘤多位于矢状窦壁,压迫矢状窦使其部分或完全闭塞,  相似文献   

3.
脑膜瘤是中枢系统最常见的肿瘤之一,矢状窦旁又是脑膜瘤的好发部位之一,约占脑膜瘤的17%~20%[1]。矢状窦旁脑膜瘤供血丰富,由颈内、颈外动脉双重供血,与矢状窦、大脑皮层静脉和大脑重要功能区关系密切,手术全切难度大,复发率较高[2]。自2007年1月-2013年12月,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35例,均采取显微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切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63例行矢状窦旁脑膜瘤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观察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根据Sinpson切除分级标准,矢状窦旁脑膜瘤Ⅰ级切除37例,约占58.73%,明显高于Ⅱ级、Ⅲ级切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1),矢状窦旁脑膜瘤多为良性,病理组织学分型以内皮型多见,矢状窦旁脑膜瘤手术切除疗效显著。结论显微神经外肿瘤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前1/3窦旁脑膜瘤与大脑上静脉的关系。方法通过手术及全脑血管造影记录上矢状窦前1/3大脑上静脉外侧群的数目。结果大脑上静脉数目与窦旁脑膜瘤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数目越少,发生脑膜瘤的可能性越大。结论大脑上静脉数目减少,可能是窦旁脑膜瘤的发生因素,也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体会。方法 15例患者,显微镜下切除上矢状窦旁脑膜瘤,合理处理受累矢状窦。结果 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肢体偏瘫较术前加重2例,经治疗后肢体活动均恢复正常。随访0.6~3年,3例复发。结论上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7.
矢状窦旁大脑镰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矢状窦,大脑镰旁并充满矢状窦角的脑膜瘤,肿瘤常隐藏于脑组织下方,有时向双侧生长,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由于该肿瘤起源部位特殊,术中既要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和大脑镰,又要保护好中央沟静脉及中央区脑组织,增加了手术全切肿瘤的难度。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窦镰旁脑膜瘤2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正>矢状窦旁脑膜瘤约占脑膜瘤总数的17%~20%,其基底位于矢状窦壁,瘤体突向大脑半球并侵及矢状窦壁、窦腔,切除时可能引起难以控制的大出血,手术根治颇为困难。从1998~2006年,本院共收治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共9例,均行肿瘤全切术,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21例上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体会,认为头颅CT及脑血管造影可提供肿瘤部位及了解肿瘤的供血和静脉回流的资料。  相似文献   

10.
矢状窦旁脑膜瘤是指肿瘤基底附着在上矢状窦窦壁邻近的硬脑膜及大脑镰处,约占颅内脑膜瘤的17%-20%[1].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4月~2011年4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24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一般情况、显微镜下手术方法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simpson脑膜瘤切除分级标准判定疗效,Ⅰ级切除10例(41.67%),Ⅱ级切除12例(50%),行上矢状窦上1/3结扎切断肿瘤2例(8.33%),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显微镜下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2.
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四成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8):1291-1292
目的探讨常规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40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行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对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手术治疗后,肿瘤缩小17例,无变化20例.增大3例;常规手术治疗对瘤体小的患者效果更明显。结论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谢代全  郭亮  匡萃文  萧晓洪 《江西医药》2012,47(11):968-969
目的 总结矢状窦旁脑膜瘤外科手术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5例均为Hoessly Ⅰ、Ⅱ型,全部达到Simpsone Ⅰ-Ⅱ级切除,无死亡病例,术后均恢复正常工作,癫痫3例口服药物可控制,随访预后良好.结论 应充分利用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阳性体征分析,选择合适的手术路径全切肿瘤,术中应注意脑功能区及重要血管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治疗(附39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39例经手术治疗的矢状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该病的诊断、手术方法、受累矢状窦的处理及对无法全切除之残瘤的补充治疗。结果 本组39例无1例死亡。随访34例,其中3例分别于手术后1年、1.5年、2年复发,均为无法全切除而术后又未行补充治疗者;其余31例随访9个月~11年,未发现复发。结论 矢状窦旁脑膜瘤应尽可能行肿瘤全切除手术,术后辅以放疗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矢状窦、镰旁脑膜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全切除11例(Simpson Ⅰ、Ⅱ级),次全切除2例(SimpsonⅢ、Ⅳ级),无死亡病例.结论 良好的手术暴露、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保护并妥善处理好上矢状窦和避免脑皮质损伤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显微手术切除镰窦旁脑膜瘤回顾分析,总结手术治疗经验,提高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手术效果,改进手术方法、技巧及术后辅助治疗措施。方法对显微手术治疗21例镰窦旁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结果手术全切除肿瘤21例,按脑膜瘤切除Sinpson分级法:Ⅰ级切除者15例(71.43%),Ⅱ级切除者5例(23.81%),Ⅲ级切除者1例(4.76%)。术后随访1~2年,患者生活自理,均未复发。结论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矢状窦旁脑膜瘤,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减少脑重要功能区的损伤,减少并发症,术后辅助治疗可改善神经功能,减少肿瘤复发,提高患者术后生存质量。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镰窦旁脑膜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矢状窦旁脑膜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对本院2005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36例矢状窦旁脑膜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显微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按Simp-son切除分级标准Ⅰ级切除22例(61.1%),Ⅱ级切除12例(33.3%),Ⅲ级切除2例(5.6%),术后随访6~24个月,SimpsonⅢ级切除者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恢复良好,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应用显微手术,保护引流静脉,正确处理矢状窦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矢状窦旁脑膜瘤和大脑镰旁脑膜瘤分别约占全部脑膜瘤的18%和7.1%左右,肿瘤生长缓慢,早期常缺乏神经系统局灶症状,只有当肿瘤体积较大时,患者才出现颅内压升高或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由于肿瘤血供丰富,部分颅内外动脉双重供血,所以术前有效的处理供血动脉,术中妥善保护矢状窦,中央静脉及皮层引静脉,以及术后病情的观察和护理,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病残率的关键。现将我科自1976年以来收治的236例矢状窦和大脑镰旁脑膜瘤患者的护理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军良 《河北医药》2007,29(11):1234-1235
上矢状窦是颅内静脉窦损伤的最常见部位.上矢状窦损伤手术既要解决出血,又要考虑静脉回流.我院自1994年至2006年共收治外伤性上矢状窦损伤14例,手术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手术治疗矢状窦旁脑膜瘤的经验。方法患者均施行显微镜下切除肿瘤,合理地处理受累矢状窦。结果 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肢体偏瘫较术前加重5例,经治疗后均于3个月内,肢体活动恢复正常。随访0.6~3年,3例复发。结论矢状窦旁脑膜瘤采用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效果良好,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