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Epstein-Barr病毒(EBV)为疱疹病毒科嗜淋巴细胞病毒属,在全球范围内引起感染。感染后常终生携带,并建立潜伏感染状态。EBV感染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鼻咽癌、儿童淋巴瘤、霍奇金病、艾滋病相关淋巴瘤等发生有密切相关[1]。被列为可能致癌的人类肿瘤病毒之一,其中广东省为高发地区之一[2]。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等,但确诊需找到EBV DNA和其表达产物(RNA或  相似文献   

2.
Epstein-Barr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最初是由Epstein和Barr从非洲Burkitt淋巴瘤培养中发现的,属人疱疹病毒4型,是一种癌基因DNA病毒。EBV在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世界上大多数人在幼儿期就可感染EBV,并终身携带。血清学、流行病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EBV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包括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urkitt淋巴瘤(BL)、鼻咽癌(NPC)、霍奇金病(HD)等,  相似文献   

3.
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福明  李凡 《医学综述》2004,10(5):298-299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嗜人类淋巴细胞的DNA疱疹病毒,EBV在正常人群中感染非常普遍,约90%以上的成人血清EBV抗体阳性。国内外众多研究结果表明,EBV与多种人类肿瘤有关,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鼻咽癌等疾病;其中Burkitt’s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密切相关性已被公认;EBV与霍奇金淋巴瘤及T、B细胞淋巴瘤均有  相似文献   

4.
<正>自1964年Epstein和Bar等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细胞培养物中发现命名为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的新型疱疹病毒至今,全球约有95%的成人存在EBV潜伏感染。我国的EBV感染也非常普遍,3岁左右的儿童EBV抗体阳性率高达90%以上[1]。EBV是一种人类重要的肿瘤相关病毒,与鼻咽癌、淋巴瘤、胃癌、移植后淋巴增生症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儿童中非肿瘤性EBV感染  相似文献   

5.
1964年Epstein、Barr和Achong在Burkitt淋巴瘤细胞系观察到病毒颗粒,命名为Epstein—Barr病毒(EBV)。EB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又名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herpesvirus4,HHV-4)。在全球成年人口中大约有98%携带此病毒,其感染常常无症状或者不发病^[1]。人是其唯一宿主,感染后长期潜伏可引起鼻咽癌(NP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伯基特淋巴瘤(Burkitt lymphoma,BL)、霍奇金病、T细胞淋巴瘤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把研究重点转移到EBV感染与其他肿瘤之间的相关性,如研究EBV与胃癌、乳腺癌、肝细胞癌、平滑肌肿瘤等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EB病毒潜伏膜蛋白对鼻咽上皮细胞生物学表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是一种全球性分布、人群感染率颇高的具有致瘤潜能的DNA疱疹病毒,90%以上的人群建立了EBV终生潜伏状态感染。目前的研究发现其致瘤谱越来越广,除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相关外,还与某些恶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霍奇金病,某些T、B细胞源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如血管中心性淋巴瘤、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Lennert淋巴瘤、器官移植后及免疫缺陷者淋巴瘤等)、鼻咽癌、乳腺癌、胃癌、肺癌、喉癌、宫颈癌等恶性肿瘤相关。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EBV)感染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机体免疫关系密切。EBV感染机体后,以B淋巴细胞为主要靶细胞和主要潜伏感染场所,通过潜伏性感染和裂解性感染的转换实现对宿主的终身潜伏感染,此过程主要涉及机体对病毒的免疫应答以及病毒的免疫逃逸,其中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在IM发病、B淋巴细胞增殖的控制以及EBV清除方面的作用显著。EBV感染后IM患者的预后和转归存在差异,存在发展为肿瘤性疾病的可能,与机体免疫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BER1/2、LMP—1在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酶连接法(SP法)检测CD45RO、CD3e、CD20、TIA—1、粒酶B确定肿瘤细胞免疫表型,原住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方法检测EB病毒(EBV)编码的RNA(EBER1/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BV潜伏膜蛋白(LMP—1)。结果29例鼻腔NHL中,CD45RO阳性29例(100.00%),CD3e、TIA—1、粒酶B阳性19例(65.56%)CD20全部阴性;EBER1/2阳性率为79.62%(23/29),LMP—1阳性率为48.28%(14/29)。结论EBV与鼻腔NHL密切相关,EB病毒在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EBER1/2原住杂交检测及LMP-1免疫组化检测可作为鼻腔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学诊断的辅助依据。  相似文献   

9.
EB病毒与淋巴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淋巴瘤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病因比较复杂,可能与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电离辐射和基因突变有关。Epstein—Barr病毒(EBV)已确定是引起人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并与人类恶性肿瘤,如鼻咽癌、淋巴瘤、霍奇金病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Burkitt淋巴瘤和鼻咽癌的密切相关性已被公认。现就淋巴瘤与EBV关系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免疫表型及其与EB病毒(EBV)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57例鼻腔鼻窦部NHL标本.进行免疫组化、EB病毒原位杂交及PCR检测.结果 57例中44例为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其中大部分为NK细胞肿瘤(EBV /CD56 ),少数为细胞毒细胞亚型(EBV /CD56-).B细胞淋巴瘤11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仅见2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结论 虽然鼻腔鼻窦和鼻咽同属上呼吸消化道,但鼻腔鼻窦部NHL以鼻型NK/T淋巴瘤最多见;鼻咽部则以成熟B细胞淋巴瘤占多数.鼻型NK/T细胞淋巴瘤可分为两种亚型:即NK细胞来源和细胞毒性T细胞表型.B细胞淋巴瘤中仅有2例Burkitt淋巴瘤及1例髓外浆细胞淋巴瘤呈EBV感染,T细胞淋巴瘤未发现EBV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