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治疗方法针刺是以传统的中医理论及各家学说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的有关论述,根据中风的基本病理改变为脑(元神之府)的神窍闭为主的观点,以“醒神开窍”为主,“疏通经络,滋养肝”为辅的治疗原则,进行体针、头针与耳针等的治疗,以改善大脑生理功能,达到醒脑开窍,通利咽窍的效  相似文献   

2.
张智龙教授临证多年,精研经典,学验俱丰,擅用经方治疗急重症,疗效显著。文章介绍了张智龙教授运用调神止痛针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痛的临床经验。导师认为痛证因神机失用,神不导气,气滞血瘀而为痛,治法重在调其心神,以神导气,令气易行,气行痛止,以"调神为主为先,通经为辅为用"为治疗痛证的基本原则,选水沟、内关及耳穴神门为基础方,辨证施治,精穴疏针,临证常收桴鼓之效。  相似文献   

3.
九针其名首见于《内经》,九种针具,形殊功异,乃集众医家心智、纳百家之长而成,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灵枢·官针》《灵枢·九针十二原》和《灵枢·九针论》等篇中都详细记载了九针的大小形状及用途。师怀堂先生创制新九针、精于临床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了独特的新九针学术思想体系。师老认为要提高针灸疗效,扩大针灸治病范围,必须进行针具的改革。师老更是将新九针各种针具的治疗作用发挥到极致,毫针长于调气调神,气调神怡方能祛邪外出;火针温阳通痹,祛风寒湿;锋钩针刺血泻热,松筋活络;长针通关过节,一针透多穴;员利针针身粗大治痼疾;磁圆梅针磁针结合,疏通经脉,通则不痛;针定位点穴,九针之使;埋线针以线代针,效集多法,祛顽疗痼。  相似文献   

4.
总结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痉挛性斜颈的诊治思路和临证运用经验。庄礼兴教授认为痉挛性斜颈多因长期高强度伏案工作或精神压力大,加之外受风寒之邪,闭阻经脉,颈部失养,精血无法上供于脑,供养脑神之源不足,导致神机不宁,神气妄乱,经脉拘挛闭塞而发病。提出采用调神针法治疗痉挛性斜颈。主穴选用突出以神论治,常取印堂、神庭、百会、四神针、神门、三阴交等,诸穴皆有"调神"效果,配合使用可使脏腑阴阳平衡,神机畅达。在选取调神针法主穴的基础上,庄礼兴教授所选配穴以局部取穴为主,常取颈夹脊、风池、天柱等,诸穴共奏安神定志、柔筋缓急之效。  相似文献   

5.
对168例雌性大鼠行高频电针刺激,以辐射热甩属法为测痛指标,观察电针镇痛效果。结果表明:大鼠的电针镇痛效果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可分为优针效及劣针效大鼠两群,并且其针效至少在两天之内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6.
广德张氏芒针发源自皖南山区,其学术渊源可追溯到《黄帝内经》中的“长针”,后流行于皖南广德一带,学术流派的发起人是民国时代的医家张明俊。张维年少随伯父张明俊习得医术,“循经透刺”针法最早由张维提出,将稀世芒针的15组穴位发展到150余组,初步提出“循经透刺”的针法及学术思想。广德张氏芒针流派主张“循经透刺”法,运用芒针节律进针、一针多穴、气达病所、捻转得气、补虚泻实,临床常用芒针透刺天突以达通任利咽之效,透刺督脉以取其醒神开窍之功。  相似文献   

7.
皮膚電刺療法是在刺激神經療法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1958年9月我科的前身——針灸科学习並開展了刺激神經療法,在治療過程中,我們發現刺激神經療法對某些疾病取得了肯定的療效,但也發現它對一部分病人的療效並不顯著。為了提高療效,在這一部分病人中我們採用了以平流電刺激來代替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针前准备、进针、候气、辨气补泻、引导气至病所、针后调神等六方面阐述了针刺中治神的内容,说明了治神在针刺治疗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浙派针灸特殊针刺手法—金氏缠针的手法特点和临床经验。[方法]追思传承,弘扬发展,从理法术等方面,分析缠针的理论基础以及金老的针刺心法,并从缠针手法特点、主治病症、临床应用、病案举隅等方面探析金氏针灸缠针的临床经验。[结果]金老沿袭经典又独出心裁,结合长期临床经验,奠定缠针"三法合一,气至则效"的理论基础,重视诊治过程中"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的思想,提出"松筋解结"是治疗关键,丰富了经筋病的治疗方法。笔者以缠针治疗经筋病、缓解肩背疼痛一案,试阐明金氏缠针舒筋通络、缓急止痛、调畅气血的特点,为众多疾病的诊治提供新思路。[结论]浙派金氏缠针手法轻巧,运用简便,疗效显著,在经筋病中应用广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总结庄礼兴教授运用调神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的诊治思路和临床经验。庄礼兴教授认为中风后抑郁病位在脑,往往因中风后,气机逆乱,痰瘀内生,留于脑窍心神,使脑神失所养、神失所藏而发病;治疗时突出"神"的主导地位,将调理神志的优选穴位组合为固定穴组,取四神针、智三针、印堂、神门、三阴交等穴,同时配合电针刺激及临证加减来调节患者的整体神志功能,从而达到从神导气、气行郁止之效。其临床经验对于中风后抑郁的针刺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林咸明教授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诊治思路及临床经验,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跟诊,收集、分析林师针药结合治失眠的验案,从“针刺调神为先”“谴方调体为本”两个方面介绍其针药结合治疗失眠的临床思路及经验,并举验案一则加以佐证。[结果] 林师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为邪气扰神,神乱不寐;五脏虚损,神失所养。临床治疗中,林师倡导“针刺调神为先,遣方调体为本”,常使用其独创的调神针法调脑神、安五脏之神,使神安则寐;并重视使用经方“方-病-人”的诊疗思维选方用药,调整患者体质,使神无邪扰、神有所养,临床疗效突出。病案中患者因邪气扰神,神乱不寐,辨其体质为大柴胡汤体质,针刺以调神针法随证配穴安神祛邪;选用大柴胡汤加减,调体固本,针药同施,诸症悉除。[结论] 林师临床治疗失眠重视“神、体”同调,运用调神针法调神安眠,中医经方调体固本,临床疗效突出,其经验可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新安医家吴崑《针方六集》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针方六集》中的神照集、开蒙集、尊经集、旁通集、纷署集、兼罗集进行分析.结果:神照集考证了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的循行以及这些经脉上腧穴的定位,并记载了《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标幽赋》等刺灸法.开蒙集对窦汉卿《标幽赋》进行全新的注解,并阐述八法针方、子午流注以及十二经脉补母泻子法.其中对《标幽赋》的注释体现了吴崑独特的针灸学术思想.吴崑触类旁通,通过药理来阐释针理,以达到“以药明针”之效.《针方六集》对诸多针灸医籍都进行了评议,并取长补短.其中富有代表性的就是修订《金针赋》.在兼罗集中,吴崑还详加介绍了治疗骨蒸劳热,可灸患门四花六穴,并详细记载了具体的取穴方法;以及《千金方》取膏肓腧穴法和隔蒜灸痈毒法.结论:《针方六集》是吴崑在针灸学术方面的重要贡献,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168例雌性大鼠行高频电针刺激,以辐射热甩尾法为侧痛指标,观察电针镇痛效应,结果表明,大鼠的电针镇痛效果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性,用聚类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可分为优针效及劣针大鼠两样,并且其针效至少在两天之内保持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针药并治癫痫54例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癫痫病因多为风、痰、火闭阻窍络所致。辨证分型有大发作与小发作之分,大发作又分实证与虚证,以僵仆抽搐为主症,小发作多属儿童,为一时性意识丧失,而无抽搐。本病采用针药同治,针刺以大椎、腰奇为主穴,2穴均属督脉。督脉“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入脑”。故针之有通脑醒神的作用。药用定痫散,有熄风涤痰,镇心安神,定痉之效。共治54例,总有效率达98.2%。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武当神效桂枝汤配合中药熏洗在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58例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采用武当神效桂枝汤配合中药熏洗及腕关节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结果:根据Dienst功能评定标准,对58例患者受伤腕关节进行功能评定,优良率为94.8%。结论:武当神效桂枝汤配合中药熏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临床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6.
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目前针药结合治疗本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综述近年来针药结合治疗脑卒中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文献,以期对本病未来的临床工作有些许启发。目前以针药结合为主治疗本病的方法包括毫针结合内服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药穴位离子导入以及毫针与中药以其他形式的结合,包括中药药棒、药枕、中药点舌、氧驱雾化吸入、灌肠等。针药结合治疗本病具有同效相须、异效互补、反效制约的治疗特点,也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四神针"、"定神针"是靳三针疗法中用于治神的两个重要穴组。治神在针灸治疗中有着重要意义,直接影响着针灸治疗的效果。针灸治疗,其实质就是通过作用于经络,调整病态之神,使患者恢复"阴平阳秘"的状态。治神,要求在整个针灸治疗过程中医生"一其神"、患者"调其神"。医生"一其神"既包括对医者医德医风的要求,又包括对辨证选穴的经验、进针行针手法的技术要求。患者"调其神"指患者宜安定情绪,摒除杂念,集中精神体会针感。治神之穴"四神针"、"定神针",主要分布于督脉、膀胱经及胆经上,在临床辨证取穴的基础上配合使用,能使患者神气散者聚、失者复、亢者平而抑者扬,具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从《黄帝内经》关于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出发,从针刺与神、神与正气、正气与免疫等方面探讨了针刺取效的机理:从中医角度看,针刺疗法通过激发人体正气,正气奋起抗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从现代医学角度看,针刺疗法通过刺激人体,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达到治疗效果。不论是激发人体正气还是提高免疫功能,二者均强调人体内在因素在针刺治疗中的关键作用。由此,为中医针刺疗法的现代机理研究提供新思路:正气与免疫,二者可以成为针刺研究的中西医桥梁。  相似文献   

19.
《内经》认为得气与治神是上工所应具备的针灸精技,亦是针灸取得疗效的两大关键因素。针刺最终获效的关键是气调而神治。得气与治神两者在针刺的整个过程中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共同决定了针刺的疗效,即进针前医者定神以察患者之气机;进针时医者聚神调节自身气机并嘱患者守神以候气;进针后医者守神察气,施补泻使谷气至以调患者之神。  相似文献   

2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亦为身心同病。其核心发病机制为"脑-肠轴"功能紊乱和脑肠互动异常,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中医病机为脾胃气机失调,神明之枢失衡,腑气失于通降。庄礼兴教授提出本病应心、脑、肠同调,首重调神,常取调神穴组四神针、神庭、本神、印堂、神门、三阴交、内关、足三里,配以合谷、太冲、申脉、照海等穴位,结合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采用传统针刺导气同精法,形神、气血、阴阳并调,共奏安神定志、调畅气机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