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及特点.方法:选择已矫治完成伴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错(牙合)畸形患者23例,根据上颌侧切牙先天缺失的数目、错(牙合)类型、矫治方法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价,对其中两组拔牙设计模式进行重点探讨.第一组:7例,缺1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和上颌非缺牙侧拔除1颗第一双尖牙;第二组:6例,缺2颗上颌侧切牙,下颌拔除两颗第一双尖牙或两颗第二双尖牙.将两组患者的模型进行Bolton指数测量分析,计算时将上颌侧切牙缺失侧的第一双尖牙纳入前牙量范畴,全牙比按减去先天缺牙和拔牙后的牙量计算,将两组模式的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两组全牙比为(87.68±1.0~87.41±1.01)%,前牙比为(76.6±2.24~75.24±0.87)%,前牙不调量在0.7±0.66~1.3±0.56 mm之间.两组Bolton指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先天缺1颗上颌侧切牙若上下颌均需拔牙者,拔除上颌非缺牙侧的第一双尖牙或侧切牙对Bolton指数影响均不大;上颌侧切牙变异时选择拔除变异的上颌侧切牙保留同侧的第一双尖牙,避免Bolton指数不调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作者用平面有限单元法,对下颌第一磨牙缺失的固定桥进行七种垂直向和两种斜向受载的基牙牙槽骨的应力分布进行了研究,得出定量分析的结果,并绘出牙周组织应力值的曲线图。作者认为:①从固定桥的七种垂直受载情况看,均为第二双尖牙根尖的近中部受到较大的压应力。以两个基牙和桥体同时受载时,应力为最大,σ_2为-120.0,而磨牙牙周组织应力分布较均匀。②固定桥桥体受斜向载荷时,双尖牙根尖的近中部受拉应力和压应力,以压应力为最大,σ_2为-75.0。③磨牙是固定桥的理想基牙。  相似文献   

3.
先天缺牙是错(牙合)畸形的病因之一,它对邻牙的位置、牙弓形态、牙齿排列及颌骨的生长均可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牙弓内出现间隙,牙弓不对称及上下牙弓不协调,并影响颌面软硬组织的正常发育及口腔功能和颜面美观[1].在恒牙列中,除上下第三磨牙外,先天缺牙发生的顺序为下颌切牙,上颌第二双尖牙,下颌第二双尖牙及上颌切牙[2].有学者研究发现,下切牙缺失的比例占所有缺牙患者的38.1%~50.78%[3;4].因此,探讨下颌切牙先天缺失的矫治设计对正畸临床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不同桥体长度的天然牙 -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根周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 :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不同桥长的固定桥力学模型、计算、分析。结果 :天然牙 -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牙周骨组织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分布均匀、根尖部骨应力小 ;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牙周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骨最大应力值的 2倍 ;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颈部骨应力最大 ,有应力集中区。结论 :在天然牙 -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的设计中减轻侧向力 ;固定桥桥体不宜过长 ;天然牙颈部支持骨组织质量要求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桥体长度的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根周骨组织的应力分布特点。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的方法建立不同桥长的固定桥力学模型、计算、分析。结果: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支持固定桥中天然牙牙周骨组织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分布均匀、根尖部骨应力小;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牙周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骨最大应力值的2倍;集中斜向载荷下天然牙颈部骨应力最大,有应力集中区。结论:在天然牙-种植体联合  相似文献   

6.
目的:揭示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分布规律,为临床设计天然牙-种植体联合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建立模型,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Super-SAP 93计算受载后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值。 结果: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应力水平以其颈部皮质骨处为高,集中斜向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最大应力是集中垂直载荷下应力的2.5倍,集中垂直载荷时颈部最大拉应力出现在舌侧皮质骨边缘处,集中载荷下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压应力峰值高于拉应力峰值。 结论:设计中间种植体基牙天然牙-种植体联合固定桥时不仅需消除咬合高点,而且应减小颊舌向力。  相似文献   

7.
丁锐  满云娜 《新疆医学》2012,42(6):53-54
目的:为了避免牙齿在矫治过程中的往复移动,提高治疗效率,本研究探讨了将弓丝与带环结扎控制牙弓长度,对传动技术打开咬合阶段前牙位置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20例恒牙期安氏Ⅱ类1分类错合畸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10人,都拔除上颌第一双尖牙和下颌第二双尖牙,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打开咬合至前牙基本对刃.其中治疗组控制牙弓长度,对照组不控制牙弓长度.通过对打开咬合前后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测量,探讨传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打开咬合过程中切牙角度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在达到前牙对刃时,上切牙舌倾,下切牙唇倾并被压低.结论:提示在治疗初期,应该保持牙弓长度,防止下切牙唇倾.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模型测量分析侧方Nance弓扩弓前、后牙弓宽度和上颌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的变化,评价侧方Nance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个单侧后牙反[牙合]病例,用侧方Nance弓扩弓。测量矫治前后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宽度变化以及第一磨牙冠颊倾度及扭转度的变化。结果扩弓4月左右,反[牙合]侧牙弓得到有效的扩大,反[牙合]侧第一双尖牙、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宽度平均分别增加了3.2、3.02、.8 mm;正常侧磨牙宽度无明显扩大;反侧第一磨牙牙冠颊向倾斜(9.7±3.6)°和近中颊向扭转(5.6±2.7)°,而正常侧变化不明显。结论侧方Nance弓是矫治单侧后牙反[牙合]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刘斐  李冰  张并生 《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20-21,29
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基牙不同聚合度对全瓷冠和牙本质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有限元方法建立三组基牙不同聚合度的有限元模型,并对模型垂直施加600N的作用力。结果:随着基牙聚合度的减小,全瓷冠的应力值呈下降趋势,同时牙本质的应力值呈上升趋势,所有应力峰值均小于材料本身的抗压强度。结论:基牙不同聚合度对全瓷冠及牙本质的应力分布是有影响的,本实验为全瓷修复体的优化设计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00名正常(牙合)人的模型进行了上牙弓长度、宽度和腭盖高度的测量研究,得出正常(牙合)人的均值。并测量上颌四个切牙的宽度之和及第一双尖牙间距、第一磨牙间距,得出它们之间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定性定量研究多用唇弓作用下牙周组织应力分布情况,为临床正确应用多用唇弓提供理论根据。方法:通过建立包括牙周膜、牙槽骨的左下颌中切牙和左下颌第一磨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多用唇弓作用下牙体与牙周组织的应力分布以及牙体的位移情况,明确牙齿移动的机制。结果:左下中切牙受力-0.34 N,左下第一磨牙受力0.65 N(负为压力,正为拉力);左下颌第一磨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均位于近中侧牙颈部,最大压应力位于远中侧牙颈部;下中切牙牙根表面、牙周膜、牙槽骨所受的最大拉应力位于牙颈部舌侧,最大压应力均位于根尖区;运动趋势:左下颌第一磨牙有近中冠向、远中根向及向远中和舌侧运动的趋势;左下颌中切牙有向舌侧压低和近中移动的趋势。结论:应用多用唇弓时必须在支抗磨牙区增加额外支抗,以防止不利的牙齿移动。  相似文献   

12.
石磊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4):387-389,391
目的:分析拔牙矫治后安氏Ⅱ类1分类错颌患者牙弓宽度的变化规律,为临床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进行固定正畸治疗的患者30例,分别测量矫治前、矫治后和矫治后1年3个时期尖牙间、前磨牙间、磨牙间3个部位的宽度值,观察比较样本治疗期间、随访期间以及全程3个时期牙弓3个部位的宽度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矫治后,上颌尖牙间宽度增大,随访期间轻度减小,但仍比治疗前增大;上颌前磨牙间宽度和上、下颌第1磨牙间宽度治疗后明显减小,随访时轻度的增大,但比治疗前减小;下颌尖牙间宽度和第1前磨牙间宽度的变化不显著。(2)各期上下颌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变化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采用减数上颌2个第1前磨牙及下颌2个第2前磨牙矫治后,对患者尖牙间宽度、前磨牙间宽度、磨牙间宽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法研究上颌无牙颌All-on-Four远中种植体在不同角度和不同长度模型中的应力分布?方法:选择1例上颌无牙颌女性患者,采集数据,三维重建,构建上颌无牙颌“All-on-Four”种植修复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按照远中种植体角度和长度不同分为4组:A组30° 11.5 mm,B组30° 13.0 mm,C组45° 11.5 mm,D组45° 13.0 mm?100 N垂直静载荷分别加载于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上模拟咀嚼受力,应用ABAQUS软件测算种植体在上颌无牙颌模型上的等效应力值?结果:垂直载荷下,应力集中在种植体颈部周围骨皮质区;远中种植体长度增加,各区域应力缓慢下降;远中种植体倾斜角度增加,应力分布分散,种植体颈部和根尖区应力明显减小?结论:远中种植体长度增加对应力分布和大小的改变并不显著,远中种植体倾斜45°比倾斜30°更有利于应力分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种植体支抗单侧推磨牙向后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正上颌牙弓不对称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同时与传统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进行比较。方法选择安氏Ⅱ类亚类错12例,随机分成A、B二组,A组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植入位置在磨牙远中关系侧第一前磨牙与磨牙之间根方,4周后加力;将Ni-Ti螺旋弹簧压缩后置于上颌第一前磨牙与上颌第一磨牙之间,推磨牙远移,将磨牙远中关系侧推磨牙向后开展间隙的同时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排齐整平牙弓,调整上颌中线,纠正不对称的上颌牙弓。B组用头帽口外弓(不对称面弓),4周后力值恒定为2.94~3.92 N。采用模型测量、头影测量分析观测其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上颌单侧推磨牙3~9个月开展足够间隙后,所有病例磨牙均达到中性关系,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实验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55 mm,疗程3~5个月,平均移动速度1.27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47°,磨牙旋转角度约1.18°,磨牙颊向移位0.93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对照组:上颌第一磨牙单侧平均移动距离4.13 mm,疗程5~9个月,平均移动速度0.60 mm/月,上颌第一磨牙长轴向远中倾斜角度为2.36°,磨牙旋转角度约1.17°,磨牙颊向移位0.97 mm,上颌中切牙唇舌向移动距离及长轴角度基本无改变。结论两种方法在单侧推磨牙远移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强支抗的作用,未见前牙支抗丧失,结合直丝弓矫治技术,上牙弓均达到对称效果。但种植体支抗组不依赖于患者配合,疗效迅速,大大地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尺寸材质弓丝对唇舌侧托槽伸出压入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  建立上前牙唇舌侧托槽,3种材质(不锈钢、β钛、镍钛),2种尺寸(0.43 mm×0.64 mm、0.41 mm×0.64 mm)弓丝有限元模型,模拟左上颌中切牙伸出压入位移加载1 mm。结果  随着位移的增大,唇舌侧托槽力矩值逐渐增大;相同位移下,舌侧托槽压入力矩值约为唇侧托槽的3~4倍,伸出力矩值为2~3倍;弓丝尺寸越大,力矩值也越大;弓丝尺寸对两种托槽力矩值的影响小于弓丝材质,更小于两者协同。结论  相同位移时,唇舌侧托槽伸出压入力值存在倍数关系,弓丝尺寸及材质对两种托槽力矩值均有影响,临床应根据所需力值大小,对两种托槽及匹配的弓丝组合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各向异性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斜向和垂直向载荷的作用下,研究固定桥修复时,倾斜基牙在修复前后应力分布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螺旋CT扫描、自编程序和ANSYS软件建立起修复前后基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赋予下颌骨各向异性材料属性。并在修复前对两个基牙加载,修复后对固定桥进行加载,观察第二磨牙牙槽骨的应力分布变化情况。结果垂直向受载时.修复后倾斜基牙的应力分布改善明显,最大拉应力从修复前近中根尖(31.0Mpa)转移到修复后在近远中根尖(20.2Mpa);斜向受载时,倾斜基牙的应力分布改变较小。结论用固定桥修复倾斜基牙可以改善倾斜基牙的应力分布,但应降低牙尖斜度,减少基牙的侧向力。  相似文献   

17.
张玉峰 《当代医学》2009,15(36):11-12
目的了解正畸治疗患者应用种植支抗作为强支抗的不良反应(切牙牙根的吸收)。方法收集2008年7月~2009年8月在本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成人双颌前突患者26例病例资料。其中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的微螺钉种植体辅助正畸治疗,非种植支抗组13例采用常规方法进行矫治。两组设计均为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每侧以相同的力值滑动关闭间隙,内收上下前牙。根据正畸治疗前后全口曲面断层片和记存模型,测量计算出治疗前后切牙的全长。结果两组患者正畸治疗后均有牙根吸收(P〈0.05)。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明显大于非种植支抗组的根吸收(P〈0.01)。测量结果还显示上颌中切牙及下颌中切牙的根吸收更为明显,根吸收量均大于侧切牙。结论双颌前突拔牙病例,应用种植支抗矫治后,切牙牙根吸收明显。  相似文献   

18.
下颌固定义齿桥基牙数目对支持骨组织应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基牙固定义齿在牙周组织受损条件下,桥基牙数目与支持骨组织内应力变化的关系。方法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通过改变基牙数目与牙槽骨的支持高度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计算分析。结果牙槽骨高度降低的条件下,基牙牙槽骨组织应力值增大;固定义齿修复后,支持骨组织应力值下降;随着基牙数目的增多,支持骨组织应力值降低,但与基牙数目的增多不成比例;与垂直向载荷相比,斜向载荷易导致支持组织应力集中,应力分布规律有明显的改变。结论下颌后牙固定桥的应力分布与基牙数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 dental clinics, dentition defects are commonly restored with conventional porcelain-fused-to-metal fixed bridges. However, Ni-Cr alloy ceramic fixed bridges are known to have several drawbacks such as marginal coloration of the neck, low casting precision and, most seriously, poor biocompatibility. These problems could be circumvented by using noble metal ceramic bridges; however, one negative issue related to the conventional noble metal ceramic bridges is its high price due to the use of a large amount of gold for pontic. Therefore, an auro-galvanoforming ceramic bridge would be ideal to retain the advantages of a conventional material, yet reduce the amount of noble metal used.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any destructive changes occur to the auro-galvanoforming ceramic bridge under a fatigue cyclic loading test. Methods On standard models which the left maxillary first premolar is lost and with the cuspid teeth and the second premolar as the fixed bridge abutment teeth, six maxillary auro-galvanoforming ceramic bridges and six corresponding nichrome ceramic jointed crowns were made as group A, six nichrome ceramic bridges and six corresponding nichrome ceramic jointed crowns were made as group B (control group). And then all specimens were fixed and tested on a fatigue cyclic loading machine; the changes occurring to the surfaces of occlusal contact with large functional area and to the porcelain-metal interfaces of the nichrome primary copings margins were observed through a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Results In 120 hours' continual observation, none of the specimens had porcelain coating fractures or scraping occurrence and all of the porcelain coatings had been kept intact under sinusoidal cyclic loading with the load range of 120-200 N and frequency of 5 Hz. Conclusions Auro-galvanoforming ceramic bridges exhibited excellent fatigue strength in the fatigue cyclic loading test and may satisfy the clinical demand in theory, while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shall be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安氏II1错病例在减数前磨牙的情况下下颌切牙后移的情况,及影响下颌切牙位置变化的因素。方法:40例戴用方丝弓矫治器的安II1错患者(男性13例、女性27例),21例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19例拔除下颌第二前磨牙。分别测量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矫治设计拔牙的依据包括前、后面高、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牙弓的剩余间隙。结果:治疗后两个拔牙组之间下颌切牙内收量没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前拔除第二前磨牙组病例有高角、MM低角和较大的剩余间隙等明显的特征。结论:下颌切牙位置的变化与下列因素相关:下牙弓中的剩余间隙、下颌切牙与N-Pog线间的最初距离、上下颌平面角度和下颌切牙持续舌向转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