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76-79
目的研究两种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10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1例,研究组采取PKP手术治疗,对照组行PVP手术,比较两组手术前后VAS评分、ODI评分、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的变化,记录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个月、3个月和1年,两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VAS评分和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3个月以及1年,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比术前小,椎体前缘高度比术前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后凸Cobb角和椎体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方面,PKP与PVP术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可有效缓解疼痛,复位椎体,改善椎体功能障碍,在安全性方面,PKP术略优于PVP术。  相似文献   

2.
韩成龙 《海南医学》2011,(20):17-19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的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100例确诊为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患者平均、随机分为PKP组和PVP组,PKP组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PVP组行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影像学指标改善情况和并发症情况。结果 PKP组和PVP组术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PKPS组术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下降幅度大于PVP组(P〈0.05)。PKP组治疗后椎体后凸角、前缘高度、中线高度及后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PVP组治疗后以上影像学指标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渗漏发生率PKP组(2%)低于PVP组(20%,P〈0.05)。结论 PKP、PVP均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段,PVP费用较低,PKP能更好改善症状和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椎体形态,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5月微创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62例,其中29例(35个椎体)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33例(45个椎体)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PKP组).术前及术后3d、12m时进行疼痛视觉类比评分(VAS)和活动能力评分及测量椎体高度和后凸畸形Cobb角的变化,并记录骨水泥渗漏的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3d、12个月时VAS评分与活动能力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同时间点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3d、12个月时椎体高度与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术后3d、12个月时椎体高度比较有差异,PKP组明显优于PVP组(P<0.05);PKP组的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的矫正度优于PVP组(P<0.05).PVP组术中骨水泥渗漏5例8个椎体,PKP组2例3个椎体,PKP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PVP组(P<0.05).结论 PVP与PKP均能有效地缓解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疼痛,改善生活质量;PKP能更好地恢复椎体高度与矫正后凸畸形Cobb角,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平乐正骨手法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PVP治疗,观察组采用平乐正骨手法联合PVP治疗,比较两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伤椎椎体高度、Cobb角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结果:术前及术后1、3、7、15、30 d,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中部高度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Cobb角均小于术前,且观察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乐正骨手法联合PV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患者可提高伤椎椎体高度,降低Cobb角和ODI评分,效果优于单纯PVP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椎体成形手术方式治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67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经皮椎体成形术组(PVP组)37例和后凸成形术组(PKP组)30例。比较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病变椎体高度及脊柱后凸畸形角(Cobb角)的差异。结果:术后第7天及3、6个月,两组VAS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Cobb角与术前相比均显著缩小(P〈0.05);PKP组椎体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上升(P〈0.05);且PKP组椎体高度显著高于PVP组,Cobb角显著小于PVP组(P〈0.05)。术后6个月,PKP组VAS评分显著小于PVP组(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和后凸成形术均能有效缓解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疼痛,纠正后凸畸形,但后凸成形术更利于椎体高度恢复和后凸畸形的纠正。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传统方法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PVP组和传统组,每组43例。传统组给予传统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药物治疗,治疗后行腰背肌功能锻炼,PVP组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行PVP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d、7 d、28 d,PVP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低于传统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各时点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前,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伤椎前缘高度均明显增高(P0.05),且PVP组伤椎前缘高度高于传统组(P0.05)。治疗前,两组Cobb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两组Cobb角均明显缩小(P0.05),且PVP组Cobb角小于传统组(P0.05)。随访期间,PVP组出现1节、3节新发椎体骨折各1例,传统组出现1节新发椎体骨折2例、2节1例、3节3例。结论 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疗法。PVP减轻疼痛的效果更明显,还可防止长期卧床导致"用进废退"的骨质疏松并发症及老年全身系统的继发疾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椎体后凸成形术在老年女性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手术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收集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试验组患者则实施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疼痛程度、Cobb’s角以及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改善程度。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疼痛VAS评分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试验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前Cobb’s角角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后Cobb’s角较手术前均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试验组患者Cobb’s角较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两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手术后椎体前缘高度较手术前均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试验组患者椎体前缘高度较对照组显著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KP与PVP对老年女性骨质疏松伴脊柱骨折的治疗均有显著疗效,且PKP在改善Cobb’s角以及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效果较PVP更优,但在术后疼痛的缓解程度上不及PVP。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及协作医院骨科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住的30例OVC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例,对照组予PVP治疗,观察组在PVP术前联合体位复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1年,术后VAS评分、ODI评分、Cobb角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而椎体前缘及中部的高度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Cobb角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椎体前缘及中部的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脊柱压缩性骨折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功能障碍,并且更有利于恢复伤椎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比较40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术前1天及术后第3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伤椎前后缘高度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术前术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伤后椎体前缘高度与俯卧后穿刺前伤椎前缘高度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俯卧后穿刺前伤椎前缘高度与穿刺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是一种临床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脊柱外科微创技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过伸复位结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联合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过伸复位结合PVP术治疗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27例(32椎),对病人手术前1 d、术后3 d、术后1年的VAS值、病变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作统计分析.结果 手术均取得成功,无死亡、肺栓塞、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17个月至3年),疼痛症状缓解,椎体高度、Cobb角改善.VAS评分、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各项指标术后3 d和术后1年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伸复位结合PVP术治疗老年新鲜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取得满意效果,为老年骨质疏松行压缩骨折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Jack椎体扩张器后凸成形术(DKP)与球囊扩张后凸成形术(B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52例,按照治疗方法分为DKP组25例和BKP组27例,比较2组手术效果。结果: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骨水泥注入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椎体前缘、中部高度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后凸角(Cobb角)均较术前降低(P<0.05~P<0.01);末次随访时DKP组椎体前缘高度高于BKP组,Cobb角低于BKP组(P<0.05)。2组病人术后、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术前下降(P<0.05~P<0.01),而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KP组骨水泥渗漏率低于BKP组(P<0.05)。结论:DKP和BKP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人疗效相近,DKP在矫正后凸Cobb角和恢复椎体前缘高度方面优于BKP。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愈合的诊治方法 ,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行PVP手术,5例患者行PKP手术。术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前缘、中部高度丢失百分比(%)评估治疗效果。结果经影像学评估显示,术后患者病椎高度明显增加,术后3 d病椎高度[(16.2±2.4)mm]与术前[(12.1±1.5)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9,P=0.029〈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02,P=0.14〉0.05)。全部患者疼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术后3 d患者VAS评分[(1.3±0.2)分]与术前[(8.5±1.1)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00,P=0.02〈0.05),但术后1个月与术后3 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0,P=0.59〉0.05)。结论 PVP及PKP手术都能有效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不愈合患者的胸背部疼痛,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早期疗效确切等优点,明显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李震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4):513-515,518
目的:探讨椎体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脊柱骨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将100例确诊的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对照组行传统保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影像学变化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Oswestry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均<0.05),观察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伤椎后凸角、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线高度及伤椎后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5),对照组治疗后以上影像学指标均与治疗前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VP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骨折的有效手段,能更好改善症状,恢复椎体形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0月至2013年10月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收治的122例OVCF老年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每组61例,A组给予PKP,B组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观察2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活动能力、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情况;2组患者术后均进行至少6个月的随访,对术后不良反应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在VAS评分和活动能力方面均明显改善(P<0.0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较治疗前恢复良好,A组较B组恢复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1.89%,观察组发生并发症6例,并发症发生率为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P和PVP均能显著止痛,但PKP较PVP椎体恢复和脊柱后凸情况改善效果更佳,同时能够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改进微创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的操作方法,探讨PVP治疗伴椎体内裂隙征(intravertebral cleft,IVC)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单边靶点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治疗伴IVC征的胸腰椎骨折26例,测量术前、术后2 d及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后凸角(Cobb角)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评估该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 26例患者均获6~12个月随访。本组手术时间30~45 min,骨水泥注射量3~7 mL,平均4.5 mL。VAS评分、ODI评分、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以及Cobb角术前与术后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术后2 d及末次随访以上四项指标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骨水泥渗漏6例(23.1%),其中椎间盘渗漏2例,椎体前缘渗漏2例,侧方渗漏1例,椎管内渗漏1例,未出现神经损伤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通过单边靶点精确穿刺及分次分期灌注骨水泥的PVP技术可明显减轻伴IVC征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的胸腰背痛,并能部分复位,改善后凸畸形,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等优点,并可有效减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骨水泥与终板关系对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6年5月行PVP术治疗84例单一节段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伤椎正侧位X片和CT检查显示骨水泥与终板的接触情况分为骨水泥与终板接触组(40例,平均年龄76.88岁)和骨水泥与终板非接触组(44例,平均年龄77.96岁),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灌注量、手术时间、伤椎高度恢复率、术后3个月椎体高度丢失率、术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值和骨水泥渗漏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术前血钙和磷水平、骨密度值、术前椎体压缩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与终板接触组术后椎体高度丢失率和术后矢状位Cobb角变化值明显小于非接触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骨水泥渗漏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骨水泥与终板的接触可减少术后椎体高度的丢失,且并不增加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7.
刘波  冯大雄 《重庆医学》2018,(10):1354-1356
目的 探讨椎体形成术(PVP)后新发骨折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3年6月到2016年6年间收治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共148例,分为术后再发骨折组(NF组)和术后无骨折发生的对照组(NC组).收集患者一般信息,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IR)采用稳态模型评估公式计算,将HOMA-IR≥1.73定义为IR,又将IR患者分为低IR组(<2)、中IR组(2~6)和高IR组(>6).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T值,根据身高、体质量计算BMI.结果 除去各类失访患者,最终128例纳入本项研究,随访过程中有48例术后再发骨折(37.5%).NF组中IR发病率明显高于NC组,且HOME-IR值明显升高(P<0.05).各IR亚组分析发现随着IR的增高,HOMA-IR值和新发骨折发生率也随之上升,但BMI在3个亚组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HOMA-IR与骨密度T值呈负相关(r=-0.361,P=0.027),与新发骨折发生率呈正相关(r=0.413,P=0.015).结论 IR患者PVP术后再发骨折风险增高,可参考作为一个预判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解放军第425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646例,根据骨折类型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542)和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n=104),比较两组患者的再发骨折发生率.根据再发骨折发生情况将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原发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102例(18.82%),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再发骨折53例(50.96%).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未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是影响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行PVP后再发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激素诱导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骨折患者再发骨折风险较高,骨密度、骨水泥渗漏、术前椎体裂隙样变、是否接受抗骨质疏松治疗等是再发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