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杜志君  邵宗俊 《吉林医学》1994,15(3):178-178
常规CT扫描未见病灶的硬膜下血肿误诊1例分析杜志君,周建(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神经外科130041)邵宗俊,兰继毓(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儿科130041)我院遇1例因脑疝死亡经尸检证实为顶部硬膜下血肿的小儿患者。该例死前曾行头部CT普扫未...  相似文献   

2.
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是少见的特殊的硬膜下血肿类型。1940年Apring和Evans首次在尸检中发现,Bartela详细报道了67例成人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国内报道不多。我科1995年3月-2005年9月共收治大脑半球间硬膜下血肿患者12例,占同期外伤性颅内血肿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1.23%。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钻孔引流术后急性硬膜下出血的原因与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在2010-12~2013-12间行慢性硬膜下血肿行钻孔引流手术患者的资料,统计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患者的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通过对比手术前后的头颅CT,共有1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手术后出现急性硬膜下出血,治疗效果较差,3例患者行开颅手术治疗,死亡2例,慢性血肿复发4例。分析其出血来源有三个方面。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术后急性硬膜下出血并不罕见,根据患者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治疗方式可以有效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8例心内直视手术并发颅内出血及血肿的尸检材料作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出血或血肿例数的75%位于硬膜下或硬膜下合并颅内其它部位,区域分布显示,62.5%位于额顶部。本文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多种因素所致,作者强调临床医生对此并发症要提高警惕、早期诊断和早期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颅内出血外科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进一步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各种类型的治疗和手术方法的选择及其治疗效果。方法新生儿颅内出血17例,年龄最小10 d,最大58 d。出血部位为硬膜下血肿7例,脑内血肿5例(额叶2例,枕叶2例,颞叶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4例,脑内血肿合并脑室出血1例,17例中有9例合并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采用钻孔置管引流10例,其中硬膜下血肿6例,脑内血肿2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2例;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4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为脑疝形成的患儿,脑内血肿2例,其中有1例脑疝形成,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例;开颅清除血肿加漂浮骨瓣减压3例,其中硬膜下血肿1例,脑内血肿合并脑室出血1例,硬膜下血肿合并脑内血肿1例,3例均有脑疝形成,其中脑疝晚期1例。17例均为急性或亚急性颅内出血。结果17例患儿无一例死亡,5例脑疝形成的患儿也全部成活,术后即瞳孔缩小,神志恢复正常。1例遗留癫痫症状。偏瘫5例中2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明显好转,1例无明显变化。余均无明显后遗症。结论尽快手术清除血肿,可减轻脑组织的损伤和神经系统后遗症,而对于不同的出血类型要根据出血量、出血部位、出血时间、CT表现及临床症状等综合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术式,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小林  蒋峰  张文静 《浙江医学》2021,43(6):663-665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颅内急性出血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舟山医院因慢性硬膜下血肿行单孔钻孔引流术后发生颅内急性出血的4例患者临床资料,探讨出血原因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术后颅内急性出血类型:硬膜下血肿2例,脑挫裂伤伴硬膜下血肿1例,硬膜外血肿1例。出血原因为桥静脉破裂出血、头皮动脉出血、脑皮层血管出血、硬脑膜血管出血各1例;前3者采取硬膜下血肿清除术,后者采取硬膜外血肿清除术。经二次手术后,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5分(良好)3例,4分(中度病残)1例。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引流术后颅内急性出血原因复杂,重在预防,应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若发生急性颅内出血,应及时复查CT并给予二次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大硬膜切口单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探讨手术方法。结果:经CT扫描证实的28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行扩大颅骨钻孔引流,无1例死亡,术后头颅CT复查18例有颅内积气,无1例患者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结论:采用扩大硬膜切口单孔冲洗引流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可以减少血肿复发,张力性气颅发生,亦可减少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16例外伤性硬膜下出血死亡者有关资料,对硬膜下血肿形成的机制、好发部位、出血急慢程度以及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认定,出血好发部位以对冲部位为多,发生原因多种,以脑挫裂伤血液直接流入硬膜下腔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9.
余定庸 《四川医学》1991,12(5):310-311
硬膜下血肿系指颅脑损伤后发生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的血肿,为临床常见之颅内血肿。亚急性硬膜下血肿是指颅脑损伤后4天~2周内出现血肿症状者;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在伤后2周以上方出现血肿症状。亚急性和慢性硬膜下血肿往往由于原发脑伤较轻或无原发脑伤存在,早期病情不重,会因此而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如能获得早期诊断与处理,其预后较佳,如延误诊断与处理,病人轻则残废,重则死亡,有报道慢性硬膜下血肿有1/3至死未获确诊。因此笔者认为,在对亚急性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治过程中,为了避免或减少误诊,注意以下几点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一、受伤机制与硬膜下血肿的关系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同急性硬膜下血肿一样,都是在脑挫裂伤的基础上,导致大脑底部或浅部的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一般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多为大脑  相似文献   

10.
张启祥 《基层医学论坛》2013,(32):4303-4304,F0003
目的探讨CT在硬膜下、硬膜外血肿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1例硬膜下血肿、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0例硬膜外血肿、3例硬膜下血肿合并硬膜外血肿患者的CT影像特点。结果21例硬膜下血肿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或弧状高密度影;2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1例表现为纵裂池、小脑幕及部分脑池、脑沟密度增高,余3例表现为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但均有不同程度伸进脑沟、裂、池的毛刺样征象;20例硬膜外血肿均表现为颅板下局限性凸透镜样高密度影;3例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血肿表现为跨越颅缝的波浪状高密度影,与脑实质边界部分清楚,部分模糊。结论硬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外血肿各有其CT表现特点,鉴别困难时应局部薄层扫描多平面重建,定期复查CT动态观察,并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鉴别。  相似文献   

11.
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36例CSDH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3个月CT复查,血肿全部消失35例,血肿减小1例,无1例复发。结论应用微创深静脉导管血肿引流术治疗慢性CSDH简便、安全,疗效满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2):110-112
目的探讨CT诊断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应用价值及鉴别诊断情况。方法选择2015年6月12日~2016年10月20日至我院就诊的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98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用CT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98例患者经过CT检查后得知,单侧病变57例,双侧病变41例;其中单纯大脑镰血肿14例,小脑幕血肿14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16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17例,小脑幕及大脑镰血肿伴有颅骨下方颅脑凸面硬膜下血肿10例,脑挫裂伤且脑内血肿合并大脑镰、小脑幕急性硬膜下血肿27例。该类疾病患者以条带状、条索状高密度影为主要的影像学特征;新月形、片状可为小脑幕硬膜下血肿形状;诊断准确性为92.86%。结论对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患者采取CT诊断的应用价值较高,临床上应做好外伤性小脑幕及大脑镰硬膜下血肿的鉴别诊断工作,以免与其他疾病相互混淆,影响最终的诊断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发病机理及临床表现检查方法及治疗方案。方法方便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科从2009年5月—2015年5收治的100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资料,100例患者行钻孔冲洗引流术,或者小骨窗开颅清除术。结果术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显著改善,9例患者出现血肿残留,残留量为10~30 mL,2例钻孔引流术后出现硬膜下血肿,再次行钻孔冲洗引流术后血肿消失,硬膜下血肿出现机化及分隔的14例,钻孔引流后效果不佳,改为小骨窗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术,术后效果良好。随访半年到两年,复发8例。结论钻孔引流术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首选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肖文俊 《医学综述》2012,18(16):2717-2718
目的探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我院采用改良钻孔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16例患者为改良组,另外选择2004年3月至2008年12月采用传统慢性硬膜性血肿钻孔引流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颅内积气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手术时间和术后颅内积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复查头颅CT血肿均完全吸收。结论改良的慢性硬膜性血肿钻孔引流术具有疗效满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是一种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对北京天坛医院199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1例蛛网膜囊肿合并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进行分析,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7~68岁,平均23.1岁.临床表现为头痛患者10例,面肌抽搐,双眼斜视1例;既往头部明显外伤病史6例,剧烈运动史1例,无外伤史4例.结果 3例患者行保守治疗后症状加重,后改行颅骨钻孔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所有9例行颅骨钻孔硬膜下血肿引流术患者中7例术后恢复好,另2例分别于术后第20、40天复发硬膜下血肿,再次行钻孔引流术后恢复可;2例行开颅硬膜下血肿清除合并蛛网膜囊肿切除术,术后痊愈.11例患者术后分别随访10个月至12年10个月,未再复发硬膜下血肿,均能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行KPS评分均在80分以上.结论 蛛网膜囊肿可能是导致慢性硬膜下血肿发生的一个危险因素,尤其在年轻患者,颅脑损伤是引起蛛网膜囊肿并发硬膜下血肿的一个常见诱因,临床上多表现为头痛,治疗首选颅骨钻孔硬膜下血肿引流术.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strategy of arachnoid cyst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was made for 11 cases of arachnoid cyst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at our hospital from December 1999 to December 2009. There were 9 males and 2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23. 1 years old (range:7 -68). Their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were summarized. The symptoms included headache ( n = 10 ) and facial muscle twitching & eye squinting ( n = 1 ). History of previous head injury were found in 6 cases, strenuous exercise in 1 case and no history of injury in 4 cases. Results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3 patients worsened after a conservative treatment and underwent a burred-hole procedure with drainage of hematoma. And 7/9 patients undergoing a burred-hole procedure with drainage of hematoma had a full recovery. But 2/9 had recurrent subdural hematoma at Days 20 and 40 pest-operation respectively and underwent the same procedure. Another 2 cases underwent craniotomy to remove subdural hematoma and arachnoid cyst and had stayed free of any symptom since then. All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10 - 154 months after discharge. And none had recurrent subdural hematoma. All could study, work or live normally with a KPS ( Karnofsky performance scale) score of 80 or more. Conclusion Arachnoid cysts is a possible risk factor for subdural hematoma,especially in young adults. 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 generally develops within 1 - 3 months after head injury. And a common clinical presentation is headache. A burred-hole procedure with drainage of hematoma is adequate as the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arachnoid cyst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subclural hematom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效果.方法:对采用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治疗的58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8例中,1例因分隔性硬膜下血肿于术中更改手术方式而行骨瓣开颅清除血肿,余均在局麻或全麻下行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术后症状均缓解,恢复良好.结论:钻孔冲洗置管引流术操作简单,手术条件要求不高,治疗效果较为满意,可以在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丁昊  邓琳  陈立珂  陈岷辉  游潮 《四川医学》2011,32(2):212-214
目的探讨硬膜下积液与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关系以及影响硬膜下积液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对62例硬膜下积液患者进行连续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与未形成血肿组,回顾分析两组间在年龄、伤后GCS评分、硬膜下积液厚度、硬膜下积液CT值等因素间有无差异。结果形成慢性硬膜下血肿组患者与未形成血肿组患者的伤后硬膜下积液厚度与积液CT值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硬膜下积液存在向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的趋势,对于CT检查发现硬膜下积液相对较厚、CT值相对较高患者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刘胜华  姚庆林  蒋忠 《西部医学》2010,22(10):1821-1822
目的探讨急性硬膜外血肿合并硬膜下积液的治疗经验。方法对48例急性硬膜外血肿并硬膜下积液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血肿清除加蛛网膜下腔造瘘31例,单纯血肿清除17例。结果血肿清除加蛛网膜下腔造瘘组积液消失28例,少量积液3例经保守治疗消失。单纯血肿清除组,12例经钻孔引流术后积液消失,5例经保守治疗消失。结论血肿清除加蛛网膜下腔造瘘是治疗急性硬膜外血肿并硬膜下积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方向冲洗血肿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76例,行多方向冲洗血肿腔治疗,观察疗效。结果:患者术后病情均有明显好转,56例术后48小时拔管痊愈,15例术后72小时拔管痊愈,5例术后96小时拔管痊愈。结论:多方向冲洗血肿腔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血肿厚度等因素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85例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人作回顾性分析 ,评价血肿厚度、术前GCS评分及瞳孔变化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出血厚度、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对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影响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 :出血厚度、术前GCS评分、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