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现场同时调查CO_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的捕蚊效果,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或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定人、定时、定点采用CO_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捕获蚊虫。对二者捕获的蚊虫密度和种类构成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CO_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的蚊虫密度分别为2. 34、1. 03只/(台·h)。CO_2诱蚊灯法捕获的白纹伊蚊构成比(18. 39%),明显高于诱蚊灯法捕获的白纹伊蚊的构成比(2. 21%);统计学检验结果:χ~2=125. 40,P <0. 01。结论 CO_2诱蚊灯法和诱蚊灯法均适用于成蚊监测,但CO_2诱蚊灯法的监测数据更准确、更适用于针对白纹伊蚊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解徽小按蚊在人房的种群密度和栖息情况,我们于2001年7月在勐腊县象明乡进行了该蚊调查。方法:采取二种诱蚊灯(CDC和UV紫外灯)通宵诱蚊,以及白天用杀虫剂全房喷洒,采集栖息在房间的微小按蚊。结果:CDC和UV通宵诱蚊共捕获该蚊396只,其中CDC115只,UV241只,白天杀虫剂喷洒采集到微小按蚊2只,经数据统计分析发出,CDC与UV诱捕微小按蚊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UV紫外灯可作为今后微小按蚊密度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广安市蚊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制虫媒传染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诱蚊灯法进行监测,将诱集的成蚊用乙醚麻醉后进行分类鉴定和统计。结果成蚊密度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2年比2011年上升了30.57%,平均密度达到了17.34只/灯·h。7月蚊密度最高,2012年7月成蚊密度达61.81只/灯·h;致倦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广安市优势蚊种;农村牲畜棚为成蚊主要栖息繁殖场所。结论开展蚊类防制应以环境治理为主,并结合种群特点和季节消长规律进行科学防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龙岗区蚊虫种群和密度进行监测,为深圳大运会期间有效控制蚊媒传播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2009年3-12月,在龙岗区10个街道中,每月中旬布放诱蚊灯,对医院、绿化地和居民区等环境进行成蚊密度监测。结果龙岗区10个街道共布放诱蚊灯98个,诱蚊诱卵器600个,入户调查369户,检测室内外容器730个,监测到3属6种1082只成蚊,平均成蚊密度为1.4只/h。其中,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71.3%),容器指数为25.8,布雷图指数达50.7。结论龙岗区蚊虫密度及布雷图指数大大超过国家标准,提示有蚊媒传播疾病如登革热、乙型脑炎等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韶关市区成蚊密度及其季节消长规律,为制订和调整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蚊密度监测采用诱蚊灯法.结果 2006~2011年共布诱蚊灯1072盏,捕获成蚊12081只,平均密度为11.27只/灯.密度高峰出现在第二季度,5月份左右出现最高峰,密度为29.32只/灯.成蚊各月份均可捕获,致倦库蚊为优势种群,占85.6%.不同场所蚊密度为公园>农村户>医院>居民区.结论 韶关市区蚊种群密度特征和季节消长规律揭示了近年来环境干预的良好效果,建议今后仍要持之以恒地加强蚊密度消长高峰前的控制,以及开展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开展综合干预措施,评估已开展措施对登革热防控工作的可行性和效果评估,摸索出一套适合潮州市实际情况的综合防控策略。方法在示范区建立登革热防控工作领导机制,明确职责、落实措施,形成多维度的宣传动员模式,建立和管理区域性消杀队伍,依据抗药性监测结果开展消杀。对2016年创建的示范区西新街道以及对照区的布雷图指数、幼虫或卵密度(诱蚊诱卵器)、成蚊密度(灯诱)、登革热发病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创建示范区前,2015年示范区和对照区布雷图监测结果均长期高于5,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创建示范区后,2016年示范区内的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能控制在5(符合防控要求)以下,低于同期的对照区,且和对照区布雷图指数、诱蚊诱卵器指数监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示范区诱蚊灯指数总体趋势下降,高峰出现在9月上旬,此后逐渐下降为0。示范区的病例从2015年468例下降到2016年登革热病例零报告。结论登革热防控示范区以政府主导,群防群控,全民动员起来,平时注重干预,达到了有效防控登革热的目的。但仍需进一步完善登革热防控长效机制并在全市推广,动员社会一切力量开展孳生地清除活动,防蚊灭蚊。  相似文献   

7.
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重要传播媒介,常见的监测方法分为成蚊监测和幼虫监测,控制方法多样。白纹伊蚊的监测方法有人诱法、诱蚊诱卵器法、诱蚊灯法、人帐法、诱蚊磁法和BG–Sentinel trap等,而白纹伊蚊的防控方法主要以生态环境治理为主,结合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等方法。本文根据监测和控制的对象和需求不同,对不同的监测以及控制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对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新方法进行介绍和展望,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和蚊虫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在现场捕获蚊虫的效果,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病媒生物监测方案或蚊虫调查提供依据。方法选择茂名市城区居民、公园、医院、城郊结合部农户及牲畜棚5个点,同时使用2种方法捕蚊,对捕获的蚊虫进行分类鉴定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诱蚊灯法在5种环境共捕获成蚊3属5种14 509只,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占捕获蚊总数的97.98%、0.99%和0.88%,中华按蚊占0.12%,其他蚊种占0.02%。人工小时法在4种环境共捕获成蚊4属7种6 583只,致卷库蚊、白纹伊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90.11%、6.09%和3.11%,中华按蚊占0.30%,其他占0.38%。不同环境类型蚊种构成比不尽相同,以牲畜棚的蚊密度最高。2种方法监测结果显示成蚊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3月份开始升高,5~6月达到高峰,7~8月逐渐下降,9~10月有所回升,11月蚊虫进入越冬状态。结论人工小时法和诱蚊灯法均能用于蚊虫调查和监测,但各有长处及短处,人工小时法对采集靶标蚊虫、嗜吸人血的蚊虫和发现更多蚊种有较大优势;诱蚊灯法则更适合于蚊媒哨点长期监测,既节省劳力,又避免人为的主观性影响及人蚊接触感染相关传染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茂兰国家自然保护区常见蚊、蠓的昼夜活动规律.方法:采用人帐诱法、网捕法、灯诱法进行24 h连续调查,在解剖镜下对所采集的蚊蠓进行种属鉴定;根据采集蚊蠓数初步分析蚊蠓昼夜活动规律.结果:采集到的蠓数量最多,有5属338只,以库蠓为主;蚊虫为4属5种117只,共计455只;蚊虫活动高峰在日出前(晨)和日落后(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东莞市病媒生物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和种群季节消长,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2006年在城区及郊区选点,分别用笼夜法、诱蚊灯法、诱蝇笼法、粘捕盒法、诱蚊诱卵器法监测鼠、蚊、蝇、蜚蠊、伊蚊密度.结果 鼠类以小家鼠为优势种,占43.10%;蚊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占99.70%;蝇类以家蝇为优势种,占64.29%:蜚蠊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占97.64%.年平均密度分别为6.01%、27.4只/灯、0.87只/笼、1.29只/盒.鼠、蚊、蜚蠊全年有活动,出现两个明显的活动高峰,分别在5月、8月;5月、12月和7月、11月.蝇的活动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密度季节消长不明显,波动较大.伊蚊全部为白纹伊蚊,年平均密度为2.33%.活动高峰在7月和10月.结论 掌握本市病媒鼠、蚊、蝇、蜚蠊、伊蚊的本底情况,应在病媒密度高峰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制措施,降低病媒密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掌握东莞市蚊媒的种类、不同生境密度分布、季节消长及携带病毒情况,为本市蚊及蚊媒传染病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每月定时、定点选定1个生境进行为期两年的调查,采用成蚊诱蚊灯收集法监测蚊媒种类密度及伊蚊成蚊,蚊诱卵器调查法监测伊蚊幼蚊,采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检测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利用Excel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东莞市2016—2017年蚊媒种类以致倦库蚊为优势种,共捕获415只,占捕获总数的79.35%,捕获白纹伊蚊95只(18.16%),三带喙库蚊6只(1.15%),微小按蚊7只(1.34%),蚊媒密度2.51只/灯。2016—2017年伊蚊成虫平均密度指数为2.78,平均密度为0.03(只/灯),每年5—9月伊蚊诱蚊指数较高。伊蚊幼虫监测平均布雷图指数(BI)为2.73,每月的BI<5,不具备登革热在城市流行传播的条件。平均容器指数(CI)为3.88,最高峰为6.83,超出了安全警戒线。结论 本次调查获得较为详细的东莞市蚊媒本底资料及伊蚊季节消长规律,伊蚊核酸检测未检出登革热病毒不代表东莞市伊蚊没有传播登革热疾病的可能,今后应建立东莞市蚊媒监测常态化,更科学地做好防蚊灭蚊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灭疟后管县按蚊媒介的种群数量,为巩固灭疟成果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华宁、峨山和易门县的历史疟疾流行区6个监测点在人、牛房中用ABC诱蚊灯进行定点诱捕蚊类。结果三县人、牛房71个灯夜次共捕获按蚊9种2804只,其中人房捕获按蚊2种43只,总平均密度为1.54只/灯夜,中华按蚊为1.04只/灯夜,迷糊按蚊0.50只/灯夜;牛房捕获按蚊9种2760只,总平均密度为64.19只/灯夜,中华按蚊为42,05只/灯夜,迷糊按蚊为17,42只/灯夜。库态按蚊为3.81只/灯夜。结论人、牛房按蚊媒介以中华按蚊为主,未捕获微小按蚊,疟疾传播已被阻断,灭疟成果巩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弄清澜沧江下游地区蚊虫种类、分布及其幼虫孳生习性。方法蚊虫成蚊采用牛圈诱蚊灯诱捕法、人工牛圈捕捉和人饵白天诱捕方法。采集幼虫采用勺和吸管等方法在各类蚊虫孳生地捕捞幼虫。结果调查澜沦江下游地区2个县,用诱蚊灯捕获蚊虫26754只,隶属7属33种,在思茅共捕获成蚊10494只,隶属5属24种,在勐腊、勐海和孟连县调查,共捕获蚊虫409只,隶属5属14种;幼虫调查,共捕获蚊虫6051只,隶属3亚科,10属40种。结论澜沧江下游地区蚊虫种类繁多,不同的蚊种有不同的孳生习性,优势蚊种为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属次优势蚊种,以上3种蚊虫种群密度高,分布较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研究重庆市蚊虫种类及其地理分布。方法采用人帐诱捕法、网捕法、灯诱法和人工小时法收集成蚊分类鉴定;采集蚊幼带回实验室饲养,羽化为成蚊后鉴别种类;同时检视收藏的蚊虫标本并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结果发现重庆市有蚊虫10属73种,并对其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结论为重庆市开展蚊虫防制和预防控制蚊媒传染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了解郴州市登革热媒介伊蚊种类与季节消长.方法 采用诱蚊灯诱蚊法对居民区、公园、医院的蚊虫进行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主要调查到5种蚊虫,分别为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和中华按蚊,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43.79%.从生态观察点共捕获2 263只蚊虫,雌雄比例为2.73∶1.平均密度为3.49只/(灯·h),不同环境蚊密度为公园>医院>居民区.密度呈单峰曲线,7月下旬密度最高,达到7.67只/(灯·h).结论 初步掌握了郴州市蚊虫的种类与季节消长,为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北方边界及密度,了解登革热传播危险程度及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7-9月依据《全国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分布边界专项调查方案》,对县内城市居民区、农村居民区、旅游景区、养殖耕种区、特殊场所等五种生态环境分别以诱蚊诱卵器、诱蚊灯、容器法及吸蚊器、人工捕捉方法进行调查监测;结果涉县境内的北纬36°17′至36°55′,东经113°26′至114°之间存在白纹伊蚊,这是涉县首次发现白纹伊蚊,且布雷图指数、容器指数均超过20%;结论涉县及周边区域未来对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同时对白蚊伊蚊河北省分布情况确定提供重要依据,也对河北省相关蚊媒传染病防控有着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和掌握清远市清城区蚊类种群构成,分析不同环境蚊虫孳生变化趋势,为指导蚊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开展监测,对蚊虫进行鉴定及计数,建立Excel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城区蚊类种群构成为致倦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致倦库蚊为清城区蚊类优势种群,占捕蚊总数的98.72%;成蚊平均密度为12.64只/笼,不同环境中农村民房蚊类密度最高,其他依次是牛棚、公园、居民区和医院,密度分别为19.21只/笼、12.71只/笼、11.56只/笼、10.83只/笼和10.72只/笼;常年有蚊类活动,高峰期在每年5~10月份,蚊类密度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结论清城区应在每年5~10月加强灭蚊工作,重点在农村地区;建议开展布雷图指数和诱蚊诱卵指数监测工作,为登革热防控提供参考数据;建议政府加大灭蚊工作力度,遏制蚊类密度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云谱区蚊密度季节消长和侵害状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诱蚊灯法。结果全年共捕获成蚊1 885只,以致倦库蚊为主,占94.9%,成蚊成季节消长,5~10月为高峰期,占总数的97.03%。结论初步了解了辖区蚊虫种群构成、密度和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防雨型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的现场应用效果。方法 2021年8月9-23日蚊密度高峰期,选择步行道绿化地带,采用防雨型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同步比较诱蚊效果。采用SPSS 18.0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数据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防雨型诱蚊诱卵器的诱蚊诱卵指数为76.59%、产卵率为41.49%、产卵密度为22.54粒/个,均高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43.61%、27.66%和12.12粒/个(χ2=21.318、3.974、21.320,P均<0.01),但防雨型诱蚊诱卵器翻倒率更高(χ2=5.836,P<0.05)。结论 现场试验初步证明,防雨型诱蚊诱卵器在白纹伊蚊诱捕效果和蚊虫产卵上均优于非防雨型诱蚊诱卵器。  相似文献   

20.
台州市城区2006年蚊密度季节消长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为了解本市城区入侵人房的蚊种及蚊群季节消长情况,为进一步开展灭蚊和防治蚊媒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灯诱法开展监测。结果共诱获成蚊4种1976只,其中致倦库蚊占95.50%,蚊群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密度高峰出现于7月份。结论致倦库蚊是城区入侵人房的优势种,防制致倦库蚊的重点是处理其孳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