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理论的发生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认为“肾开窍于耳”理论的发生其主要依据在于五行学说的介入;“肾开窍于前阴”实际上是“肾主水”及“肾藏精”理论的“衍生物”;应用类比是“肾开窍于后阴”理论可能的发生学途径;“肾在液为唾”这一理论适宜修正为“涎唾同为口津,并与主于脾肾”。  相似文献   

2.
"肾主骨"理论的发生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肾主骨”结论是《内经》总结了当时多方面的相关知识,以及对肾及肾-膀胱-“溺孔”、“茎垂”肾结构延伸等解剖关系的发现为事实依据,结合“近取诸身”的排尿、生殖活动的切身体验,确立了“肾合膀胱”对水液代谢的调控,从“茎垂”之端“溺孔”泄注之精能延续生命、繁衍后代为事实依据,于是在“水生万物”、“精气为人”的哲学观念参与下,形成了“肾主水”、“肾为水脏”,及“肾藏精”的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肾主骨”的结论。这一结论自此便成为中医骨学的核心理论,并深刻的影响着中医骨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属于中医“善忘”“痴呆”“呆病”等范畴,以神志异常为主要症状表现。《灵枢·本神》篇中对“神”及相关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将其分属五脏,因“心、脾、肾”三脏的功能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故构成主宰神志活动的“心-脾-肾”轴。基于“心-脾-肾”轴理论,AD的发生发展可责之于三脏各自功能的失调及其相互影响。因此以“心-脾-肾”轴理论为基础,通过古方分析探究AD治疗思路,以期通过调节“心-脾-肾”轴功能恢复神机。  相似文献   

4.
中医早在《内经》中已提出了“肾主耳”、“肾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等理论,认为耳司听觉从属于肾,肾气足则听觉聪敏,肾虚则耳鸣耳聋。许多临床和实验研究亦证实有肾虚表现的人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采用补肾的方法往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干细胞分化研究"肾通于脑"的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神经发育生物学是神经科学最基础、最前沿的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并指导着实践。中医学也有自身的“脑学说”,是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它认为肾是脑发生、形成的基础。本文拟从干细胞的神经分化角度阐述中医脑的发生形成。  相似文献   

6.
“肾藏志、应惊恐”理论的发生学剖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探讨“形与神俱”观念的发生乃“肾藏志、应惊恐”发生学研究的起点,“形与神俱”这一命题实际上是中医学向传统文化回归和求合的众多体现之一,其发生依据骨“以表知里”以及对“生长壮老已”这一生命过程的观念,“志”具广、狭二义,《内经》“肾藏志”之“志”所指系狭义之志,即意志及记忆,“肾藏志”理论的发生以“肾藏精”理论为基础,有赖于“主体思维”方法对意志与行为关系的把握,同时,对健康忘的治疗反证亦是归纳“肾藏志”的依据之一,惊恐并属于肾,对惊恐太过致病明的观察,以及情志相用于胜法实践对肾-恐(惊)配式合理性、科学性的证实,是“肾应惊恐”理论赖以发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浅谈郁之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医七情学说,脏腑理论出发,探讨郁发生的深层机理,认为“恐”是导致郁产生的原始情绪,心肾失调是其发生基础,而肝失疏泄是其中介机制,故而,对郁证的治疗,还可从事心肾入手。  相似文献   

8.
对《黄帝内经》“肾为胃之关”进行理论溯源,分析各时期医家对此条文的解读,认为“肾为胃之关”的理论内涵,应包括“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气机升降之枢纽”与“肾为脾胃升清降浊、阴阳平衡之关键”。功能性便秘的治疗,应立足于“(脾)胃”与“肾”两个核心脏腑,将“治(脾)胃应以升降为本,气血为要”与“治肾当以阴阳为根本”作为核心治则,进一步发挥“肾为胃之关”理论的指导作用,以期对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辨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6):130-133
慢性肾脏病是指肾脏结构、功能障碍超过3 个月,可有蛋白尿、血尿、水肿、肾功能减退等诸多表现,属于临床难治性疾病范畴,最终往往进展至终末期肾病。而从中医肾络理论出发,肾络网络分布于肾脏,是肾之气血津液运行输布的重要通道,由于六淫外邪、瘀血、痰饮、浊毒等致病因素侵袭肾络,久病入络,致使络道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脏腑功能紊乱,从而引起尿浊、尿血、水肿、癃闭等诸多病变。“肾络瘀阻”是肾络病发生的核心病机,久之肾络渐损,即可进一步进展为“溺毒”“关格”等肾功能衰竭的病理阶段。基于肾络理论,运用中医药疗法对慢性肾脏病辨证施治,可有效减轻肾络病症,改善肾功能,从而控制疾病进展。  相似文献   

10.
从中医七情学说、脏腑理论出发,探讨郁发生的深层机理,认为“恐”是导致郁产生的原始情绪,心肾失调是其发生基础,而肝失疏泄是其中介机制。故而,对郁证的治疗,还可从调理心肾入手。  相似文献   

11.
“肾耳相关”与“肾脑相关”论的现代科学方法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耳相关”与“肾脑相关”论的现代科学方法验证朱世明,牛金萍,陈克忠,朱家雁一、中医“肾”与耳和脑的理论概述及其实践意义祖国医学有关“肾”的理论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已基本形成。“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为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  相似文献   

12.
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肾组织的免疫和炎性损伤,吞噬细胞在补体激活下,引起“呼吸爆发”释放出大量自由基,肾组织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血浆中脂质过氧化物(LPO)增加,自由基清除剂SOD活性增高[1],肾移植术后逐渐降低[2]。肾移植术中,由于供肾存在着...  相似文献   

13.
《傅青主女科》重视肾理论在妇科的运用,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肾为水火之宅,藏真阳而寓元阴”,在诊治妇科经、带、胎、产诸方面疾病中重视肾中阴阳平衡的调节,强调精血同源,气血相生的原则。总结出“补血生精”,“益气生精”,“温润填精”,“气中补阳”,“固肾摄精”及“阴阳并顾”等治疗法则,为后世运用补肾法治疗妇科疾病奠定了基础,是我们的临床工作的指导。  相似文献   

14.
“脏腑别通”理论中提出少阴肾与少阳三焦气化相通、共主枢机,具有通行元气、司水液代谢的作用;“阴升阳降”理论中提出少阴肾与少阳三焦能够配合调节机体阴阳气机升降。“肾脑相济”以肾精为物质基础,阳气温煦、推动肾和三焦别通气化、共主枢机可作为功能基础,其生理功能可体现在调节三焦气机和调理脑神。肾阳亏虚、三焦气滞均可引发别通气化不利、“阴升阳降”失常,导致“肾脑相济”乏源,可出现本虚标实、神形兼伤病证如抑郁,且可伴随躯体化症状如疼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等。根据肾与三焦气化相通这一功能特性选择调节少阳枢机以补肾阳、调补少阴枢机以利三焦以维持“肾脑相济”,可同时治疗抑郁和躯体化症状。文章探讨了在阳气作用下肾与三焦气化相通在肾与脑神相关的生理联系如“肾脑相济”、相关病证如抑郁的发病机制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论“肾通于脑”的信息神经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肾为先天之本”、“恐伤肾”理论设计猫吓孕鼠,造模初生鼠作大脑皮层切片及行为遗传观察,结果表明:受惊吓母鼠所生仔鼠大脑皮层厚度变薄,尤以分子层明显变薄。说明围产期紧张情绪直接影响到下一代仔鼠大脑的生长发育,肾气亏损难充着于大脑。且其仔鼠反应行为迟缓,活动能力下降,基本生活能力下降。本实验为肾之实质研究与大脑形态学方面开拓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浅谈肾血瘀阻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藏精,为人身生命之根,先天之本。故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认为肾“少有余”而“常不足”,对肾实证很少论及。前人曾有谈及“肾阳有余证”和“肾阴有余证”,然笔者近年来通过运用活血化瘀理论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实践,认为在肾病中,肾血瘀阻是肾实证中的常见之证。试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表观遗传学不涉及DNA序列的改变,仅基因修饰的改变导致了基因表型的可遗传变化,具有可遗传性、可逆性等特性,并受到后天环境、营养等因素的影响。中医理论则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肾中精气的盛衰影响着子代的先天禀赋与生长发育,与遗传物质关系密切;而脾之精气来源于水谷精微,其功能易受环境、饮食影响,且先天之本的肾与后天之本的脾存在“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的可逆关系,该理论包含了表观遗传学相关内容。从表观遗传学相关理论机制去探讨中医“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本质,将促进中医理论的不断完善,为深入研究肾与脾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原发性痛经从肾论治的体会武志宏(江苏省大丰县中医院224100)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从肾论治原发性痛经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生于年青未婚女子。笔者从1986年1月至1992年10月,根据中医“经本于肾”“肾主生殖,为天癸之源”的理论,从肾论治先后治疗原发性...  相似文献   

19.
“肾为先天之本”的认识发生学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发生学方法,对“肾为先天之本”理论进行了认识发生学剖析,提出水崇拜为基础的“水生万物”思想是“肾为先天之本”理论的认识根源。“水生万物”观点是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而在当时人类思维中以“互渗律”为主导的认知方式实现了从“水生万物”到“水生人”、“肾主水”,到“肾为先天之本”的认识过渡。在此认知方式的基础上,结合人体的生理病理实际,后世“肾为先天之本”的理论观点具有了内涵上的演变。  相似文献   

20.
唾、涎与脾肾关系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唾、涎的内涵及生理、病理等方面对《内经》“脾为涎”、“肾为唾”的理论估了探析,认为唾、涎脾肾共同所主,以脾为主。“咽津养气法”不单补肾,也养脾。为进一步研究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