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海南与广西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观察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的生殖隔离。方法 在海南与广西两地分别采集微小按蚊,实验室中建立单雌繁殖线,用人工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后代雌蚊的可育性;按Coluzzi方法制备杂种F1代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观察各区带的联会情况。结果 各交配组的后代均显示可育;杂种F1代雌蚊的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各区正常联会。结论 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存在生存殖隔离,是  相似文献   

2.
海南省松涛水库水系区微小按蚊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王志光  陈圣端 《海南医学》1994,5(4):203-206
1994年3~6月在儋州市、临高县、澄迈县、海口市处于松涛水库水系区域的地区选25个居民点开展微小按蚊的地理分布与松涛水库水系关系调查。提示微小按蚊的分布与松涛水库水系密切相关;从70年代末期起微小按蚊在南丰、洛基、大宝山出现,随后又在水库水系区陆续扩散,1993年又在长流打石场捕获。表明微小按蚊已沿着松涛水库水系在我省西北部广泛分布。丘陵区由于水系密集,微小按蚊分布更广,且密度高。  相似文献   

3.
生物杀虫剂杀灭幼虫效果的现场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道了球形芽孢杆菌C3-41现场杀灭蚊幼虫的效果观察,实验表明,球形芽孢杆菌C3-41对米塞按蚊及刺扰伊蚊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但不及其他的报道效果好。原因可能是本次实验的使用剂量偏低及不同蚊种对球形牙孢杆菌C3-41的敏感性不同所致,另外,未观察到球形芽孢杆菌C3-41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嗜人按蚊是我国北纬33°以南地区主要传疟媒介之一[1]。1990年6月线会霖等首次在海南省文昌县铺前南北沟一带发现嗜人按蚊[2],1991~1993年组织全岛性调查未发现该蚊新的分布点[2]。1991年3月开始在南北沟设点,观察该蚊的生态习性,现将初步观察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观察区概况观察区范围3Km’,位于海南岛东北角——文昌县铺前镇东海岸边,北纬20oil’,东径110.75,,为岛东林场林区之一,观察小屋(点)距农村在4Km以上,附近有4~5间临时棚屋和2间砖瓦房,常住几位老人(巡海作业者),时有流动渔民、伐林工人或其他作业…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残存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和自然消长,探讨种群扩散的可能性。方法:以通宵人饵帐诱法计算叮人率,以清晨人房搜捕法长期观察嗜人按蚊种群变化及其自然消长。结果:1986~1996年观察期间,残存嗜人按蚊自然种群从未见明显增加,长期维持较低密度,平均叮人率为1.08只/m.n,人房搜捕法每次仅捕获2.2只,当地嗜人按蚊活动高峰期出现于6~7月。茶场、四公里林场和下洪元观察点的残存嗜人按蚊分别于1992和1997年相继自然消失,此后未再捕及,三都自然村和周围村落观察期间从未发现嗜人按蚊。结论:嗜人按蚊未发现扩散,水稻田实行轮灌和冬季烤田是影响嗜人按蚊种群密度并导致消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湛江港第二作业区沙井安装塑料隔板式防蚊装置前,沙井内成蚊和蚊幼虫平均密度分别为51.75只/笼和38.75条/勺,港区内活动成蚊平均密度为60只/人2 h,安装防蚊装置后连续观察3个月,沙井内成蚊和蚊幼虫月平均密度分别为0.33只/笼和0条/勺,港内活动成蚊平均密度为5.33只/人2 h。安装防蚊装置后沙井内成蚊、蚊幼虫密度下降率分别达99.4%和100%,港内活动成蚊月平均密度下降率达91.1%。观察结果表明,这种装置的近期防蚊效果良好,且构造简单,使用方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大劣按蚊成虫前期在低温区的生长与发育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劣按蚊是东南亚和我国海南、云南的重要传疟媒介,也是疟疾研究较理想的实验蚊媒。由于该蚊滋生地较分散,环境因素对其成虫前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很难进行较系统的观察,故有关的研究报告甚少。笔者于1989~1992年用冬春季室温对大劣按蚊海  相似文献   

8.
广东省信宜市蚊媒种类密度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调查广东省信宜市怀乡镇和水口镇蚊媒数量及种类分布。方法 怀乡镇检查猪场、猪栏和牛房中蚊媒的分布;水口镇以牛诱和猪栏检查的方法调查蚊媒的分布。于19:00~21:30点观察蚊媒出现的情况,并以捕蚊管捕捉蚊媒。对所捕按蚊进行计数、分类。结果 共捕获蚊媒602只,其中包含5个种: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多斑按蚊和嵌斑按蚊。三带喙库蚊为当地的优势蚊种,其占除阿蚊外总蚊量的90.8%。结论 三带喙库蚊为信宜市的优势蚊种。  相似文献   

9.
中国不同地域嗜人按蚊的杂交及多腺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省、区的嗜人按蚊是否存在生殖隔离和种间差异。方法 采用遗传学杂交技术及多腺染色体制片技术,对我国四川、江苏、广西的嗜人按蚊进行杂交,对杂交子1代的唾液腺染色体进行制片观察。结果 四川、江苏、广西的嗜人按蚊可以在蚊笼内自然交配,并可连续传代,不存在生殖隔离。唾液腺染色体制片观察,各种杂交组合产生的子1代,其唾液腺染色体均呈完全联会状态。结论 此次实验表明,我国四川、江苏、广西的嗜人按蚊不存在生殖隔离,也无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球形芽孢杆菌C3~41现场杀灭蚊幼虫的效果观察。实验表明,球形芽孢杆菌C3~41对米塞按蚊及刺扰伊蚊具有一定的杀灭效果,但不及其他的报道效果好,原因可能是本次实验的使用剂量偏低及不同蚊种对球形牙抱杆菌C3~41的敏感性不同所致。另外,未观察到球形芽孢杆菌C3~41对其他生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劣按蚊是海南省山林及山麓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1991年6月-1992年6月,连续13个月在保葶县罗葵地区什故村对大劣按蚊成蚊进行了调查,发现当地大劣按蚊构成比为60%(207/345),4、5、6、7、8月份均有,5月为密度高峰;平均密度为2.4只/人工小时;半通宵观察平均叮人率为2.96;经产蚊比率为0.646,日存活率为0.88;预期寿命为7.8天;恶性疟原虫孢子增殖需要11.3天;传染性蚊  相似文献   

12.
大链壶菌对三属蚊幼虫的比较灭蚊实验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观察并比较大链壶菌对致倦库蚊、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幼虫的实验感染和杀灭情况。方法: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用生物测定的方法分别观察、比较三属蚊幼虫实验组及对照组的死亡率和校正死亡率,同时比较蚊幼虫被大链壶菌感染后6、24、48、72h各时段的死亡率。结果:平均死亡率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中华按蚊幼虫两组无明显差别。三属蚊幼虫的平均校正死亡率两两有差别。平均死亡率致倦库蚊幼虫以感染后6、24、48h较高,白纹伊蚊幼虫以感染后48h较高。未观察到中华按蚊幼虫被大链壶菌感染的征象。结论:致倦库蚊和白纹伊蚊幼虫对大链壶菌易感染,中华按蚊幼虫不易感染。  相似文献   

13.
斯氏按蚊幼虫饲养水和成虫喂饲糖水中加入1μg/ml或2μg/ml环丙沙星,观察环丙沙星对蚊体内细菌的杀灭作用,发现二种剂量的药物与正常对照相同,蚊唾液腺中都含有大量细菌,但2μg/ml环丙沙星在体外能完全杀灭蚊唾液腺中的细菌。饲养水和喂饲糖水中加入2μg/ml或100μg/ml环丙沙星,观察环丙沙星对蚊受精、产卵和寿命的影响情况,2μg/ml组、100μg/ml组和对照组雌蚊受精率分别为55%、70%、75%,每组雌蚊平均产卵各为53、58、51,雌蚊48d存活率分别为73%(146/200)、74%(148/200)、77.5%(155/200),雄蚊48d存活率分别为46%(138/300)、46%(138/300)、40%(120/300)。结果说明环丙沙星在体外能有效杀灭蚊体细菌且对蚊受精、产卵、寿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 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巨蚊在虫媒病毒研究中的应用及其特点,并对研究方法作了介绍。巨蚊(Toxorhyuchites mosquitoes)属于蚊科巨蚊亚科巨蚊属,其幼虫主要以捕食蚊幼等为生。本世纪40年代即有用巨蚊防治蚊虫的报告(Gerberg 1985)。近年来国外将巨蚊作为实验动物用于虫媒病毒研究获得了成功。被认为是检测虫媒病毒最敏感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13种按蚊的系统发育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13种按蚊的13个特征进行系统发育数值分析,画出魏格纳树状图和聚类分析树状图作比较,前者优于后者。从魏格纳树状图中可清楚显示2个亚属群;我国不同地域的大劣按蚊和多斑按蚊存在差异和复合种问题;按蚊属的发源地与扩散和蚊科的区系演变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16.
惠州市大亚湾柏岗村牛房按蚊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调查惠州市柏岗村牛房各按蚊数量及种类分布。方法:逐间检查各牛房的按蚊分布;以捕蚊管捕捉所有按蚊。对所捕按蚊进行计数、分类。结果:调查20间牛房,有5间分布按蚊;共捕获202只按蚊,其中包含7个种: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多斑按蚊、美彩按蚊、嵌斑按蚊、日月潭按蚊和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嵌斑按蚊分别占36.14%和32.18%。结论:惠州大亚湾地区的主要传疟媒介,嗜人按蚊数量较少,而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仍有一定的密度。  相似文献   

17.
微小按蚊是海南岛的主要传疟媒介。1959年起每年进行全岛性室内杀虫剂喷洒抗疟后,1963~1965年三次全岛调查,证明微小按蚊已基本消灭。但近年来在一些地方出现微小按蚊回升扩散现象。1978年微小按蚊残存分布调查结果,发现微小按蚊点占28.2%,主要分布在岛的西南部,牛房捕获率高于人房。发现微小按蚊的地方,多数未停止过DDT喷洒。为了进一步了解残存微小按蚊的生态习性及室内DDT喷洒对它的作用,于1981年选择东方县中沙地区进行此项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8.
海南省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2和1993年的6~9月,在海南省19个市、县,22个乡(镇)、农(林)场选89个居民点开展嗜人按蚊地理分布调查。结果除了在1990年8月曾发现嗜人按蚊的文昌县铺前镇南北沟一个点捕获嗜人按蚊30只(人房5只,牛诱25只)外,其余88个点,均未发现嗜人按蚊,表明该种蚊在海南省的分布很局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青蒿琥酯(Artesunste)对食蟹猴疟原虫在大劣按蚊体内发育的影响。方法 受疟原虫感染实验猴在肌注和静注青蒿琥酯各60mg之前、之后0h、2h各感染一批大劣按蚊;另取部分药前感染的大劣按蚊在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另设一对照组吸正常猴血。各组实验蚊均在感染后第9天解剖蚊胃和第13天解剖涎腺,观察疟原虫在蚊体内发育情况。结果 药前组和药后0h组的蚊胃及唾腺感染阳性率均为100%,两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平均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性差异(P>0.5);药前组和药后2h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有显性差异(P<0.5);大劣按蚊感染后第3天和10.5天吸药血组和吸正常血组,蚊胃卵囊平均密度、卵囊大小、子孢子平均感染度都无显性差异(P>0.1,P>0.5)。结论 青蒿琥酯对食蟹猴疟原虫在蚊体内的配子生殖、孢子增殖及子孢子进入唾腺无直接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监测思茅地区媒介微小按蚊密度。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户密度、叮人率三种方法(下称三种方法)进行媒介按蚊密度调查。结果:人工小时捕获媒介微小按蚊人房0.11只,牛棚2.04只,平均户密度人房0.03只,牛棚0.04只,叮人率(只/人夜)室内0.24只,室外0.67只。结论:全区十县(市)三种方法调查捕蚊均能捕获媒介微小按蚊。在停止大面积灭蚊喷洒后,媒介按蚊普遍仍存在关有逐年上升趋势。提示一旦传染源存在或输入疟疾随时有传播扩散、流行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