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丹溪学说”对朝鲜、日本影响深远。在朝鲜,《医方类聚》和《东医宝鉴》编撰时参考了朱丹溪及其门人的医学著作,崇尚丹溪“气血痰郁四伤”理论,还引用了大量方药;在日本,田代三喜来华跟随朱丹溪私淑弟子虞天民的门人月湖学医归日后收徒行医,大力倡导“丹溪学说”,并根据朱丹溪的“气血痰郁四伤”理论,把疾病分为血病、气病、痰(水毒)病三类。其学生曲直濑道三建立“丹溪学社”,在日本传播“丹溪学说”,逐渐形成了独自的医学体系——“后世学派”。其亲传弟子曲直濑玄朔及再传冈本玄冶、长泽道寿、古林见宜等施术传学,使“丹溪学说”发扬光大,盛行日本医坛200余年。可证实“丹溪学说”对朝鲜和日本等海外传统医学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与渗透。  相似文献   

2.
朱丹溪,名震亨,字彦修,元代婺州义乌(今浙江省义乌)人,因家居丹溪附近,故后人尊称为丹溪翁.丹溪自幼好学,性聪敏,曾师许谦研究理学,三十岁始攻读《内经》,并受业于名医罗知悌,罗氏为刘完素的再传弟子,旁通张从正、李果之学,因而丹溪治医能发挥经旨,参合哲理,融会诸家,并能结合实践而创立新说.  相似文献   

3.
朱震亨,字彦修(1281~1358年)。元·婺州义乌赤岸人(今浙江省义乌县赤岸人)。因他生活的赤岸有一条溪流名“丹溪”,故学者称之为“丹溪翁”,亦称“丹溪先生”。 朱震亨幼年丧父,母子相依为命。三十岁时,其母患病,众工束手无策,加之他许多亲人死于庸医之手,故立志学医。三十六岁时师从许文懿,之后,又从师于罗知悌。正如《丹溪翁传》所载:“授以刘、张、李请书,为之敷扬三家之旨而一断于经,且曰尽去其尔旧学非是也”。朱震亨从罗知悌学医近两年,尽得其学,之后回到家乡,行医于民间,直至晚年。  相似文献   

4.
金元以降,河间、丹溪从火热立论,纠正了宋以前滥用《局方》温燥之偏,泻火滋阴之法盛行一时。至明·张景岳,早年亦多崇尚丹溪,但随着医疗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则又感丹溪之论不足。他说:“余自初年,尝读朱丹溪‘阳有余,阴不足’论,未尝不服其高见;自吾渐立以来,则疑信相半  相似文献   

5.
通过儒士和医者对于丹溪与《局方》之争相关记载的梳理,探讨其在明代的历史书写。在儒士的书写中,部分与丹溪学派关系密切的儒士,作了偏向于丹溪的书写,同时也有少数儒士持见中肯,肯定了《局方》的价值;在医者的书写中,丹溪的亲炙及私淑弟子,大致偏向于肯定丹溪对《局方》的批评。其他医者关于丹溪与《局方》之争的书写中,赞同者、持论中肯者、反对者皆有之。然而《局方》的真实历史存在和流传应用情况并非全如倾向于丹溪者所见,从明代书籍对《局方》的高频引用,以及《局方》的刊刻流传来看,《局方》并未因丹溪之学的出现而消匿。丹溪与《局方》之争在明代的真实状况,也没有后世所叙述的激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析《金匮钩玄》一书中朱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为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方法]通过研读丹溪《金匮钩玄》治疗杂病的内容,并对附录六篇大论进行重点分析,从“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这两大论中分析气血失调和阴不足的关系,并对《金匮钩玄》中丹溪养阴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最后探讨其临床价值。[结果]《金匮钩玄》书中“气属阳动作火论”和“血属阴难成易亏论”的气血阴阳论是对丹溪养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该书中丹溪治疗杂病的养阴思想主要体现在降火以滋阴、补阴血以润燥、健脾以养阴血、补血以生阴、补阳以生阴等五个方面;丹溪继承历代养阴观点并进行发展创新,对后世治疗杂病时应用养阴法有重要价值。[结论]《金匮钩玄》体现了丹溪养阴思想在杂病治疗中的具体应用,并丰富了丹溪的养阴学术思想,促进了中医养阴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祖国医学发展至金元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突出者为刘完素、张从正、李果、朱震亨四人,即后世所称金元四大家。其中,或谓丹溪学说兼三家之长,超越刘、张、李三家,信非过誉。现就朱氏的主要学术思想和贡献,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朱震亨,字彦修,生于一二八一年,卒子一三五八年,享年七十八岁。元代浙江金华人,世居丹溪,时人尊称丹溪翁。师事罗知悌,得刘完素之三传,又旁通张从正、李  相似文献   

8.
自1979年有人提出“丹溪是否养阴派”的问题之后,引起了中医界同仁的重视,相继出现了评议丹溪学说的文章,如“析疑”,与“析疑”商榷的“朱丹溪是滋阴派”,以及“探讨”,这样对丹溪学说中关于“滋阴派”的问题,形成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似乎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的丹溪这一滋阴派代表将有被否定的可能。为此,笔者又重温了“丹溪学说新探”,认  相似文献   

9.
新安医家对温病学的影响与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新安医学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曾起过重要促进作用。新安地区自1641~1862年,200年间有记载的温疫流行即达7次之多,为此该地医家不得不深入研究、探讨温病学。在现知的数百名新安医家中,其中值得提出的有: 一、畅发朱丹溪之旨的方广 方广,字约之,明代休宁人。方广之母,曾先患内伤脾胃,继又遍身发赤斑。当时正值天疱疮流行,医家不辨,误以疫症治疗而致死。方广愤而习医。他学崇丹溪,认为“得医道之全者,丹溪一人;发丹溪之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戴思恭之医事活动及其《推求师意》著述特点。[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方法通过对《戴氏宗谱》《推求师意》等文献的探讨和分析,总结和归纳戴思恭的出身、学识、医术、品行、声望,对丹溪学术传承的贡献,以及其所著《推求师意》之书名、著述特点和流传形式等。[结果]戴思恭世袭望族,出身儒家,天资聪颖超群穷究医学,旁通诸家,得丹溪之赏识;游学民间传医论道,广丹溪之学术;悬壶济世,名振朝野,受众人所景仰;恩泽当代,德被后人,传万世之美名;尊师重道,训示后代,垂仁义之典范。所著《推求师意》书名本就存在,并非汪机所题;其著述内容是对师说《金匮钩玄》之补充发挥;流传形式或有多种可能。[结论]丹溪嫡传弟子戴思恭,出身儒门旺族,颖悟倍常,医事人生精彩。《推求师意》本有其名,其流传形式和版本、具体著述特点、主要学术内容及其渊源等有待进一步考证。  相似文献   

11.
保和丸出自《丹溪心法》,由元代著名医学家朱丹溪所创。丹溪意在消食和胃,以治食积停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大便不调等症。笔者用此方治疗由痰浊引起的一些内科杂病尤,其是老年病,效果显著。现举验案三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浙派中医朱丹溪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方法]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构建“朱丹溪治疗痰证方药数据库”,利用数据挖掘方法探究丹溪用药规律,并辅以传统文献学方法,从病因、病机、治法、方药等方面归纳其诊治痰证的临证思想。[结果]丹溪认为,痰证的病机在于气机不行,病因主要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失宜有关;临床辨证论治将痰证分为热痰、湿痰、食积痰、寒痰、风痰、老痰等,并确定清热化痰、燥湿化痰、消积化痰、温化寒痰、祛风化痰、润燥化痰等各种不同的治疗原则;丹溪还认为,痰易与瘀结,故化痰消瘀亦为常用之法。丹溪治痰,根据痰证所发部位不同,用药及吐下之法各不相同。丹溪用药,标本兼治,从脾、肺、肝经入手,以二陈汤为基本方剂,既施以化痰药除已生之痰,亦采实脾药物,杜生痰之源,间辅以理气药行滞,以证“气顺痰自消”之理,又采清热药防痰阻气滞、郁遏阳气以助热。[结论]丹溪治疗痰证的经验全面有效,其防治痰证的理法方药可为当今临床实践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朱丹溪脾胃观形成源流及其理法方药规律与特点,拓展丹溪学术研究内容。[方法]以文献学的方法,对照分析朱丹溪脾胃观形成的师承脉络,从脾胃的生理病理、脾胃病的治法用药以及从脾胃论治三方面分析其脾胃观的主要特征。[结果]丹溪脾胃观的形成与其师承老师、名家有密切关系,其基本观点源自于刘完素,汲取李东垣脾胃论用药规律,批判性地保留张从正对脾胃学术主张,全面继承罗知悌的临床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生理病理重视脾胃、治法用药顾护脾胃的特点,并创立健脾调气解六郁、健脾扶正祛外感、健脾养血除痈肿、健脾发汗消痎疟、清胃利肠倒仓法等从脾胃入手、灵活加减治疗外感、杂症的方法。[结论]丹溪脾胃观形成及其特点对于指导当今临床应用和中医师培养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朱震亨(公元1281~1358年),字彦修,元代浙江义乌人,家居丹溪之旁,后人尊称之为丹溪翁,金元四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格致余论》等。朱丹溪的主要医学观点以“相火论”和“阳有余阴不足论”为核心,为其滋阴降火治疗思想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对中国医学理论,特别是对内科学的发展贡献颇大,被推崇为滋阴派的代表。在现代临床实践中,其倡导的滋阴降火法仍被广泛应用于各科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从朱丹溪医学立论基础、"相火论"临床内涵与养生三个方面阐述,指出朱丹溪"相火论"是涵盖相火之生理、病理,并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和重视养生防病的完整体系。应当摒弃对丹溪先生"滋阴派"这一片面评价,全面把握其"相火论"的完整思想,明辨水火之治,重视养心防病知识在脑卒中等疾病健康宣教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丹溪学派虞抟的《医学正传·小儿科》进行整理研究。[方法]采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对《医学正传·小儿科》的主要内容及其学术渊源进行归纳点评,并对其学术特点进行分析讨论。[结果]《医学正传·小儿科》先总论小儿病因和脉法,后记载急慢惊风、发搐、五痫、疳证、吐泻、痘疹等6个门类共24种病证的脉因证治,其中论述惊、疳、吐泻、痘疹之理法方药尤为详尽。其学术经验主要源于《内经》《小儿药证直诀》及孙思邈、朱丹溪、李东垣、刘河间、张子和、陈文中等历代医家,而发搐、五痫二证全部录自《小儿药证直诀》。虞抟认为,小儿病因以胎毒、伤食多见,小儿脉法当6岁以下看虎口指纹、7岁以上方可切脉,小儿“纯阳”年龄应以8岁为界。[结论]《医学正传·小儿科》根据《内经》《小儿药证直诀》之要旨,继承丹溪学术思想,博采历代医家医论验方,秉承家传,旁通己意,在丹溪学派儿科学术经验的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从《格致余论》看朱丹溪的养生思想陈利琳(云南中医学院昆明650011)关键词朱丹溪,《格致余论》,养生思想《格致余论》一卷,元代朱震亨(1281~1358)著。震亨,字彦修,浙江金华(今义乌县)人。因世居丹溪,故人称丹溪翁或朱丹溪。朱氏为著名的金元四...  相似文献   

18.
陈伟  许宝才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9):142-145+149
朱丹溪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是滋阴派创始人。其提出阳有余阴不足论、相火论、气血痰郁论、湿热观和治病护养脾胃等学说观点。文章认为"丹溪学说"是朱丹溪以宋元理学为指导、潜研经典、汲取金元各家之长、力纠局方弊端,加上时、域影响、经师徒授受而形成。通过对"丹溪学说"思想及其渊源的研究,进一步探析中医流派的形成缘由,以期对现代名中医培养模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医方约说》为明·鲍叔鼎编撰,现孤本存于上海中医药大学。文章通过对《医方约说》文献整理研究,考证作者学术渊源和《医方约说》版本状况,认为《医方约说》集张仲景、李东垣、刘完素、朱丹溪"四子"之说,每论能勾摘各家之长,而以丹溪为宗,每篇总论之后多列主方,后随脉证加减用药,次列附方,使读者便于据证检方用药。通过本书的整理研究,认为本书为丹溪学派著作,宣扬丹溪学派学术观点,列方效验便廉,达到为初学者引径入门,为病家据证用药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朱丹溪是我国杰出的医学家,其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学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本文试从丹溪学派形成的时代背景、学派特点及丹溪医学哲学思想进行评述.以冀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丹溪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