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雷亚莉  郭永 《黑龙江医学》2011,35(7):481-483
目的 探讨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与此相关的临床资料.方法 收集两组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1组为口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相关性脑出血,2组为同时间住院的自发性脑出血病人,对两组患者的病前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过去脑梗死病史、出血部位、平均出血体积、凝血指标、死亡率等进行比较.结果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口服抗血小板药物并发脑出血者接受急诊手术治疗的措施与疗效。方法择2016.7~2017.11期间在我院收治的30例有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经颅CT检查证实存在脑出血的患者,9例患者接受开颅血肿清除术,21例患者在CT引导下行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围手术期结合患者病情实况决定受否给予常规止血药物、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方法,术后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以观察疗效。结果 13例患者生活基本能自理,15例患者遗有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碍,2例患者死亡。结论长期接受抗血小板治疗并发脑出血者急诊手术治疗需及时停用抗凝药物,尽早给予促凝药物,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与抗血小板治疗及脑出血转化(HT)相关性.方法 采用梯度回波T2加权成像(MRI GRE-T2*)及CT扫描检测23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MB的患病率及HT的发生率.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既往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中CMB患病率为27.63%,未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组中CMB患病率为26.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中CMB阳性组HT率为15.87%,而CMB阴性组为13.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MB与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HT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①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抗栓治疗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②方法 患者分3组.Ⅰ组为缺血性卒中后再发脑出血的患者,Ⅱ组为同时间住院的脑出血患者,Ⅲ组为缺血性卒中后长期口服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而无脑出血发生的患者.分别对其年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过去脑梗死时间、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服用时间及止血参数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③结果 Ⅰ组和Ⅱ组比较,有卒中史者多于Ⅱ组;Ⅰ组和Ⅲ组比较,其年龄大,卒中史次数多、血压高,服药时间短,血小板数目减少明显,PT,TT,时间延长.④结论 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等抗栓治疗是导致脑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避免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过量,有助于减少脑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1年抗血小板药物应用依从性及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措施。方法:收集并登记257例冠心病行PCI治疗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住院诊治资料,待PCI治疗后1年采用Morisky问卷调查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分析影响患者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结果:257例患者PCI术后1年依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148例,依从率仅57.6%,其中"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庭支持、接受健康教育以及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种类"均是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分析示:年龄≥60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离异或丧偶、服用两种及以上药物是影响冠心病患者PCI后用药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良好家庭支持、接受健康教育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冠心病PCI患者术后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依从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心内科医护人员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施行干预措施,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12月在固原市医院及其下属5个县级医院住院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0例资料进行现况调查,观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是否复发,分析住院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种类、停药原因。结果 住院期间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独口服阿司匹林患者最多,双联抗血小板次之。患者出院后12个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以单服阿司匹林为主,出院后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使用率明显下降,拒绝或中断服药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认为没必要服药和担心不良反应而不愿服用。结论 固原市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对脑卒中二级预防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服用率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围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术后囊袋血肿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476例患者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有14例出现围术期囊袋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6例,双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者5例,华法林者1例。进一步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者血肿发生率较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单用阿司匹林者为高(发生率分别为17.9%,0.7%和4.3%,P<0.05)。所有囊袋血肿经适当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较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明显增加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手术经验和恰当的术中操作有助于减少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分析基层医院老年患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情况,分析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率的影响因素.方法:调查分析2014年至2017年期间的382例有抗血小板药物适应证老年患者的基本资料,并且针对总结相关的抗血小板药物使用情况,使用的方法为现场问卷形式调查.结果:抗血小板药物适应证老年患者例数为382例,分析抗血小板药物总体使用率、抗血小板药物一级预防使用率、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70岁)、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70岁)、冠心病组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无冠心组抗血小板药物服用率分别为:70.16%、63.83%、79.26%、63.30%、79.75%、63.39%.结论:在基层医院抗血小板药物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其实质上跟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以及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指南推荐的都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相关标准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需要展开一系列有效的管理.  相似文献   

9.
祁占宁 《西部医学》2016,28(12):1684-1689
目的 研究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对2010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的复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复发间隔时间、服药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幸存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调查脑出血患者共1800例,其中复发性脑出血患者367例,有高血压病病史201例; 第1次出血到第2次出血时间以1年内复发率最高; 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达20年。再出血发生于对侧200例,同侧74例,病人未规律服药是诱发再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脑出血的复发率及死亡率比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明显升高(P<0.05)。电话随访复发性脑出血367例,其中有67例因电话停机、空号等因素不能接通,12例接通后拒绝进一步回答并挂断电话,12例诉“电话打错了”。其余274例患者,经电话随访得知已有50例去世,45例日常生活不能自理,130例生活可自理,49例不详。结论 复发性脑出血病灶大多在首发病灶的对侧,病死率、致残率高,且再发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任何可能引起血压剧烈波动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再发,因此控制血压是防止复发性脑出血发生的关键,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获益与风险仍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大多数患者生活态度乐观并坚持康复锻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有一部分患者因再次出血后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其终点事件(死亡)起到了推动作用; 主要死因为脑疝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  相似文献   

10.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聚合药物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石,近年来,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的发生率逐年增高,在临床上也缺乏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研究发现,活血化瘀中药(单味药:银杏、三七,中成药: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血塞通等)具有改善抗血小板药物抵抗程度、增加抗血小板药物敏感性的作用,在临床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抵抗患者中体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复发类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00例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后再复发脑梗死患者(研究组),以及100例未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再复发脑梗死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脑梗死复发类型及危险因素。结果脑梗死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再发LI与AT患者,合并冠心病、吸烟、糖尿病等是其主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吸烟、冠心病是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再发LI的危险因素,合并糖尿病、冠心病等是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再发A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我国老龄化情况的日益加重,大量老年人为了预防心血管疾病服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作为老年人群的常用预防性用药及治疗性用药其使用比例不断升高~([1])。尽管在医师指导下规律服药使心血管病的发病率有所下降~([1,2]),但是长期服用以阿司匹林为代表的抗血小板药物,不仅有加大脑出血发病率的风险,而且脑出血发病后治疗及预后也与普通患者有较大差别。现将我院2010年7月至2015年1月间本院神经内科收治并诊断为脑出血,且有规律  相似文献   

13.
脑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脑卒中患者病程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率,探讨血小板活化在卒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79例原发脑梗死、32例脑出血、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CO63、TSP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在脑梗死病程的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呈动态变化,脑出血患者急性期也存在血小板活化,CD62p、CD63、TSP三者呈正相关.结论:CD62p、C63、TSP均可做为血小板活化的监测指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脑梗塞中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脑卒中患者病程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率,探讨血小板活化在卒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79例原发脑梗死、32例脑出血、30例健康对照者,测定血小板膜表面糖蛋白CD62p、CO63、TSP的阳性表达率。结果:在脑梗死病程的不同阶段,血小板活化呈动态变化,脑出血患者急性期存在血小板活化,CD62p、CD63、TSP三者呈正相关。结论:CD62p、CD63、TSP均可做为血小板活化的监测指标,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防治胸梗塞中有肯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高龄内科住院患者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方法选择我院住院的70岁以上患者288例进行登记调查,其中有用抗血小板药物适应证的共268例,对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在接受调查的268例中,只有138例(50.2%)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结论在当前高龄住院患者中,抗血小板药物应用患者不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引起高血压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以指导临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发病3h内的急性期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2例分为血肿扩大组(31例)和血肿稳定组(91例),对两组患者病史、临床特点、生化指标及头颅CT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5.4%,发生时间多在发病后24h内(70.93%);基底节区不规则血肿、血压持续升高、肝功能受损、大量饮酒及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易发生血肿扩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增大多发生在24h内,长期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发病后血压持续增高、基底节区不规则血肿、肝功能受损可能为血肿增大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曹刚仁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540-4541
目的探讨长期抗凝治疗后脑出血患者的手术治疗措施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5例有长期口服阿司匹林、华法令等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经颅脑CT证实存在脑出血或者慢性硬膜下血肿,具备通常意义的手术指征。6例行开颅血肿清除术,19例行CT定位下血肿穿刺置管外引流术。围术期视病情予应用血凝酶、维生素K等常规止血药物,输用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等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8例基本生活自理,14例遗留有不同程度肢体偏瘫或失语、智力低下情况,3例死亡。结论长期抗凝治疗后脑出血患者手术治疗时要及时停用抗凝药物,尽早应用促凝药物,输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等,迅速纠正凝血指标参数至正常水平,对预后功能恢复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张振 《中国医学创新》2012,(29):140-141
目的:总结与探讨笔者所在医院患者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合理性。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5月-2012年5月期间,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例120例,以药物利用指数(DUI)为标准,对抗高血压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抗高血压药物用药量合理性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钙通道阻滞剂是最常用的抗高血压药,其次为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结论:抗高血压药物的应用应遵循基本原则,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复发类型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复发脑梗死患者40例,将这些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没有服用抗血小板药物的复发脑梗死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SCI、AT复发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研究组中冠心病、有吸烟史患者的SCI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患者的AT复发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二级预防后SCI复发的危险因素为冠心病、吸烟史,AT复发的危险因素为糖尿病、冠心病、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20.
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疗与梗塞后脑出血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对梗塞后脑出血(HI)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比较使用阿司匹林、氯噻匹啶、低分子量肝素的脑梗塞(CI)患者HI发生率.结果:所有接受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CI患者HI发生率均高于无抗血小板、抗凝治疗的患者.HI发生率在阿司匹林(150mg/d)、低分子量肝素(0.6ml/d)、联合使用低分子量肝素(0.6ml/d)和阿司匹林(100mg/d)的CI患者中较高,分别13.33%、12.41%和26.47%.结论:抗血小板、抗凝药物是影响CI患者发生HI的因素之一;不同种类和剂量的抗血小板、抗凝药物对HI发生率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