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瑭<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9条云:"两太阴暑湿,咳而且嗽,咳声重浊,痰多,不甚渴,渴不多饮者,小半夏加茯苓汤,再加厚朴杏仁主之."其为感受暑湿之邪,手太阴暑热,足太阴脾湿,手太阴肺经和足太阴脾共同受病,而致两太阴同病.从温病所讲的两太阴同病引申到内科常见疾病中,两太阴同病者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报》2014,(4):494-497
①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证说明表证经过汗、下后,如果表证已去,就不能再用解表的方法治疗;误治后的变证,并不取决于误治的方法,而是取决于病人的体质。汗出与无大热两者为共同伴随症状,因为汗出时体温会随汗弥散,故凡是汗出的就一定不会有大热,凡是有高烧的就一定不会有汗出;太阳经主表,太阴肺经主皮毛,太阳篇中,凡咳、喘、短气等均涉及到太阴肺病,太阳病的证候概括了太阴肺经。②综合《伤寒杂病论》全文,太阳表证应有五种:大致可分为伤寒、中风、温病、风湿和中暍。而大多医家在讨论太阳表证时,多局限在伤寒、中风和温病,甚至一些医家只认为伤寒和中风是太阳表证。③炙甘草汤组方具有三大特色:重用大枣、重用地黄、清酒煎煮,临床运用该方时必须注意到这三大特色,否则就很难收到相应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十四经孔穴命名汇解一、手太阴肺经1.中府:聚处为府为库,在此是指经气聚集之处,因穴属肺募,为手足太阴脉气之会,是处为中气府聚之所,因名中府。2.云门:云指雾,出入之处为门,在这里表示经气出入的门户。反应出肺经经气游行出入的门户,因名云门。如《锦囊秘录》记载:“人之气血,周行无间,始于手太阴,出云门穴,归于足厥阴肝经,入于期门。”这里指出气血在人体中,首出云门,犹如云气的浮游空中,以滋生万物,因名云门。  相似文献   

4.
吴氏《温病条辨》列银翘散加减为治疗太阴温病邪犯卫分,太阴伏暑清暑透邪,透解温毒的要方,兹辨析如下: 一、卫分风热,随证化裁上焦四条:“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上焦五条:“太阴温  相似文献   

5.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在马来西亚的流行病学特征[1]、临床症状表现[2]及病情发展特征[3] ,本病属于中医学"疫病"的范畴.本病病因为外感疫毒,加之马来西亚气候炎热多雨[4] ,形成湿热疫疠之气,从口鼻而入,疫疠之气相传,致使疫病流行.本病以肺为病变重心,涉及脾胃心肝肾,病位应在太阴经(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及阳明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病机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以实为主,特点为热、湿、痰、虚、瘀(郁)、毒.  相似文献   

6.
银翘散为外感风热表证的代表方,始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卷[1]说:"太阴风温、温热、瘟疫、冬温,初期无风寒者,桂枝汤主之;但热不恶寒丽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辛凉之剂功擅清热解毒,可疏风散邪,尤其是肺系温病初期肺卫表证阶段,也可用于风热感冒以及各种外感温热风热邪气,如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支气管炎等.此外,对于肺炎、肺脓肿、水痘、猩红热、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乙型脑炎等,初起有风热表证者,也可选用银翘散加减治疗.王明月教授在儿科临床上运用银翘散治疗多种病症,古方新用,异病同治,获得良效,现择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太阴病篇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伤寒论》太阴病篇有关问题进行了评述,指出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仅是脾的病变,不包括肺的病变;太阴病篇所论之太阴病的证治很不完整,太阴病的证治散见于其他各篇,学习时当结合其他病篇,方能全面;治疗太阴病的代表方剂当为理中汤(丸);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的病机是脾络瘀滞,并无表证;太阴病的转归除转愈者外,更有虚实之辨。  相似文献   

8.
浅谈表证     
谢君成  曾纪斌 《中医学报》2020,35(8):1660-1663
外邪侵袭机体,太阳首当其冲。太阳表证分为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太阳中风证,常以桂枝汤调和营卫、祛风解肌;太阳伤寒证则以麻黄汤祛风散寒。阳明表证有汗出,则治以桂枝汤;无汗而喘,则治以麻黄汤。少阳表证包括少阳中风证和少阳伤寒证,常以小柴胡汤解肌透邪。太阴亦有表证,桂枝汤为治疗太阴表证的主方。少阴病多以里虚证为主,但亦有表证,常以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扶阳解表。厥阴为六经之最里,亦有表证,包括厥阴中风和厥阴伤寒,常以当归四逆汤、吴茱萸汤温经散寒。  相似文献   

9.
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为11个类型,来探讨麻黄的用药法度。六淫之邪多从肌表而入,肺主肌表,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难达。麻黄辛温,性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壅遏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无论或主或从,总不离发表启腠之功,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0.
“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实指肾与膀胱总揽卫气昼夜的循环。肾在阴分之中为太阴,称为“阴中之太阴”,太阴肾主卫气夜行于内之五脏,故“太阴主内”非指太阴肺经主营气循行。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所载,太阴病主要论述太明脾虚中阳不足、寒湿内阻之证,而与肺的关系不大,故有谓:“太阴病传足不传手。”从气化学说的观点看,“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素问·六微旨大论》),说明是太阴脾经属湿土,手太阴肺经属清金,二经子母同气。故太阴与阳明互为表里。就标本之气言:“少阳太阴从本、……故从本者化生于本。”(《素问·至真要大论》),因太阴之气惟阴湿,故从本气以为生化也。张介宾曰:“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从本。”所以张仲景在太阴篇中,重点讨论了太阴脾虚、寒湿为主的病变。如太阴脾虚寒湿的理中丸(汤)证,有口不渴,吐利、腹痛、喜唾、久不了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内经》“发表不远热”的角度将《伤寒杂病论》中运用麻黄的主要条款归纳为十一个类型。即:解表散寒、解表清热、解表行水、解表退黄、解表蠲痹、解表温里、发越郁阳、解表止痉、解表止利、解表止痒、解表涤饮。肺主肌表,六淫之邪袭居肌表引起的多种病变,其病机总以肺失宣肃为主导,治疗大法当开腠以散之,开腠非辛温药难达。麻黄辛温,质地轻扬,主入肺经,为解表要药。故凡肌表遇之证,毋受寒热虚实之疆界,皆可选用麻黄。在组方中麻黄或为主或为从,总不脱却发表启腠之用,正中表证病机。同时结合现代医学临床,拓宽麻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论述六经辨证的实质,辨析少阳及少阳表证之"源"与六经的关系。[方法]从《伤寒论》第48条条文展开分析二阳并病的内涵,进而引出对六经表证的探讨,以及六经辨证在临床中如何识别与鉴别其特异性病位、特异性病因、特异性病机之"源"。[结果]二阳并病实质是太阳阳明、太阳少阳之表证;六经皆有表证,非独太阳膀胱、手太阴肺可言表证;六邪皆可动六经,非独伤寒、伤风、风温之属;六经皆有营卫气血分证,非独太阳言营与卫。[结论]少阳表证之源,辨病位当以"无少阳里证"为原则;辨病因有风邪、温邪、寒邪、水邪、暑邪、戾气等不同;辨病机在于水火同病、虚实相兼,只是程度的深浅;治方以辛温辛凉佐以苦寒等,总以疏解走表为大趋势。六经辨证的实质是六经气化,临证"见病识源"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咽喉疼痛为临床多发病 ,可单独出现 ,也可见于其他病中。主要临床表现为咽喉疼痛 ,肿或不肿 ,局部潮红 ,有水泡或脓泡 ,干痛 ,或有吞咽困难 ,常伴有咳嗽 ,痰多。西医治疗以消炎为主 ;中药治疗以清热解毒、生津利咽、消肿止痛为主 ;而针灸治疗可以从肺治 ,从肾治 ,从三焦治 ,从小肠治 ,从大肠治 ,从胆治 ,从肝治等等 ,思路相对而言 ,更为宽阔。这是因为肺、肾、三焦、小肠、大肠、胆、肝等脏腑均与咽喉有密切联系。针灸学中的经络循行在此可以体现这一点 ,具体内容如下。手太阴肺经经别 :手太阴之正 ,别入渊液少阴之前 ,入走肺 ,散之大肠 ,上…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伤寒杂病论>表里同病中表证辨治规律的梳理分析,发现在外感病发展过程中,病证的特征呈现出以肺、脾、肾三脏为主的阶段性变化规律.结合"卫出三焦"理论,提出"表证当从三焦论治"的观点.即肺为第一道防线,用药须味辛发散之麻黄类,以助卫之宣通;脾为第二道防线,用药须甘温益中之桂枝类,以滋卫之化源;肾为第三道防线,用药须辛热助阳之附子类,以固卫之根本.不仅可以更确切地指导临床,也更为符合中医的整体辨证观.  相似文献   

16.
肺炎多属于风温范畴。中医认为是感受春季或冬令风热病邪而致。外感风热病邪,多从口鼻而入,肺位居高,首当其冲,故初起以邪在上焦手太阴肺经为病变中心。肺卫之邪不解,或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后期多呈肺胃阴伤之象。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中"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对卫气独行理论的概括,也是对人体寐寤节律内在机制的说明。然"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的内涵及其内在机理至今阐而未明。针对"太阴"之阴指营气,"太阳"之阳指卫气的观点,笔者认为,《黄帝内经》中言明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各二十五周的是卫气,营气在人体的运行未有明显的昼夜时间节段性。关于太阴、太阳指代为何,笔者经过统计认为,太阴多指代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仅有三处明确肾为"阴中之太阴";太阳指代足太阳膀胱经占半数以上,而肾在《黄帝内经》中的指代呈现多样化,且与少阴对应最多。关于为何太阴主内、太阳主外,笔者认为,太阴主内是由肾主蛰、为封藏之本决定的;太阳主外是由足太阳膀胱经的气化作用决定的。  相似文献   

18.
栗锦迁教授从医40余年,善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及疑难杂证,疗效卓著。在临床上尤擅用黄芪,黄芪质轻气薄,为补气药之长,古人谓之性味甘温,气薄味厚,可升可降,既是皮表之药,又是中州之药,还可补肾脏元气,可见应用范围之广。栗师认为其核心在于益气升阳。黄芪入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是补脾肺之气的要药。栗师认为其可广泛用于心气虚、肺气虚、脾气虚、肾气虚、心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肾气虚等诸多气虚之症。尤其对病位偏于表,病性偏于虚、偏于寒者,用之得当往往效如桴鼓。现将有关经验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赵虎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0):15-15
温邪郁表、取辛温开闭 温热之邪,途经口鼻而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其传变大多由表及里,由卫气而及营血。因肺居上焦,开窍于鼻,且外合皮毛与卫气相通,主人体一身之表;故温邪外侵,必先犯肺而出现肺卫表证。如温病初期邪犯肺卫,治疗及时,病邪即可外解而不致内传。否则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卫而内陷心包营分,因肺热内陷心包,致病情之急剧转变,病势重险,故称“逆传”。温病除“逆传”外,尚有按一般由浅人深逐步发展的“顺传”过程;其病机演变为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人中、下而焦;如前贤王孟英所言:“温邪始从上受,病在卫分……则以邪从气分下行为顺,邪人营分内陷为逆也。苟无其顺,何以为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论》太阳病篇证候规律及方剂、药物的厦用规律。 方法:用频次法计数太阳病篇主要症状、方剂和中药出现的百分率,用层次聚类法分析主要症状的分布规律和中药使用规律。 结果:从症状分析来看。太阳病本证以发热、恶寒为主症,常伴有头痛、无汗、项强、脉浮紧和身痛等表现,兼变证可以分为以汗出、气喘为主的肺系病证,以脘痞、腹泻为主的脾虚病证和以便秘、呕吐为主的胃家证候;从方剂和中药使用来看,桂枝汤是太阳病的主方,麻黄配杏仁,大黄配芒硝,白术配茯苓,附子配干姜以及柴胡、黄芩配半夏、人参为太阳病兼变证的常见配伍,分别用于治疗肺系、胃家、脾虚、肾虚和少阳病证。 结论:《伤寒论》太阳病篇以表证为主要见证,桂枝汤为其主治。症状、药物的使用揭示了外感病上、中、下三焦的大致传变规律,方剂的使用则反映了外感病由卫分深入气分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