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中青年脑卒中患者领悟社会支持、病耻感及抑郁间的关系,分析病耻感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3年2—5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223名中青年脑卒中患者,利用一般资料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病耻感量表及抑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量表总分为(14.25±5.06)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总分为(66.62±15.52)分,病耻感量表总分为(47.42±11.36)分;领悟社会支持与病耻感、抑郁呈负相关关系,病耻感和抑郁呈正相关关系;病耻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35.2%。结论 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处于中度及以上水平,病耻感在领悟社会支持与抑郁间发挥中介作用,可以通过提高患者领悟社会支持水平降低其病耻感,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分析抑郁症患者病耻感与应对方式及社会支持的相关性分析。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抑郁症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与社会支持调查量表进行观察与分析,观察在不同年龄阶段患者病耻感的差异,并探讨分析病耻感与应对方式及其社会支持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在经问卷调查与社会支持调查后显示,不同年龄抑郁症患者病耻感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患者病耻感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负相关,与消极应对方式则呈正相关;在与社会支持方面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往往具有较高的病耻感,且多以消极方式应对,社会支持较低,需针对这一情况对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工作提高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结直肠癌肠造口病人病耻感的现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造口门诊及胃肠外科结直肠癌肠造口病人290例。对研究对象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基线资料,主要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焦虑抑郁量表、社会影响量表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根据各个量表的得分情况,评估病人的病耻感水平并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结果结直肠癌肠造口病人病耻感总分(68.16 ±13.51)分,位于中度水平,43.1%的病人病耻感处于重度区间。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自理程度、造口接受程度、是否有造口并发症、焦虑抑郁、社会支持是影响病耻感的因素(P < 0.05~P < 0.01)。肠造口病人社会支持与病耻感呈负相关,而焦虑抑郁水平与病耻感呈正相关(P < 0.01)。结论影响结直肠癌肠造口病人病耻感的主要因素有造口自理程度、接受度、是否有并发症,以及社会支持和焦虑抑郁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程度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精神疾病内在病耻感量表(ISMI)对446例心境障碍患者自我病耻感进行评估,比较具有不同人口学或临床特征患者的自我病耻感水平;对384例抑郁发作患者病耻感与部分临床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72.9%的患者存在自我病耻感,中、重度占24.2%;有病耻抵抗的患者比例(79.6%)最高;有歧视体验的患者比例(41.0%)最低。男性患者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高于女性患者(P<0.05);在职患者歧视体验分量表分低于非在职患者(P<0.05);受高等教育患者ISMI总分及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歧视体验、社交退缩分量表分低于未受高等教育者(P<0.05);抑郁症与双相障碍患者ISMI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期患者ISMI总分、价值否定、刻板印象认同、社交退缩和病耻抵抗分量表分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年龄和疾病严重程度(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与抑郁发作患者ISMI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8,P<0.01和r=0.300,P<0.01);受教育年限与ISMI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78,P<0.01)。结论心境障碍患者普遍存在自我病耻感,且病耻抵抗能力较差;临床上应重视具有特定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患者的病耻感程度,从多个维度上系统评估其自我病耻感,重点帮助患者提高应对病耻感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抑郁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连带病耻感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180例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照顾者,采用一般资料问卷、连带病耻感量表、7项广泛性焦虑障碍(GAD-7)量表及9项患者健康问卷(PHQ-9)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家庭照顾者连带病耻感量表总分为(38.51±10.74)分。不同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水平的家庭照顾者连带病耻感量表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家庭照顾者的GAD-7量表得分、PHQ-9得分均与连带病耻感量表总分呈正相关(均P<0.05)。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家庭照顾者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PHQ-9得分是其连带病耻感量表总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抑郁症患者家庭照顾者的连带病耻感总体处于中度水平,家庭照顾者的职业、受教育程度及抑郁情绪是其连带病耻感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和糖尿病患者照料者的病耻感状况。方法采用Link病耻感量表和Struening贬低量表,从不同层面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的病耻感进行评估,并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进行比较。结果 1)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病耻感发生率均显著高于糖尿病(χ2=141.756,P<0.0125;χ2=167.895,P<0.0125),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61,P>0.0125)。2)Link量表总分、贬低歧视感知量表、病耻感应对量表、病耻感情感体验量表得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均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经SNK(Student-Newman-Keuls)q检验,均P<0.01,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Struening贬低量表总分、Struening患者贬低量表、Struening家庭贬低量表得分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均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经SNK(Student-Newman-Keuls)q检验,均P<0.01,且Struening贬低量表总分抑郁症患者照料者均显著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P<0.05。结论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存在严重的病耻感,且显著高于糖尿病患者照料者,抑郁症患者照料者的病耻感在某些方面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照料者,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家庭治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状及、病耻感及对患者父母的影响。方法选取58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9名)和对照组(29名),对照组给予氟西汀治疗和普通心理治疗,研究组给予氟西汀和家庭治疗,共8次(12周内完成)。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及Beck抑郁问卷第二版(BDI-II)、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进行患者评估,应用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对患者父母进行评估。结果 12周末,2组患者HAMD、BDI-II评分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精神病病耻感量表社交、能力、治疗因子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父母DASS焦虑、抑郁和压力评分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P0.05)。结论家庭治疗应用于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可能一定程度减轻抑郁症状,降低患者病耻感,并可能改善患者父母情绪,降低压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调查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现状,探讨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的影响因素,明确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取样法按纳排标准抽取324例住院脑卒中患者,应用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健康认知评价量表、心理弹性量表简化版、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 医学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结果 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总分(45.36±11.76)分.脑卒中患者病耻感与负性认知评价、屈服应对方式、回避应对方式呈正相关(P<0.05);与心理弹性、社会支持、面对应对方式呈负相关(P<0.05).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影响因素中,负性认知评价总效应值0.023;心理弹性总效应值-0.601;社会支持总效应值-0.234;回避应对方式总效应值为0.110.结论 脑卒中患者的病耻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水平不容乐观,应予以重视.脑卒中患者对卒中事件的负性认知评价通过回避应对方式间接正向影响病耻感;心理弹性既可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又可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及回避应对方式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社会支持既可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又可通过负性认知评价及回避应对方式间接负向影响病耻感,直接影响大于间接影响;回避应对方式对病耻感有直接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面子观之间的关系。方法 运用精神病患者病耻感评估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面子观量表对山东省精神卫生中心255例(男98例、女15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得分为34.63±17.23,已婚者病耻感得分低于未婚者和离异或丧偶者(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病耻感与社会支持总分(P<0.01)、客观支持(P<0.05)、主观支持(P<0.01)、支持利用度(P<0.05)均呈负相关,与面子观总分(P<0.01)、怕掉面子得分(P<0.01)呈正相关。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病耻感,婚姻状况差者病耻感程度较重。病耻感程度亦与缺少社会支持、爱面子有关。医疗工作者应当重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病耻感,改善公众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情况,帮助患者正确处理面子问题,使他们得到更好的治疗和康复。  相似文献   

10.
潘效明  宋立升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61-1962
目的:探讨患者、家属病耻感及有关因素。方法:调查精神分裂症、抑郁症患者及家属监护人的相关因素。工具:家庭病耻感调查(FSI),PANSS,抑郁量表。结果: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家属的病耻感无显著性差异(P〉0.05)。夫妻、子女病耻感高于父母(P〈0.05);起病年龄越早,隐瞒分越高(P〈0.05);教育水平越高,隐瞒及被回避越明显。结论:患者及家属均有病耻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