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在小鼠经络线上显示蛋白条带。方法 :根据经脉线低阻抗的特点和孟氏关于经络实质是“蛋白桥接”假说的概念 ,采用特殊配方的染液 ,结合离子电泳技术 ,在小鼠活体内进行染液离子电泳示踪。结果 :在小鼠的筋膜上、肠系膜上等器官组织处显示出蓝色的着色条带 ,而这些条带与经络路径大致吻合  相似文献   

2.
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证实的54例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及CT表现:早期呈边界清晰的低密度骨折线;中期可见与骨折线方向一致、边缘模糊的横形或斜形致密线;晚期增生的骨膜边缘清楚、范围局限,呈梭形或丘形骨痂.MRI表现:骨折线、骨膜增生及骨痂均为低信号,骨折端周围的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于脂肪抑制序列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X线、CT及MRI三者相互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电刺激鼠骨骼肌后肌血流量及肌纤维结构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运动训练中骨骼肌的保护、提高骨骼肌收缩的生物学效应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电刺激大鼠股神经的同时,测定股四头肌局部微循环血液灌流量的变化。分析肌纤维结构的改变。结果:电刺激时的股四头肌肌血流量组明显高于安静时(P<0.01)。1次/s刺激时的肌血流量值>5次/s时值。刺激后各型肌纤维横断面积均显著下降,红肌终板面积明显下降(P<0.05)。透射电镜下,实验组股四头肌肌原纤维出现“Z线流”线粒体有破裂现象,结论:电刺激引起骨骼肌收缩过程中,肌血流量明显上升,但并非与刺激强度的变化呈线性关系。即使肌血流量上升也同样会引起骨骼肌结构上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介绍微电脑促醒仪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主要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等内容.该仪器运用微电脑控制的促醒仪产生电刺激信号,通过射频耦合方式(或直接耦合方式)传递到植物生存状态患者脑干网状结构刺激电极,激活网状激动系统,促使PcrsistentVegtativeState,PVS患者康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高强度运动前后人体下肢电阻抗血流信号及频谱特性的变化情况,为用电阻抗参数评价人体运动功能及疲劳程度做基础。方法利用课题组自行研制的电阻抗快速测量系统,分别测量10名志愿者高强度运动前后双侧下肢的阻抗血流信号及1 kHz^1 MHz频段的电阻抗幅值变化情况。结果阻抗血流信号变化特性显示,运动后人体双侧下肢阻抗血流信号幅度增加22%±13%。阻抗频谱特性分析显示,100 kHz以下频段,运动对下肢阻抗幅值的影响不显著;在100 kHz以上频段,运动后的下肢电阻抗幅值显著降低,测量频率越高,下降的程度越明显。1 MHz时的变化率可达53%±14%。结论人体电阻抗与其运动功能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电阻抗参数有望作为一项定性甚至定量区分组织疲劳状态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神经刺激阈值的研究,以了解神经电生理学的信号传递及离子通道等神经生理基础的特性。方法:通过神经阈值刺激仪向动物神经纤维束输出刺激电信号,将数字式肌电图仪的电极置放在动物神经支配的肌肉上,检测该肌肉的肌电信号,并反馈至神经阈值检测系统,记录输出刺激电信号的相关参数。结果:通过肌电图仪记录肌肉活动的微小电位差,以了解神经或肌肉的功能状态。电刺激的改变通过精密神经阈值刺激仪作用于相应的神经上,作出波形、频率、占空比及振幅的改变,以获得实验的结果——神经阈值;同时在实验中,我们还使用泰克四踪存储示波器监测从靶向肌肉反馈信号的电流和电压值。结论:阈值大小与占空比无关,但与神经粗细有关;双向波比单向波阈值低,这与去极化导致神经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13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并将骨梗死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总结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骨梗死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干骺端骨质疏松,MRT1WI骨梗死灶中央部分呈等至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亚急性期X线、CT表现为小的虫噬样改变,伴有斑点状钙化,MRT1WI骨梗死灶呈等或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T1WI骨梗死灶边缘呈环形低信号,T2WI呈环形高信号;慢性期X线、CT表现为不规则状、蜿蜒状骨质硬化,MRT1WI和T2WI均呈低信号。结论MRI是诊断骨梗死急性期的最有效方法,在急性和亚急性期,MRI优于X线和CT,在慢性期,X线、CT和MRI均具有特征性表现。  相似文献   

8.
肥胖已成为了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病态性肥胖是多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利用神经调控方法来治疗肥胖因为具有安全有效和低侵入性优势,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穴位针灸治疗、胃电刺激、小肠电刺激和迷走神经电刺激均在动物实验和(或)临床试验中获得了明确的治疗效果。针灸可能是通过影响下丘脑相关神经递质的释放来改变摄食调节以达到减少进食;迷走神经电刺激可能改变迷走神经对于消化道营养物质信息的传递而影响摄食中枢调节;而胃电刺激和小肠电刺激均被证明能直接改变胃肠动力降低营养物质吸收率,从而达到降低体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多项研究表明,机械应力刺激可以促进体内、外成骨。一定强度和形式的机械应力刺激,可以引起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突起数量增加、细胞间隙连接(GJ)形成、细胞骨架结构变化等反应;这些机械物理信号会转变为可传递的化学信号,并通过细胞表面及细胞之间的分子通道传递和控制这些化学信号,从而导致应力敏感细胞的各种生理变化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手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是否存在差别。方法:分别对大鼠双侧足三里穴施以电、手针刺激,测定未经处理的及胃经线上皮肤切口和胃经线外恻皮肤切口动物针刺前后的病阈。结果:皮肤切口在经线外时不影响针刺镇痛效果,在经线上时对电针镇痛无显著影响,但明显抑制手针镇痛。结论:手针与电针在信息传递途径上有所差别,其信息主要通过皮肤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