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鱼际]1.方法应用针刺疗法。取双侧鱼际穴,用1.5寸毫针向掌心斜刺0,8~1.0寸,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2.疗效应用本法治疗100例,1次治愈30例,2次治愈26例。经治疗痊愈(咳嗽停止,喉痒  相似文献   

2.
方法:①取患侧肩髑穴和上2点穴。②局部皮肤常规消毒。③上2穴用30号2寸针,沿皮肤刺入1.5寸,以患者有微疼感为最佳并留针30分钟。④肩穴用30号1.5寸针,直刺0.8—1寸,留针30分钟。⑤该组穴位用电针效果最佳,采用疏波或断续波,根据患者的耐受力逐渐加强电流刺激量,通电时间不能短于10分钟。⑥每日1次,10次为以疗程。  相似文献   

3.
方法患者取坐位,双手平放胸前,用2~3寸银针两枚,针刺双侧曲池穴2~2.5寸左右,强刺激半至1分钟,留针20~30分钟。  相似文献   

4.
针刺足三里治疗急性胃肠痉挛5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一般资料56例胃痉挛患者均来自门诊 ,其中男 2 3例 ,女 33例 ,年龄最小 19岁 ,最大 38岁。临床均排除阑尾炎、胃肠穿孔等器质性疾病。2 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 ,双下肢屈曲 ,暴露双膝 ,选用 1.5寸不锈钢毫针 ,垂直刺入双侧足三里穴 1寸左右。得气后 ,双手同时捻针 ,行大幅度快速提插捻转泻法 ,使针感尽量上行 ,连续行针 5分钟 ,留针 30分钟 ,必要时留针 4 0分钟 ,每 5分钟行针一次。3 疗效观察3.1 疗效标准 痊愈 :针刺后 30分钟内疼痛完全消失 ;显效 :针刺后 30分钟内疼痛明显减轻 ;无效 :针刺后 30分钟内疼痛减轻不明显。3.2 治疗结…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将针尾留于内侧及外侧的对比来评价用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疗效。[方法]本组共39例患者,均为闭合性锁骨骨折,无血管及神经损伤,给予克氏针固定,其中有7例采用将针尾留于外侧,32例将针尾留于内侧,术后给予三角巾悬吊固定6周,6周后解除固定,行功能锻炼。[结果]39例均获得随访,有2例将针尾留于外侧皮外,克氏针向外退出,行二次手术,其他骨折均按期愈合。X线片示骨折线模糊后取出克氏针。[结论]用克氏针治疗锁骨骨折,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将针尾留于内侧要好于将针尾留于外侧。  相似文献   

6.
<正> 取穴:三间(双侧)。针刺方法:以28号1.5寸毫针沿三间穴向劳官方向刺入0.8~1.2寸,进针后行逆向快频捻转,气至病所后令患者活动颈部。留针30分钟,隔5分钟行针1次。1日1次。  相似文献   

7.
1.针刺:第一组取阳陵泉、胆囊穴、足三里、丘墟;第二组取日月、期门,均沿肋间缝向外斜刺1寸。第三组取胆俞、肝俞,均向脊柱斜刺1寸。均取右侧,强刺激,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2.拔罐;取胆俞穴,以广口罐头瓶常规拔罐10分钟。结果:全部有效(针)后立即止痛)即于第  相似文献   

8.
方一穴位:人迎太冲适应症:高血压、眩晕、头痛、胸腹痛、呕吐、妊娠恶阻、哮喘、膝关节痛。针刺法:人迎刺0.5~0.7寸刺到颈动脉壁上,不要刺穿动脉。得针感后不要施过强的补泻手法。对高血压、哮喘、呕吐、留针1~2分钟,余症可留针10~20分钟。太冲穴可深刺施泻法,一般留针15分钟。  相似文献   

9.
自1963年起,在党的领导下,两院合作单用针灸治疗急性典型细菌性痢疾(以下简称菌痢)共402例,收到了肯定的疗效。穴位选择是:主穴为天枢、气海、大巨、足三里;配穴为发热配曲池、合谷,里急后重严重影响休息时配中膂俞、长强。主穴每日针一次,病情重者针二次,留针30~60分钟,至退热及大便次数减至一日5~6次时,从主穴中减去大巨;便次正常,症状大为好转后,再单针足三里二天以巩固疗效。部分患者,症状明显好转,但便次仍不正常时,主穴可加灸(一次要30分钟左右)。针刺深度,根据病人的胖瘦确定,一般开始用1寸半针刺入1寸~1寸3分;症状好转后用1寸针刺入  相似文献   

10.
笔者多年来常以针刺中渚穴治疗急、慢性坐骨神经痛,通过临床实践证明疗效良好。方法是:泻法进针1~2寸,针尖向上,中强度刺激,得气后让患者做急吸气、慢呼气连续2分钟之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捻转一次,每天一次。针后一般初起急性的一次即愈。病程长的需连续针刺并同  相似文献   

11.
取穴:坐骨神经痛点。该穴的解剖位置是手背第四、五指掌关节间靠近第四指掌关节边缘处。方法:用28号或30号1寸或1.5寸毫针取穴捻转直刺,针得气后,再增强运针手法,使针感上行臂、躯干及尻部,再以热补手法反复操作二遍患者周身有热的感觉为好,便留针20分钟。再在另一侧坐骨神经痛点扎针,操作同前留针15分钟。疗效标准: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能恢复正常工作为痊愈。症状减轻仍有阳性体征,或较前者有改善者为好转。治疗效果:112例中,痊愈98例,好转14例,针1~9次治愈22例,针10~19次治愈50铡,针20次以上治愈26例。  相似文献   

12.
肥胖已成为现代社会一种流行病,医学研究证实,肥胖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等密切相关,严重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如何防治肥胖的发生发展已成为研究的热点。近年来,医学界对肥胖病的针灸治疗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无论是在临床治疗还是机理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现将近5年来针灸治疗肥胖病的临床研究有关文献综述如下。1体针疗法临床选穴多以脾经、胃经、大肠经经穴为主,整体和局部配合。李淑荣等[1]选取中脘、天枢、大横、关元、髀关、足三里、地机,使用30号2寸毫针直刺,针刺得气后,采用捻转泻法,产生较强烈针感,留针30分钟。隔日针刺1次,10次1个疗程,休息3 d后进行第2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总有效率89%。随访3月仅有2例复发且程度较轻。王梦文等[2]选取中脘、大巨、天枢、滑肉门、瘦穴(脐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足三里、三阴交、髀关、肺俞、心俞、脾俞、胃俞为主穴,随证加减,针刺以深刺为主,每次留针30分钟,隔日1次,30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92.5%。李季等[3]选用胡氏水穴,分两组:第1组选用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支沟。第2组选用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白环俞、太溪...  相似文献   

13.
笔者自85~87年应用揿针埋四白穴治疗面肌痉挛50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操作方法让患者取坐位或平卧位,选定四白穴后,进行常规消毒,选用一寸针灸针向上斜刺0.5寸深使针感放射到眼球部位,达到酸胀流泪,即可留针30分钟后起针、将泡入75%酒精溶液内的揿针取出,即在针孔上面刺入揿针,剪一公分见方的小  相似文献   

14.
<正> 多年来,在临床治疗有关疾病中,常用足三里穴,收效满意,现作一介绍。一、操作方法患者取屈膝坐位或平卧位,穴在膝下3寸两筋间,取2寸28~30号不锈钢针直刺1~1.5寸,适病变部位之上下,针尖可略偏向病灶,进针后可稍加捻转,待针下有紧束感、重胀感便可施行各种补泻手法,留针30~60分钟,期间可运针数次以加强疗效。二、临床应用 (一)神经性头痛患者,男,35岁,工人,1991年1月25日就诊。主诉;两太阳穴沉痛1年余,曾用祛痛片及针刺局  相似文献   

15.
<正> 1、临床资料 37例患者中,男9例,女28例,年龄最大58岁,最小19岁,双侧发病7例,单侧发病30例,(其中右侧12例,左侧18例);单纯性22例,继发于颈椎病10例,肌肉病变者2例,高血压、动脉硬化者3例,病程最长1年半,最短2天。2、治疗方法2·1 取穴:风池穴、均取患侧。2·2 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风池穴常规消毒后,用1.5—2寸的29号不锈钢毫针,针尖向对侧目内角刺入1.2—1.5寸,使针感向枕部放射,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每日一次,7—10天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16.
后溪系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位于第五掌指关节尺侧后方,第五掌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处.在临床上运用广泛,能治疗多种疾病,现综述如下.王氏让患者将手半握拳,胳膊微曲,使后溪穴向上,用30~32号毫针直刺1~1.5寸,行捻转提插手法,使之出现酸麻(痛)胀或针感向上臂扩散,留针30分钟.待针感减弱时,让患者用拳头叩击上臂至腕部部位,由上而下叩击1分钟.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笔者采用针刺中脘、大横穴治疗呃逆10例,轻者一次见效,重者一般经1—2次即可治愈,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治 疗 方 法 病人取仰卧位,屈膝。用28号3寸毫针,分别直刺中脘、大横穴,深度一般为2寸半左右,患者得气后,用拇指向后大幅度捻转行针,以加强针感。每日一次,每次留针20分钟,反复发作较重者,可酌情延长留针时间。  相似文献   

18.
一般资料:本组20例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20岁,均自幼遗尿,夜遗尿一般在1至3次。 治疗方法:病人排空小便,取仰卧位,用28号1.5至2寸毫针,由中极穴稍斜向会阴部进针,施以疾插慢提运针法,针感到达会阴部为度,留针30分钟。起针后,病人取俯卧位,持28号,至1.5寸毫针,直刺两侧肾俞穴,以局部出现沉胀针感为度,不留针。每日1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期间不配合药物治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颊针与面针的异同,拓宽面部全息微针疗法治疗思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方法]查阅相关资料,从颊针与面针的起源发展、脏腑肢体分布、临床应用等方面分析两者异同。[结果]相同点:颊针与面针都属于面部全息微针系统针法。不同点:(1)起源:面针源于《灵枢·五色》,结合生物全息理论;颊针吸取了中医学的气街、经络、大三焦理论和现代医学的心身理论、全息理论。(2)脏腑肢体分布:面针的脏腑肢体分布主要集中在面部中轴线上及两侧颊部;颊针的脏腑肢体分布主要集中在两侧颊部。(3)取穴原则:面针在肢体疼痛方面选取相应肢体穴位,并根据疼痛对应"皮脉肉筋骨"不同层次选取相应的脏腑穴位,内科疾病根据中医脏腑生理、病理相关理论选穴;颊针主要根据全息对应和三焦理论取穴。(4)操作方法:面针针刺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每隔5~10分钟运针1次;颊针不追求针感,较少使用手法,留针20~40分钟。(5)应用范围,面针主要应用于躯体疼痛、麻醉镇痛和脏腑功能调整,颊针多用于躯体、内脏疼痛。[结论]面针与颊针均属面部全息微针系统,两者理论及临床应用有一定差异,可相互补充,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针刺鸠尾穴治疗急性腰扭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平时,在训练、施工、生产等工作中,因姿势及用力不当,均可造成急性腰扭伤而影响工作。1982年以来,我们用针刺鸠尾穴治疗急性腰扭伤17例,均为男性青壮年,其中一次治愈者9例,二次治愈者8例,收到较好的效果。方法选准穴位。常规消毒后,用二寸毫针,在鸩尾穴约10°角刺入1.5寸左右,待有酸麻胀感后,留针20分钟,在留针过程中,让病人作前屈后伸,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