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张劲 《中外医疗》2009,28(18):48-48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DVT形成的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方法分析70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并与70例同期住院非DVT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脑卒中患者发生DVT平均时间是住院后16d;62例DVT发生在瘫痪侧肢体,8例在双侧158例发生在小腿,12例累及大腿;肌力0~1级56例,3级以上14例;有下肢静脉穿刺置管38例,DVT平均发生在置管后14d;DVT患者平均血浆纤维蛋白浓为4.82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70g/L(P〈0.05)。结论重度肢体瘫痪,股静脉穿刺置管、血浆纤维蛋白增高等是发生DVT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住院的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发生DVT的平均时间是在住院的第18天,21例发生在瘫痪侧肢体,0~2级瘫痪共20例,22例见于单侧下肢,16例发生在小腿;有股静脉穿刺置管史12例,平均发生在穿刺置管后第14天;DVT患者的平均血浆纤维蛋白浓度为4.82克/L,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数(P<0.05)。结论肢体瘫痪、股静脉置管、血浆纤维蛋白原增高等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应及早采取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1例脑卒中并发DVT患者,采取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活血化瘀及正确体位,加强基础护理,予以合理营养支持。结果除2例放弃治疗、1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外,19例均达到临床治疗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及早采取护理措施,可有效减少瘫痪肢体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5年1月49例(年龄33—72岁,平均53岁)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为19.54±9.65.下肢无创伤组27例,手术取栓7例。死亡1例,溶栓治疗20例;随访16例(1~5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12.5%、30%、37.5%、33.3%、40%。下肢有创伤组22例。2例因股静脉损伤行手术治疗,溶栓治疗20例;随访15例(1~5年),症状复发率分别为6.7%、14.3%、15.4%、18.2%、25%。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多见于严重创伤患者,应接有无下肢合并伤分为二种类型。合并下肢损伤者溶栓治疗效果良好;及早诊断是挽救肢体、减少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①目的探讨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②方法采用日本威士迭公司生产的Sysmex CA-1500全自动血凝仪对79倒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56例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D-二聚体的含量进行测定。③结果与对照组比较,DVT组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DVT组24小时~7天的DVT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④结论创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D-二聚体含量明显升高,存在不同程度的继发性纤溶亢进,说明D-二聚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预后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于Caprini量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风险评估的程序化干预对脑卒中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脑卒中术后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联合一般DVT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Caprini评估量表进行DVT风险分级,两组均干预至出院。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功能(神经、肢体)、日常生活能力、患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水平、干预期间下肢肿胀、皮肤颜色改变、DVT发生情况及干预后满意度。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两组NIHS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FMA-L、BI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峰流速、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与干预前比均升高,且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处于更高水平(P<0.05);干预期间,观察组相较于对照组,下肢肿胀、皮肤颜色改变、DVT发生率处于更低水平(P<0.05);干预后,观察组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术后患者应用Caprini量表DVT...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置管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45例混合型下肢DVT CDT治疗效果及护理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245例患者中,治愈219例,显效26例,有效100%。结论:CDT是治疗下肢DVT的重要手段,做好术前术后护理,可降低下肢DVT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介入化疗后再行放疗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原因。方法:调查分析503例中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后再行放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和发生时间。结果:中晚期宫颈癌介入化疗后再行放疗患者503例中有52例发生DVT。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推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人数增加。年龄及长时间的卧床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对此类患者应加强重视,及早采取防护措施,减少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琰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0):1229-122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我科2004-2006年共收治脑卒中患者46例,其中并发DVT4例,经积极治疗和精心护理,效果显著,现将DVT预防护理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严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治疗的经验,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30例(中央型4例,混合型26例)不同发病时间的严重急性下肢DVT患者,采用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手术切开股静脉,用Forgarty球囊导管清除髂股静脉内血栓,继之用尿激酶或巴曲酶、肝素、低分子右旋糖酐等溶栓、抗凝、祛聚治疗。术后通过DSA造影或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观察下肢深静脉通畅情况和瓣膜功能。结果:术后即刻下肢胀痛显著好转,25例7-10天后无下肢肿胀,5例下床活动后患肢轻度肿胀;行DSA或下肢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显示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术后随访3个月,27例无肢体不适,下肢深静脉血流通畅,瓣膜功能良好;3例患肢深静脉瓣膜关闭不良。本组患者术后无肺栓塞表现。结论:严重急性下肢DVT行DSA下手术,可保证取栓的彻底性,提高术后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发病时间超过1周者,亦可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肿瘤相关因素与胃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之间的关系,为肿瘤患者术后血栓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8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手术的25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人数,分析肿瘤相关因素对下肢DVT的影响。结果 135例患者中,术后发生下肢DVT 60例(44.4%),其中左下肢19例(14.1%),右下肢11例(8.1%),双侧下肢30例(22.2%)。根据术后下肢DVT情况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两组术前是否行新辅助化疗和手术后CA125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后CA125水平升高超过5 u/ml[R=3.227(95% CI:1.181,8.812)]是术后下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新辅助化疗后两组缓解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8),非血栓组缓解率更高。结论 术后CA125水平较术前升高超过5 u/ml的患者术后发生下肢DVT的人数明显增加;新辅助化疗后病情缓解的患者术后发生血栓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并下肢骨折围手术期的处理方法,以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方法:对我院就诊的16例下肢骨折合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进行了围手术期的抗凝等治疗。结果:术后无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结论:下肢骨折并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围手术期合理治疗,可以防止DVT和PE的发生,也可以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症状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围手术期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原因的分析,总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预防措施。方法对106例髋、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采用预防措施来有效防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结果治疗的106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9例,发生率为8.49%,无一例发生肺栓塞及死亡。结论积极的预防措施可降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岳彩磊  李卫红  刘永生 《河北医学》2010,16(11):1398-1399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临床上逐渐增多。脑卒中患者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并以下肢与肺栓塞多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可增加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本文对我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内收治的脑卒中并发LDVT31例进行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未被诊断和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肺栓塞(PE)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科于2002年1~2007年6月对1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病人,行手术结合置管溶栓治疗,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就其治疗方法及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继发于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superficial thrombophlebitis,STP)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6~12月间治疗的227例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者,其中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39例,对以下因素:(1)性别;(2)高龄(〉65岁);(3)肥胖(BMI〉30kg/m^2);(4)重度静脉功能不全(CEAP临床分级≥C4);(5)患肢情况(左、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男性、并发重度静脉功能不全是STP继发DVT的危险因素。在男性SVP患者中,继发DVT的可能性是女性患者的4—6倍;而并发重度静脉功能不全患者,其继发DVT的可能性也较其他患者高3倍以上(均P〈0.05)。结论下肢血栓性浅静脉炎可继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概率,特别是在男性患者和并发有严重静脉功能不全患者中,应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妇科手术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WT)的预防作用。方法以186例妇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93例,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常规护理基础上的DVT预防性护理干预,观察2组DVT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术后发生下肢肿胀疼痛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3例;对照组发生下肢肿胀疼痛17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发生血栓的患者住院天数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对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8.
凡祥军 《中外医疗》2011,30(32):62-62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折的并发症之一,一旦发生DVT,轻者早期造成肢体肿胀、疼痛、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静脉血栓可进入肺循环发生肺动脉栓塞(PTE),危及生命。  相似文献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性疾病.急性期DVT可引发致命性肺栓塞(PE);而静脉血栓后综合征(PTS)、慢性血栓性肺动脉高压等远期并发症也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近年来,下腔静脉滤器(VCF)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能明显减少致命性PE的发生,而置管溶栓可以在急性期有效清除血栓,保护深静脉瓣膜,较传统抗凝及系统溶栓的临床疗效更好.笔者采用VCF保护下经小隐静脉置管溶栓治疗31例急性下肢DVT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又称血栓性静脉炎,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血管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下肢肿胀,下肢浅静脉及腹壁静脉怒张,皮温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严重者可出现肢体溃烂,经久不愈。我院采用微创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12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