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病证结合是目前中西医结合临床采用的主要诊疗模式,主要包括: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即传统的病证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结合即现代的病证结合2种模式;西医对疾病的认识是以病理学内容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中医证候是以病机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病证结合的实质是将疾病概念体系与证候概念体系相结合总结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指导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指标对中西医诊断心衰分型的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心电图指标对西医“病”与中医“证”的诊断价值。方法 :按照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比较原则 ,选取本院 10年间充血性心力衰竭住院患者 ,设平行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心电图指标异常对西医的“病”没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而对中医的“证”具有特异性诊断价值。结论 :推测在疾病状态下 ,心电图指标反映了机体的整体病理生理状态 ,而中医强调的正是整体观 ,因此“证”是这种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3.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两个参照系、两种对象的互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为寻找中西医两个体系的契合点而提出的一种思路。它的积极意义表现在:病可以为证提供一个确定性较强的坐标;病的特异性可以为证作出较明确的诠释;在结合中将中医辨证引向深入。它的消极影响有:“病+证型”的模式桎梏了中医的辨证思维;证的机制常被病的机制替换、掩盖;轻易地将微观指标与证相套,引起许多混乱;以病之“是”格证之“非”;在实验研究中将病理与病机混为一谈等。面对现代科技知识背景的强烈影响,中医应做到:知其门径而不入其囿;知其道而不操其术;知其理而不援其词;识人之长,扬己之长;和而不同,共渡彼岸;像老一代中医专家那样对中医辨证体系笃信其理、笃行其道。现代科学并不能“同化”中医学,中医学也较难“引进”现代科学,目前中西医学还是以“和而不同”为上策。  相似文献   

4.
为使中医学的表述符合现代的习惯,可将中医学的辩证论治体系概括为“状态医学”。“状态”是中医对“证”的描述,“病因原理”是西医对“病”的描述。从状态与病因病理的关系、状态的诊断、状态的治疗3个方面阐述了状态医学理论与现代病因病理学说的各自特点。认为中医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必须注意的问题是: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互相独立的医学体系。中医现代化的要点是中医学的状态诊疗理论的确立和现代因病理学说的全面引入;中西医  相似文献   

5.
试论辨证与辨病徐英敏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辩证,诊断辨证与辨病,是中西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疾病、诊治疾病的手段和方去。长期以来,中医强调论“证”,西医注重论“病”。近年来,经过大量的医疗实践,不少学者提出了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结合...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照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的比较原则,设平行对照组,观察心电图Q-T与J-T离散度,对西医“病”与中医“证”的诊断价值。结果显示:Q-T与J-T离散度对“病”的诊断无特异性,对“证”的诊断有特异性。推测在疾病状态下,此二者反映的是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而“证”是这种状态的一种高度概括。  相似文献   

7.
痰热壅肺证与慢性支气管炎是中、西医学两个不同医学体系的概念,他们之间只是部分交叉重合的关系.引申到中西医的病证关系上,西医一病可见于数证,中医一证分属于西医数病,故病与证之间的关系也不是等同或相当的关系,他们之间相互独立却又有交叉重合,因而如何恰到好处的掌握好辨证与辨病关系,将其融合互补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辨证论治指导下的中医治疗存在"异病同治"的现象,西医在肿瘤治疗中存在不同肿瘤因为具有相同的基因分型,而选择相同的治疗方案,也存在着"异病同治"的情况。中医"异病同治"的"证"与不同肿瘤个体化治疗的基因存在着共性,我们可以认为"证"与基因改变之间可能会存在着一定内在的、本质联系,基因状况应是中医"异病同治""证"研究的核心,"异病同治"可以作为中西医结合的一个桥梁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中医中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具有奉富的基础理论和宝贵的治疗方法。我们西医学习中医的目的,就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更好地为广大群众的健康服务。现就怎样进行中西医结合,提出一点浮浅的看法。 1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按辨证全面分析以辨病 中压的“证”是根据中医理论得出来的,而西医的  相似文献   

10.
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 ,对萎缩性胃炎的治疗 ,西药尚无特异药物 ,多采用对症治疗 ,尚未见到从病理方面改善萎缩病变的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以中药治疗为主 ,疗效明显优于西药 ,萎缩与肠化的病理改善达 1 3. 9%~47.0 9%。但由于辨证论治具有多层次、多途径调控特点 ,中医证侯尚未规范 ,因而分型很不统一 ,用药多变 ,临床难以重复。我们根据萎缩性胃炎中医发病机理与病理变化特点及演变 ,提出“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这一中西医结合“病症”概念。“萎缩性胃炎肝胃不和症”既具有中医“证”的内涵 ,又具有西医“病”的特点 ,是辨病与辨…  相似文献   

11.
中医古今病、证命名源流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历代医籍病、证命名源流的考镜与辨析表明,凡言“病”者,多泛指患病、病变,而非特定涵 义的“病”;“症”字至明初才逐渐应用于医籍、金元以前的医籍中,凡病候、方证、症状、体征等多用“证”,来表述;此后医籍中又长丰“症”、“证”,乃至与“病”并用或混用现象。认为目前要求将中医诊断落实到以症状名、体征名为主体的所谓“病证”名称上,既缺乏古代文献依据,又不符合中医对现代疾病诊治研究和发展的需要。强调辨证(中医)与辨病(西医)相结合仍然是当今中医临床研究较合理可可行的举措。  相似文献   

12.
“中西医结合”与“病证结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情况下中西医结合的关键之处在于“病证结合”。也即对已被西医确诊的某一疾病,按照中医辨证施治规律,将该疾病发展过程中各阶段所表现出的证候加以判别,然后据以立法处方,作为主治该病在此特定证候的基本方法。“病证结合”,首先应以病为主,以病统证,通过临床实践研究其规律,建立在“病”诊断基础上的辨证施治体系,“病证结合证候学”、“病证结合治疗学”等。其次,轻证为主,以证统病,探讨相同证候见于不同疾病中的  相似文献   

13.
对证研究的回顾和展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 ,“证”的研究一向为中医学术研究的重点。历代医家对“证”的见解争议颇多。现就证的概念、实质和研究思路、方法综述如下。1 证的概念和实质中医学历史悠久 ,经历了不同的时代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证的概念和实质笼统而不确定。《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有远近 ,证有中外” ,“证”指的是症状。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 ,对“证”存在两种认识 ,如第 1 6条中的“观其脉证 ,知犯何逆 ,随证治之” ,这里的证 ,前者为临床的表现即症状 ,后者指诊断的结论。50年代朱颜、任应秋、秦伯未三氏倡导…  相似文献   

14.
"一体二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一体二病”的观点。中医有5000年的历史,跟随于中华文化的土壤,形成了独特的对疾病和健康认识的医疗系统,属于宏观医学;西医在西方自然科学的环境下发展了400年,属于微观医学。两者在临床上都行之有效。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都是平行的,一直到成熟都未曾交叉。因此我们很自然地推断出两个体系的医生们在患者身上看到的“疾病”是不同的,包括不同的部分,不同的认识,不同的解释和不同的治疗。这就是“一体二病”。而不单是目前人们普遍认为的“中西医用不同的方法治病”。中西医所看到的不同“疾病”同在一个人体中,“它们”关系密切,互相影响。本文还举了临床常见的病例予以佐证,中医的临床疗效已经被医学界认可,但中医的诊断和疗效评价还没被认可,这是不合理的。一体二病也证明了西医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不足,一个明确的例子就是西医将不能诊断和它无法治疗的“疾病”称为“亚健康”———而这正是中医能够诊断和能够治疗的疾病。一体二病论符合未来医学中西医结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医重视整体系统,西医强调局部要素;前者侧重于辩证论治,后者着眼在就病谈治。似此之差异亦源于其哲学之不同。中医哲学“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西医哲学则“详于形迹而略于气化”。显然,这两种哲学都难以适应当代中西医结合之理论需要。因此,必须进行新的哲学变革而赋以其全新的内容,即以中西医精华为基础,现代辩证法为指导,崭新科技成果为补充的有机结晶,才能发挥理论条件之作用,推动中西医结合飞跃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中,西医的"炎症"在一定范围内包括了中医的"热证",但根据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就其病因、病机、证候、诊断、治法、方药等各方面的理论和临床应用来分析,西医的"炎症"不能完全等于中医的"热证",即在西医"炎症"的范围内,除了有属于中医的"热证"以外,还有属于中医的其他许多证型.  相似文献   

17.
用中西医结合观点,简要阐明了“证”的实践基础、时空特征、本质内涵以及与“病”的关系.认为“证”是中医临床诊断所得结论。“证”实际上概括着疾病某阶段上患者的整体综合性病理生理功能改变的本质,“证”与“病”属于疾病中的两种本质,只有两相结合、才能使诊断结论正确而全面.  相似文献   

18.
目前治疗疾病的方法众多,但简单归纳主要是中西医结合。多数是将西医确诊的疾病,依据中医辨证论治的观点,将疾病所表现出的证候加以辩证,然后提出不同证候的基本治疗方法。不论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都要求对病情作深入地分析,然后根据病、证不同制定相应的治则。从同证异病的差异中寻找针对性强,能阻断疾病发展的有效方药。因此,探讨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诊治疾病、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中医与西医有着迥异的哲学思维。本文从中、西医的历史内涵、思维方法、理论指导及哲学体系等不同角度,分别进行探讨,认为中医与西医本质不同,思维迥异。西医是实验科学,中医是经验科学;中医重在整体,西医重在还原。现今医学发展中的“中西医结合”,其道路是一个西医同化中医的过程,不利于中医的传承与发展。中医要发展,应首先考虑传统化,即在继承传统中医的基础上,依据现代环境具体灵活地结合“现代化”。中医、西医如果可以分别独立发展,各显优势,在此基础上再谈中西医结合,即精通中医者与精通西医者一起协作,或许更利于中医的发展,彰显中医的优势,其远期医学环境亦会优于现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进而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相似文献   

20.
38年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报告作者38年来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成果。临床包括:①在国内率先提出先辨病后辩证的中西医结合诊断模式及慢性肾炎新的中医辩证分型标准,并对其证侯实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②针圣贤有小球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用药规律及其对中医证侯变化的影响,首创根据激素不同用药阶段进行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行之有效;③辨病组方,辩证施治,创立了独具特色的狼疮性肾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详尽方案;④发挥中医药优势,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