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梅毒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32例确诊为梅毒的孕妇分为两组,治疗组15例,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周。未治疗组17例。比例两组孕妇妊娠结局。结果 (1)3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中,一期梅毒10例,二期梅毒4例,潜伏期梅毒18例(56.3%)。(2)治疗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5例(33.3%),未治疗组发生不良妊娠结局17例(1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 (1)妊娠合并梅毒患临床表现大多数不明显,因此妊娠期常规梅毒筛查特别重要。(2)妊娠合并梅毒患有不良妊娠结局,但在妊娠期地规范足量抗梅毒治疗,可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探讨苄星青霉素对妊娠合并梅毒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2年6月在该院血清学检查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孕妇60例,分为孕期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抗梅毒治疗1~2个疗程,对照组患者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以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孕妇在使用苄星青霉素后,妊娠结局比对照组好。相比较对照组而言,治疗组分娩出正常新生儿的例数要多,且新生儿先天性梅毒的概率要低,流产和死胎的发生率也比较低。两组之间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合并梅毒的患者在孕期使用苄星青霉素进行治疗后,有效地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和先天性梅毒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对于妊娠期梅毒的有效治疗方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妊娠期驱梅治疗的方法及对围产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89例妊娠期合并梅毒孕妇,依据确诊梅毒及首次注射首剂青霉素治疗时间分为3组,其中在妊娠早期(孕周≤12周)24例为早孕组,妊娠中期(12周<孕周<29周)31例为中孕组,妊娠晚期(孕周≥29周)34例为晚孕组,给予规范苄星青霉素或红霉素治疗,观察围产儿预后。结果:早孕组及中孕组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分别为8.33%、19.35%,明显低于晚孕组(52.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9例孕妇根据初次检测RPR滴度不同分组,其中滴度≤1∶4者53例,滴度≥1∶8者36例,滴度≤1∶4者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为7.55%,明显低于滴度≥1∶8孕妇分娩的新生儿不良预后发生率(27.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分别为3.22%、22.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孕组孕妇分娩新生儿RPR阳性率为20.83%,先天性梅毒患病率为0,中孕组分别为19.35%、3.23%,晚孕组分别为70.59%、26.47%,早孕组及中孕组RPR阳性率、先天性梅毒患病率明显低于晚孕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采取驱梅治疗时机与围产儿的预后及先天性梅毒患病率密切相关,早期正规进行驱梅治疗能明显改善围产儿预后,降低先天性梅毒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妊娠合并梅毒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妊娠梅毒的临床分期特征及妊娠结局 ,降低先天梅毒发病率。方法 根据妊娠期血清学检查确诊 4 8例梅毒孕妇。治疗组 2 9例 ,经全疗程抗梅毒治疗 ,采用苄星青霉素 2 4 0万单位肌肉注射 ,每周 1次连续 3周 ,未治疗组 19例 ,比较两组妊娠结局。结果 在孕 2 0周确诊 35例 (72 9% ) ,除 1例 (2 1% )为Ⅰ期梅毒 ,潜伏期梅毒 4 7例 (97 9% ) ;治疗组人流 5例 ,妊娠至围产期的孕妇有 2 4例 ,其中死胎及引产均为 0 ,新生儿先天梅毒 2例 (8 0 % ) ,P均 <0 0 1,低于未治疗组。结论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梅毒为主 ,常规筛查特别重要 ;妊娠合并梅毒有不良结局 ,但早期实施规范的抗梅毒治疗 ,能显著的控制围产儿死亡 ,并能显著地降低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6.
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桂栋  万淑梅  余艳红 《广东医学》2005,26(9):1214-1215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特点、治疗及妊娠结局。方法对55例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接受治疗的情况,将55例患者分为2组,26例孕期接受规范治疗为第1组,29例孕期未接受规范治疗为第2组,比较二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1组妊娠成功率为92.3%(24/26),围生儿先天性梅毒16.7%(4/24)。2组妊娠成功率为44.8%(13/29),围生儿先天性梅毒84.6%(11/13)。结论梅毒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是危害围生儿的严重并发症,早期规范的青霉素治疗可提高妊娠成功率,减少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妊娠梅毒孕期内和妊娠前抗梅毒治疗对分娩结果的不同影响。【方法】将梅毒孕妇按其发现和治疗时间是在妊娠期内还是妊娠期前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是在妊娠时发现梅毒进行正规的青霉素抗梅毒治疗,观察Ⅱ组是已接受正规青霉素治疗后才怀孕。【结果】观察Ⅰ组165例中。9例Ⅰ期梅毒患者治疗均成功分娩产出活婴,14例Ⅱ期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1例,142例潜伏梅毒患者治疗成功136例;各期梅毒患者总的治疗成功率94.5%(156/165)。观察Ⅰ组经过足量治疗后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0.6%(34/165),其中6例患儿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滴度高于母亲的4倍;观察Ⅱ组174例所生新生儿中,梅毒血清阳性率为2.87%(5/174),但RPR滴度均低于母亲;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x^2=26.16,P〈0.005)。观察Ⅰ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3.64%(6/165),给予青霉素驱梅治疗,跟踪随访2年先天梅毒均治愈;观察Ⅱ组新生儿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57%(1/174),跟踪随访2年RPR滴度均阴转。差异有显著性C庠3.93,P〈0.05)。【结论】妊娠梅毒不良结局高于妊娠前进行驱梅治疗的孕妇,对女性性病患者进行梅毒血清学筛查和对梅毒孕妇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可减少其所分娩新生儿发生先天梅毒。  相似文献   

8.
邓玉艳  彭滨 《西部医学》2010,22(6):1069-1070
目的评价苄星青霉素治疗妊娠期梅毒的疗效。方法对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木里县人民医院2000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是否用苄星青霉素行抗梅毒治疗,将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结果 10年间医院分娩总人数10682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81例,发生率9.2‰。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0.0%及12.5%,先天梅毒分别为8.33%及55.60%,死胎发生率为0.0%及23.3%。结论妊娠期梅毒是严重危害围产儿的合并症,孕期有效的苄星青霉素治疗,可有效降低围产儿死亡率及先天性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期梅毒螺旋体感染对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的影响。方法:(1)诊断方法:孕妇行梅毒血清学检测,即①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②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2)治疗方法:予苄星霉素240万u单位肌注,1周后重复肌注,持续3周新生儿血清学阳性儿科对症处理。并对妊娠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者与同期分娩者对围生儿的影响进行比较。结果:妊娠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者11例中,早产3例(27.3%),死胎4例(36.4%)。结论:妊娠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会增加妊娠不良结局的发生,故加强孕期宣传及产前梅毒血清学筛查,对阳性患者进行及时有效规范的治疗,以减少梅毒对胎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妊娠结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的筛查、治疗及妊娠结局,降低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方法对53例经血清学筛查并确诊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妊娠期是否行全疗程抗梅毒治疗,将其分组,比较两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53例中Ⅱ期梅毒3例(5.66%),余均为潜伏期梅毒(94.34%)。治疗组引产3例,妊娠至围产期的孕妇26例,其中无死胎、畸胎及新生儿死亡。先天梅毒儿1例(3.45%),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37.93%,而未治疗组的不良妊娠发生率为100%。结论妊娠合并梅毒的临床分期以潜伏期梅毒为主;梅毒是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的重要因素,但妊娠期应及早进行规范的抗梅毒治疗,能很好控制死胎、畸胎和新生儿死亡的发生,以改善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妊娠梅毒初次治疗过程中吉海反应的发生率。方法188例梅毒孕妇按有无症状和TRUST滴度分为3组,观察初次苄星青霉素治疗过程中吉海反应的发生率。结果188例孕妇均完成了治疗,潜伏梅毒且TRUST滴度1:8组、潜伏梅毒且TRUST滴度≥1:8组、有症状一期和二期梅毒组分别发生吉海反应0、2、2例,发生率分别为0、6.67%、25%。结论妊娠梅毒初次治疗过程中吉海氏反应的发生率较低,尤其是潜伏梅毒TRUST低滴度时。  相似文献   

12.
苄星青霉素治疗67例早期梅毒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苄星青霉素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清学结果分析。方法:选择67例早期梅毒患者,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单位,肌注治疗,每周一次。共三次。结果:一期梅毒24例,1周后皮损均消失,血清RPR于治疗后3月时阴转率为37.5%,6月时阴转率为58.3%。二期梅毒43例,3N后皮损均消失,血清RPR于治疗后3月时阴转率为14.0%,6月时阴转率为44.2%。结论:早期梅毒病程短,临床治愈快。RPR滴度于治疗后3月内呈4倍幅度下降,6月内呈8倍幅度下降,是预言早期梅毒能尽早治愈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
潜伏期妊娠梅毒168例临床及母婴传播干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潜伏期妊娠梅毒的临床预后及不同驱梅治疗时机胎传梅毒的发生.方法:总结168例潜伏期妊娠的梅毒妊娠不良结局,根据驱梅治疗时机分为早、中孕治疗组和晚孕、未治疗组,比较两组先天梅毒的发生.结果:168例患者中,宫外孕20例(11.9%),自然流产10例(5.95%),死胎死产5例(2.98%),人工流产或引产13例...  相似文献   

14.
张维 《海南医学》2012,23(14):92-93
目的探讨先天性梅毒患儿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本院诊治先天性梅毒患儿43例,根据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法进行诊断,并且采用青霉素G、普鲁卡因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G等药物治疗。观察患儿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患儿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情况。结果先天性梅毒患儿血RPR转阴10例,肝脾肿大好转9例,缺血缺氧性脑病好转4例,血小板恢复正常,贫血纠正,眼中脓性分泌物减少,皮肤损伤和黄疸好转。患儿的体格发育总落后率为23.26%,智能发育落后率为11.63%,心理运动发育落后率为16.28%。结论早期诊断与合理治疗先天性梅毒可提高患儿的治愈率,改善患儿的体格发育和智力发育。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拉西地平对兔颈总动脉血凝素样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表达的影响。方法:球囊拉伤+高脂饮食6周建立动物模型,将30只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五组:Control组、M0del组、Laci—L组、Laci—H组和Atovas组。6周后检测血脂水平。计算左侧颈总动脉新生内膜面积(SI)与中膜面积(SM)之比(SI/SM),病理形态学观察颈总动脉组织学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左侧颈总动脉球囊拉伤+高脂饮食成功建立了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在Model组中,血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明显升高;SI/SM比值明显增大,颈总动脉血管壁LOX-lmRNA与蛋白水平表达增强;Laci—L组和Laci—H组血脂无明显降低,但是,SI/SM、LOX-lmRNA和蛋白水平较Model组显著降低(P〈0.01)。结论:拉西地平减少内膜LOX-1表达是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进一步了解早期梅毒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对42例早期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一期梅毒11例,二期梅毒18例,早期潜伏梅毒13例,RPR、TPHA检查均阳性。患者经治疗后皮疹消退,苄星青霉素治疗者RPR 1年均转阴。结论:多数一、二期梅毒都有典型皮疹,长效青霉素是治疗梅毒的首选药物,早期潜伏梅毒是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梅毒孕妇及其新生儿、性伴梅毒血清学检测情况,并对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以期为制订相关防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8例梅毒孕妇及其所生婴儿、性伴进行了临床表现、治疗及疗效、梅毒血清学的分析。结果28例梅毒孕妇中,隐性梅毒27例,TPPA均阳性,TRUS阳性27例;10例新生儿均无明显临床表现,均无骨损害,TPPA9例阳性,TRUST阳性5例,滴度均低于其生母;28例性伴中25例接受血清学检测,14例为隐性梅毒;TPPA阳性15例,TRUST阳性15例;55例患者接受青霉素治疗,治愈13例。结论应重视产前梅毒筛壹,以及妊娠梅毒患者性伴的梅毒血清学检测。实施有效的全程抗梅毒治疗是改善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