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0 毫秒
1.
患者,女,42岁。主因上腹不适3年加重2个月拟诊“胃底平滑肌瘤”而收入院。3年前开始每饭后上腹不适,隐痛为主,无反酸烧心,无季节性。无呕血及黑便。经本院及外院上消化道钡餐检查:胃底与膈肌局限性增宽见附图,胃底平滑肌瘤可能性大。胃镜检查:胃底可见2.5cm左右直径半球形隆起,表  相似文献   

2.
12例胃平滑肌瘤的CT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CT对胃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分析12例胃平滑肌瘤(良恶性各6例)的CT表现,结果 根据CT表现,胃平滑肌瘤分为3型,壁外型(浆膜下型)腔内型和混合型,本组壁外型5例,腔内型2例,混合型5例均表现为胃内或胃外大小不等,圆形或不规则的软组织密度肿块。结论胃平滑肌瘤是上腹部肿块的常见原因之一,CT对胃平滑肌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对壁外型胃平滑肌瘤CT应作为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3.
胃平滑肌瘤较少见,根据Marshall报道约占胃肿瘤的2.47%。胃腔外生长的平滑肌瘤更是罕见,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故术前误诊率较高,据报道胃平滑肌瘤误诊率达57.15。本文报告2例胃腔外生长平滑肌瘤术前均误诊,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平滑肌瘤是食管、胃常见的良性肿瘤。本文报告5例经由内镜高频电凝圈套摘除的胃肠道平滑肌瘤并加以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5例中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38~60岁,平均47.5岁。 1.2 临床与内镜表现 2例有胸骨后疼痛伴吞咽困难,内镜拟诊食管平滑肌瘤;3例上腹部闷痛伴嗳气,内镜拟诊胃平滑肌瘤。均为无蒂半球形隆起,大小为1.0cm×1.0cm~2.0cm×1.5cm。 1.3 摘除方法采用内镜直视下高频电凝摘除。先将套圈置于肿瘤周围,用圈套器的塑料套管紧抵肿瘤的近侧缘基底部,限制其活  相似文献   

5.
胃平滑肌肿瘤(包括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和平滑肌母细胞瘤),临床较少见。Marshall报告胃平滑肌瘤约占胃肿瘤的2.47%,Lahey等在手术切除的1,700例胃肿瘤中发现28例平滑肌瘤和16例平滑肌肉瘤。胃平滑肌母细胞  相似文献   

6.
李美爱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11):1160-1161
胃平滑肌瘤尤其是腔外型胃平滑肌瘤很少见,临床症状不明显,许多检查方法有一定限度,而CT对该型肿瘤的诊断有明显优势。为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CT诊断水平,本研究收集我院2001-2009年行CT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腔外型胃平滑肌瘤病例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7.
胃平滑肌瘤在临床上并不多见,这主要与较小的平滑肌瘤的检出率有关。X线钡透对此肿瘤的诊断有很大的帮助。复习有关胃平滑肌瘤的文献报告,并结合我院手术、病理证实资料完整的15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的X线表现,以提高首次正确诊断。方法:搜集经X线、胃镜、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胃平滑肌瘤。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采取气钡双重造影及充盈加压法多轴位观察均摄有全胃及局部点片。结果:胃平滑肌瘤的X线征象有:(1)胃底部的软组织块影;(2)胃腔内边缘光滑的充盈缺损、黏膜皱襞被撑开展平。(3)充盈缺损中央溃疡、X线上呈“靶征”。(4)肿瘤偶尔可发生钙化。结论:胃平滑肌瘤具有X线特征诊断易,不典型时易误诊为贲门癌,溃疡型胃癌等,这有赖于胃镜活检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十二指肠平滑肌瘤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3例十二指肠平滑肌瘤。结果 十二指肠平滑肌瘤临床症状不典型,主要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不同程度的贫血。胃十二指肠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是主要的辅助检查方法。结论 胃十二指肠镜及上消化道造影是主要的检查手段;手术切除肿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胃平滑肌瘤系发生于胃壁的良性肿瘤,位置较为固定。 而胃石则是胃内异物,特点是在胃内移动范围大,二者一般 不易发生误诊。我们曾遇到1例胃平滑肌瘤因其移动范围大 而致误诊为胃石,现介绍如下。 例:男,74岁。3个月前自觉上腹部不适,时而隐痛, 进食后胀满,反酸暖气,无恶心呕吐,无消化道出血病史。  相似文献   

11.
纤维平滑肌瘤为胃内少见的肿瘤。单纯的纤维瘤或平滑肌瘤在国内外已经屡有报导。胃内的恶性新生物大多为原发性,而良性肿瘤恶变的较少。一般文献记载,胃肉瘤占全部胃新生物中的1%,占胃恶性新生物中之3-5%。可见本病并非少见,我院曾遇1例胃纤维平滑肌瘤恶变,现报导如下。病史:陈 X X(住院号27558),男性,28岁,已婚,广东籍,因上腹部疼痛3个月伴有呕血入院。疼痛性质为持续性隐痛、不放散,初病时常在饭后3-4小时发作,夜间明显,进食后可以缓解,偶感腰背部隐痛。渐渐出现嗳酸,疼痛加重并趋向不规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文献探讨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报道1例鼻窦平滑肌瘤。就本病临床生物学特征、病理、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经手术后随诊2a未见复发。结论鼻窦平滑肌瘤是良性肿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学,治疗以手术为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胃异位胰腺、神经鞘瘤、平滑肌瘤MSCT的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例胃异位胰腺、11例胃神经鞘瘤和11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特征、病变发生部位及MSCT表现。结果 3组病例在发病年龄、发生部位、病灶形态及动态增强CT扫描上均具有一定差异,胃异位胰腺以中年男性胃窦粘膜下多见,部分病灶可以合并脂肪变;胃神经鞘瘤以中老年女性胃体多见、部分跨胃腔内外生长,少数病灶可以合并钙化;胃平滑肌瘤以中老年男性胃底粘膜下。病灶形态胃异位胰腺以扁平状多见,神经鞘瘤以类圆形多见,长短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胃平滑肌瘤介于两者之间。动态增强扫描异位胰腺及神经鞘瘤明显强化,平滑肌瘤中度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异位胰腺延迟期强化程度减退,神经鞘瘤持续性强化。结论 MSCT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可以清晰显示病变发生位置、病变形态、大小及病灶内部细节如脂肪变等,动态增强扫描三者强化程度及方式各异,对于三者的鉴别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平滑肌瘤是一种相对常见的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本文评价一种切除此类肿瘤的新方法——内镜胶圈套扎法的疗效。方法:研究包括59例患者64处经超声内镜及超声引导细针抽吸确诊的肌固有层小平滑肌瘤。64处平滑肌瘤的分布如下:食管50处,胃12处,十二指肠2处。研究中使用尖端带透明帽的标准内镜。将透明帽放置在病灶上,最大限度地连续抽吸,在基底周围释放胶圈。结扎2周后开始用内镜观察病灶,每周1次,直至完全愈合。结果:50处食管平滑肌瘤完全坏死脱落,结扎后完全愈合所需平均时间为3.6周。12处胃平滑肌瘤中9处完全坏死脱落,继发溃疡愈合所需…  相似文献   

15.
古雅丽  李新敏   《中国医学工程》2012,(7):146+149-146,149
目的探讨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24例子宫非典型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和病理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细胞核增大、多叶或多核、深染,染色质增粗,核仁明显。其中3例有核分裂象,在1~6个/10HPF。Ki-67、P53弱阳性表达或不表达;ER、PR均阳性表达。结论子宫非典型性平滑肌瘤为良性肿瘤,但手术后需要严密随诊。  相似文献   

16.
气钡双重对比比造影X线检查对胃平滑肌瘤的诊断有中药价值.X线所见胃平滑肌瘤的形态较为规则,呈类圆形,少有分叶状外观.肿块表面光滑、粘膜完整无中断、基底部胃壁较柔软.  相似文献   

17.
目的:加深对胃平滑肌瘤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15例胃平滑肌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病多见于男性,以腔内型生长为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胀痛、恶心、黑便等;X线钡餐检查和胃镜检查是主要辅助检查手段;B型超声及CT检查有助于诊断。局部肿瘤切除4例,胃大部切除3例,胃楔形切除,粘膜下肌瘤摘除术各1例,均获临床治疗。结论:本病一经临床诊断,均应积极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胃平滑肌瘤较少见,术前诊断主要依靠X线检查。胃平滑肌瘤起源于中胚叶组织,在消化道多发于胃壁肌层组织,很少起于粘膜肌层和血管肌层。根据肿瘤起始部位和发展方向不同,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即腔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平滑肌瘤外科治疗的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 19例各种食管平滑肌瘤切徐 ,施食管胃吻合术。结果  19例全部成功切除 ,无 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 食管平滑肌瘤少见 ,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但应避免各种并发症的发生。通常疗效均十分满意  相似文献   

20.
超声对胃平滑肌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 1 998年至 2 0 0 0年 ,应用胃显影剂超声检查和诊断胃平滑肌瘤达 2 0 0余例 ,经过X线钡餐、胃镜检查对照 ,有完整病例资料者共 80例 ,对此进行了回顾性总结和分析 ,以探讨超声诊断胃平滑肌瘤的临床价值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0例 ,男 45例 ,女 35例 ,年龄 32~ 72岁 ,平均 5 1 .6岁。因上腹部疼痛、扪及包块、黑便而首诊超声检查。1 .2 使用仪器 AOLKA 1 70 0型超声诊断仪 ,凸阵探头 ,其频率为 3.5MHz。1 .3 检查方法 受检者于清晨空腹 ,在施行超声检查前嘱病人口服胃显影剂 1 0ml,并饮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