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古代医家对眩晕证病因病机的认识不外风、火、痰、虚、瘀及外邪致眩,而总以虚为本。《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为眩晕之理论渊源;张仲景首倡“痰饮致眩”之论,孙思邈提出“风热痰致眩”的观点,两宋时期重视七情致眩及因虚致眩的研究,金元时期朱丹溪的“无痰不作眩”,明清时期虞抟的“瘀血致眩”论等亦各有特色。  相似文献   

2.
美尼尔氏综合征属于祖国医学眩晕的范畴,以突发眩晕,伴有耳鸣耳聋及呕吐为主症,以中年女性为多。《内经》"病机十九条"中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所以本病虚证多属于肝肾阴虚和肝血虚,而实证多因肝阳上亢或肝火过盛,此外,"无痰不作眩",因此,由痰引起的眩晕也较多见。  相似文献   

3.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其病机复杂,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原刘河间主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博。”则为之旋转的论述。朱丹溪主痰,提出无痰则不作眩;”张景岳主虚,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等。以眩晕为主症的都可按眩晕辨证施治,其治疗要注意调治肝脾肾三脏,风火不宁须调肝,痰湿中阻调肝脾,髓海不满宜补肾。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历代有不少论述,如《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虚则眩”、“上气不足”、“髓海不足”诸论;汉代张仲景责之为痰饮;金元医家刘河间认为是“风火为患”;元代朱丹溪倡“痰火致眩”说,提出“无痰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强调“虚者居其八九”等。现代医学则认为该病与高血压、内耳病变等有关。1风阳挟痰上扰,治宜平肝潜阳,息风化痰李某,女,28岁,公馆化工厂工人,1994年6月14日初诊。患者诉眩晕反复发作十余年,时发时愈。近日因宿患又发,觉自身及房物旋转不定,如行船坐车,伴恶心、…  相似文献   

5.
“眩晕”可见于多种疾病,如美尼尔氏病,位置性眩晕,晕动病,脑性眩晕(脑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脑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低血压等。《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  相似文献   

6.
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大多以虚实分之,其实者可由风、痰、火引起其虚者多为阴阳气血不足所致。故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的说法。  相似文献   

7.
12、问眩晕:眩晕表现为天旋地转、站立不稳、摇摇欲倒之势。《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说明凡手足颤动、头晕目眩之症均与肝有密切关系。另外,也有虚证或痰火引起的眩晕。  相似文献   

8.
眩晕是一种常见病症。眩是眼目昏花,晕是头脑晕转,二者同时并见,统称眩晕。眩晕发作,轻则闭目静止片刻而止,重则如坐舟车,恍动旋转,不能坐立,甚则恶心,呕吐,自汗,昏倒。眩晕的病因较复杂,多与体虚、肝风内动、痰浊阻滞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主要由于机体脏腑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所致。古医书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等说法;其它也有因上气不足或髓海不足等说法。现代医学认为,耳源性疾病、贫血、高血压、神经官能症等疾病均能引起眩晕。  相似文献   

9.
高血压病属于祖国医学“头痛”“眩晕”范畴。《黄帝内经》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是对高血压的最早认识。本证其本在肝肾阴虚,其标在“痰浊”“瘀血”。瘀阻脉络,临床多表现头晕目眩、口干、腰膝酸软、胸闷、胸痛、耳鸣耳聋等症状。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内热灼津而生痰;“肾为胃之关”,肾阴不足,关门不利,传导失常,致使大便不通,瘀而化热,煎灼津液而生痰浊。  相似文献   

10.
眩晕证治     
眩晕既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同时也是疾病的病名.引起眩晕的原因很多,历代医籍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眩晕的病因病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 ·口问>篇"上气不足";<丹溪心法·头眩>篇"无痰不作眩",以治痰为先;<景岳全书·眩运>"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了"无虚不作眩",以治虚为先,祖国医学认为眩晕多以内伤、虚证为主.今介绍颈性眩晕、内耳眩晕、高血压性眩晕、低血压性眩晕、贫血性眩晕,其他原因所致眩晕,在此恕不赘述.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眩和晕两种症状的合称。眩即目眩,眼前昏花潦乱;晕者,头晕旋转,头重脚轻,起则欲倒,谓头部运转不定之感觉;眩晕之状,若驾云雾,如坐舟中,两者兼见者,乃称眩晕。眩晕之病因以内伤为主。历代各医家说法不一,如《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强调“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病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中医学无原发性高血压病之病名 ,多属中医“眩晕”、“头痛”范畴 ,是由于情志所伤、饮食失节、先天禀赋不足或内伤虚损等原因引起的临床以头痛、眩晕为主要表现的病证。由于临床表现与并发症不同而和“胸痹”、“中风”、“水肿”、“心悸”等病相联系。历代医家颇多论述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素问·至真要大论》:“脑为髓之海 ,其输上在于其盖 ,下在风府。……髓海有余 ,则轻劲多力 ,自过其度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 ,胫酸眩冒 ,目无所见 ,懈怠安卧。”《丹溪心法·头眩》:“头眩 ,痰夹气虚并火 ,治痰为主…  相似文献   

13.
"因虚而眩"证治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眩晕一证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和《灵枢·海论》“上气不足”、“髓海不足”之说 ;至朱丹溪著《丹溪心法》偏主于痰 ,有“无痰不作眩”之论 ,而张介宾《景岳全书》谓“眩晕一证 ,虚者居其八九 ,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 ,“头晕虽属上虚 ,然不能无涉于下”。从祖国医学文献及临床实践中看 ,眩晕病的发生以虚证为多见。虚证多因禀赋不足 ,劳倦过度 ,房室不节或久病以致脾肾虚弱。脾为“生化之源” ,司健运 ;肾为“先天之本”、“水火之脏” ,肾主五液以维持体内水液平衡 ,故脾肾虚弱 ,气…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中眩晕症病因病机包括风、火、痰、虚、瘀及感受外邪,而总以虚为本.故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风不作眩"、"无虚不作眩"、"无痰不作眩"、"无火不作眩"、"髓海不足"等致眩晕学说,笔者从中医古籍文献入手,对诸家有关眩晕症病因病机的论述进行整理研究,探求中医防治眩晕症的基本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15.
赵建清 《实用医技杂志》2009,16(12):1025-1025
<正>中医认为:凡六淫外袭、痰浊内停、精血亏虚、血瘀阻窍等均可促成眩晕发作。《素问·至真要大论》的"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表明眩晕多与肝相关;《灵枢·口问》则强调气虚而作眩;《景岳全书》又有"无虚不能作眩"之说;《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之论;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篇》中指出眩晕与"心下有痰饮"相关。本研究对临床已确诊为眩晕的138例患者,在  相似文献   

16.
眩晕两则     
所谓眩晕,即眼目昏花,头脑晕转。眩晕发作,轻则闭目静坐片刻,自然而发;重则如坐舟车,恍动旋转;甚则恶心呕吐、自汗、昏倒,是临床上常见之证。引起眩晕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与体虚、肝风内动、痰气内阻和精神刺激等因素有关。主要是脏腑、气血、阴阳盛衰平衡失调。据内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还有无痰不作眩,无虚不作眩,和因中气不  相似文献   

17.
于己百老师从医几十年,临床经验丰富,医德高尚,疗效卓著,现将于老治疗高血压的经验简介如下。 高血压属于中医的“头痛”、“眩晕”、“中风”等范畴。于老师认为本病证型虽多,但临床上以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型最为多见。验之临床,此型竟占85%以上,故本文仅论述此型高血压的诊治。《内经》中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大厥”的记载。本病的发生与肝、肾、心关系最密切,其病因与风、火、痰有关,金元医家风、火、痰之说,亦离不开先由阴虚这一主因,《景岳全书·眩晕》指出:“眩晕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  相似文献   

18.
眩晕证治     
眩晕一证,又称头眩、眩运、旋晕等名。眩是眼花、晕是头运,两者往往同时并见。轻者头旋眼暗,重者天旋地转,如坐舟车之上,起则颠倒,不能站立,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心悸。《医砭》说:“眩惑乱也:从目从玄,玄黑暗也,谓眼见黑暗也;晕与运同,旋转也,所见之物皆旋转如飞,世谓之头旋是也。”眩晕发生之原因,历代医家认识颇为不一。《内经》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立论。张仲景提出痰饮上逆可致眩晕。刘河间谓:“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倡导内风致眩。丹溪主“无痰则不作  相似文献   

19.
眩晕证多属肝的病变,故《内经》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因而临床证治大多从肝而治,但在临证实践中,除从肝论治外,注重从脾着手,往往获效甚佳。因脾主运化,具有益气、生血、统血之功能,脾之为病多与气血痰湿有关,而眩晕之证多与气血痰湿病变相连。现将眩晕临证从脾论治辨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眩晕从痰论治五法陆馨(常熟市中医院215500)主题词眩晕/中医药疗法,祛痰/方法眩晕,是内科常见病,其中因痰而致者颇多.《丹溪心法·头眩》指出:“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疾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不作眩.痰因火动.又有湿痰者,有火痰者”.痰有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