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评定丁苯酞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符合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年龄、性别、症状、体征及病程等具有可比性,对照组给予美多巴片,疗程12周;治疗组给丁苯酞软囊及美多巴片,12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效果明显,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叶酸(FA)、维生素B1(2Vit B12)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0例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及5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浆Hcy、FA、Vit B12含量。结果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组血浆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FA、Vit B12的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检测Hcy、FA、Vit B12含量变化对于患者病情观察、预后判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病人中推行加服FA和Vit B12等制剂,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头颅CT或MRI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在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以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最多见,约占81.8%。结论预防脑血管病是减少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4.
更正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38例符合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果: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以强直性肌张力增高、慌张步态为主,伴有锥体束征、假性球麻痹及智能障碍。头部CT显示基底节多发性腔隙性梗死。结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直接病因是基底节区缺血性病变。对于有脑血管病史患者,出现肌强直、慌张步态,结合头颅CT改变应考虑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应用熄风涤痰通络法联合神经节苷脂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8年7月我院治疗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共56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根据不同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熄风涤痰通络法,观察组应用熄风涤痰通络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Webster积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Webster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熄风涤痰通络法联合神经节苷脂具有显著效果,对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缓解患者的各种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P)的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我院近年诊治的49例V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和治疗进行分析。结果49例VP患者中,脑卒中≥2次者37例,影像学见局限性或普遍性脑萎缩、多发性脑梗死38例,多有局灶性神经定位体征,症状多以对称性铅管样僵直一少动为主,少有静止性震颤。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结论VP的临床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影像学改变及对多巴胺制剂的疗效进行综合分析,基础治疗结合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可能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少动-强直为主;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多伴有额叶、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病灶多位于双侧;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结论: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丹参川芎嗪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血管性帕森综合征的疗效。方法:50例确诊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两组基础治疗相同,观察组加用普拉克索0.25mg/次,3次/天,丹参川芎嗪针10ml,1次/天。对照组给予安慰剂和普拉克索。疗程14天。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UPDRS评分变化和总有效率。结果:两组治疗后改良UPD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明显下降。结论:丹参川芎嗪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效果明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45例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患者多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临床以缓慢进展的少动一强直为主;病变性质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病变部位以基底结区、脑室周围为主,多伴有额叶、颞叶脑萎缩和白质疏松,病灶多位于双侧;大部分患者经过抗凝和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有效。结论:脑卒中并发帕金森综合征的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改变进行综合性分析,改善微循环等综合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DIP)的临床特点,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的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方法:对84例临床诊断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暴:84例患者均有明确的用药史,用药14 d~6年后出现帕金森综合征表现,67.86%在3个月内出现DIP的表现;均双侧肢体对称起病,11例患者以一侧症状较重;临床表现以运动迟缓、肌强直为主;本组患者25%同时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10.71%同时合并静坐不能,7.14%同时合并肌张力障碍。异丙嗪、硫必利等药物对症治疗有效。结论: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与原发性帕金森病相似,仍有一些特征性的表现可与其相鉴别,两者的治疗不同,药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好的治疗就是预防,给予适当的对症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电针对改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方法: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设计,将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两组均按一般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电针治疗,每日1次,20次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ADL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5.4%和41.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对于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的疗效。方法 6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敏感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发热、咳嗽缓解时间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热咳嗽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敏感抗生素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合并肺部感染疗效明显、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灯盏细辛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灯盏细辛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对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两组,治疗组30例,用灯盏细辛治疗一疗程,对照组30例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一疗程,分别记录治疗前后脑血液动力学变化。结果:治疗组30例治疗后脑血液动力学明显改变,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灯盏细辛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液动力学.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强化功能训练对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1例确诊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病人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分别接受不同治疗措施,对照组50例接受常规神经药物治疗,治疗组51例除接受常规的神经药物治疗,额外增加康复功能训练(核心稳定训练、颈部训练、下肢训练及平衡训练),两组均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帕金森病Hoehn-Yahr分期评分标准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治疗后Hoehn-Yahr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对照组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心稳定训练、颈部训练、下肢训练及平衡训练等强化功能训练较药物更能够有效改善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通督调神针刺法配合服用美多巴,对照组单纯服用美多巴,2组均治疗8周。结果2组治疗后Webster量表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调神针刺法治疗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parkinsonism,VP)临床和影像特点,及其与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的区别。方法对54例VP及53例PD住院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临床上VP患者以偏瘫、强直、球麻痹为主要临床表现,锥体束损害表现明显,而静止性震颤少见,PD患者则以震颤-齿轮样强直为主;影像学上VP患者可见明显的影像学异常,主要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部位可位于单侧、双侧基底节或额叶白质,此外部分病例在大脑脚、侧脑室旁可见缺血性改变。而PD组则未见可见的缺血性改变;抗PD药物治疗的疗效方面,PD组明显优于VP。结论VP作为一种独立的临床综合征,其临床表现与PD有所不同,其影像学改变也不同于PD;用左旋多巴替代疗法,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讨论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断依据、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42例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患者临床、影像学检查、治疗及转归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明显好转11例,好转29例,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2例.结论 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以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常伴有假性球麻痹、锥体束征、情感障碍、痴呆与尿失禁,以多发脑梗死最为常见.早期诊治、加强护理、及时控制并发症,是延长患者生命的最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培平  李家才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9):541-541,54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并与原发帕金森病相鉴别。方法:综合分析52例脑卒中后帕金森综合征即血管源性帕金森综合征(VPS)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与24例原发性帕金森病(PD)临床资料作对照。结果:发现VPS患者伴有神经功能局灶受损体征,CT或MRI结果异常率高于PD患者。结论:VPS、PD病因发病机制不同,临床表现、影像学亦有差异。  相似文献   

19.
李文斌 《海南医学》2004,15(11):79-79
目的 探讨帕金森综合征的病因、临床特点、头颅MRI或CT的改变 ,回顾性分析 45例帕金森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及头颅MRI或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 在所有帕金森综合征中 ,以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最多见 ,占75 .5 5 %。结论 脑血管疾病是当今帕金森综合征最主要的患病因素 ,减少脑血管疾病是预防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血管性帕金森综合征(Vascular parkinsonism,VP),是由脑血管因素作为病因引起的疾病,以非对称性肌张力增高、慌张步态、呆滞、无静止性震颤和左旋多巴疗效不佳为临床特征.VP与帕金森病(Parkinson vdisease,PD)在诊断方面容易混淆,且两种病的治疗方法又不一样.笔者将VP的诊断、治疗以及影像学特点进行简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